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应天门

科普小知识2022-12-12 08:20:39
...

应天门,是隋唐都城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也称“天门”,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在隋代称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为应天门,后改称五凤楼。此后历经五代、北宋皆称五凤楼。

中文名称:应天门

出土地点:隋唐都城洛阳城宫城核心区

馆藏地点:洛阳市定鼎南路与凯旋东路交汇处

所属年代:隋代

地位:世界文化遗产

1、概况

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若元正、冬至、陈乐、宴会、赦宥罪、除旧布新,当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等重要庆典,皇帝均登临听政。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应天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宽130米以上,大于北京紫禁城午门。其中两侧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恢弘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比北京的*还要高。

洛阳紫微宫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天子享用的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的丹凤门和明清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16年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建设。工期540日历天。

2、结构形制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整组建筑更符合于作为君临天下的皇权象征的皇宫大门的身份,起震慑作用,从规模、结构上,更加宏伟壮观,更突出帝王的至高无上。

三出阙,是城阙中最复杂的一类,规格最高,供皇帝专用。一般形制是在母阙外或后侧附两出子阙,子阙也是依次缩小,规模都较母阙小。三出阙中有一类型,是双向三出,即在母阙的后侧和外侧都附有两出子阙,平面呈曲尺形。母阙平面一般呈方形,两子阙平面呈长方形,形制结构更复杂。目前考古发现的三出城阙都是隋唐及以后的,形制都基本定型。隋唐洛阳城宫城应天门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不同的是其城阙为双向三出,结构更复杂,阙楼与城门间以飞廊和垛楼连接。“这种阙形,强调了宫门上的城楼是构图的主体。城楼特别高大巍峨,左右双阙与它形成犄角之势,处于陪衬的地位。凹形平面拉开了整组建筑的深度,使它控制的整个空间扩大了。平面进退有致,更加强了立面上高低错落的效果,大大丰富了建筑的造型。”隋唐以后宋元时期的宫城正门城阙无一不是此种形制。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阙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阙已经退化成方亭。

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达一百三十米以上,南北达六十米,城门进深二十五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门,其雄伟壮观是不难想象的。

门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其建筑形式直接影响到北宋汴梁的丹凤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门址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门址约当盛唐时期,残存遗迹主要有墩台、门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朵楼、东西两阙。除了墩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米,南北残宽23米,台体残高0.3-0.5米。晚期城门约当晚唐五代北宋这个时期,即文献所载的五凤楼遗址。门址直接坐在早期门址之上,残存遗迹有墩台、门道、东西飞廊、东西朵楼、东西两阙以及东西马道,除此之外,在东阙的东西两侧还发现有宋代的建筑基址。应天门遗址的东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复原长55.2米,南北残宽25.2米。


应天门

新发掘出的这处应天门遗址遗迹,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内轴线西侧。该遗迹的北侧有两排立砖,立砖南面有用小鹅卵石砌成的一段十三四米长的排水沟。在立砖和排水沟的东头,有一石制柱础。另外还出土隋五铢铜钱一枚。据考古工作者推测,小排水沟可能是隋唐时期用以排泄建筑物上雨水所用。

紫微宫宫城的南正门“应天门”,取名寓意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天门,为天帝所居住紫微宫的正门,也曰阊阖,即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宿为东方七宿之首,有两颗星如苍龙的两角,为黄道经过的地方。正所谓“上合天门入明堂。”

应天门不像定鼎门那样,有一个整齐的门脸。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形,地面上的部分由台基、门楼、垛楼、东西阙楼及其廊庑组成,“凹进去”的那部分空间很大,恰好形成一个门前广场,作为集会或庆典的会场是挺宽绰的。

城门楼在中间,高35米。城门楼的两边,一前一后有阙楼、垛楼,均有12层楼房那么高。两阙之间相距83米(比中州路还宽23米),阙上建有两重飞檐,状如凤翼,展翅欲飞。两阙向北通过17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整个城门楼、两垛楼、两阙楼,体量宏大,浑然一体,庄严肃穆,让人膜拜。


天子三出阙应天门

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炀帝俯视过他的都城,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

3、历史沿革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唐宋年间相继沿用。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应天门所处位置: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正南门(定鼎路与凯旋路东端交叉口北侧),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相对应,北与明堂、玄武门、龙光门相对应,处于隋唐洛阳城南北轴线上。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应天门始建,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

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因见洛阳宫阙华丽,嫌应天门太奢华,命行台仆射屈突通焚应天门城楼。

唐高宗显庆初年,命农少卿田仁汪重新修葺应天门楼。后又命司农少卿韦弘机更加营造。

武则天690年十月,武则天即在洛阳应天门登基,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之后又复名应天门。

1960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通过试掘找到了应天门遗址;

1980年秋,洛阳市文物一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西阙和西飞廊;

1990年,应天门东阙遗址被考古发现,经过数月精心清理,东阙遗址显露出昔日宏伟风貌。这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为当时发现的隋唐洛阳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处遗址。也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的发现,被评选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东阙、东角楼和东飞廊;

199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早期门址东飞廊外侧的散水和铺砖。

2016年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建设。

4、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应天门遗址进行勘察;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以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并向南伸出阙楼,中间有廊庑连接的建筑群。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30米以上,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考古人员发掘发现,应天门城门遗址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门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等遗迹;晚期城门遗址即文献所记载的五凤楼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及东西马道等遗迹。在隋唐洛阳城宫城内轴线西侧,考古人员还发现应天门遗址北侧有两排立砖,立砖南部有用小鹅卵石砌成的长约13米的排水沟,立砖和排水沟东面还有一石制柱础。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隋唐时期的应天门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应天门上还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 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时期的丹凤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应天门东阙遗址


应天门考古发掘数据

应天门遗址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门址可能重修于盛唐时期,当与文献所载武则天当政时期韦机重修应天门有关。晚期门址可能重修于晚唐、北宋年间,当与文献所载天佑年间改称五凤楼有关。

应天门遗址墩台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平面皆呈长方形。早期门址墩台东西长51,南北残宽26.5米。晚期门址墩台直接建在早期门址之上,除利用早期门址墩台残基之外,另又有所扩大。经拼接,其东西长55.2、南北残宽25.2米。

应天门遗址早、晚两期门址皆为3个门道。早期门址3个门道东西各宽5米,3个门道之间的隔墙东西各宽5米。晚期门址3个门道破坏严重,目前仅发掘出东门道东壁及其相关遗迹。仅就残迹可知,晚期门址整体向东平移3.25米。晚期门址的各个门道内地面皆铺石,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的3个门道内的地面都没有铺石。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的规格显然高于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

应天门遗址西飞廊破坏严重,目前仅知其残存早期门址西飞廊的夯筑基槽。经拼接,早期门址西飞廊与晚期门道东飞廊(1990年发掘)宽度基本相同,推测早、晚两期应天门遗址东、西飞廊的规模和形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东门道内出土的长方形砖,皆有被火痕迹,说明应天门可能毁于战火。关于应天门遗址,文献未载其废弃原因和过程,此次发掘可补历史记载之阙。


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时期汴梁的丹凤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保护规划

根据洛阳市概念性展示方案,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共投资3.5亿元,将采用原状模拟的形式展示,包括应天门遗址的门楼、朵楼、阙楼、廊庑及其周边环境都将“全唐风”打造,建筑造型与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明堂遗址、定鼎门遗址相协调,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与色彩。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效果图

在功能分区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共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通过应天门历史遗迹和考古发掘实物及其他手段重现应天门的历史原貌;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以实物、模型及多媒体方式展示隋唐洛阳城的发展过程。届时,游客可登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俯瞰洛阳城,感受隋唐古城风韵。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筑的南北均设有广场,工程主体南北侧设置主出入口,各层内空间以栈道分割、相连,密集曲折的道路可以使游客驻足观赏。遗址北侧还设置有停车场。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效果图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以定鼎路改线为前提。经多次论证,定鼎路改线方案采用地上临时环线道路与地下隧道永久下穿两种解决方式。目前,环线道路工程已开工,东环线预计在今年牡丹文化节前建成投用。

此外,由于中州渠与应天门遗址西阙南侧过近,不利于遗址保护,需要将其进行必要的南迁,与遗址本体保持大于5米的安全距离。“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对隋唐洛阳城轴线的完整展示,重现历史脉络,建立隋唐洛阳城各单体之间的空间联系有重要意义。”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于2016年开工建设,工期540日历天。应天门遗址保护建筑根据遗址保存现状和文献资料进行设计。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用地约48亩,层数3层,高度约35米,加上仿古建筑物尖高度可达50.8m。建成后游客可近距离参观应天门遗址。

6、建设历程

唐宋年间相继沿用。隋代的时候称之为则天门、紫微宫门。王郑的时期,也就是王世充政权的时候,改称为顺天门,李世民攻占都城洛阳后,因其大过奢华而火焚之。唐高宗之时因其携武则天“常都洛”,遂重建此门(显庆元年656年),此门则成为宫城的正南门,唐高宗驾崩之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继帝位,并将洛阳正式定为首都改名为神都,并扩修洛阳城,而此时应天门已成为朝廷举行重大庆典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相传女皇称帝以及唐玄宗接待日本遣唐使都在此地举行,可见应天门在唐朝时的重要地位。睿宗李旦时因避其母讳武则天改为应天门,应天门沿用至今。


应天门、午门同比例对比图

晚唐五代时则叫五凤楼。都城由郭城、皇城、宫城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建于地势较高的郭城西北隅。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武则天称帝以及唐玄宗接待日本遣唐使都和其他四夷使节,举办国事活动,都在此地举行,可见应天门在唐朝时的重要地位。其门就相当于现今北京紫禁城的午门,重要性可想而知!

应天门南与隋唐洛阳城郭城南门定鼎门遥望,中间为里坊区,由天街相连,天街两侧种有柳树,风景秀丽。

建国之后,因第一个五年计划将洛阳作为重要建设的工业城市,洛阳迎来了新的生机,然而新的生机并未给应天门带来任何契机,反而将本已残破不堪的应天门破会殆尽,先是兴修“中州渠”时将应天门主体破坏,后再破四旧中将应天门彻底摧毁,使这座承载这洛阳旧梦的应天门彻底消失。


应天门

1992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100多万元修复应天门遗址,但只是修了个周公庙旁的东阙墙墩。

文献记载,应天门有重观,名字叫做紫微观。在其范围内前后进行过4次发掘。现为一段砖土遗迹。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开始对应天门遗址考古勘察,80年代发掘出了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

应天门同我国古代各大“名门”相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并且都是凹字型的,一则有利于防守,二则体现出皇权的威严。

90年代又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了发掘,探明东阙的形制为三出阙,初步推断应天门是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向南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建筑群体,其外观形制相当于北京明清紫禁城的午门。


应天门东阙遗址

2009年的世界大遗产保护会议在洛阳召开,洛阳正是借此之机,开始进一步对应天门进行发掘和保护,现今发掘和保护工作仍在继续。据专家称,这是隋唐两京——洛阳和西安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双向三出阙宫门遗址。

2016年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建设。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项目概况:整个建筑工程主要有台基、城楼、阙楼、朵楼、飞廊、连廊等组成的仿唐代官式宫廷建筑风格。二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形式与抗震设防烈度:钢框架结构,7度抗震设防。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建筑用材:主体钢结构,外观梁、斗拱、柱、瓦面、栏杆均使用铜皮模仿古建造型;阙楼基台、城楼等外贴仿古青砖和清白石。工期540日历天。

上一篇:对面的女孩杀过来

下一篇:李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