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作家、诗人。被视为普希金的后继者。他是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个人主义英雄,也是普希金之后才情最高的俄国作家之一,他的长诗《恶魔》、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诗剧《假面舞会》等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莱蒙托夫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中文名: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外文名: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Лермонтов
国籍:俄国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俄罗斯莫斯科
出生日期:1814-10-15
逝世日期:1841-7-27
职业:诗人,作家,艺术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信仰:东正教
主要成就:被认为是普希金的后继者
代表作品:《鲍罗金诺》,《祖国》,《当代英雄》
1、人物简介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生于1814年10月15日,死于1841年7月1日,仅活了27岁。但是,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他的贡献却是不朽的,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19世纪上半叶的重要诗人。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出生于莫斯科一个退伍军官家庭,自幼丧母,随外祖母住在边查省塔尔汉奈村。1828年,他进莫斯科大学附属寄宿中学读书,1830年转入文学系。家庭环境使他性情忧郁、孤僻,但却很聪颖。他15岁时写成的诗歌《土耳其人的哀怨》,表达了这种孤独和悲伤的情绪。1832年,他因参加抵制反动教授活动*离开莫斯科大学,到彼得堡军官学校读书。毕业后,成为禁*骠骑兵团的军官。对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观察,使莱蒙托夫的创作逐渐向批判现实主义发展。1835年他写成的诗剧《假面舞会》和长诗《大贵族奥尔沙》,对贵族社会的虚伪、黑暗和不平等进行了揭露和讽刺。特别是1837年1月,伟大诗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莱蒙托立即写了《诗人之死》,诗中揭露杀害普希金是沙皇周围一群小人策划的一个卑鄙阴谋。这首锋芒毕露的政治抒情诗,被高尔基誉为“俄国诗歌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诗”。它标志着莱蒙托夫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批判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之死》一诗得罪了宫廷,沙皇尼古拉一世于1837年逮捕了莱蒙托夫,并将他流放到高加索。直至1838年,由于诗人茹可夫斯基等人的活动,才获准返回彼得堡。在流放期间,他结识了流放在那里的十二月党人,接触到山区的民间口头文学,对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创作了四百多首动人心魄的诗篇。特别是1838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俄国社会心理小说的开端之作。
1840年2月,莱蒙托夫因为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决斗而被捕,再次流放到高加索。次年,他因病到帕吉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决斗而死。这是沙皇*对又一个进步诗人策划的谋杀。他的外祖母将他安葬在塔尔罕内的家族墓穴中。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莱蒙托夫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但他继承普希金的传统,对俄国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2、人物生平
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出生后不久被送到奔萨省塔尔哈内外祖母的庄园。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他接受首都式的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地说法语和德语。
少年莱蒙托夫
1825年夏,外祖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
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
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此时开始写诗。
1828-1829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死后发表)、《最后的*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践踏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这种罪恶通常被秘密笼罩,并以苦难的表象出现。
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
1830年3月,根据枢密院令,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1830年,莱蒙托夫“请求”退学,在莫斯科郊外斯托雷平家族的谢列德尼科沃庄园避暑消夏,同年考取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莱蒙托夫的初恋发生在这段时期,他深深迷恋上了E·A·苏什科娃(1812—1868年)。他是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苏什科娃的。因为她,诗人于1830年开始了自己的抒情诗创作期(《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不久以后,莱蒙托夫又疯狂地爱上了剧作家中·中·伊万诺夫的女儿H·Ф·伊万诺娃(1813—1875年),尽管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恋情。
诗人的个性形成于这几年(1830—1832年),不断地移情别恋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尝试了解自己。这时,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体裁,诗的中心部分是不停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他在1830—1831年创作的诗歌开始表现社会主题。莱蒙托夫鲜有直接意义上的政治抒情诗;社会政治课题通常融入到他的哲学和精神思考体系中。这在莱蒙托夫19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莫斯科大学哲学和政治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И·B·斯坦克维奇、A·И·赫尔岑和B·Г·别林斯基都组建过社团)。没有资料显示莱蒙托夫与这些团体有何关联,但他有可能赞同它们在政治上特有的反对派精神,甚至参加过学生活动。这些思想早在《土耳其人的哀怨》(1829年)和献给1830-1831年欧洲革命(《1830年7月30日》巴黎、《1830年7月10日》)、法国大革命(《来自安德烈·申尼耶》,1830-1831)及普加乔夫起义(《预言》,1830年)的组诗中就有体现。莱蒙托夫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展现1774-1775年农民起义全景的小说《瓦季姆》,只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小说。
他这一阶段诗歌的抒情对象是巴赫梅捷夫的妻子、莱蒙托夫大学同窗的妹妹B·A·洛普希娜(1815—1851年)。他对她的感情最为热烈,也最持久。洛普希娜既是他早期诗歌(《K.莱蒙托夫》1831年、《她不是骄傲的美人……》1832年等),又是晚期作品(《瓦列里克》,《恶魔》第六次印本的题词)的抒情对象或主人公原型;她的形象走进了诗歌《不,我没有如此强烈地爱着你》和《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维拉)。1830—1831年,诗人早期的抒情诗创作达到颠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1831年丧父。
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离开大学,希望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求学;但他在莫斯科所听课程被拒绝评定合格。为了不重新开始学业,莱蒙托夫听从亲戚们的建议选择从军。
1832年11月他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在圣彼得堡近*骑兵士官学校度过了两年时光,队列勤务、值勤和阅兵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创作时间(军校生活粗糙自然地反映在他的士官生诗中一一《彼得戈夫的节日》等)。
1832年后,莱蒙托夫开始涉足叙事诗(《心愿》1832年、《美人鱼》1832年)和散文体小说领域。
莱蒙托夫此时诗歌关注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最后的*之子》1831年、《立陶宛女人》1832年),另一个是异域的高加索题材(《伊兹麦尔一白》1832年、《巴斯通志村》1833一l834年、《哈吉一阿勃列克》1833年)。
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1835年,在莱蒙托夫毕业成为近*骠骑兵团的一名骑兵少尉(1834年9月)后,他的创作又趋活跃。这一年面世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是莱蒙托夫第一次在印刷刊物上发表作品(据传,手稿是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投给杂志社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的发表,引起文坛注意。同年创作剧本《假面舞会》,表现一个勇于同上流社会对抗的悲剧人物。莱蒙托夫将剧本《假面舞会》的初稿交给书刊审查机关,同时还在创作诗歌《萨申卡》和《大贵族奥尔沙》,并开始写作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莱蒙托夫同A·H·穆拉维约夫、И·И·科兹洛夫以及与正在组建的斯拉夫主义小组关系密切的人的交情众所周知。在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写于1836年,未完成,1882年发表)中,莱蒙托夫首次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并提前预料到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生理学”。他同时还在创作着《假面舞会》(1835-1836年),这是第一部他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
1835-1836年,莱蒙托夫还没有进入到与普希金关系最亲密的圈子里,与普希金也并不认识。然而,他在获悉普希金去世消息后立刻写就的《诗人之死》却引发了轰动,他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俄国上流社会。
1837年2月18日莱蒙托夫被捕,“禁诗”政治案件的调查开始了。莱蒙托夫被流放到高加索。莱蒙托夫在被捕期间创作了《邻居》、《囚徒》、《女邻》(1840年)、《被囚的骑士》(1840年)等诗篇。其中,《囚徒》是他辉煌的“狱中诗”创作周期的开始。
1836—1837年,莱蒙托夫创作了第一首成熟的独具特色的长诗《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年)。奥尔沙是他第一次尝试塑造的历史人物———名伊凡雷帝时期按照贵族荣誉法则生活的农奴主。这个主题在《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士兵和勇敢的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1838年)中得到延续。莱蒙托夫与之相类似的抒情诗还有《波罗金诺》,这首写于波罗金诺战役25周年(1837年)的诗篇是关于1812年人民战争的“微型叙事诗”。
1837年2月,莱蒙托夫接到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的最高指令;他于3月出发,途经莫斯科。由于中途患上感冒,莱蒙托夫留在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和基斯洛沃茨克治疗;在追随骑兵团的路上“游遍了沿线各个地方,从基兹利亚尔到塔曼,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舒沙、库巴、舍马哈、卡赫季,他身着切尔克斯人服装,肩背步枪,在旷野中过夜,伴着胡狼的嗥叫声入眠……”,11月份到达季夫里斯。1837年,莱蒙托大开始记录有关阿希克·克里布的民间神话(《阿希克—克里布》),他努力再现东方语言的色彩和“土耳其”说书人的心理活动;诗人在《捷列克的恩赐》、《哥萨克摇篮曲》和《逃亡者》中揭示了高加索民族的性格。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遇见了莫斯科寄宿学校的旧交H·M·萨京以及别林斯基和H·B·迈尔医生(《梅丽公爵小姐》中韦尔纳医生的原型);结识了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C·И·克里夫佐夫、B·M·戈利岑、B·И·利哈廖夫和M·A·纳济莫夫),与A·И·奥多耶夫斯基过从甚密(1840年写下《追忆A·И·奥多耶夫斯基》)。在流放期间和以后的日子里,从小痴迷绘画的莱蒙托夫的艺术天分充分展露出来。他的画主要是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种类有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和讽刺画,其中又以高加索题材的画为最佳。经过外祖母的多方奔走和向A·x·本肯多方疏通,莱蒙托夫的流放时间缩短了。1837年10月,莱蒙托夫接到调往格罗德诺骠骑兵团(诺夫哥罗德州)、然后调回位于皇村的禁*骠骑兵团的命令。1838年1月下旬,莱蒙托夫回到圣彼得堡。1838-1841年是他在文坛名声大噪的几年。他很快进入普希金文学圈,认识丁B·A‘茹科夫斯基、П·A·维业泽母斯基、П.A·普列特尼奥夫和B·A·索洛古布,被卡拉姆津家庭接纳。最后—次流放前,莱蒙托夫在卡拉姆津家中阅读了《乌云》1840年,其生前唯一一部诗集和《当代英雄》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不算上剧本和未完成的散文体小说,到1840年,莱蒙托夫留给世人的作品包括约400首诗歌和30首长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诗人死后发表的。
莱蒙托夫
1838年4月回到圣彼得堡原部队。在此期间,除写了《述怀》、《诗人》、《匕首》等一系列抒情诗外,还发表《波罗金诺》和《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两首长诗。
1838—1840年,诗人加入“16人小组”——一个由小圈子行为规则和成员的政治对立情绪联合起来的军界年轻贵族团体。
这一阶段,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体小说中似乎运用了普希·金的一些方法。但莱蒙托夫散文体小说的基本架构(诗歌亦是如此)在许多方面与普希金是对立的;普希金散文体小说的简约和诗歌“和谐准确”的风格不是他的特点。莱蒙托夫并没有与普希金的圈子结成密切的关系:无论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还是普列捷尼奥夫,远非所有人都接受他的创作。“有选择”地接受他的还有正在形成的莫斯科斯拉夫主义小组。莱蒙托夫也在仔细观察未来斯拉夫主义者(A·C·霍米亚科夫、Ю·Ф·萨马林)的活动,与他们保持着私人关系,还在《莫斯科维亚人》(1841年)上发表叙事诗《争吵》,但对待他们理论中的社会哲学基础却态度冷漠(《祖国》1841年)。
与莱蒙托夫关系最牢固的是《祖国纪事》杂志社。正是这家杂志刊登了他生前和死后发表的大部分诗篇,以及《贝拉》、《宿命论者》和《塔曼》。
1839~1841年完成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由5个相对独立的中短篇组成。作品通过原来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贵族青年毕巧林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法施展才能,结果成了只好在一些无聊小事上消耗自己生命的“多余人”的经历,强烈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态度。小说的大部分篇幅用主人公日记的形式,重在自我心理剖析,兼有现实主义的客观具体描写和浪漫主义直抒主观情思的特色。
1840年新年,莱蒙托夫参加一个贵族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
1840年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Э·巴兰特发生冲突;直接原因是上流社会的竞争——两人都对M·A·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而公爵夫人更喜欢莱蒙托夫。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1840年4月,上面发布将诗人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他6月份才踏入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军队司令П·x·格拉别的房间,7月份就参加了与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战斗和血腥的瓦列里克战役。
1840年4月,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途经莫斯科时在果戈理的命名日宴会上朗读自己的新作长诗《童僧》,表现一个想逃脱*般的修道院回家的少年僧徒的痛苦和急切心情。
1840年6月,莱蒙托夫到达流放地,7月参加对山民的战斗。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不久完成长诗《恶魔》,描写天国的反叛者恶魔到了人间,仍感孤独,而且给人带来不幸,诗人以此表现对恶魔叛逆天国的赞赏,揭示其利己主义的悲剧结局。它和《童僧》均属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他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世拒绝了推荐。诗人在首都度过的3个月中备受关怀;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打算退役并重新投身到文学活动中。在高加索接触到的东方精神生活令他感兴趣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他触及到了“东方世界观”的问题(《塔马拉》、《争吵》)。
1841年4月14口,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索。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获准在矿泉停留疗养。在这里,他写下一系列诗篇:《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预言家》。《祖国纪事》发表的《祖国》一诗,否定俄国的军事荣耀,讴歌俄罗斯的壮丽山川和淳朴农村生活,是他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找到了过去的老友,其中还有士官生学校的同学马丁诺夫。1841年7月21日,在韦尔济林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的玩笑激怒了马丁诺夫。争吵过后,马丁诺夫发出决斗的挑战;莱蒙托夫对这个小争执并未在意,接受了挑战,他没打算向同学开枪,结果自己被一枪打死了。莱蒙托夫被安葬在塔尔罕内的家族墓穴之中。
3、文学生涯
人文教育期
莱蒙托夫画作
诗人的童年是在奔萨州的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的。他接受首都式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的说法语和德语。1825年夏,外租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还在塔尔罕内时,莱蒙托夫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在寄宿学校,他的主要方向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论风格长诗。拜伦式长诗成为莱蒙托夫早期的主要作品。1828—1829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死后发表)、《最后的*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践踏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这种罪恶通常被秘密笼罩,并以苦难的表象出现。
抒情诗创作期
1830年3月,根据枢密院令,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1830年,莱蒙托夫“请求”退学,在莫斯科郊外斯托雷平家族的谢列德尼科沃庄园避暑消夏,同年考取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莱蒙托夫的初恋发生在这段时期,他深深迷恋上了E·A·苏什科娃(1812—1868年)。他是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苏什科娃的。因为她,诗人于1830年开始了自己的抒情诗创作期(《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不久以后,莱蒙托夫又疯狂地爱上了剧作家伊万诺夫的女儿伊万诺娃(1813—1875年),尽管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恋情。
抒情诗巅峰期
诗人的个性形成于这几年(1830一1832年),不断地移情别恋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尝试了解自己。这时,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体,诗的中心部分是不停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他在1830—1831年创作的诗歌开始表现社会主题。莱蒙托夫鲜有直接意义上的政治抒情诗;社会政治课题通常融入到他的哲学和精神思考体系中。这在莱蒙托夫19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莫斯科大学哲学和政治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И·B·斯坦克维奇、A·И·赫尔岑和B·Г·别林斯基都组建过社团)。没有资料显示莱蒙托夫与这些团体有何关联,但他有可能赞同它们在政治上特有的反对派精神,甚至参加过学生活动(将M·Я·马洛夫教授赶出教室)。这些思想早在《土耳其人的哀怨》(1829年)和献给1830—1831年欧洲革命(《1830年7月30日》巴黎、《1830年7月10日》)、法国大革命(《来自安德烈·申尼耶》,1830一1831年)及普加乔夫起义(《预言》,1830年)的组诗中就有体现。莱蒙托夫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展现1774—1775年农民起义全景的小说《瓦季姆》,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小说。他这一阶段诗歌的抒情对象是巴赫梅捷夫的妻子、莱蒙托夫大学同窗的妹妹B·A·洛普希娜(1815一1851年)。他对她的感情最为热烈,也最持久。洛普希娜既是他早期诗歌(《K.莱蒙托夫1831年、《她不是骄傲的美人……》1832年等),又是晚期作品(《瓦列里克》,《恶魔》第六次印本的题词)的抒情对象或主人公原型;她的形象走进了诗歌《不,我没有如此强烈地爱着你》和《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维拉)。1830—1831年,诗人早期的抒情诗创作达到颠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叙事诗创作期
1832年后,莱蒙托夫开始涉足叙事诗(《心愿》1832年、《美人鱼》1832年)和散文体小说领域。莱蒙托夫此时诗歌关注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最后的*之子》1831年、《立陶宛女人》1832年),另一个是异域的高加索题材(《伊兹麦尔一白》1832年、《巴斯通志村》1833—1834年、《哈吉—阿勃列克》1833年)。
1832年,莱蒙托夫离开莫斯科大学前往圣彼得堡,希望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求学;但他在莫斯科所听课程被拒绝评定合格。为了不重新开始学业,莱蒙托夫听从亲戚们的建议选择从军;1832年11月他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在军校度过了两年时光,队列勤务、值勤和阅兵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创作时间(军校生活粗糙自然地反映在他的士官生诗中—《彼得戈夫的节日》等)。1835年,在莱蒙托夫毕业成为禁军骠骑兵团的一名骑兵少尉(1834年9月)后,他的创作又趋活跃。这一年面世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是莱蒙托夫第一次在印刷刊物上发表作品(据传,手稿是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投给杂志社的)。莱蒙托夫将剧本《假面舞会》的初稿交给书刊审查机关,同时还在创作诗歌《萨申卡》和《大贵族奥尔沙》,并开始写作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莱蒙托夫同A·H·穆拉维约夫、И·И·科兹洛夫以及与正在组建的斯拉夫主义小组关系密切的人的交情众所周知。在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写于1836年,未完成,1882年发表)中,莱蒙托大首次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并提前预料到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生理学”。他同时还在创作《假面舞会》(1835—1836年),这是第一部他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
特色长诗创作期
1836一1837年,莱蒙托夫创作了第一首成熟的独具特色的长诗《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年)。奥尔沙是他第一次尝试塑造的历史人物—一名伊凡雷帝时期按照贵族荣誉法则生活的农奴主。这个主题在《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禁军士兵和勇敢的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1838年)中得到延续。莱蒙托夫与之相类似的抒情诗还有《波罗金诺》,这首写于波罗金诺战役25周年(1837年)的诗篇是关于1812年人民战争的“微型叙事诗”。
1835—1836年,莱蒙托夫还没有进入到与普希金关系最亲密的圈子里.与普希金也并不认识。然而,他在获悉普希金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写就的《诗人之死》却引发了轰动。1837年2月l8日莱蒙托夫被捕,“禁诗”政治案件的调查开始了。莱蒙托夫在被捕期间创作了《邻居》、《囚徒》,《女邻》(1840年)、《被囚的骑亡》(1840年)等诗篇。其中,《囚徒》是他辉煌的“狱中诗”创作周期的开始。1837年2月,莱蒙托夫接到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的最高指令;他于3月出发,途经莫斯科。由于中途患上感冒,莱蒙托夫留在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和基斯洛沃茨克治疗;在追随骑兵团的路上“游遍了沿线各个地方,从基兹利亚尔到塔曼,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舒沙、库巴、舍马哈、卡赫季,他身着切尔克斯人服装,肩背步枪,在旷野中过夜,伴着胡狼的嗥叫声入眠……”,11月份到达季夫里斯。1837年,莱蒙托夫开始记录有关阿希克·克里布的民间神话(《阿希克—克里布》),他努力再现东方语言的色彩和“土耳其”说书人的心理活动;诗人在《捷列克的恩赐》、《哥萨克摇篮曲》和《逃亡者》中揭示了高加索民族的性格。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遇见了莫斯科寄宿学校的旧交H·M·萨京以及别林斯基和H·B·迈尔医生(《梅丽公爵小姐》中韦尔纳医生的原型);结识了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C·И·克里夫佐夫、B·M·戈利岑、B·H·利哈廖夫和M·A·纳济莫夫),与A·И·奥多耶夫斯基过从甚密(1840年写下《追忆A·И·奥多耶夫斯基》)。
莱蒙托夫画作,内容是对高加索的回忆。
绘画创作期
在流放期间和以后的日子里,从小痴迷绘画的莱蒙托夫的艺术天分充分展露出来。他的画主要是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种类有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和讽刺画,其中又以高加索题材的画为最佳。
经过外祖母的多方奔走和向A·X·本肯多夫疏通,莱蒙托夫的流放时间缩短了。1837年10月莱蒙托夫接到调往格罗德诺骠骑兵团(诺夫哥罗德州)、然后调回位于皇村的禁军骠骑兵团的命令。1838年1月下旬,莱蒙托夫回到圣彼得堡。1838—1841年是他在文坛名声大噪的几年。他很快进入普希金文学圈,认识了B·A·茹科夫斯基、П·A·维亚泽母斯基、П·A·普列特尼奥夫和B·A·索洛古布,卡拉姆津家庭接纳。最后一次流放前,莱蒙托夫在卡拉姆津家中阅读了《乌云》。1840年,其生前唯一一部诗集和《当代英雄》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不算上剧本和未完成的散文体小说,到1840年,莱蒙托夫留给世人的作品包括约400首诗歌和30首长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诗人死后发表的。
小说创作期
1838—1840年,诗人加入“16人小组”—一个由小圈子行为规则和成员的政治对立情绪联合起来的军界年轻贵族团体。这一阶段,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体小说中似乎运用了普希金的一些方法。但莱蒙托夫散文体小说的基本架构(诗歌亦是如此)在许多方面与普希金是对立的;普希金散文体小说的简约和诗歌“和谐准确”的风格不是他的特点。莱蒙托夫并没有与普希金的圈子结成密切的关系:无论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还是普列捷尼奥夫,远非所有人都接受他的创作。“有选择”地接受他的还有正在形成的莫斯科斯拉夫主义小组。莱蒙托夫也在仔细观察未来斯拉夫主义者(A·C·霍米亚科夫、Ю·Ф·萨马林)的活动,与他们保持着私人关系,还在《莫斯科维亚人》(1841年)上发表叙事诗《争吵》,但对待他们理论中的社会哲学基础却态度冷漠(《祖国》1841年)。
与莱蒙托夫关系最牢固的是《祖国纪事》杂志社。正是这家杂志刊登了他生前和死后发表的大部分诗篇,以及《贝拉》、《宿命论者》和《塔曼》。
瓦列里克战役的一个场面(莱蒙托夫画,1840年)
1840年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发生冲突;直接原因是上流社会的竞争—两人都对M·A·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而公爵夫人更喜欢莱蒙托夫。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1840年4月,上面发布将诗人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他6月份才踏人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军队司令格拉别的房间,7月份就参加了与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战斗和血腥的瓦列里克战役。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他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推荐。诗人在首都度过的3个月中备受关怀;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打算退役并重新投身到文学活动中。在高加索接触到的东方精神生活令他感兴趣;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他触及到了“东方世界观”的问题(《塔马拉》、《争吵》)。1841年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索。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获准在矿泉停留疗养。在这里,他写下一系列诗篇:《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预言家》。
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找到了过去的老友,其中还有士官生学校的同学马丁诺夫。一次,在韦尔济林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的玩笑激怒了马丁诺夫。争吵过后马丁诺夫发出决斗的挑战;莱蒙托夫对这个小争执并未在意,接受了挑战,他没打算向同学开枪,结果自己被一枪打死。莱蒙托夫被安葬在塔尔罕内的家族墓穴中。
4、个人作品
主要作品有《海盗》、《罪犯》、《奥列格》、《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预言家》。
抒情诗《鲍罗金诺》、《祖国》充满了爱国感情,《孤帆》表达了对*的渴望。
长诗《恶魔》抨击了黑暗的农奴制社会。
《童僧》描写了一个不愿过*般修道院生活的少年山民的悲惨遭遇。
《商人卡拉悉尼科夫之歌》叙述蔑视沙皇权势、敢于和沙皇卫兵决斗的青年商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当代英雄》,写以毕巧林为代表的贵族知识分子在沙皇统治下精神空虚的生活。
剧本《假面舞会》反映上流社会的虚伪和欺诈。
5、个人生活
父亲尤里·彼得罗维奇·莱蒙托夫是退役军官,母亲玛利亚·米哈伊洛夫娜早逝,由外祖母家抚养长大,童年是在奔萨省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自幼体弱多病,能说流利的法语和德语。1827年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进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着手研究普希金和拜伦,开始从事写诗创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海盗》、《罪犯》、《奥列格》。
莱蒙托夫
1830年3月,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莱蒙托夫请求退学,并前往斯托雷平家族的谢列德尼科沃庄园,同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E·A·苏什科娃,并与之热恋。这时期开始抒情诗的创作,但他不断地移情别恋,又爱上了剧作家伊万诺夫的女儿伊万诺娃。1832年,前往圣彼得堡。同年11月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1835年,成为禁军骠骑兵团骑兵少尉。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了重伤,29日死亡,莱蒙托夫得知消息后悲愤至极,写下了《诗人之死》,激怒了沙皇。1837年2月18日莱蒙托夫被捕,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足迹遍布舒沙、库巴、舍马哈、卡赫季。由于外祖母的奔走,1838年4月回到彼得堡。1840年生平唯一一部诗集发行。1840年2月,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发生冲突,莱蒙托夫朝天放了一枪,被交付军事法庭。1840年4月,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第二次流放高加索。7月参与了高加索山民战斗和瓦列里克战役。1841年2月初,返回彼得堡,其英勇事迹备受肯定。1841年4月回到高加索。
1841年7月27日,在皮亚季戈尔斯克市近郊旁的马舒克山麓,韦尔济林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的玩笑激怒了士官生学校同学马丁诺夫,虚荣心很强的马丁诺夫要求决斗。莱蒙托夫没有开枪,结果马丁诺夫一枪击中了莱蒙托夫的心脏,当场身亡,年仅27岁。外祖母将其安葬在塔尔罕内。
6、人物轶事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伟大的诗人。他爱好美术,曾画过一幅肖像,画的是他在梦境里见到的一位数学家。诗人不仅爱好画画,还喜欢数学。他身边经常带着数学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还喜欢和朋友们玩数学游戏。
一天晚上,他又被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吸引住了,可想了许久还得不到其解,感到有点疲劳了。这时,房门突然被推开,走进一位学者打扮的人来。“你好啊,莱蒙托夫!”诗人揉了揉眼睛,盯着来人。多面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干啥?又写诗吗?”那人拖过一张椅子,在桌子旁坐了下来。“做一道数学题。”莱蒙托夫回答。“唷,和我是同行啰!”那人幽默地笑了笑,就跟莱蒙托夫一道研究起来。他一面画图,一面解释。“这不解决了么!”那人放下了笔,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两人相对大笑。莱蒙托夫笑得真痛快。这一阵笑使他醒了过来,原来做了个梦。他深沉地回味着刚才的梦境,回想着那位面熟的数学家。他急忙地取出了画纸,把这位梦中的数学家画了下来。这幅肖像至今还收藏在俄罗斯科学院的普希金馆里。这位梦里的数学家到底是谁呢?人们说,从形象看,很像对数的创始人约翰·纳泊尔。约翰·纳泊尔(JohnNapier,1550~1617)早于莱蒙托夫200年左右,他是苏格兰数学家。在他生活的年代,天文学的研究要碰到大量繁琐的运算,花费了天文学家大量精力和时间。因而,简化大数的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运算,就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约翰·纳泊尔发明对数的动机。
7、作品赏析
长诗
莱蒙托夫在俄国浪漫主义长诗领域里相继攀登了两座新的高峰,即贯穿了几乎全部创作生涯而写成的《恶魔》(Демон)(1829-1839)和体现自己“心爱的理想”的《童僧》(Мцыри)(1839)。那么这两首长诗具体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童僧》。
内容:童僧本人是个山民。在他六岁的时候被俄国人俘虏后来在一个陌生的修道院长大,就成了僧人。然而童僧很想念自己的故乡。有一次,他逃出了修道院,享受了*。在这三天里,他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种种重大的历程:他踏上了返回故乡的道路、欣赏了大自然风光、体验了与少女邂逅时的激动心情、手空拳打死了密林中凶猛的豹子。不幸的是,童僧在密林中迷失了方向,与豹子时受重伤,最后他发现自己历尽艰辛去寻找的路,却仍然回到了修道院。追求*,却得不到*。
《童僧》这首长诗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生活在尼古拉反动统治下的先进人士也像生活在寺院里的童僧一样感到窒息和苦闷,童僧一心想要返回故国、向往参加战斗,充分体现了作者及同时代优秀人物渴望推翻暴政、争取*的心愿。这首长诗被誉为“天鹅之歌”,是一首很具有艺术特色的长诗:
第一,童僧不仅与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作品中为失去*而极度苦闷的主人公纳利瓦伊科相似,而且和渴望行动、渴望斗争的莱蒙托夫本人很近。你想知道我出去后的作为?我有了生活,我的岁月,若没有这三个幸福的昼夜,会比你那老迈衰朽的残年还更加冷清,还更为凄惨。
第二,在写景抒情上达到罕见的高度。“那散落在翠林丛中的山村”,“天穹竟深邃的那样透明”,“炙阳用一层金色的光罩,将她的面庞和胸脯盖起”,“明月当头照,歇下银辉”,“雾蒙蒙的树林开始喧闹”,“那一群群五色斑斓的金鱼,不时的在阳光中游来游去”,“满树沐浴着阳光的碧叶,炫耀它晶莹的金色盛装”。
第三,在声律上别具一格声情并茂。是用八音步诗,只用阳性韵,而且还是对偶韵。
Нопотом/еговстепибезчувствнашли/ивновьвобительпринешли...
Уверенвтом/чтобытьбылмогвкраюотцов/неизпоследнихудальцов.
《恶魔》
诗中描写的恶魔是因为不想接受上帝的教条的约束,他和上帝作斗争,最终被贬的故事,诗中恶魔想寻求自身的价值,不想过不付出就有回报的生活。但这个思想上怪癖的恶魔也有追求真爱的权利,可是当他亲吻最爱的姑娘的时候却因为自己被下诅咒导致心爱人的死。最终只留下他一个人在人间游荡。长诗塑造了一个骄傲而坚强的反叛者的形象。诗中既歌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同时也指出叛逆者的孤独,
啊!祈求你倾听我的话:
我爱你!愿做你的奴隶!
当我初次看到你的时候,
我突然开始厌恶我自己,
恨自己永存和无限权力。
我情不自禁地开始羡慕,
不太美满的人间的欢乐。
离开你而生是多么可怕,
异于你而生是多么难过!
突然间在我寂寞的心中,
又燃起了更为光亮的灯;
而往昔留下的创口深处,
伤感又像蛇一样在蠕动。
我无尽领地和无尽生命,
如果没有你又有什么用?
不过是响亮空洞的字眼,
像高大的圣殿没有神灵!
谪放者徘徊漫天荒野里,
久久找不到一个安身地。
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
如同一分钟后又一分钟,
按照单调顺序飞快逝去。
他统治着这个渺小人世,
散播着罪恶,但不欢喜:
走遍天下未见什么东西,
能够抵抗住他的小把戏——
他对作恶也感到了厌腻。
诗剧《假面舞会》(Маскард)
莱蒙托夫也是一个剧作家,他的《假面舞会》创作于1835年,共有四幕诗剧。这是一部他自己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为什么被禁呢?那肯定是因为上面不允许,因为这个剧本的内容是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真实反映。
这出戏的主要情节线索是:主人公阿尔别宁德妻子尼娜在假面舞会上丢失了一直手镯,这只手镯被一个公爵捡到,阿尔别宁知道后就怀疑妻子和公爵有染,他不听别人的解释和劝说,最后狠心的毒死了妻子。
因为误会而产生的悲剧。这很符合自莎士比亚起许多的欧洲悲剧的主题,而且剧中的人物尽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对话,这与格里鲍耶陀夫的《聪明误》有相近之处。剧中的一个人物卡札林曾对阿尔别宁说道:“够了,兄弟,取下你的面罩吧,不用如此肃穆地垂下双眼,须知,这么做的效果所能欺骗的唯有观众而已,而我和你都是演员。”
剧中的话很直白的揭露了俄国贵族的虚伪和无聊,表达了面对当时的现实而产生的愤世嫉俗之情。这个主人公也是很有特色的,他既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和彷徨,也有奥赛罗式的嫉妒:既有奥涅金式的无聊,也有魔鬼般的自私和狠毒。在剧中,公爵曾问阿尔别宁:“你究竟是人还是魔鬼?”阿尔别宁回答:“我?是木偶!”公爵后来对尼娜说过:“您的丈夫是个不信神的残忍的暴徒。”这把恶魔和多余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了。
这个诗剧也很具有象征意义,首先他反映着上流社会,这个剧是作者用来对那一时代整个上流社会生活进行概括的一个象征,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喻示着各个时代中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对哲理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莱蒙托夫于1840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在高加索广阔的背景上展开了主人公毕巧林的复杂的性格。毕巧林对当前贵族社会抱有批判的甚至是敌对的态度,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得不到合理的发挥,只能在一些琐细无聊的小事上浪费自己的才力,乃至生命。毕巧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作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他,在《当代英雄》第二版序言中说,这个形象“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当代英雄》虽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结构完美,并富有特色,心理分析细致,语言准确优美,成为俄国文学中最早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
个人诗选
剑
我爱你,我的百炼精钢铸成的短剑,
我爱你,我的光亮而又寒冷的朋友。
阴郁的格鲁吉亚人为复仇把你铸造,
*的契尔克斯人磨快你为了战斗。
一只百合般的纤手在那送别的时候
把你赠送给我,作为永远的纪念物,
在你的锋刃上第一次流淌的不是血,
而是那晶莹的眼泪——痛苦的珍珠。
那双黑色的眼睛,当它对我凝视时,
整个充满了一种神秘的难解的悲伤,
正如同你的钢锋在这摇曳的灯光前,
时而昏暗,时而又发射出闪闪寒光。
你是我的伴侣,爱情的无言的保证,
流浪人将要把你看作他很好的榜样:
是的,正如你一样,我的钢铁朋友,
我也永远不变,我的心也永远坚强。
(1838)
祖国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籍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异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墙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哎!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8、人物评价
世界文坛巨匠托尔斯泰曾把莱蒙托夫《波罗金诺》称作他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核心”,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则继承了莱蒙托夫《帆》的主题。因此,说莱蒙托夫是俄国的伟大诗人,一点都不为过)。
如果莱蒙托夫尚在,就不需要我,也不需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列夫托尔斯泰(ЛевТолстой)
关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寥寥无几。——马克思
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莱蒙托夫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脱离行动后的静现对普希金是一种得救,对莱蒙托夫来说却是诗人的死亡,刀刃的生锈。在普希金笔下,生活渴望成为诗;在莱蒙托夫笔下,诗渴望成为生活。——梅列日科夫斯基
普希金在谈自己的时候也像在谈别人,莱蒙托夫即使谈别人时也让人觉得他力求从无边的远方将思绪返回自身,在心灵深处关心的是他自己,是在诉诸自己。——索洛维约夫
深刻的现实感,面向真实的忠实的本能,朴素,人物性格的艺术性描绘,丰富的内容,叙述的令人倾倒的魅力,诗意的语言,对于人类心灵和现代社会的深刻理解,雄浑而又豪放的画笔,灵魂的力量和威力,华美的幻想,永无穷竭的充足的美学生活,独特性和独创性----这些便是这部足以代表崭新的艺术世界的作品的特点。——别林斯基谈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
鲁迅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介绍过几个“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的诗人,其中之一就是莱蒙托夫。
9、人物影响
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
莱蒙托夫没有活到27岁,他成熟期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4年,但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诗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后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等所师承和发展。
上一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下一篇: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