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

科普小知识2022-12-13 09:34:18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Unejournéed’AndréArsenevitch,克里斯·马凯,1999年|55分钟|录像|黑白与彩色|有声)记录了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32—1986)生命中最后的瞬间并回顾了他的电影艺术生涯。1986年冬,正在巴黎拍摄影片《牺牲》的塔科夫斯基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多年来被苏联*扣为人质儿子来到巴黎。

中文名称: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

英文名称:Cinémadenotretemps:unejournéed'AndreiArsenevitch

其它译名:告别塔可夫斯基塔尔科夫斯基日记

对白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俄语

出品时间:2000

制片地区:法国

导演:克里斯·马克

编剧:克里斯·马克

类型:纪录片

主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片长:55分钟

1、内容简介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Unejournéed’AndréArsenevitch,克里斯·马凯,1999年|55分钟|录像|黑白与彩色|有声)记录了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32—1986)生命中最后的瞬间并回顾了他的电影艺术生涯。

2、剧情介绍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Unejournéed’AndréArsenevitch,克里斯·马凯,1999年|55分钟|录像|黑白与彩色|有声)记录了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32—1986)生命中最后的瞬间并回顾了他的电影艺术生涯。1986年冬,正在巴黎拍摄影片《牺牲》的塔科夫斯基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多年来被苏联*扣为人质儿子来到巴黎。征得塔科夫斯基同意后,法国纪录片大师马凯立即带着摄像机赶往拍片现场,记录了这位当代电影史上别具一格的电影诗人最后的工作瞬间。一个月之后,塔科夫斯基因病卧床不起,只能躺在床上观看刚刚拍完的电影素材。本片既是对塔科夫斯基拍摄最后一部影片的工作记录,也是对他毕生艺术道路的高度总结。本片导演克里斯·马尔凯(ChrisMarker)1921年生于巴黎近郊,从影之前当过新闻记者、摄影师、评论家,从影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因此,他的影片兼具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之长,对摄影机的运用如同自来水笔那样挥洒自如。同时,他的影片关注世界各地的政治事件,并以独特的个人化视点读解这些事件,他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拍摄的影片尤其如此。在将近50年的电影生涯中他拍摄过将近50部影片,如《1952年奥运会》(1952)、《北京的星期天》(1955)、《西伯利亚来信》(1958)、《海堤》(1963)、《美丽的五月》(1963)、《远离越南》(1967)、《红色天空》(1977)、《无日》(1982)、《亚历山大之墓》(1993)等等。进入21世纪,年逾八旬的马凯继续为观众带来新的作品,如《未来的记忆》(2001,与雅尼克·贝隆合作)、《栖息的猫》(2004)。(关于马凯拍摄影片《北京的星期天》的情况,参见张献民《与朗兹曼谈〈浩劫〉》,载《当代电影》杂志2004年第5期“2004北京国际纪录片展”专辑)。

3、演职员表

克里斯·马克等人

4、上映日期

2000-03-27

5、制作发行

AMIP

LaSept-Arte

InstitutNationaldel'Audiovisuel(INA)

ArkéïonFilms

6、幕后揭秘


本片导演克里斯·马尔凯(ChrisMarker)1921年生于巴黎近郊,从影之前当过新闻记者、摄影师、评论家,从影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因此,他的影片兼具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之长,对摄影机的运用如同自来水笔那样挥洒自如。同时,他的影片关注世界各地的政治事件,并以独特的个人化视点读解这些事件,他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拍摄的影片尤其如此。在将近50年的电影生涯中他拍摄过将近50部影片,如《1952年奥运会》(1952)、《北京的星期天》(1955)、《西伯利亚来信》(1958)、《海堤》(1963)、《美丽的五月》(1963)、《远离越南》(1967)、《红色天空》(1977)、《无日》(1982)、《亚历山大之墓》(1993)等等。进入21世纪,年逾八旬的马凯继续为观众带来新的作品,如《未来的记忆》(2001,与雅尼克·贝隆合作)、《栖息的猫》(2004)。

7、电影评价


这是一部深思熟虑的纪录片。很短。但有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有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比如,它对比了美国电影和塔氏电影运境的不同:美国电影的镜头总要试图包括进天空,而塔氏电影(进而俄罗斯电影)总是在俯视大地。非常的有启发意义。它分析了塔氏电影中著名意象:雨水,风,画作,镜子。

最近内心浮躁,于是用老塔来降火。1986年冬,正在巴黎拍摄影片《牺牲》的塔科夫斯基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多年来被苏联*扣为人质儿子来到巴黎。征得塔科夫斯基同意后,法国纪录片大师马凯立即带着摄像机赶往拍片现场,于是就有了《塔可夫斯基的一天》,在病床上的老塔与儿子相见的画面让我难以释怀。

影片从塔可夫斯基一生最后的时光切入,回顾了他一生的作品,也展示了老塔在拍摄《牺牲》之时的工作状态,这都是很宝贵的影像资料;但最给力的是,导演对老塔的电影进行了一次主题的研究和分析,十分细致精练!但影片最大的魅力其实是在于老塔的电影和老塔的工作状态,素材的价值大过影片的艺术性。

上一篇:非常浪漫

下一篇:金坛封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