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一般指*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考成绩第一名。按照高考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与“加分状元”。按照高考分科分为“文科状元”与“理科状元”。另外还有“复读状元”。长期以来,高考状元作为中国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的光环映射着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牵动着中国全体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高考赛场上万人瞩目的焦点。
1、基本概述
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一般指*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考成绩第一名。按照高考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与“加分状元”。按照高考分科分为“文科状元”与“理科状元”。另外还有“复读状元”。长期以来,高考状元作为中国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的光环映射着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牵动着中国全体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高考赛场上万人瞩目的焦点。
2、群体特征
超1/3来自教育家庭
注:据公开报道,2007年-2013年之间,有6名高考“头名”的家长从事教育工作,超过了1/3。如2010年,广东省理科第一名卓信成的母亲是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一名教授,同年揽得省文科第一名的易向谦的父母是中小学教师。
1/4是农村娃
注:2007年-2013年17个高考“头名”中,至少有4人来自农村。包括2007年省理科第一名黄容生、2008年省文科第一名郑润泽、2009年省文科第一名陈俊任及2013年省理科第一名张才荣。其中有人曾反映有过“城乡不适感”和“自卑感”,但均很快调整融入集体。
2/3一直是“学霸”
注:这17人中有11个是学霸型选手,优秀成了一种习惯。比如,2013年省理科第一名张才荣“高一到高三包揽全年级第一”。另外有3人属于“黑马”,比如2011年省文科第一名谢瑾高中阶段成绩波动厉害,曾一度排在全年级中等偏下,后与一名尖子生做同桌后深受刺激才爆发。他们中,还有一名“复读型选手”,2007年高考省文科第一名严俏华就连考了三次。其实,她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达到中山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为了去心仪的学校而复读。
近四成是“竞赛王”
注:曾获得各种*、省级竞赛奖项的有6人。如2012年省理科第一名余欣彤在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决赛中得过二等奖、全省一等奖。
多人最爱《红楼梦》
注:这些高考尖子兴趣爱好多样,阅读排名第一,且不管学文还是学理,多称爱看文史哲类书籍,其中3人最爱名著是《红楼梦》。排在兴趣榜第二位的则是音乐。
不开夜车爱运动
注:这17人中,有6人明确表示从不熬夜,其他多数保持规律的作息,4人还有每天午睡的习惯。另外,有4人即便高三也坚持每天跑步。
他们爱好这些:
阅读、音乐、羽毛球、篮球、逛街、志愿者活动、航模、钢琴、义工、电影、微博、旅游、新闻、兵乓球、跑步、主持、演话剧、芭蕾舞、创作剧本、踢毽子、书法、京剧、文学、武术、长拳。
3、热议原因
外因:媒体要利益大众看热闹
尽管教育部门一再要求“高考成绩不排名、不公布高考状元、不炒作高考状元”,但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不少媒体刊发评论文章分析缘由:
网刊发评论《热炒“高考状元”究竟带来了什么?》,认为,今日之热炒“高考状元”,已经成了某种商业手段。它实际上和选拔人才无关,和教育制度无关,和激励人才无关,甚至于和高考状元本人无关。
网刊发评论《热炒“高考状元”的时代该过去了》,分析人们热捧“状元”的利益诉求:一方面,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而极力拔高“状元效应”,从而吸引眼球,媒体要的是“利”;另一方面,学校也配合关于“状元”的宣传而提高知名度,那么学校图的是“名”。
网友“Emily-vv瓜西”认为:很多人其实不把“状元”当回事,只是看热闹而已。
但也有评论认为,让媒体不热捧“高考状元”并非易事。新闻出版网发表评论《媒体不炒作“高考状元”有多难》:虽然社会有关“不炒作‘高考状元’”的呼吁初衷非常美好,但不可否认,这只是一个提议,难说是道德约束,更妄谈是制度硬规定。
内因:学校图名政绩观偏颇
除了这些外围因素,分析热捧“高考状元”的现象,不可忽视教育系统的内在因素。
中青报发评论《不要热捧“高考状元”上头条》:热捧“高考状元”也是教育政绩观偏颇的反映。由于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对于学校办学成绩的认定也很模糊与随意。于是,便出现了极度功利化与浮浅化的教育政绩观,而“高考状元”是学校优质教育最好的证明。正因此,学校才不惜一切代价,对“高考状元”大肆宣扬。
高考状元
高考分数是学子进入大学的通行证,分数高则能进好大学,分数低可能与大学无缘。而社会在评价人才时,通常也会认为,考高分、进入好大学才是人才。事实上,高考通常只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高考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功利的社会氛围下,企业、媒体、学校以及家长和“高考状元”自己对“高考状元”都产生了不恰当的期待和评价,不利于打破“唯分数论”“唯学历论”,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十七八岁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考状元”自己来说,顶着“状元”的光环,可能会“迷失自我”,进入大学后不好好学习,也可能因为背负过大压力反而不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评论刊发评论《“状元”应该退出现代生活舞台了》,作者李兴旺认为,“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因而它是科举制度的代名词。时至今日,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在用“状元情结”和“科举思维”做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羁绊。因此,要让“状元情结”不再继续发酵,就很有必要让“状元”这个词退出现代生活的舞台,这其实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
4、青睐高校
中国哪些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高考状元最青睐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国香港状元最喜爱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状元最钟情*大学。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977-2015年*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最青睐北大,就读该校的状元有835人,雄居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榜首,连续10年蝉联全国冠军;清华大学位居第2,选择就读的状元有668人。
此外,复旦大学55人,居第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4人,列第4;香港大学50人,居第5;中国人民大学有30人,列第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5人,居第7;香港中文大学14人,居第8;中山大学11人,列第九;香港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各10人,并列第10。
5、青睐专业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977-2015年*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最青睐经济学专业,就读人数高达343人,占总数的20.40%;工商管理专业有324人,占总数的19.27%,居第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13人,居第3;法律专业102人,居第4;北大元培班和生命科学专业各89人,并列第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88人,居第7;建筑学专业66人,居第8;物理学专业57人,列第9;自动化和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48人,并列第10。
2000-2015年的香港高考状元最青睐商科,共有51人就读工商管理、会计学和环球商业等商科专业,占总数的38.06%;医学专业有33人,居第2;法律专业有16人,居第3。
1954-2000年*高考状元最青睐医学专业,有14人就读该专业;电机专业有7人,居第2;外语专业有6人,列第3。
6、状元摇篮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977-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最盛产省级高考状元,培养和造就了38位省级高考状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8人,列第2;海南中学25人,列第3;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3人,居第4;太原五中和银川一中各19人,并列第5;南宁二中和上海中学各18人,并列第7;有17人,列第8;乌鲁木齐一中17人,列第9;石家庄一中16人,居第10。
上一篇:2015年《教育蓝皮书》
下一篇: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