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西部大开发

科普小知识2022-06-24 08:50:47
...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目的为“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的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中文名:西部大开发

外文名:ChinaWesternDevelopment

范围:重庆,四川,陕西,贵州等地

1、区域概述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5%。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人均结果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发行长期国债14亿元,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西部大开发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2、战略任务

2000年1月,国务院组成了以*总理任组长、*副总理任副组长、国务院和中直19个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1月19日至22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国家有能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正在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财力直接支持西部开发。现在中国已基本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粮食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这是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分步骤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好时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也将像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更加开放。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件关系西部地区开发全局的重点工作: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中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会议强调要加强对西部地区开发工作的领导,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所有的重要建设项目都要纳入规划,进行充分论证。推进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既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又要认真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不能乱集资、乱收费,增加企业和农民负担。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保证西部开发扎扎实实地健康发展。

3、战略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七大目标1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3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7城镇化率超过15%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明确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七大目标,并提出支持成渝经济区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建设,成渝经济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咸阳、铜川、渭南、宝鸡、商洛部分县(商州、洛南、丹凤、柞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其主要辐射区域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规划期为2009年至2020年;规划内容主要包含产业布局、重大项目、优惠政策;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现代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农业方面,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果业、畜牧业基地,建成全国农业示范基地和航天育种基地。经济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指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以及越南东北部所围成的海域,即通常所说的“两国四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人口1240多万。

中国*给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4、战略成就

西部大开发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这一战略付诸实施已经10年了。正如胡*总书记日前考察宁夏时指出的那样,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取得了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10年将成为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


西部大开发

10年来,西部地区迎来了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改革开放头20年,东部地区得风气之先,经济发展迅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成为政策的着力点之一。

加大投入,重点扶持。西部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达到2.2万亿元,*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超过3万亿元;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同期增速,占各地区GDP加总数比重从17.1%上升至18.5%。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经济增速前5位的省份有4个在西部,西部经济增速高于东部2.8个百分点。

重点建设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先行建设,适当超前,每年开工一批重大项目。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0年至2009年,累计新开工建设120个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特别是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西部闭塞的状况,使物流更为通畅,人员出行更为便捷。西部大开发前,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3.3万公里,2009年达147.7万公里。青藏铁路的通车,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西部12个干线机场和30个支线机场实施了大规模改扩建,新建21个支线机场,缩短了西部与其他地区的距离。

坚持生态发展。绿色新延安折射了西部地区10年生态巨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西部大开发以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使西部的绿色不断延伸,西部生态屏障得以加强。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林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效果最为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10年来退耕还林累计实施4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13.9亿亩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的60%,新增森林面积9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27亿亩,大气释尘量减少。此外,国家还实施了草原保护与建设、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保项目,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以民为本,为民谋利。10年来,西部大开发坚持为民谋利,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使各族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西部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西部地区的就业人口2008年达到2亿人,比2000年增加2229万人。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安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994亿元。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财政投入西部地区的扶贫资金累计达到598.1亿元,西部贫困发生率下降10.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

5、重要意义

成就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10年,是西部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

经济增长最快

发展质量最好

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

城乡面貌变化最大

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

“十一”黄金周期间,洛桑次仁一家从拉萨乘坐T28次列车来到北京,亲身体验了“鸟巢”、“水立方”的魅力。而曾在美国留学的李先生,则与他的同学们一道,乘火车进藏,游览了雪域高原的美丽风光。

青藏铁路公司统计显示,2009年国庆期间,青藏线发送旅客16万人,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6%。而截至2008年6月30日,青藏铁路已迎送旅客282万人次,运送进出藏物资超过160万吨,为青海和*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这条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钢铁动脉,只是西部大开发的成就之一。西部地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0%左右;总人口约3.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

上世纪末前后,西部地区的人口,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五省市大体相当,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东部五省市总和的40%。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

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也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世纪之交,党*、国务院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新的变化,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战略构想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同时也是党*在新世纪对西部地区人民的一个重大政治承诺。

2000~2008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745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6%,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与全国同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差距不断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72亿美元增加到786亿美元,年均增长近25%。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8年(2000~2008),*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2000年至2007年,*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交通、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7年,累计安排西部地区新开工重点工程92项,投资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西部地区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5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600多公里,电力装机11300万千瓦,民航机场26个。实施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累计解决5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生态环境

2000年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相继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00年至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安排建设任务3.85亿亩,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安排严重退化草原保护面积5.19亿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

初步形成*、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甘肃、云南铅锌、四川钒钛、内蒙古稀土开发利用基地,青海、*钾肥生产基地。内蒙古、四川等地商品粮,*优质棉,广西、云南、*糖料,云南烟草,四川、贵州名酒,陕西、*瓜果,内蒙古畜牧产品等生产加工,在全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也渐成规模。

科技教育

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410个攻坚县中,已经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西部地区80%的农村中小学。西部地区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创新和开放

积极探索投资*改革,推进财税*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互动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7年,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累计近20万家,投资总额15000多亿元,西洽会、西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成为东西互动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180亿美元。

西部大开发,这是我们国家*提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由于西部是内陆,东部靠海,造成了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表现得太明显了,西部人口稀少,东部人口密集,在地图上的表现,也是东部密密麻麻,西部零零星星的。主要的还是东部交通方便,对出口有力。但我们不能任由这种不平衡发展下去,必须振兴西部经济,给西部以政策支持。这些年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西部大开发的道路是正确的。

6、三个阶段

奠定基础阶段

从2001年到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加速发展阶段

从2011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

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十五”计划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特别是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集中有限力量,精心规划,组织建设一些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标志性工程。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7、工作重点

根据党*和国务院的部署,2000年3月中旬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

西部开发办2000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的总体规划;二是抓紧制定促进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党*和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总揽全局,作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

1.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这两年来取得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

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

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

二、西部大开发要依靠两个手段、三股合力

两个手段是指市场机制和**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区域政策。

要素价格的变化和地区要素价格差异,是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西部发展的积极效应,但单靠市场机制还解决不了东西发展的差距问题。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

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与资金投入的力度。

二是广泛推进东部和西部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的资产重组.

三是加快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探寻适应国内外大市场新态势、适合西部区情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前两者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启动与推动力,后者则是关键与根本。只有通过后者,来自外部的种种支援和帮扶,才能转化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组织、自发展的机制,成为推动西部发展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8、突出成就

西部大开发,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期间,多个重点工程已经开始运作或是已经竣工,比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等等。

第一,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截至2009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4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与全国同口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04年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之1999年增长了将近一倍,自身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西部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第二,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党*、国务院选择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力争在西部开发头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9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显著加强。西气东输工程提前一年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西电东送工程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提前完成,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全线铺通。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累计退耕地还林8467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2.9亿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项目已经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一手抓关系西部全局的重大工程,一手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项目,使各族人民不断得到实惠。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基本实现,县际公路、农村饮水、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工程积极推进,"两基"攻坚计划稳步实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动力和重大任务,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西部各级地方*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东西合作和对外开放领域。

中国三大经济行政区域 东部地区:北京市11(京)、天津市12(津)、河北省13(冀)、辽宁省21(辽)、上海市31(沪)、江苏省32(苏)、浙江省33(浙)、福建省35(闽)、山东省37(鲁)、广东省44(粤)、海南省46(琼)、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省(台)共14个省、市、区。

中部地区:山西省14(晋)、吉林省22(吉)、黑龙江省23(黑)、安徽省34(皖)、江西省36(赣)、河南省41(豫)、湖北省42(鄂)、湖南省43(湘),共8个省、市、区。

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15(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45(桂)、重庆市50(渝或巴)、四川省51(川或蜀)、贵州省52(贵或黔)、云南省53(云或滇)、*自治区54(藏)、陕西省61(陕或秦)、甘肃省62(甘或陇)、青海省63(青)、宁夏回族自治区64(宁)、**自治区65(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14个省、市、区。

9、工作重点

2014年将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不断迈向深入。发改委指出,要开展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科技文化和民生事业;支持内陆、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当前,西部地区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转型发展的加速期和改革开放的突破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不断迈向深入。做好2014年西部大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研究制定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开展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科技文化和民生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内陆、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增强支撑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把西部大开发摆在区域发展优先位置,切实完善和落实差别化的经济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抓紧完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推动尽快出台实施。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继续督促落实国务院已批复的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二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提出2014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推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快完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两块“短板”问题。做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夯实西部地区长远发展基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项目储备。

三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逐步将沙漠化防治工程和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中符合条件的市县纳入退牧还草工程范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动祁连山、武陵山等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加快制定生态补偿条例,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格局。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能源、矿产资源和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贯彻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实施科技助推西部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研究提出新的针对性政策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在西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和集聚。

五是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跨区域规划的协调实施,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形成城市群。规范推进重庆两江、甘肃兰州、陕西西咸、贵州贵安等新区建设。优化西部地区城镇布局,选取一批经济发展基础好、特色鲜明的县城城关镇及中心小城镇,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地下管网、防涝防洪、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改造。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六是加快重点地区发展。继续支持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甘肃临夏、云南怒江、四川凉山等面临特殊困难民族自治州发展。继续实施教育扶贫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力争扩大试点范围。

七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在西部地区先行先试。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按照党*、国务院部署,积极会同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工作。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若干意见》,指导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工作迈上新台阶。依托重点经济区,着力打造重庆、成都、西安、南宁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积极培育沿边省区中心城市连接边境口岸、通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走廊。着力支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加快建设,提出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地区产业合作,研究建设产业合作交流平台。继续做好西洽会、西博会组织筹备工作。

八是继续做好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工作。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重点工程,支持老少边穷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依托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实施西部地区管理创新培训工程。

九是稳步推进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安全第一、保护生态、创新机制,指导四川省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工作,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解决恢复重建中的重大问题。

上一篇:中国模式

下一篇:遗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