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银行会计电算化对银行会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科普小知识2022-12-04 13:06:09
...

摘 要: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项重大变革。它给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重大影响。应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电算化后的组织管理,加强人才培养。

银行会计电算化,是现代银行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仅仅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也不仅仅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其更为深刻的含义是,将会给传统的银行会计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进而推动银行会计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传统银行会计的冲击和影响,以更好地促进银行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使银行会计在银行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长期以来,会计操作主要是以算盘作为主要计算工具,靠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数据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职能和方法有了新的发展,相应的会计数据处理量大大增加,手工处理会计数据的方式逐渐暴露出速度慢、效率低、准确性差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会计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银行会计电算化,它是一门介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现代会计学科之间的边缘性科学,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WWw.11665.COM概而言之,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诞生,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银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必将对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重大影响。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与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审核,报送要求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检查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等。应当说,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并且其范围也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必须结合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银行会计工作实现会计工作程序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以及数据资料完整化和代码化等。会计工作程序化,要求制定一套会计工作的“工艺流程”,编制会计工作流程图,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分解和协调,规定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它们与有关业务操作的信息联系,通过流程图使会计工作的职责范围规范化、条理化、具体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就是把会计业务按照银行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会计人员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规范成标准的工作程序的方法,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会计人员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报表文件统一化,要求设计一套统一规范的会计资料。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完整化是指要有一套完整准确的数据资料,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数据,银行本身的和与银行经营有关的其它各方的数据资料;代码化,就是要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编制成统一的代码,以便于计算机的识别和处理,提高计算机运算效率,节约运行费用。概而言之,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银行会计电算化给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的变革及对策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进行分类汇总反映的类别名称,是银行设置账户、归集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根据。在银行会计工作中,通过设置和运用会计科目,可以将银行错综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门别类地反映,从而保证银行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符合和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目前,银行会计科目处于一种不规范、不统一的状态,与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极不相适应。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资料的统一和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类别、名称、编码、核算内容应尽量统一和规范。

2.为了减少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初始设置工作量,要求会计科目的层次、内容应尽可能统一,并尽可能稳定。明细科目的设置尽量考虑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方便。

3.会计科目的编码是银行会计电算化中的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科目代码要有扩展性并且位数要适当。银行会计科目代码使用范围广,一旦代码的长度或编码方式发生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非常大。但银行的经济活动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会计科目的数量(特别是明细科目)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增减变化。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编码方案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不改变原有编码体系的条件下可以很顺利地增减科目。与此同时,又要防止代码过长,造成记忆、输入、使用上的不便。

(二)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核对账务和事后留存查考的重要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银行会计核算操作的起点和基础,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审核合格的会计凭证就不能处理业务、记载账务,就不能向电子计算机系统输入数据———这是银行会计核算的一条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受手工操作方式的影响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计凭证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环节。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主要有三个来源:(1)手工编制的零星业务的手工凭证;(2)其他业务子系统在对业务处理后自动生成的机制凭证;(3)账务处理系统自身产生的固定凭证。记账凭证分为三类:手工凭证、机制凭证和固定凭证。其中,手工凭证是人工编制、手工录入的,后两者都是机器自动编制、自动转录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已不再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账的工作量大小问题,而是凭证的来源。因为这时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存储在计算机中,如果不能从中明确地区分出凭证的来源,银行会计以及审计工作就会非常困难。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记账凭证按其来源而不是按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是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外,会计凭证也将由以实物凭证的传递为主转变为主要传递“电子凭证”的方式(实行“票据载留”制度)。

(三)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是用来分类记载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薄册,是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银行会计账簿按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薄、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照“双线核算”原则的要求,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码后的记账凭证,平行登记分户账和总账。其中总账和分户账的相互核对即总分核对是保证账簿记录正确无误的关键所在。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账簿的登记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集中自动化处理来完成的,总账和分户账之间不存在相互核对的问题,总分核对已无实质性意义。在账簿的格式问题上,限于打印机的条件,传统账簿的输出在软件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使用中也存在浪费纸张、成本较大的问题,因此,账簿格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否一定要打印输出账簿呢?从信息保存的角度来看,存储于磁介质和存储在纸介质上的效果是一样的。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打印账簿,也只是多一种各查的会计档案资料而已,但这种做法的代价则是费时、费力、成本增加。目前不少实现了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平时并不打印账簿,只在会计期末或检查时才予以打印就是一个证明。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所谓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而在计算机内部不存在手工意义上的各种账薄;此外,将会计账簿分为日记簿、总账及明细账的价值和必要性已经不大。会计电算化以后,只要给出一个会计科目,计算机就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而不管这个科目是存款科目还是贷款科目,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所有的账都可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一旦发生错账,应根据不同的错账情况,在分清错账类型的基础上,相应的采用“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兰字反方更正法”等进行更正。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条件下,输入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性校验,如会计科目逻辑性校验、借贷发生额平衡校验等,因此,不需要用划线更正法来更改账簿记录。如果账簿记录有问题,那么一定是合法性问题,往往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它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错账更正的线。

(四)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也叫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填制方法。具体内容是指从受理或编制凭证开始,经过记账、结账和对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轧平账务为止的全部处理过程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手工会计方式下,围绕如何减少登账,特别是登记总账的工作量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形式。如常见的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等。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各单位可以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在保证既能准确、真实、及时、完整地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又能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适应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银行会计则采用的是科目日结单账务处理程序,它属于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一个变形。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账务处理程序,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简化转抄的工作量,而不能完全避免转抄。无论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从填制记账凭证到编制报表的每一个环节中,转抄错误和计算错误都难以避免。为了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根据复式记账原理,“账核对”、”试算平衡”等账务核对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是银行会计手工账务处理程序的一大特点。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流程中,记账工作完全由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其内部的账务处理流程根据数据流来设计,调整和取消了银行会计中因手工操作或内部控制的需要而人为增加的诸多重复性环节的内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可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等三个基本环节,其控制的重点是在输入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其一切中间过程都在电子计算机系统内部自动完成,而需要的任何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查询”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不会发生遗漏、重复记录和计算差错等手工操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故某些手工操作方式下的账务核对环节将不复存在。总之,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中,银行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将有新的变革和发展。

(五)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有关影响未来经营发展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组成,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编制会计报表是一件费时、费工、费力的事情。在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数据以一定的结构存放在会计核算数据库,财会人员只要定义好报表格式、取数公式,计算机便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复杂的劳动简化了,工作效率得以较大提高。由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储存能力、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会计报表编制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使得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的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发生重大的变革。此外,会计报表的报送渠道和报送方式上可依据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报送报表、报送磁盘或联网传递等不同方式,以随时满足各有关方面对银行会计信息的需求。

(六)会计档案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档案主要是以纸张的形式存放。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纸张介质改变为光、电磁介质。磁性介质一般体积小、存储密度大、易于传递、复制和保管,具有纸张无可比拟的优点,类似手工的各种账簿种类、格式在计算机中并不完全存在或并不永远存在,当需要输出这些账簿时,会计人员只需告诉计算机会计科目、日期,计算机就会自动、准确、迅速地生成所需的账簿并显示在屏幕上或从打印机输出。但是,由于磁性介质不能直接识读,数据删改容易且不留痕迹,将会给银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带来新的课题。

(七)会计工作组织*

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相互之间通过凭证的传递、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牵制,从而保证银行会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将手工会计对数据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成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银行会计工作组织*的确立,将主要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依据,手工会计中的岗位划分将被新的岗位划分所代替,如数据录入、审核、维护等。很显然,手工会计工作岗位与电算化工作岗位是截然不同的。具体说来,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岗位可划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主要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核算各岗、稽核、档案管理等,各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的各会计岗位相一致,基本要求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一致。电算化会计岗位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银行要根据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需要,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大型银行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设立如下电算化会计岗位,即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计档案保管以及软件开发等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其它中小银行和使用较小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根据本银行的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立一些必要的电算化会计岗位,一些岗位可以由一个人担任,但要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八)会计内部控制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会计工作中为了维护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等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和业务处理手续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及账务处理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应完成的任务,并在账务处理程序中选择关键控制点,在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相互校验,相互核对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还通过对账、检验账证、账账、账实各自是否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堵塞漏洞。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电磁介质不同与纸张介质,它能不留痕迹进行修改和删除。此外,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结构、环境要求、文档保存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电算化下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必然具有新的内容。原来手工会计操作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方式将会被部分的取消或改变,如原来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等内部控制方式将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更加严格的输入控制;原来通过签章等方式实现的控制,而代之以密码、权限控制实现;控制的方式也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控制。总之,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将由原来的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控制的要求更为严密,范围更加扩大。

(九)会计职能实现

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随着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银行会计职能将会出现转换和扩展,其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主要是对外编送会计报表,转向利用会计数据加强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过去单纯事后检查和分析,转向全面核算;由过去会计部门只是反映财务情况,提供财务信息,转化为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软件逐渐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其管理职能将会进一步加强。各种专业管理系统将会综合成一种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管理信息,为银行进行正确地决策提供保证。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挖掘银行内部潜力,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依据。由此看来,银行会计实现电算化过程中,其支撑环境,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技术的选择、技术人员的培训与配置,以及相应组织机构的安排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十)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组织银行会计核算和加强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处理银行会计事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我国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情况下的一些特定的规则和要求。因此,变革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制定融手工银行会计制度与电算化银行会计制度为一体的现代银行会计制度体系则成为必然。

(十一)会计人员素质

银行会计手工操作条件下,从事银行会计工作的主要是银行会计专业人员,其业务骨干主要是会计师。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需人员应由银行会计专业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等组成。对从事银行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而且还要熟悉电子计算机,其骨干应是精通电子计算机的高级银行会计人员。

(十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在银行会计实行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由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等,并参考同行业的经验,针对本银行的实际情况,拟定设计而成。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使用了电子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其账册、报表不仅要遵循银行会计手工操作的一些基本规范和原理,还要遵循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殊的规定,特别是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需通过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过程开发出来。具体说来,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在对原来的银行会计信息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和系统调试等一系列系统开发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十三)审计监督

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不仅带来了银行会计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与发展,而且也必将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对那些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银行进行审计监督,已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审计部门的议事日程。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初期,由于缺乏计算机审计监督和其它一些原因,曾经出现大量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事件,使一些单位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接受国外教训,我国银行会计电算化要与计算机审计同时并举,同步发展。综上所述,银行会计电算化给传统的银行会计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为此,应当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二是强化会计电算化后的组织与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规范银行会计核算软件;四是不断改进和完善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五是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六是积极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七是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八是重视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具有超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