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亚西尔·阿拉法特

科普小知识 2022-12-10 09:03:49
...

亚西尔·阿拉法特,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阿拉伯语:محمدياسرعبدالرحمنعبدالرؤوفعرفاتالقدوةالحسيني‎,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逊尼派*,巴勒斯坦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爆破专家。阿拉法特曾参加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1959年建立巴解组织最大派别法塔赫并担任*,1967-1973年作为巴勒斯坦*参与第三、四次中东战争。1988年巴勒斯坦国成立并与中国建交,1989年当选为巴勒斯坦总统,期间转变对以色列的策略主张和平,于199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博瓦尼和平奖”,并获得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中文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

外文名:محمدياسرعبدالرحمنعبدالرؤوفعرفاتالقدوةالحسيني

别名:中东不死鸟

国籍:巴勒斯坦

民族:阿拉伯人

出生地:耶路撒冷

出生日期:1929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2004年11月11日

职业:巴勒斯坦总统

毕业院校:开罗大学

信仰:*

主要成就: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博瓦尼和平奖

代表作品:《我们的巴勒斯坦》,1959年出版。

墓地:阿拉法特纪念馆

英文名:YasserArafat

1、人物生平

战斗历程

1929年8月24日,亚西尔·阿拉法特出生于耶路撒冷,信仰*,是一位逊尼派*。


年轻时的阿拉法特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9岁的阿拉法特开始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4月的一天,阿拉法特与一名同学及一名埃及少校动身去巴勒斯坦。5月15日凌晨,阿盟五个成员国分别向以色列开战,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巴勒斯坦战争。阿拉法特加入战斗中去,用迫击炮击毁了以色列的一辆坦克。

阿拉法特曾经直言不讳地谈到他对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看法:“我不能忘记,当阿拉伯军队开进巴勒斯坦时,我在加沙地带。一位埃及军官来到我们分队,命令我们放下武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们问:‘为什么?’这个军官说,这是阿拉伯联盟的命令。我们*,可是没有用。军官给了我一张收到我的来福枪的收据。他告诉我,我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取回。这时我明白了我们被这些阿拉伯国家出卖了。我自己被他们的背叛深深触痛了。”

1950年,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52年,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

1956年7月,阿拉法特完成了在开罗大学的学业,成为一名工程师。当纳赛尔发出全民总动员后,他立即主动报名,自愿到埃及部队服役。埃及方面授予他少尉军衔,带领一批工兵前往塞得港地区,负责清理未爆炸的炸弹。他面临的是双重危险,一是来自敌方的危险;二是来自处理未爆炸弹和地雷的危险。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回到开罗。埃及军方有关负责人对他说,他是一名处理炸弹的专家,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果愿意留在埃及军队工作,可以得到提升,从事教官训练工作。阿拉法特拒绝了这项工作,他说:“我告诉他们,我已另有工作。我知道,假如我留在部队,我就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我就不能*地开展组织工作。”于是,他离开埃及,到科威特创建巴解组织。


亚西尔·阿拉法特

1959年,他在科威特秘密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

1963年,叙利亚雇佣法塔赫组织做它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计划在1964年12月炸毁一个以色列的水泵。这个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引起以色列官方的注意。

1964年,组建“法塔赫”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同年,阿拉法特在其战友阿布·杰哈德陪同下首次访华,中国的邀请单位是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当时阿拉法特正在筹备开展武装斗争,他访华时的化名叫莱乌夫。*总理、陈毅副总理会见他时强调,中国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同意为巴方培训人员,表示将向巴方无偿提供军事援助。与此同时,周总理还提醒阿拉法特等人要注意斗争策略,不要提诸如“把以色列赶入大海”之类的口号,因为这类口号不利于巴勒斯坦的斗争。

1965年1月开始,阿拉法特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发动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1965年5月,巴解组织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中国*决定,该办事处享有外交机构待遇。

1967年,阿拉法特参加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在“六·五战争”过程中,阿拉法特领导“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在以色列占领区作战。他与“法塔赫”代理司令乘车前往戈兰高地作战前线侦察敌情,协同叙利亚军队进行战斗。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一些战斗小组,携带迫击炮等武器,到敌人后方作战。

1969年初,一名以色列“摩萨德”安插的巴勒斯坦内奸混进阿拉法特的办公处,偷偷地把窃听器和波型脉冲雷达发射器安装在阿拉法特的专车车底下,企图以此为以色列战斗轰炸机指引目标。但阿拉法特及时发现了这个装置。2月,阿拉法特开始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并从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主席后,周总理一再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并多次向阿拉法特提出一些忠告。针对巴解组织有些激进组织进行的绑架、暗杀、劫持飞机等类活动,周总理对阿拉法特表示,中国不赞成进行包括劫持飞机等极端行动,因为那样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1971年,阿拉法特的专车在叙以边境附近遭伏击,阿拉法特的司机中弹身亡,但阿拉法特安然无恙。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又称“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阿拉法特对“不战不和”的局面感到焦虑,对被驱逐出约旦感到恼恨,对巴勒斯坦有些激进组织搞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行为感到不妥但又无法控制。在战前召开的协调会上,阿拉法特承担的任务是指挥一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穿插到以色列占领区,在敌后形成第二战场。四次中东战争未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阿拉法特仍在斗争,他的生命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几经死里逃生。

建国历程

1974年起,阿拉法特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11月,阿拉法特率巴解组织代表团出席第29届联合国大会,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演讲,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我再说一遍,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1974-1979年期间,阿拉法特与300名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的成员逐个谈话。1979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以296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授权阿拉法特在建立小型国家的基础上单独与以色列进行谈判。

1980年,阿拉法特在“法塔赫”第4次代表大会上重新当选为“法塔赫”*委员会主席兼“暴风”突击队总司令。

1982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亲率大军侵入黎巴嫩,把设在贝鲁特西区的巴解总部团团围住,将阿拉法特等巴解最高*困在其中狂轰滥炸两个半月,但阿拉法特却毫发未损。

1984年5月,阿拉法特第四次访华。5月7日,当时任**顾问委员会主任的*亲切会见了阿拉法特。*对阿拉法特说:“你们为了自己的正义事业已经奋斗了几十年,看来任何正义的事业都要经过艰难困苦的,中国永远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亚西尔·阿拉法特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中国*立即予以承认。同年11月20日,两国建交。

1989年4月2日,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总统。从此,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民族的象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10月,阿拉法特以巴勒斯坦国总统身份访华,*再次会见了他。*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间的友谊。*对阿拉法特说:“我们的关系是几十年如一日,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典范。我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

和平历程

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开始,阿拉法特领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

1992年4月7日晚,阿拉法特乘坐的阿尔及利亚民航的“安一26”飞往利比亚萨拉地区视察巴勒斯坦游击队营地途中遭遇到一场特大沙暴,结果阿拉法特的专机与地面无线电联络中断,连机带人失踪。这一消息举世震惊,可阿拉法特居然再次在机身断成三截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阿拉法特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白宫的草坪上握手言和,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实现了“勇敢者的和平”,巴勒斯坦建国的目标变得更加现实了。9月13日,巴以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苏哈本来要参加这次活动并已做好了启程准备,但在最后一刻因故取消。苏哈对此心中不平,颇有微词。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后安慰苏哈说,他们将一起去中国。这是苏哈首次访华。他们受到了高规格接待,*等中国*与阿拉法特进行了会谈,就一些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同年7月,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

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主席。

2000年4月15日-16日,应阿拉法特总统邀请,国家主席*对巴勒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勒斯坦,*与阿拉法特总统举行了会谈。同年8月,阿拉法特访华。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的“幕后主使”。

2001年,阿拉法特再次访华,这是他对中国进行的第14次访问,江泽*席称他为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一面旗帜。从2001年底开始,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美国*也对巴民族权力机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这使阿拉法特的处境更为艰难。

2003年3月,为了推动巴以和谈,巴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紧张,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9月11日,以色列安全内阁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绊脚石”为由,决定“原则上”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巴勒斯坦。

2004年,以色列*不断向阿拉法特发出威胁。9月22日,沙龙表示将在适当时机对付阿拉法特。由于遭受以色列的长期“软禁”,阿拉法特的身体每况愈下。10月27日,其健康状况出现恶化,在以色列方面的允许下,阿拉法特29日取道约旦前往巴黎就医。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75岁。死因存在争议。

毒杀调查

2012年7月,洛桑大学辐射物理研究所发布报告说,巴勒斯坦已故*阿拉法特是钋中毒而死的,该研究所对阿拉法特遗孀苏哈提供的阿拉法特个人用品进行了检测,发现上面含有大量的钋。该研究所主任弗朗索瓦·博查德(FrancoisBochod)说:“我可以证实,我们在沾有阿拉法特体液的衣物上发现了无法解释的大量钋-210。”研究所在阿拉法特穿过内衣上发现的钋-210含量足以杀死20人。

2012年8月,阿拉法特遗孀苏哈·阿拉法特和女儿扎赫娃向楠泰尔地方法院递交的诉状,要求进一步检验阿拉法特的遗体。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同意为阿拉法特开棺验尸。

阿拉法特死因调查委员会12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根据现有材料和阿拉法特生前临床症状可以推断他是中毒身亡。

2012年11月12日,巴勒斯坦方面已开始为挖开阿拉法特墓做准备工作,为进行的开棺验尸做准备,阿拉法特墓前的一条街道被封,墓地院子的正门被幕布围起,无法看到院内的情况。

2012年11月27日凌晨4时,巴勒斯坦前*阿拉法特灵柩已经打开,专家正取出阿拉法特遗骨,并提取样品以备调查死因。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英国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13日,巴勒斯坦官员向记者否认关于阿拉法特死于中毒的说法,称巴尚未接到正式的尸检结果。

2013年11月7日,瑞士洛桑,瑞士法语地区法医研究中心主任帕特里斯·曼金和瑞士应用放射物理研究所主任弗朗索瓦·博许出席新闻发布会。参与调查巴勒斯坦前*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因的瑞士研究人员当天表示,他们不能排除阿拉法特之死与钋元素中毒有关的可能性。阿拉法特遗孀苏哈要求巴勒斯坦*,找出杀害阿拉法特的凶手。

2013年12月3日,法国专家发布尸骨取样化验和相关调查结果,称没有证据显示巴勒斯坦已故*亚西尔阿拉法特遭放射性物质毒杀。法国专家判定阿拉法特“自然死亡”。(注:这是西方及法国有关专家的结论,无法确认真伪。)

2、成就贡献

民族解放

1959-1993年,在阿拉法特的带领之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斗争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倍受关注的重大事件之一。

1988年,阿拉法特领导巴勒斯坦人在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上承认了以色列,从而把巴勒斯坦引入了和平进程。

和平奖项

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阿拉法特“博瓦尼和平奖”。

1994年,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外长佩雷斯共同获得该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结缘中国

阿拉法特是中国人民长期熟悉的老朋友,曾十多次正式访华,会见过*、*、*、*等中国*。

1964年,阿拉法特在战友阿布·杰哈德陪同下首次访华,中国的邀请单位是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当时阿拉法特正筹备开展武装斗争,他访华时的化名为莱乌夫。*总理、陈毅副总理会见他强调,中国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表示将向巴方提供军事援助。与时,周总理还提醒阿拉法特等要注意斗争策略,不要提诸如“把以色列赶入大海”之类的口号,因为这类口号不利于巴勒斯坦斗争。

1965年5月,巴解组织在北京设办事处。中国*决定,该办事处享有外交机构的待遇。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主席后,周总理再次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并多次向阿拉法特提出忠告。针对巴解组织有些激进组织进行的绑架、暗杀、劫持飞机等活动,周总理对阿拉法特表示,中国不赞成进行包括劫持飞机等行动,因为那样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1984年5月,阿拉法特第四次访华。5月7日,当时任**顾问委员会主任的*亲切会见了阿拉法特,我担任翻译。*对阿拉法特说,你们为了自己的正义事业已经奋斗了几十年,最后胜利。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成立,中国*立即予以承认。同年11月20日,两国建交。而以色列此前一直承认**,所以尚未与中国建交,处于害怕中国对巴勒斯坦的过多支持,以色列在一年后才与中国建交。

1989年10月,阿拉法特以巴总统身份访华,*第二次会见了他。*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间的友谊。*对阿拉法特说,我们的关系是几十年如一日,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典范。我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

1993年9月13日,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苏哈本来要参加这次活动并已做好了启程准备,但在最后时刻因故取消。苏哈对此心中不平,颇有微词。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后安慰苏哈说,他们一起去中国。这是苏哈第一次访华。他们受到了高规格接待,江泽*席等中国*与阿拉法特进行了会谈,就一些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2000年4月15日,应阿拉法特总统的邀请,时国家主席*对巴勒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巴勒斯坦,*与阿拉法特总统举行了会谈。同年8月,阿拉法特访问中国。2001年,阿拉法特第二次次访华,这是他对中国进行的第14次访问,江泽*席称他是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一面旗帜。

3、轶事典故

方格头巾

头上总缠着黑白或红白相间的方格头巾几乎成了阿拉法特的特有标识,头巾包扎的形状颇似不规则的巴勒斯坦地图。至于头巾颜色的含义,阿拉法特这样解释:“白色代表居住在城里的居民,红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而黑白方格则代表农民。”

他的传记作家哈特对他的花格子围巾有另外一种解释,红色表示沙漠,黑色表示国家,白色表示城市。

死里逃生

阿拉法特是世界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之一。据说,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阿拉法特成功地躲过许多次暗杀和袭击。九死一生的经历使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被称为中东政坛的“不死鸟”。


方格头巾

1969年初,一名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安插的巴勒斯坦内奸偷偷地把窃听器和波型脉冲雷达发射器安装在阿拉法特的专车车底,欲企图以此为以色列轰炸机指引目标。但阿拉法特发现了这个装置。

1969年,在约旦“法赫德”游击队营地内,阿拉法特对刚刚寄到他办公室的一个邮包产生了怀疑。阿拉法特的卫兵刚把邮包带到办公室外,包内的炸弹便爆炸。

1971年,阿拉法特的专车在叙以边境附近遭遇伏击,阿拉法特的司机中弹身亡,但阿拉法特本人安然无恙。

1973年,一架利比亚客机被以色列军队击落,机上100多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遇难,而原计划搭乘这一航班的阿拉法特因临时决定改乘其它航班而逃过一劫。

1982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率大军侵入黎巴嫩,把设在贝鲁特西区的巴解总部包围,将阿拉法特等巴解最高*困在其中狂轰滥炸两个半月,但阿拉法特毫发未损。这期间,最惊险的一次据说是一名以军的狙击手已经瞄准了阿拉法特,但鬼使神差一般,有一颗冷酷之心的狙击手在扣动扳机前犹豫了一下,就这么一秒钟的功夫,他永远失去了打中阿拉法特的机会。

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军突袭位于突尼斯城南郊的巴解总部,将其夷为平地,伤亡数十人。阿拉法特当天因迟到15分钟,而再次躲过浩劫。

除此之外,阿拉法特还屡次因为意外而与死神照面。1969年1月,阿拉法特驱车从安曼赶往巴格达途中,因座车车速过快而在超车时撞上一辆载重卡车。他的座车车顶撕裂,而浑身是血的阿拉法特居然身无大碍。

1992年4月7日晚,阿拉法特乘坐的阿尔及利亚民航“安-26”型客机飞往利比亚萨拉地区,准备视察巴勒斯坦游击队营地。这架客机飞行途中遭遇一场特大沙暴,与地面失去了无线电联络,飞机及其乘客失踪。这一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可阿拉法特居然再次在机身断成三截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巴勒斯坦反间谍官员萨拉赫·哈拉夫曾对为阿拉法特作传的英国作家阿兰·哈特说,谋杀阿拉法特的未遂行动有50多次,他多次化险为夷,“60%是靠他自己的鼻子,或者说他对危险的警觉,30%是运气好,10%是安全机构的作用”。阿拉法特经常突然变换处所、座位和飞行路线。1967年,“法塔赫”总部设在约旦河西岸一个小村里。一天他突然对一个战友说,这儿有危险,不解的同伴甚至与他争辩起来。后来,两人还是离开了小村。黎明前,他们赶到另一村庄。此时,原来的村子已被以军战车包围。

1982年以国防部长沙龙一直派出战机对阿拉法特进行搜袭,8月的一个深夜,正在贝鲁特一幢大楼14楼开会的阿拉法特忽然感到危险,立即命令撤离,几分钟后*们在对面楼内眼睁睁看着刚刚撤离的大楼被以飞机炸成废墟,250人丧生。

有几次是阿拉法特的精神感召力使那些刺客住手。摩萨德曾命令阿拉法特身边的一位女秘书和一个工作人员两次给他下毒,最后两人都良心发现向阿拉法特坦白了一切。

阿拉法特做过工程师的职业感觉也曾救过他的命,一段时间以色列飞机曾不断跟踪阿拉法特的轿车,阿拉法特断定车内有无线电发射跟踪装置,经查果然如此。

阿拉法特自己说过,由于以色列飞机轰炸的精度不高而使其幸免于难,至少有12次。1983年阿拉法特和4000名巴解战士撤离叙利亚前往利比亚的黎波里基地,以色列事先已在其必经水域用飞机投下大量水雷,在阿拉法特经过时准时爆炸。阿拉法特事先就有所预料而果断下令推迟撤离时间,水雷在预定时间爆炸了,巴解战士安然无恙。

4、个人作品

出版书目

阿拉法特的作品有《我们的巴勒斯坦》(1959年出版)。

5、家庭成员

娜达·亚斯鲁,是一位家庭富足的阿拉伯女性,1971年,当阿拉法特与娜达·亚斯鲁在贝鲁特相遇时,她的丈夫已经在一次工程意外事故中丧生。


这位30多岁风韵超群活力十足的女性深深吸引了阿拉法特,两人很快就堕入了爱河不能自拔。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由于娜达和交战的双方都有深厚的友谊,她承担起了斡旋的重任,为双方平息战争而奔波操劳。一天夜里她刚参加完会议,从位于贝鲁特的总统府返回住处时被人暗杀。阿拉法特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

20世纪80年代初,阿拉法特与西班牙著名记者伊沙贝尔·皮萨诺相遇相识。伊沙贝尔·皮萨诺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新闻从业者。1977年7月丈夫去世后,她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新闻采访工作当中,先后采访过古巴*卡斯特罗、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等人,在新闻界小有名气。

皮萨诺几经周折到突尼斯见到了阿拉法特。她赶到阿拉法特住所的时候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阿拉法特邀她共进午餐。采访前她认真准备了40个问题,但阿拉法特根本用不着她提问,不论是国际形势、以巴冲突还是个人嗜好,都滔滔不绝,令她大感意外。此后,皮萨诺和阿拉法特陷入了爱海之中。然而,尽管他们相爱,但因为两人都是事业心极强的人,所以这段跨国情缘最终没有结果。

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时,偶然遇到一位苗条漂亮的金发女郎,这位女士叫苏哈·塔维尔。那年阿拉法特60岁,苏哈的美貌与才华吸引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了解到,苏哈一家都信奉基督教,但是苏哈热爱巴勒斯坦事业。他们冲破宗教隔阂于1991年10月在突尼斯秘密结婚,那年阿拉法特62岁,苏哈28岁。初次成为新郎的阿拉法特已经62岁。

婚后这对老夫少妻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新婚燕尔度蜜月,更不可能出双入对,苏哈连参加公开活动的机会都不多。婚后聚少离多,苏哈每天都在为阿拉法特的安全担心。阿拉法特行踪不定,为了保密、防止遭人暗算,他很少与苏哈联系。苏哈说:“我珍惜我们的婚姻,就像我与阿拉法特钟情于巴勒斯坦事业一样。”

6、人物评价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评价:“阿拉法特是目前居住在加沙西岸及周边地区的所有巴勒斯坦人支持的唯一的人物。”

以色列政坛元老佩雷斯评价:“阿拉法特是一个革命家,但他还没有转变为领导一个国家的政治家。”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评价阿拉法特:“他是个具备持久、清晰战略思维的*。他是位杰出的、担负历史重任的*,他可能是能与我们达成和平协议的惟一的巴勒斯坦人。

原中国国家主席胡*在唁电中说:“阿拉法特主席是巴勒斯坦事业的卓越*,是杰出的政治家,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深受巴人民尊敬与拥戴,在国际社会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俄罗斯总统普京:“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争取巴勒斯坦建国的斗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英国首相布莱尔:“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象征,他领导巴人民与以色列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

7、后世缅怀

纪念场馆

2007年11月10日,巴勒斯坦已故*阿拉法特纪念馆,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落成。


亚西尔·阿拉法特纪念馆

阿拉法特纪念馆主体建筑由玻璃和来自耶路撒冷的米色大理石制成。纪念馆长、宽各为11米,寓意阿拉法特的辞世日期。纪念馆由陵墓、祈祷区和博物馆三部分组成,*的陵墓三面环水,陵墓下方也安置铁轨,暗示此处并非阿翁永久安葬地。除此之外,陵墓一旁30米高*塔尖上放出一束直指耶路撒冷的激光。

缅怀作品

2004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刘万平著作《阿拉法特·永远的战士》。

2003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莫尼卡·克罗著作《阿拉法特传》。

200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时延春著作《凤凰涅槃中的阿拉法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