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青海省民俗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03-23 06:15:36
...

这里的馆藏文物达47000余件,包括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唐宋时期的铜印、铜俑、碑刻、手写经书、西夏文印、金钵等。其中,舞蹈纹彩陶盆、双人抬物盆、陶鼓、铜矛、金牌饰、波斯银币、唐代丝绸、梵文贝叶经、敦煌经卷、元代纸币、明代镏金佛像都是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  馆内设置的“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藏传佛教艺术展”3个专题陈列,以实物的形式反映了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貌。在这里,花数小时时间就可以神游青海,这也算是走近青海的一个证明了。青海省博物馆原是军阀马步芳的宅邸,现有四个基本陈列,内设九个展厅。馆藏文物丰富,其中裸体人像壶和舞蹈纹彩陶盆是青海数万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

中文名:青海民俗博物馆

地址:西宁市中心

开放时间:900-1700

闭馆时间:冬季每周一

1、博物馆简介


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就建在马步芳公馆内,由公馆第三个院子——女眷楼改建而成,又叫南楼小院。博物馆位于公馆建筑群的西南角,是古典回廊木结构的中式二层楼四合院。当年这里居住的是女性宾客及部分女佣人,男性禁止入内。2004年这里被辟为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汉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土族等在青海居住的民族服饰冠履、饮食起居、民间工艺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展品和场景陈列,了解青海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2、建筑风格


青海省民俗博物馆是以*西北军阀马步芳的私宅“馨庐”为基础修缮改造而成的。“馨庐”始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目前青海省保存完整的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古建筑群。因其在建筑材料上选用了大量的玉石,连墙壁也铺贴满玉石,所以民间又称之为“玉石公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青海省*把它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馨庐”整个院落占地近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共有房屋近三百间,分别由前院、中院、南院、西一号院、西二号院、西三号院以及后花园等七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院落组成,院落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各个院落的房舍布置有序,结构严谨,构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位于公馆南端的花园里栽种了许多名贵的花卉和树木,还建有亭榭,著名的“晓泉”也在其内。公馆的建筑物,院落和花园均显示出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博物馆内,我初步了解到当年此地的历史和主人的生活情况,又通过参观其中的奇石馆、玉石厅、民居楼、民俗展馆、排灯、古油坊、古磨房等多个展室(厅),认识了一些青海高原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通过参观二楼的“民俗展馆”,进入到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展厅游览,让我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家居生活等,收获可谓丰富了!

3、藏族


藏族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共有100万人,占青海总人口的21%,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20%。环青海湖居住的海东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海北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同操安多方言,为安多方言区,玉树州藏族操康巴方言,属康巴方言区。

青海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轻便、耐磨、便于支拆驮运的牛毛帐房;粗犷豪放、欢快热情的民间舞蹈等等,无不可以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中找到终极的根源。同时,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印记。藏族神奇的天葬等葬俗的形式与古代藏族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藏族的绘画更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建筑、帐篷、用具上的图案,多数表示吉祥的金鱼、宝瓶、胜利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等。同样,我国曾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它为青海藏族的习俗打下不可忽视的烙印。诸如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帐篷内的座位、坐序、坐法有严格的习俗规定,女人不能坐在男人的上方,男人可盘腿而坐,妇女则需半跪式,不得盘腿。青海回族是世居青海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共有7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主要分布在省内东部和东北部,西宁、门源、化隆、大通、民和、循化、湟中、平安、贵德、祁连、乌兰和尖扎等市县较为集中,其他州、县也有分布。

4、回族

青海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信仰为纽带,经过国内国外众多*与非*民族数百年迁徙定居、繁衍生息、融汇组合,于元末明初形成的。青海地处我国西部中心地带,是陆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之路三条大动脉的交汇处。是*在我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青海回族的早期先民是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国家的兵员落居于青藏高原,安家定居而存在的。青海回族婚俗深受*法的影响,许多程序仍按教法规定进行。青海回族的家庭,多为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但在农村和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也有祖孙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家中,辈份最高的男子是家长,享有声望,拥有实权。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有尊敬老人、爱护少小的美德。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回民所吃的牛、羊、鸡、鸭等可食畜、禽,一般都请阿訇宰杀,在特殊情况下也请懂得宰牲戒规的回民宰杀。青海回族喜居独院,院中辟有花园,育花种树,幽雅清静。来客必让到上席,敬以茶饭,不到饭饱茶足,主人会轮流敬让不止。客人不能有任何客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为人不直爽或瞧不起人。在吃油饼、饼子时,先掰开再吃,不能拿起就用口咬。青海回族同各地回族一样,以*的三大节日为自己的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要算开斋节。

青海境内的蒙古族与内蒙古、*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但因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住传统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响,住牛毛帐篷的。穿长大襟长袍,头戴毡帽或皮帽,腰束各色腰带,足穿长统靴。妇女头上梳长辫,脖子上戴金银、珠宝、珊瑚等首饰。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喝马奶酒。在盛大喜庆的日子,按照传统习惯,把煮熟的整只羊摆到宴席上,作为最珍贵的食品。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欢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摔角、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5、蒙古族

蒙古族的祭海和祭俄博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这里的海是指青海湖。自从清朝有组织地召集青海一带的蒙古族头领们,到青海湖边祭海立碑时起,现在已经变成蒙古族牧民们自发的群众活动。每年到了农历7月25日,青海的蒙古牧民们就从很远的地方赶著牲畜,来到青海边,他们在湖边摆上供桌,把杀好的牛羊摆在供桌上,然後宣读祭祀青海湖的祭文,再向著滔滔湖水顶礼膜拜。最後大家争相抢割献祭用过的牛羊肉,人称「抢宴」,按照蒙古人的习惯,谁能最先抢到供肉,或者抢得多,就算是吉祥。祭海活动结束後还要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的石堆。蒙古族牧民对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经过俄博的牧民,都要围著俄博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俄博上,於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实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瀰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祭俄博在每年的7月13-15日,是青海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

6、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大通地区,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西宁等地。关于土族的族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鲜卑支系吐谷浑人后裔;二说是沙陀突厥后裔;三说是蒙古族后裔。至今对此尚无定论。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土族长期与藏、汉等民族交错居住,土语深受藏语、汉语的影响。土族原无文字,通用汉文,土族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土族人每家都有一个庭院,方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为平顶,院子当中有一圆槽,圆槽中间高竖"玛尼旗杆",其顶端是一个木刻吉祥物,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的蓝白布经幡,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如今圆槽大多已成为种植花草的花坛。

土族男女的上衣都有绣花高领。妇女服饰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花袖衫一般为小领斜襟,两袖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间还配有一条彩带,带子两头有刺绣的花鸟鱼虫云纹图案。男子在高领白短褂外套深色长袍,腰系绿花带,头戴毡帽。

家曲与野曲是流传于土家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家曲”是仅限于家居环境内演唱的曲目,内容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野曲”则被称为“外面唱的歌”,俗称“花儿”、“少年”。其曲调、歌词与家曲截然不同,大多属于情歌。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至今仍保留着牧业时期的痕迹,如喜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面。土族人还喜欢喝一种自酿的青稞酒。热情好客是土族自古以来的风尚。土族的节庆活动几乎月月都有,其主要传统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等,这些节日除传统的多种娱乐形式(如赛马、摔跤、唱“花儿”)外,还有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活动,因此,频繁的节庆活动已成为土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进行广泛交流的主要途径。

7、撒拉族

撒拉族由元代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人,同藏、回、蒙古各族长期融合而成。主要从事农业。信仰*。人口9万多。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青壮年多通汉语。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撒拉族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按照*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撒拉人信奉*。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