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不会消失
在出版了《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之后,非虚构作者袁凌的新作品集《青苔不会消失》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选取了袁凌记者生涯的部分非虚构作品,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部分,共讲述了十二个故事,呈现百位底层人物的生活图景。《青苔不会消失》是袁凌特稿作品精选结集,是作者精彩特稿作品首次以全文的形式面向读者。本书入选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柴静、胡舒立激赏推荐;12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100位特殊人物的命运回声!
作者:袁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中信·大方
出版年:2017-4
页数:296
定价:45元
装帧:平装
丛书:中信大方·袁凌作品系列
ISBN:9787508671949
1、作品推荐
★“青苔不会消失,只要世上还有,最后一个穷人”。著名作家、《看见》作者柴静,著名媒体人胡舒立力荐。梁鸿等著名作家纷纷点赞期待。袁凌继《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守夜人高华》《走出马三家》等作品后,首次全面再现底层生活。
★12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100位特殊人物的命运回声。近亿阅读,数十万分享,踏遍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面呈现中国底层人物故事,你读了一遍,就会想了解第二遍!
2、内容简介
矿难中失去双眼的老人,整张脸变为了青色,爆炸中的煤灰透入了他的面皮,“面具”再也无法摘下。
十七岁被地雷截断双腿的农妇,双膝跪在铁皮板凳上,收割比她还高的稻穗。她带孙子、放牛、喂猪、做饭、缝纫、赶集、申诉。三十年来,双腿磨穿了十几双木凳,生育了两个儿女,造起一所房子。看起来她像是一个孩子,但她在铁质板凳上磨砺的位置,却高于我们所有的人。
下身受创干枯的年轻人,用幸存的上肢二十年如一日地穿针绣鞋垫和十字绣,编织瘫痪休克的时间,供养自身和家人。
这不是小说,而是《青苔不会消失》里的真实故事。
3、作者简介
袁凌
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媒体人,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等。作品《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已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等书。《青苔不会消失》是其特稿作品精选结集,是作者精彩特稿作品首次以全文的形式面向读者。
4、创作背景
在自序中,袁凌追忆了自己的外婆。他说外婆总是院子里最沉默的人,在世时便像已经过世一样。“在童年,外婆这一代的有一层人。她们像是别人生活的背景,已经没有价值,随时可以拿掉。但实际上,她们却比那些在前台活动的家长和队长更可靠。像是砌筑田地的石坎,长了发黑的青苔,长年沉默,没有抽枝发芽的风光。但抽掉了它们,田地会即刻崩塌,收成化为乌有。”
袁凌想要记录的,就是像自己外婆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像土地一样,不反射光线,但质地无可怀疑。”他笔下的这些人,就像青苔一样,也许只是附着在土地上又边缘又无人问津的一群人,他们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地区,经常需要承受误解、打击,但他们为改变生活现实做出的努力,为保持人的尊严做出的努力,为自己的理想付出的努力,不会消失。
5、作品目录
卑微的力量(代序)
第一辑:卑微者
血煤上的青苔
尘
北京局外人
九岁女孩和奶奶的命运门槛
第二辑:出生地
寂寞沂蒙
在地雷上寻找家园
汉水的祈祷
大凉山生活:日常的和忧患的
第三辑:生死课
海子:死于一场春天的雷暴
兰考弃儿
高墙内外的留守
砷冤的赎价
6、媒体评论
“袁凌桌上,长时间地放过一张照片,是矿难中死者的遗照,头浸没在血泊里。他没能帮到这家人,就让这照片日夜盯视着他。我也采访过尘肺病人,矿难幸存者和留守儿童,无能为力时,不得不脱身出来。他不,他不允许自己转过头去,就好象他活着对死者是个亏欠,他些微的幸福对苦难之人是个亏欠。他的写作,是浸没在这些人的命运里,活上一遭,以作偿还。”
——柴静(著名作家、媒体人)
我读过袁凌的许多文字:从他当记者时的汇报memo,到新闻报道;从他的散文、诗歌到小说,他的追求无时不在,他独特的、有着乡土气息和极强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给我深刻印象,他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认知使我敬佩。他的新闻作品追求新闻当下性与写作永恒性同在,对新闻人和文学人都是启发——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沉甸甸的时代!
——胡舒立(著名作家、媒体人)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梁鸿(著名作家、学者)
写作即拯救,至诚则无惧死亡。袁凌对死亡的凝视,不仅是庄子式的敲骨诘问,还透着对时代的审视、对人性的沉思。这是写作者更广大的视野,死亡将以复活重现,受难也在唤醒悲悯和善。这是袁凌向死者偿还的债务,替我们所有人。
——叶匡政(著名媒体人)
7、作品荣誉
本书入选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