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师传说
黄梅是中国禅文化的发源地,全国六座禅宗祖庭,该县独占两座。驰名中外的千年古刹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于境内西山和东山;禅宗六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曾在该县修行并传承衣钵。有关禅宗祖师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形成了“黄梅禅宗祖师传说”。2011年6月,湖北黄梅县申报的禅宗祖师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禅宗,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传入。达摩居嵩山少林,谓之祖师。神光在达摩洞前求师大法,断臂立雪,达摩传之衣法,取名慧可,为禅宗二祖。僧璨、道信是禅宗的三祖、四祖,四祖道场在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居黄梅东山,教众云集,史称“东山法门”。慧能来自广东,密受弘忍衣法南归,为禅宗六祖,开创“顿悟”宗风。从此,禅宗兴盛于世,遍布全国,远及海外。我们从禅宗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僧璨承上启下,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传承禅宗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创新了禅宗“以心相传,不立文字”的规制,以其毕生心得终成《信心铭》,奠定了中国禅宗的理论基础。僧璨在这里开山建寺,传承衣法,著述《信心铭》,因此,三祖寺的地位和影响也非常显著。在我们皖西南这一带,天柱山、司空山、黄梅东山,构成了禅宗“金三角”地带。三祖寺是最具影响的禅宗圣地,受到历代帝王的封赐,是海内外信众的朝圣之地。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这些故事大多产生于隋唐。自唐代以来,黄梅就是禅宗圣地,有“四祖正觉禅寺”和“五祖禅寺”两大禅宗祖庭。二寺并立,天下翘楚,史有“蕲黄禅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四祖、五祖在佛教的崇高地位,和他们各自人生的传奇生涯,千百年来,产生了关于他们的出生、成长、出家、修持、传法等一系列传说。这些传说,产生于黄梅,流传远播世界各地。日本、韩国的古典文选中均有选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传说”。在《唐·武德传灯录》、《续高僧传》、《红楼梦》等权威史籍和文学名著中都引用了有关类似的传说,可见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着巨大影响;《中国禅寺》、《中国佛话》等文选中均收录有大量的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故事;《神仙试四祖道信》、《唐太宗赐紫衣》、《五祖出家》、《五祖任贤》、《六祖慧能》等百余个传说故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至今。
1300余年来,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以生活化、平民化、理想化以及其乡土色彩的演绎留下了如“三月三庙会”、“洗九朝”、“吃芥菜粑”等民间习俗;在音乐、绘画、舞蹈、工艺多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均相互渗透;在书画、影视、“百家讲坛”、戏剧等领域中都有生动体现。
2、故事传说
五祖弘忍传衣钵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五祖弘忍悟道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
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
慧能求法到东山
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北京涿县),因其父贬官岭南而成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的百姓。慧能的父亲早亡,留下孤儿寡母,家境贫寒。慧能早年以打柴卖柴维持生活。大约咸亨(670-674)年间,慧能听说禅宗五祖弘忍在蕲州传教,便安置好老母,前往黄梅,以行者身份求教于弘忍。
弘忍见到慧能后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获得什么?”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投到大师门下,不想获得其它什么东西,只想成佛。”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尚未开化的蛮夷,怎么能成佛呢?”慧能答:“人虽然有南方或北方的地区差别,佛的本性根本没有南方或北方的不同。我这个岭南蛮夷虽然相貌与大师有别,但是我们彼此都具有的成佛本性又有什么不同?”
听了这番话,五祖还想和他继续交谈下去,但是看到众多弟子都围在左右,便让慧能和大家一起去参加劳动。慧能说:“我还有话要禀告大师。弟子内心时常萌发智慧念头:不离自己的本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大师要让我干什么活?”五祖道:“想不到你这个蛮夷还天资甚高!你不要再讲了,到后院碓坊干活去吧。”慧能依言退下,走到后院碓坊。有一位行者分派他劈柴,踏碓舂米,一干就是八个月。
双峰山下定“双修”
隋末天下大乱,道信禅师应道俗信众的邀请,离开了吉州,来到江州(九江),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造寺驻锡传禅。后称四祖寺。在这里,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农禅双修,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味,想一睹禅师的风采,于是诏令祖师赴京。但是,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提他的首级来见联)。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祖师居然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以遂其志。
道信禅师寂于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临终前,将法衣会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
3、传承现状
2011年12月2日,记者在黄梅县文化馆长潘百佳、副馆长胡光崇的陪同下采访了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退休教师陈愿求。陈老师从18岁起当语文教师,先后教小学、初中、高中,在宣讲禅宗祖师传说时,不仅能做到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且能做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在讲解有关禅宗传说故事时,注重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在当地被人们称为“故事家”。
为使更多的人了解祖师传说,陈老师于1999年编著并自费出版了《五祖寺诗联选注及传说》。
2008年12月,被命名为“非遗”省级传承人后,陈老师更加勤奋利用多种场合向人们宣讲禅宗祖师传说。2010年,他又编著出版了《天下禅林五祖寺》,内有禅林景点、禅林传说两部分。他把此书免费送到本镇中小学作校本教材,应邀到学校宣讲,他还经常借助“禅文化夏令营”、“课外读书一小时”等活动,向中外游客、在校学生等讲解有关禅宗祖师传说的相关故事。陈老师会讲有关禅宗风物、人物、传说故事100余个。他表示,要矢志不渝地当好“非遗”传承人。
4、传承保护
发展规划
为保护、传承、发展禅文化,黄梅县成功举办两届禅宗文化高峰论坛,扩大了黄梅禅宗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如何擦亮禅宗文化名片,助推旅游事业发展是摆在黄梅人民面前的一道课题。
黄梅县委、县*审时度势提出了“高昂龙头,起飞两翼,开发三沿,建设四城”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禅文化旅游资源,致力打造鄂东禅文化旅游区。先后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完成了《黄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五祖寺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规》等旅游规划。吸纳资金3亿元对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妙乐寺等寺庙进行重建和修复,初步形成了东有五祖寺、西有四祖寺、南有妙乐寺、北有老祖寺的鄂东禅宗文化旅游区大格局。
保护活动
1994年11月份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及安徽哲学史学会,河南哲学史学会,注:(六大祖庭6位方丈邀请在场)全国佛教协教主席赵朴初列席,参加会议共有九个单位联合在湖北黄梅县召开的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回答了这个问题,经与会人员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确认黄梅五祖寺是中国禅宗发源地,五祖弘忍大师是中国禅宗创始人。会议结束后,受会务的组织委托,向国内有关报刊电台发了新闻稿件,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法音》杂志1995年第一期,中国人民政协报1994年12月20日第二版,《团结报》1994年11月30日第一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统一战线》杂志,南京“金陵广播电台”,中国“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先后对此会议发表消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