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濯水古镇

科普小知识2022-01-20 09:24:11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涵兮,可以濯我足"……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东南部,距黔江城区26公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从这里交汇穿过,交通极为便利,它与蒲花暗河一起形成了一个集古镇鉴赏、现代农业观光、地质奇观和土家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黔江区4个市级中心镇之一,也是全市统筹城乡建设示范区之一,是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流淌过濯水古镇的阿蓬江发源于湖北利川,是我国唯一的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巴文化、大西文化由此交流传播。濯水古镇集古商埠建筑群与自然山水、地质奇观、人文胜迹于一体。古镇的商埠历史起于唐末宋初,是土家族地区史上最具开放和文化交流意义的商贸集镇。1000多年来,濯水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了秦人的金戈铁马。积聚了巴、楚文化的交融和久远的华夏文明。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除了拥有较多历史遗址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同时也在四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平原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传承、创新的亲情。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古戏与西兰卡普、雕刻等民间工艺交相辉映,形成了濯水独特的地方文化。"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在这里,不但可以饱览土家古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了解黔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中领悟从政、经商、为人之道,还可以近距离的亲近亚洲第一风雨廊桥。

1、古镇建筑

濯水古镇全长约1000米,石板街道宽2至3.5米左右,古镇主街道由青石板铺成,规模不算宏大,但却非常别致。两旁的房屋均为木质结构,而山墙则是以马头墙、小青瓦为特色的徽派风格。江边有高达四层的吊脚楼,街上有抱厅、过街楼、凉厅等特色集镇建筑。濯水古镇建筑群的最大特点是土家族吊脚楼和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水,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2、古镇大院

在濯水古镇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锭子是拳头的意思,杆子是枪的意思,就句话概括了在清末民初时古镇上名噪一时的四大家族特点。

樊家大院:男子侠义,女子坚强

在濯水古镇上,樊家是口碑最好的。据说,樊家是习武世家,男子性格刚直、正义,对镇上流俗之事,总会愤愤不平,拔刀相助,以高超的武功保护自己和家人,于是才有了"樊家的锭子"一说。但天公不作美,樊家男子一个个早早地离开人世,家庭重担落到了樊家女人身上。

樊家几代女人,藏着无法言语的艰辛,和贞洁女人骨子里的坚强。所以,镇上的人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家,在评选民间贞洁女子的时候,就把樊家推选了出来。清朝乾隆皇帝亲自给樊家赐匾"云争霞蔚",同时,樊家还接到了亲人送的牌匾"桂馥兰芬"。

汪氏家族:诚信经商,影响深远

清乾隆初年,江西南风的一场洪灾,导致了这支汪姓人家的迁徙,他们来到濯水定居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秉承"以诚代人,忠孝为先"为祖训,在濯水近代工商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还引进詹氏徽商在濯水发展徽墨产业,开办银号,为徽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到民国中期,汪氏进入了鼎盛时期,濯水近代的多数工厂、作坊、商号、运输业都与汪氏家族有关。在1936年汪家就拥有了当时渝东南地区唯一的两台运输商车(木炭车)。到1949年解放时,并不算长的两百多年时间,濯水街上有近半以上为汪姓人家。

汪氏族人中又以汪子文所掌控的产业最多。汪子文是当时濯水工商业的杰出代表,生意做到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外省。当时他有两个油榨房,作坊里的号子声和榨声,常年不断,成为古镇上一种标志性的声响。除了榨油,他还有做酒、浇蜡、碾米、做面、熬糖、做烟花等生意。光绪年间,汪子文和徽商詹信安联合开办银号、发行钱票。民国的时候,*发行的法币数额太大,贬值速度也快,银号又在濯水发行找补券。不再使用找补券后,银号仍将百姓手中的找补券都可以到汪家换取盐、油、米等物资。

汪氏家族还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汪世太曾中举人;汪启祥为补郎;汪子文的儿子叫汪德祖曾就读西南军政大学;汪仕静创办濯水镇第一个女子学堂;汪本善为濯水第一个大学生、中科院研究员,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

龚家抱厅:感恩天赐,乐善好施

龚家是镇上唯一拥有枪支的大家族,他们贩卖鸦片,走私军火。古镇半边街一段的建筑都是属于龚氏家族,镇上有一个"袍哥会",就是以龚家为中心,集结、扩张的。

当时的龚家抱厅住着龚禹夫一家,他们在龚氏家族里显得与众不同。据说,龚禹夫的父亲龚明理,靠贩卖糖果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艰难。一天,有人突然跑到龚家找他收货,原来货物属于另一个名叫龚明理的大商人,可在收货途中突然病死,对方阴差阳错找到同名同姓的他。龚明理坚信这是上天赐予的财富,不仅用这笔钱修好了镇上的路,而且每天煮一大锅粥,救济镇上贫苦的百姓。因造福古镇上的百姓,清朝时得到一块皇帝亲赐的牌匾"乐善好施"。

余家大院:血系蒙汗,心沁书香

古镇上,余家是远近文明的书香门第,也是最具中国传统习俗的家族。相传,余氏是忽必烈的孙子铁穆健的后代,长辈通过做生意、开药铺等方式,积累了不少财富,然后将赚来的钱,买田置地,供子女读书。在以龚家为核心的权威*下,他们与"袍哥会"泾渭分明,独树一帜,散发着文人特有的雅兴,过着闲适平凡的生活。

当年,在余家大院的堂屋宗祠上,堂联的横批就是"八贤堂",这里面含着余家的祖先曾有很多人在朝廷上历任高官的意思,这是身为余家人最引以为荣的事情。所以,镇上的人用"一门三进士,四代五尚书"来形容余家人才辈出的情形。余家大院里的故事更像一本离奇的史书,十分耐读。

3、景点

图腾墙、万寿宫

图腾墙,墙高3.3米,长28米。图腾墙主体为抽象的西兰卡普图案,中间的主图为白虎,是我们这一带土家族人的图腾。传说土家族的祖先廪君死后,魂魄幻化为白虎,因此土家族人有崇敬白虎的习俗。

万寿宫是濯水三大会馆之一,高15米,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是2009年修复重建的濯水古镇标志性建筑。万寿宫是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遍布全国各地,也称江西会馆、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这里是濯水古镇娱乐、聚会的主要场所,濯水人俗称这里为"戏楼"。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带来了昆山腔、湖广会馆——禹王宫的南戏和濯水的后河戏在这里进行着艺术交流,使三大古戏都有了创新和发展。

禹王宫

禹王宫是濯水又一会馆建筑——湖广会馆。禹王宫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供奉大禹。于1982年被一场洪灾破坏,现在恢复重建。历经明代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批外省移民陆续来到濯水。作为具有地缘性质的帮会机构,禹王宫主要职能是联络湖南、湖北来濯水的商人乡情,以壮乡威。所以,它是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来自湖南龙山和来凤的两个戏班子常年驻扎于此,演出从湖南带来的南戏。禹王宫是濯水古镇繁华商埠历史的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濯水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亚洲第一廊桥

风雨桥是渝东南土家风格的标志性建筑,桥长220米,宽6米,东起濯水古镇芭茅岛,西达蒲花园区,建筑为1层,局部3层,中部设土家点将台。是连接濯水古镇与蒲花园区的步行交通桥梁,同时兼具观光休闲等旅游服务功能。

芭茅岛

芭茅岛是古镇核心接待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岛上建有庭院式精品酒店,拥有酒店客房、餐饮、会议室及茶座、酒吧等服务功能。

后河古戏

"半台锣鼓半台戏"是后河古戏的一个特点。远古时期是民间为祈福消灾,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后来发展成具有固定节目的后河古戏。锣鼓分轻重缓慢,悲欢钢柔,戏注重唱念做打。唱腔分南、北、上三路,三大唱腔感情丰富,有的高昂铿锵,有的婉转悠扬,有的行如流水,有的悲壮凄凉,有的戏耍幽默,有的如诉如泣。后河戏的锣鼓曲牌有134种,分闹台锣鼓和演出锣鼓两大类。

4、土家美食

土家泉孔酒、土家油茶汤、老腊肉、绿豆粉、马打滚、酸酢鱼(肉)油炸干、南瓜鱼、血豆腐、合渣等。

上一篇:龙岩城

下一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