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台北波西米亚

科普小知识 2024-04-18 21:35:15
...

《台北波西米亚》是由鸿鸿导演的一部剧情片。《台北波西米亚》以真实的日常记录为基础、以质朴的手法拍摄生活的点滴。探索一群只问耕耘、不求闻达的年轻艺术家的心态,挖掘他们从事这门事业(而非职业)的独特因由。

中文名:台北波西米亚

外文名:BohemiansinTaipei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2003年

导演:鸿鸿

国家地区:中国*

片长:55分钟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1、剧情简介

波西米亚原本是捷克的一个地名,波西米亚人(Bohemian)在十九世纪泛指巴黎那些像吉普赛人一般贫困却反叛的年轻艺术家与学生,后来因普契尼的同名歌剧而成为世界性的共通词汇。至今,在社会底层、在城市边缘漂泊浮荡的艺术工作者,仍然适用此一称谓。

《台北波西米亚》想要记录的,便是一群生活在台北,长年来热中剧场创作与演出的年轻人──他们有些已经不再年轻,但心态上仍然持续骚动。

他们或者失业、或者兼差、或者有一份暂时性的职业,但生活的重心永远是在剧场。只要剧场的机会一召唤,他们就奋不顾身地抛却一切,奔赴排练场。

虽然剧场的待遇微薄又朝不保夕,让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可思议地俭朴与拮据,然而却不碍他们作为高度自我要求的艺术工作者──是的,他们多半自称为“剧场工作者”而非“艺术家”。他们并不觉得在作任何牺牲,甚至觉得自己比大多数人过得更快乐,然而那种默默付出、默默燃烧着的生命,才更为动人。也希望社会大众经由本片更了解艺术领域众多参与者的生态与心态。

七位主要的拍摄对象,分别在不同剧团从事导演、表演、设计、行政等工作,时而身兼数职。他们多半不是媒体或观众的焦点,然而这些取样,对于整体剧场生态来说,毋宁更具有代表性。片中出场人物达四十余人,包括七个剧团一年来排练、演出的精彩片段。希望观众了解这群不拘世俗规范的人的执着,同时也给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带来反思。

看在一般人眼里,这些人在艺术上对美感的严苛要求未免陈义过高,但他们不修边幅、及不安定的状态,显示出在生活上的要求,又远远低于常人。那么,这些人必属疯狂无疑。而本片的目的,拨开了“疯子”或“*”的迷雾,看看他们与世人共通的爱欲悲喜。唯一不同的或许在于,他们勇于在生活压力的夹缝中,追求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导演鸿鸿活跃于剧场十余年,对这些人的生命型态十分熟悉,本片便是多年来参与和观察心得的一份报告。记录他们,也就是为*奇迹之一的小剧场,留一份有生活质感的纪录。不同于一般报导性影片关注小剧场的演出成就,本片关注的是这些凡夫俗子如何在严苛的生活考验下彷徨与寻找、自我提升或沉沦的历程。

2、幕后制作

《台北波西米亚》以真实的日常记录为基础、以质朴的手法拍摄生活的点滴。探索一群只问耕耘、不求闻达的年轻艺术家的心态,挖掘他们从事这门事业(而非职业)的独特因由。时而拉出单人连贯的故事线,时而并列呈现大家各自工作、排戏的蒙太奇。大量的生活片段和少量的戏剧演出,时而谐趣时而感伤、时而叙事时而抒情。

3、导演简介

鸿鸿

出生日期:1964(中国*)

鸿鸿,本名阎鸿亚,1964年生于台南,国立艺术学院毕业,亦是*诗坛最重要的新生代创作者之一。曾担任《表演艺术杂志》、《现代诗》主编,创立“密猎者”剧团,编导近二十出剧场、歌剧、舞蹈、及诗的演出。曾为杨德昌编写《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及《独立时代》电影剧本,并以《牯》片获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又以《人间喜剧》获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

1998年创立快活羊电影工作室,编导首部影片《3橘之恋》即获得威尼斯影展邀展,并在国际影展获奖连连。联合报更给予“艺术性”与“娱乐性”皆为四颗星的高评价。1999年与魏德圣、萧菊贞、郑文堂等导演共创首届“纯16影展”,之后并开设“独立梦工厂”网站。2001年鸿鸿完成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人间喜剧》为现实感强烈的剧情长片,《空中花园》则为想象力奔放的另类电影,接下来又与公共电视合作多部纪录片。

鸿鸿曾获多项文学奖项,包括时报文学奖与联合报文学奖新诗首奖、时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曾应邀赴巴黎国际艺术村驻访一年。著有《在旅行中回忆上一次旅行》、《黑暗中的音乐》,散文《可行走的房子可吃的船》等多部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