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院
*民族大学位于渭水之滨的古都咸阳,是*和平解放后党*在祖国内地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民族大学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民族大学”。
中文名称:*民族学院(*民族大学)
英文名称:XizangMinzuUniversity
校训:爱国,兴藏,笃学,敬业
创办时间:1958年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咸阳
类别:公立院校
学校类型:民族
主管部门:*自治区人民*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1、学校简介
*民族大学实验大楼
*民族大学位于渭水之滨的古都咸阳,是*和平解放后党*在祖国内地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民族大学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民族大学”。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自治区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现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口援助),*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民族大学建校56年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足*、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现有民族研究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医学院、体育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和中国史4个硕士一级学科,29个硕士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966人,其中研究生669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0%。
2、师资队伍
*民族大学主教学楼
学校有一支忠于党的民族教育事业、整体水平较高的教职工队伍。校本部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11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302人,博士、硕士生导师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67%,有百千万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位,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
3、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教学团队1个(*思想与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行政管理专业);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中国近现代史),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门史、中国哲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高等教育学、财政学);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法学、新闻学);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行政管理、学前教育、民族学);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思想与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要、中国古代文学、法学)。
4、科研单位
*民族大学新图书馆
学校现有*教学示范中心1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现代网络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电子设计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自治区级实验实训基地1个(*法学教学研究实训基地),自治区级教学实验室10个(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技能训练实验室、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室、心理实验教学中心、文物与考古技术实验室、医学检验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投资与理财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
学校积极推进科研兴校战略,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创新能力打造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建“*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成为*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现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010-2014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6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近五年,学校年均科研经费1710.1万元。有2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许多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藏学、民族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现出版《*民族学院学报》和《*高等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
5、合作交流
学校注重与国内外院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分别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学校利用对口支援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高原医学与基因地理学研究基地”,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建立“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语语言资源建设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建立“*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6、环境设施
*民族大学学术报告厅
学校占地1146亩,有文汇、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设有教学站。学校有着良好的办学条件,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是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拥有藏书170万余册的图书馆(其中:纸质图书111.96万册、电子图书64.1万册)、功能齐全的教学医院、75个各类专业实验室。学校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7、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2012年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8、教学成果
*民族大学旧图书馆
56年来,学校始终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共为国家培养6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出了30多名省部级领导*,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摇篮”的美誉。2008年10月,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向学校建校五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胡*总书记在贺信中高度概括和肯定了学校建校50年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培养基地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促进*安定团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9、未来发展
党的“十八大”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活力,*民族学院再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学校正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大力推进“申博、更名、新校区建设”三大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10、历史沿革
*民族大学足球场
1957年6月,**工委正式决定在内地筹建民族学校。1957年7月26日,经请示*批准,在内地筹办的干校和团校成立了一个筹建委员会。筹建初期,校址未能确定,8月中旬至9月,分散在兰州、山丹、成都和雅安的3000余名来自*各地的学员向西安、咸阳、虢镇等地集中,这一阶段学校边办学、边选址,逐步摸索办学经验。学校的筹建得到了*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办学任务、校名、校址、校长任命都由*确定。1957年9月1日,*电告*工委,学校名称采用*公学比较恰当。在*、刘伯承和黄克诚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1957年10月17日,*电告*工委、高教部党组和陕西省委,将位于陕西咸阳的“西北工学院”校址移交*。校址确定后,分散在各地的学员陆续向陕西咸阳集中。
经过一年多的筹建,1958年9月15日,*公学举行开学典礼。*工委副书记、*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兼任*公学校长。*公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地区日后进行*改革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一定文化水平的民族*。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1964年9月22日*工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将“*公学”更名为“*民族学院”。1965年4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学校更名,1965年7月1日,学校举行了挂牌仪式。
2008年10月5日,学校迎来了建校50周年。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学校发来贺信。胡*在贺信中高度概括和评价了学校建校50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培养基地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促进*安定团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同志贺信为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50年校庆后,学校发展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3月,*民族学院成为*自治区人民*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2011年,教育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高校工作,实施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团队对口支援模式。2013年,学校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能力建设工程”百所地方高校。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致函*自治区人民*,批准学校更名为“*民族大学”,掀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页。
11、校园文化
校名
一、校名字体
藏文校名字体:沿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同志题写的校名字体。
中文校名字体:采用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校名字体。
二、校徽
校徽说明:
设计说明:本标识按照国内外高校校徽所遵循的圆形结构为基本图形,标识的中心部位是由雪山、雪莲花、书本和办校时间1958组成,外围由藏英汉文校名组成,校徽以单色“藏红色”为基调,符合国际上校徽设计单色的主流趋势,并适合以标准化模式推广发布的要求,具有易识别、易推广、易制作,民族特色突出的特点。
中心图形部分释义:上端三角形采用了唐卡中雪山的造型,象征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借喻学校努力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中间是图案化的雪莲与下端的书结合在一起,象征*民族大学在学界如一朵绽开的雪莲花,特色而又美丽;将雪山、雪莲花、书本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办学特色。
三、学校英文名称:XizangMinzuUniversity
四、学校域名:www.xzmu.edu.cn
五、校训:爱国兴藏笃学敬业
上一篇:约翰·亚当斯·迪克斯
下一篇:毛叶草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