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姒扃

科普小知识2022-12-13 10:00:19
...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乔、高阳或胤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二任帝王(一说第十四任)。他的祖父是姒芒,父亲是姒泄,他的哥哥是姒不降。受兄内禅而继位。都城在西河。据说即位后天空中妖光连续出现十天。扃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其子姒廑继任王位。

姓名:姒扃

别称:夏扃,帝扃

所处时代:夏朝

出生地:斟寻(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东北)

年号:帝扃元年

1、人物简介


夏王姒扃,姓姒,名扃,中华远古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任王姒泄,十一任王姒不降是他的长兄。

姒扃是十任帝姒泄最小的儿子,约在后泄二十五年(癸卯,前1818)出生于王都老邱。他还在吃奶的时候父亲就得急症而死,他是在长兄姒不降的教导下长大的。因为他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兄长喜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姒扃长大后沉稳多谋,处理问题有条不紊,逐渐成为夏王姒不降的得力助手。姒不降认为他人品好有才干,德才兼备,堪为国家栋梁,便任命他为国相,让他负责管理国家的军政大事。

经过了多年的观察和考验,夏王姒不降认为姒扃不仅有治国之才,而且有天子的品德,是王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便于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突然作出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自己退居二线。姒扃初时不肯,但姒不降严厉地批评了他,让他以天下为重,不要感情用事。姒扃只好答应即位,但他声明仍以兄长的年号纪年,直到兄长百年之后方可用自己的年号。姒不降答应了他。

姒扃即位后十年,他的兄长姒不降寿终正寝,驾鹤西归。他这才正式改元纪年,以癸丑年(前1748)为后扃元年。

姒扃二十二岁时就开始入朝为官,约四十岁时被夏王姒不降加封为国相,成为辅政的重臣。约六十岁代替姒不降执政,约七十岁正式改元称王。史书上说,他即位后以仁德治天下,是夏后氏诸王中的一位明君。

后扃二年(甲寅,前1747),姒扃将长子姒廑封在了旧都斟寻(今河南洛阳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斟寻自六任王姒少康迁都于夏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古栗城)以后,一直为夏王朝的别都,其王宫几经维修保持完好,每任新王都委派一名王子在此驻守,这里虽然已经不是夏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每届夏王都会带着妃子来此住上一段时间,游山玩水,浏览当地风光。王子姒廑很喜欢故都斟寻,他对身边的谋臣说,将来他若坐上王位就把国都迁回斟寻。谋臣不赞成他的想法,认为斟寻的宫室虽然气派,毕竟年代太久,尽管已经多次维修,也还是老旧不堪,再说这里曾经死过那么多的人,以此为都肯定不吉利,不如在此附近别寻一处风水宝地,另建新都。姒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寻找新的风水宝地。后来他们在洛水以西的伊水河畔发现了一处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很适合于建都,风水先生说那里有龙脉,是有王气圣灵的宝地,非常适宜建造都城。但是姒廑不敢声张,他现在只是王子,不能擅自提议建都,否则就会背上图谋不轨的嫌疑。

后扃十一年(癸亥,前1738),姒扃以彭梦熊的儿子彭秉为冢宰。彭秉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与仙道来往,頗通仙术。他娶斟寻氏女子为妻,生育二子。晚年时辞官,外出访友一去不返,不知所终。

姒扃在位执政时期,夏王朝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发生纠纷。姒扃认为矛盾的根源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贵族的人口发展迅速,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寄生虫,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因为没有婚配的*,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后代延续缓慢,人数却在日益减少。

姒扃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其实当时农业发展缓慢落后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低下。夏王朝的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奴隶,贵族们为了节省开支,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甚至连牛、马都不使用,他们把奴隶当作最廉价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除了吃饭不需再支出任何费用。当时的冶金铸造业已经很发达,每年都生产出大量青铜。但是这些青铜都用来给贵族们制造各种奢侈品,很少有用来制造生产工具。夏王朝的贵族们很会算账,他们宁肯让奴隶用最原始的工具去耕种土地,也不肯花钱改革一下生产工具,这就是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中国的历史总是歌颂那些所谓的圣明君主,甚至把他们描绘成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贤者,其实这些完全都是谎言。所谓“‘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语·周书上》)认为人民没有帝王就失去了靠山,帝王如果没有人民就难以立国,人民与帝王应该是相互依赖,同舟共济。道理虽然说得不错,可是历史上究竟又有哪一位帝王真正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呢?姒扃虽然是一位有德的贤君,他代表的却是奴隶主贵族,他所关注的是他管辖下的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不会也不可能去拯救那些穷人和奴隶。

姒扃是夏王朝一位善于守业的帝王,他对国家政务的管理非常认真。他身边设有四位辅政大臣,称作前疑、后承、左辅、右弼。这四人是他的高级顾问,帮他参谋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四辅之下设六卿,这六卿是: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除了四辅六卿外,朝中还设有管理天文和历法的官员,称作“羲和”;管理历史和地理的官员,称作“太史”;管理文化和教育的官员,称作“官师”;管理刑律和诉讼的官员,称作“大理”;管理赋税和征集农产品的官员,称作“啬夫”。另外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为夏王饲养宠物的官员称“御龙”,为夏王管理车辆的官员叫“车正”,为夏王管理饮食的官员叫“疱正”。

姒扃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帝王世纪》),卒于后扃二十一年(癸酉,前1728),享年九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老邱城外(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北),王号扃,尊号夏王(后),谥号帝扃。

2、生死之谜


姒扃,生卒年不详,是中国上古夏朝第十二任国王。泄之子,不降弟。受兄内禅而继位。而姒扃是怎么死的?姒扃的死因是什么?姒扃因何而死?历史上对姒扃的评价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夏王姒扃,姓姒,名扃,中华远古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任王姒泄,十一任王姒不降是他的长兄。姒扃是十任帝姒泄小的儿子,约在后泄二十五年(癸卯,前1818)出生于王都老邱。在他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孩是起伏姒泄就得急症而死,姒扃是在长兄姒不降的教导下长大的。姒扃长大后沉稳多谋,处理问题有条不紊,逐渐成为夏王姒不降的得力助手。而姒不降的儿子孔甲性情怪癖,姒不降怕其子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将王位内禅给了自己的弟弟姒扃。经过了多年的观察和考验,夏王姒不降认为姒扃不仅有治国之才,是王位继承人的人选,便于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突然作出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自己退居二线。姒扃即位后十年,他的兄长姒不降寿终正寝,驾鹤西归。他这才正式改元纪年,以癸丑年(前1748)为后扃元年。姒扃在位执政时期,夏王朝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发生纠纷。姒扃认为矛盾的根源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因为没有婚配的*,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后代延续缓慢,人数却在日益减少。姒扃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姒扃是夏王朝一位善于守业的帝王,他对国家政务的管理非常认真。他身边设有四位辅政大臣,称作前疑、后承、左辅、右弼。这四人是他的高级顾问,帮他参谋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四辅之下设六卿,这六卿是: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除了四辅六卿外,朝中还设有管理天文和历法的官员,称作羲和;管理历史和地理的官员,称作太史;管理文化和教育的官员,称作官师;管理刑律和诉讼的官员,称作大理;管理赋税和征集农产品的官员,称作啬夫。另外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为夏王饲养宠物的官员称御龙,为夏王管理车辆的官员叫车正,为夏王管理饮食的官员叫疱正。帝扃二十一年(庚辰,公元前1901年),在位21年的扃死,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姒廑。死后遗体葬在老邱城外(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北),王号扃,尊号夏王(后),谥号帝扃。姒廑即位二十一年后,病死。因姒不降的儿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将王位夺回。

3、史籍记载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