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科普小知识2022-12-11 10:01:43
...

1934-1935年,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三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转战于湘鄂川边区,开辟黔东特区根据地,东出湘西,在湘鄂川边恢复老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会师,成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

中文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时间:1934-1935

地点:湘鄂川黔

*:贺龙、任弼时

1、时代背景

红三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后,转战于湘鄂川边区,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1933年12月,*湘鄂西**在湖北咸丰县大村举行会议,提出“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口号。1934年,在向黔东进军途中成立由夏曦、关向应、贺龙、卢冬生组成的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1934年5月至7月间,红三军进入黔东,开辟包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今属重庆市)在内的黔东特区根据地。8月,湘鄂西*决定红三军一方面巩固和发展黔东特区根据地,另一方面东出湘西,在湘鄂川边恢复老根据地,发展新根据地,以形成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大局面。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1934年夏,湘赣根据地红军的反“围剿”作战处于困难境地。7月23日,**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同红三军取得联系。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的军政委员会,于8月7日率红六军团9700多人开始战略转移,10月24日与红三军主力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会师,当晚转移到松桃县的石梁。10月26日,在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举行庆祝会师大会。两支部队会师后即进行整编,统一调配*。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萧克、王震仍分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政治委员。红二军团军团部兼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同时,成立*黔东特委,重组黔东独立师。

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下统一行动,向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等地挺进。1934年11月7日,义军占领湘西永顺县城,随之在永顺县城以北的龙家寨打垮湘西军阀陈渠珍三个旅,俘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一胜利是红三军离开湘鄂西根据地和红六军团西征以来,扭转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形成和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26日,遵照**电示在大庸建立以任弼时为书记的*湘鄂川黔临时省委,以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治委员的湘鄂川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由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

2、二六军团

蒋介石闻讯后,下令调集湘鄂两省八个师另加4个旅共40多个团约11万兵力的部队,编成6个纵队,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对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围剿”。红二、六军团“反围剿”失利,大庸、桑植被敌侵占。根据*军委“实行运动战,选择敌弱点,在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的精神,红二六军团及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于1934年12月10日迁永顺县塔卧。


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

1935年1月,湘鄂川黔根据地初具规模。2月,根据**指示,成立以贺龙为主席,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等为委员的军委分会。

1935年4月12日迁龙山兴隆街。4月18日,召开兴隆会议,会议撤销了夏曦军委分会主席职务,改选贺龙为主席,决定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会进迁茨岩塘。5月6日,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会再迁龙山县茨岩塘。红二六军团开始进入了以茨岩塘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大发展时期。5月9日至10日,召开茨岩会议。会议一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二制定了红军休整,扩红和建立地方党政群组织的政策、方针;三是在*“积极防御,决战胜利,且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的指示下,制定了“一、暂时不渡长江,仍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省委立足茨岩塘;二、湘敌较强,取守势,鄂敌较弱,取攻势;三、出其不意,积极向鄂敌进攻,在‘反围剿’中掌握主动权”的三条战略方针。茨岩会议后,红二六军团指挥了一系列著名战役,5月15日,忠堡大捷,活捉敌师长张振汉,全歼纵队指挥部和三个团;6月18日至7月27日对龙山县城首善镇实施包围;7月28日,招头寨战役;8月3日,板栗园大捷,击毙敌师长谢斌,全歼敌四十八师;8月8日,芭蕉坨大捷。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开始长征,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奉命驻守茨岩塘策应红二六军团长征。12月23日湘鄂川黔省直机关最后随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从茨岩塘撤离长征,于1936年1月9日与红六军团在贵州江口磨湾会师。

3、战略意义

一系列重大战役和胜利不仅粉碎了*军的“围剿”,而且牵制了30余万*军,有力地策应了*红军的长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会从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成立至1935年12月23日随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从茨岩塘最后撤离共计395天,其中在大庸16天,永顺塔卧122天,龙山兴隆街24天,龙山茨岩塘233天。龙山共有96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红二六军团足迹遍及千余里,创建了省、县、区、乡四级红军党部和红色苏维埃政权(八个区委五十个乡党部;九个区苏维埃、五十九个乡苏维埃),如今留下的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和流传于世的歌谣、故事、传说正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精神的承载体和写照,也诠释着那段英雄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