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民俗文化学

科普小知识2022-12-11 20:30:11
...

民俗文化学,是民俗学与文化学交叉与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中国民俗学者仲富兰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于上个世纪的1986年7月,首次提出的一个学科概念。

中文名:民俗文化学

时间:1987年12月

出处:新华文摘

人物:仲富兰

1、背景


民俗文化学

1987年12月的《新华文摘》摘发了仲富兰的观点,并且得到中国民俗学泰斗、北师大中文系钟敬文教授的赞赏,钟敬文教授专门在北京师范大学他的住所约见仲富兰,“民俗文化”遂在学界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传播,,如今“民俗文化”已经成为祖国大地的激起隆隆回声的文化名词。

把民俗作为一门文化学科来研究,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杜撰,而是一种客观的理性存在。对于民俗本质的分析,根据仲富兰教授的阐释,“民俗文化”,我们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

2、定义


民俗文化学

仲富兰对民俗文化的定义是: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传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它是由历史沿传来的,又在现实生活中生生不息,具有一定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制度等,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外延相当广泛,反映民间文化最一般规律性的概念。

民俗文化学,简言之就是关于研究民俗文化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民俗文化学的意义上看,世界各个民族各有其民俗文化,它包含着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也折射出各个民族的文化风貌、思维模式、心理积淀。从传播功能的角来认知,那么,它可以被看作是信息处理的系统,或者被看成具有吸引力或排斥力量的场,或者是一种方式,系统、场或方式是由不同民俗文化的诸要素构成的具有众多层次和结构的传播架构。这种架构(或称为结构)既能够制约影响这个民俗文化场中人们的思想认识,传播及行为模式,亦能够制约影响他们对外来思想知识、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等的吸收、排斥及解释。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民俗文化学很类似于民间文化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的边缘学科。

3、兴起

一个已经进入文明阶段的国家,它的社会大都有上下阶级的存在。那些不同阶级的人群,彼此不但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地位上有明显的区别,在文化上也显然有着“楚河汉界”。从历史文献的资料看,我国至少从商代起就有这种分化的社会状态。自那以来,随着时代的进展,这种阶级分化的状态就更加强化了。到了近代,上层阶级社会的贵族、富豪的文化,跟社会中、下层一般民众的文化不仅是互相区别的,互相对立的,乃至于是互相对抗的。单从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看,情形就很显然。长时期对封建社会(以至于后来的半封建社会)中,那些拥有财产、握有权力的上层人士,他们当然拥有符合自己要求和趣味的正统文学。但是,广大劳动人民和城市人民,他们既然有自己的生活和观感、欲求,也有那从原始社会继承下来的文艺传统,因此,必然也要产生和享有自己的文学。但是,在那样时代里,上层人士,一般都抱有成见,对于这种中、下层的文学,是鄙视的,是否认它的价值的。其它,对于中、下层社会流行习俗、伦理,乃至于作为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语言(民间语言)也同样受到蔑视。

自然,一个由世代共同生活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由于社会的分化,不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互相区别,乃至于互相抗拒的一面;但另外又有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一面。实际的情况是颇为复杂的。但不管怎样,总的说来,前者(即对立面)是主要的,或比较主要的,后者(即联系或渗透)是次要的,或比较次要的。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就存在着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不管对待者本人是否意识到)。具体一点说,他肯定或否定的是社会中哪一个层次的文化?是肯定或否定上层社会的文化呢?还是肯定或否定中、下层社会的文化呢?这结果和意义是有区别的。试举个例子。晚清的康有为,是主张改革的一位大人物。他所参与的“百日新政”虽然昙花一现,总算是近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反对君主*、反对科举制度,主张开议会、办新学、振兴工商业,就是要有限度地改革封建制度、文化。但是,他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要保护孔教和旧伦理;至于像“五四”时期那种抨击儒教、正统文学及主张用老百姓口语代替文言等做法是他所反对的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说,康有为等虽然迫于严峻形势,主张有条件地改变上层的文化,但实际是要保存那文化的所有者——上层社会,因此他决不可能用高度热情去赞扬中、下层的文化,甚至把它拥为正统,或让它去代替某些上层文化(像用口语作新诗)。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里可知道由于立场或主观见解的不同,对于同样的传统文化,结果看法是有差异的。

“五四”时期,那些从事新文化活动的学者们,大都是具有爱国思想和受过近代西洋文化洗礼的。同时他们又是比较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们觉得要振兴中国,必须改造人民的素质和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最要不得的是上层社会的那些文化。至于中、下层文化,虽然也有坏的部分,但却有许多可取的部分,甚至还是极可宝贵的遗产(这主要是从*主义角度观察的结果,同时还有西洋近代学术理论的借鉴作用)。尽管在他们中间,由于教养等不同,在对个别的问题上,彼此的看法有参差的地方,但是在主要的问题上却是一致的。这就形成了他们在对待传统里中、下层文化的共同态度和活动。为了便于称呼,我把这种学术活动,概括地叫做:“民俗文化学”。这是一个草创的名词,希望在今后人文科学界中的同志们加以酌定。

4、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民俗文化决不仅仅是一种文物的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与习惯,它早已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积淀,与今日与未来都是息息相通的。正如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所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文传之,子孙继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释新*义)足见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之改造关系极为密切。民俗文化既源自传播,又在现实社会中变异,它纵向承接古今,横向又沟通内外,它既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以科学的主人翁精神,去探求民俗文化中人的主体意识,并探寻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民俗传播过程中的传承变异和发展轨迹,高扬民族精神之优长,辨析民族精神之缺失,这门学问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在旧中国处于黑夜沉沉时,曾发出这样的呐喊:“冲抉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5、评价

直到八十年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在为一位日本学者的著作写序言时,钟教授这样写道:班尼女士的那种范围比较狭隘的观点,在我们过去学界中占着相当位置。一提到民俗学的对象,大家就只想到传统、故事、歌谣、婚丧仪礼、年节风俗及宗教迷信等。其实,这种看待民俗学的范围以及它所包括的项目的见解是比较陈旧的……今日世界关于民俗学的范围和内容项目的看法差不多已发展到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

上一篇:冰与火的对决

下一篇:任翔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