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草
巴掌草,中药名。为微子目、兰科、兜兰属植物。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全草入药,性平味辛,具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风湿骨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胃痛,肠胃炎,泄泻,蛇咬伤,疮疖,跌打损伤,脾肿大。
1、形态特征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具粗短的根状茎和少数稍肉质而被毛的纤维根。叶基生,二列,4-6枚;叶片狭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7-18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钝并略有不对称,上面有深浅绿色(或有时略带灰色)相间的网格斑,背面具极密集的紫点或几乎完全紫色,中脉在背面呈龙骨状突起,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彼此套叠。花葶直立,长5-12厘米,紫褐色,被白色短柔毛,顶端通常具1-2花,罕有3花;花苞片宽卵形,长1-2.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略钝,背面被短柔毛并有龙骨状突起,边缘具缘毛;花梗和子房长3-4.5厘米,被短柔毛;花直径5-6厘米,淡黄色或罕有近象牙白色,具紫色细斑点;中萼片宽卵形,长2.5-3厘米,宽亦相近,先端钝或急尖,两面均被微柔毛,但上面有时近无毛,边缘多少具缘毛,尤以上部为甚;合萼片与中萼片相似,长宽约2厘米,亦有类似的柔毛;花瓣斜的椭圆形、宽椭圆形或菱状椭圆形,长3-4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或近斜截形,近无毛或略被微柔毛;唇瓣深囊状,狭椭圆形至圆锥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宽约1.5厘米,囊口宽阔,整个边缘内弯,但前方内弯边缘宽仅1-2毫米,基部具短爪,囊底具毛;退化雄蕊宽卵形至宽卵状菱形,长1-1.2厘米,宽8-10毫米,先端略有3小齿,基部收狭并具耳。花期通常6-8月。
2、分布区域
产于广西西部、贵州和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也有分布。
3、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1400米的石灰岩地区多腐殖质土壤上或岩壁缝隙或积土处。
4、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5、性味
味辛,性平。
6、功能
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7、主治
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风湿骨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胃痛,肠胃炎,泄泻,蛇咬伤,疮疖,跌打损伤,脾肿大。
8、相关配伍
①跌打肿痛:巴掌草捣烂,调酒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②疔疮肿毒:巴掌草捣烂,调红糖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③毒蛇咬伤:巴掌草30-60g,捣烂,加好白酒30-60g调匀,取汁内服,渣敷伤口周围。(《广西本草选编》)
9、用法用量
9-15g;鲜品30-60g,绞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