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1、人物生平
李长之,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
两岁随家移居济南。其父李泽培,清末秀才,母亲毕业于省立女子师范,爱好艺术。李长之幼年随父在济南上学,先后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山东聊城师范就读。李长之幼年即接受新式教育,1919年初入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学用白话文写诗歌和散文。“五四”爱国运动后,参加“救国十人团”,到药店检查日货。从12岁起所写新诗、
散文、分别发表在《儿童世界》《少年》和《小朋友》等杂志上。
192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在北大学习期间,为北京《益世报》编辑副刊“前夜”。并在《*评论》上发表过《我所认识的中山先生者》的文章,颂扬孙中山先生的为人及其*革命精神。
1931年秋,他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转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清华大学南下请愿团去南京要求蒋介石抗日。1933年至1936年,任《文学季刊》编委、《清华周刊》文艺栏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主编等。其间刊行第一部诗集《夜宴》,发表了文学评论专著《鲁迅批判》等文章。
1936年至1948年,他先后任清华大学华侨生、蒙藏生导师、京华美术学院教授、重庆*大学助教、*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职。主编过《时与潮》、《和平日报》、《北平时报》副刊。他发表的作品有:《苦雾集》、《文学史学与文艺科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重要著述和译著20余部。
1949年4月,李长之加入新*主义文化建设协会。翌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文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北京市文联文艺理论组组长等职。
1951年,他赴四川参加土地改革,任西南土改工作团副团长。至1956年,又相继出版所著《龙伯国》、《李白》、《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二、三卷等作品多部。
1957年,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中,他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但李长之依然尽心竭力从事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积极参加《红楼梦》的注释和《新华字典》的修订等工作。
李长之不仅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而且在国际汉学界也颇有影响。他撰著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陶渊明传论》等先后被译为日文。日本河出书局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字典》、东京堂出版的《世界文艺辞典》,都收有他的条目。
李长之晚年身残多病,仍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1978年12月1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
2、著作书目
《夜宴》(诗集)1934,北平文学批评社
《鲁迅批判》(评论)1936,北新
《波兰兴亡鉴》(史论)1940,独立出版社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评论)1941,商务
《西洋哲学史》1941,正中
《批评精神》(文论)1942,南方印书馆
《苦雾集》(评论、散文等合集)1942,商务
《星的颂歌》(诗集)1942,独立出版社
《韩愈》(评论)1944,胜利出版社
《北欧文学》1944,商务
《我教你读书》1944,文风书局
《梦雨集》(评论、散文等合集)1945,商务
《文史通义删存》(文论)1945,文化书社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评论)1946,商务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文论)1946,独立出版社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评论)1948,开明
《李白》(理论)1951,三联
《大理石的小菩萨》(童话集)1951,文化供应社
《龙伯国》(童话集)1951,文化供应社
《陶渊明传论》1953,棠棣社
《中国文学史略稿》(l一3卷)1954—1955,五十年代出版社
《司马迁》(评论)1956,通俗读物
《试译》1956,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孔子的故事》1956,上海人民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2015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2015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
《陶渊明传论》2015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
3、翻译书目
《德国的古典精神》(译文、评述合集)1943,东方书社
《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德国玛尔霍兹著,1943,商务
《歌德童话集》1945,东方书社
《强盗》(剧本)德国席勒著,与扬文震合译,1956,人文
4、人物轶事
李长之为《鲁迅批判》遭一辈子罪
李长之初名李长植,山东利津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很深。
李长之在1935年主编《益世报》副刊,他的《鲁迅批判》曾在该报副刊上连载。到1935年9月上旬,他将全书结稿。在赵景深大力支持下,该书在北新书局出版。
《鲁迅批判》在鲁迅研究史上,是第一部成系统的专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李长之这部专著出版,曾得到鲁迅先生大力支持和帮助,鲁迅亲自看过李长之的稿件,并订正过其中著作时日。此外,鲁迅还赠送他一张照片,刊印在书面上。《鲁迅批判》于1935年写成,1936年1月初版,不到一年,鲁迅先生就去世了。
该书出版经过是这样的:
当北新接受书稿后,李长之写信向鲁迅索要相片。鲁迅接信后,便毫不迟疑地从自己的相册上揭下一张标准像寄去,还写了回信。李长之收到鲁迅的信和照片后,感到很珍贵,就叮嘱赵景深将鲁迅相片按原尺寸置于封面左上方,再用插页重印一次置于卷首,还将鲁迅书信第一页手迹原件寄去,让制锌版后放在插页相片之后。赵景深对他的要求,一一照办。在该书初版本的目录上就刊有“鲁迅先生近影”、“鲁迅先生手迹”的字样。但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考虑到这本书不好销,会亏本,为此尽量节省成本,印出的《鲁迅批判》省去了该用重磅铜版纸印制的相片插页和手迹,仅仅封面是李长之要求的样子。
《鲁迅批判》初版出版后,不到半年就卖完了。这是李小峰没有料到的。
1936年6月,《鲁迅批判》第二版出版,伹书局没有通过李长之。李长之本人一年后在香港书店的售架上见到才知道。于是,他在有关文章中开始大发牢骚,谴责“书店老板所加给的戕害”;“初版不印鲁迅书信手迹和相片插页,还将鲁迅手迹丢失”;“所给的版税就更苛了,只给了五十几元,版税也只算过一次,以后再没算过”。
李长之对北新书局的做法很失望。几年后,李长之负气地把《鲁迅批判》委托给东方书社在成都印了“第三版”,出书时间是1943年7月。这是李长之单方面的行为,没让北新书局知道。
1946年2月15日,李长之给赵景深写信,讨要他没有给够的版税。赵景深接信后立即向李小峰转达。于是,李长之这才获得了追讨的版税。
不料,李长之回到北平,他在书店又见到新的《鲁迅批判》,他再去让赵景深代索版税。
1987年7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我编写的《鲁迅研究书录》,其中收录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一书,因为见到该书每次加印都没有准确地在版权页上登录出书时间和印数,只好含混其词地说:“该书出版后,曾多次再版。”
李长之出版《鲁迅批判》之后,屡遭批判和查禁,在*统治时期,它被视为左派读物予以排斥;在日伪统治时期,它被列为禁书;新中国成立伊始,也受到严厉批判。李长之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鲁迅批判》成为黑书,被封存于图书馆,不许借阅。在“*”中,一工宣队队员指着李长之的鼻子说:“是你写的《鲁迅批判》么鲁迅是可以批判的么就冲着‘批判’,你就罪该万死”。
关于”批判”一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一般通用解释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而李长之所谓“批判”,却是“分析”、“评论”的意思。
尽管如此,李长之在评论分析鲁迅作品时,也存在不少欠妥或错误的地方,连他自己也对该书不满意,早在《鲁迅批判》1943年发行第三版时,他就表示“另写一部鲁迅再批判”。1950年李长之在《鲁迅批判的自我批判》一文中,又一次表示“对于本书,愿意重写”的愿望。
1976年“*”已经粉碎,某出版社曾找李长之接洽再版《鲁迅批判》事宜,条件是将书名“批判”改为“评论”或“分析”之类云云。李长之脾气耿直,他坚持不改。他说:“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
李长之说这番话两年之后,便于1978年离开人世。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一书,是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也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但该书历经艰苦历程,目前已难见到原书了。为此,北京出版社于2003年1月重新整理再版了《鲁迅批判》一书。书前刊有于天池、李书合写的《李长之再版题记》,可作为读者的“导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