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中文学名:葛根
别称:葛条,甘葛,葛藤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豆目
科:豆科
属:葛属
种:野葛
分布区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
采收时间:秋、冬二季
用量:9-15g
毒性:无毒
1、药材介绍
性味
味甘、辛,性凉。
归经
归肺、胃经。
2、史书记载
1、《本草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葛根
2、《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3、《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
4、《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3、主要产地
中国大部地区有产,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4、生理特性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长8-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被黄揭色绒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或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山沟林中。
5、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6、主要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7、主治症状
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8、使用方法
1、时气头痛壮热:生葛根洗净,捣汁一大盏,豉一合,煎六分,去滓分服,汗出即瘥。未汗再服。若心热,加栀子仁十枚。(《圣惠方》)
2、预防热病,急黄贼风:葛粉二升,生地黄一升,香豉半升。为散。每食后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有病五服。(庞安常《伤寒论》)
3、辟瘴不染:生葛捣汁一小盏服,去热毒瓦斯也。(《圣惠方》)
4、烦躁热渴:葛粉四两,先以水浸粟米半升,一夜漉出,拌匀,煮粥食之。(《圣惠方》)
5、干呕不息:葛根捣汁,服一升,瘥。(《肘后方》)
9、用法用量
煎服,9-15g。
10、主要禁忌
虚寒者忌用,胃寒呕吐者慎用。
11、相关新闻
巨型葛根
葛根
2016年1月4日,弋阳县南岩镇梅山村村民李勤与好友邹先生在白马洲发现一株巨型葛根,长约3.24米,宽约0.185米,重达90.6斤。据李勤介绍,他和朋友花了2个多小时才将这株巨型葛根挖出。
人型葛根
2016年4月,犍为县芭沟镇火光村村民宋顺林在田间意外挖出一根巨型野生葛根,酷似人在奔跑,重量达250斤。
下一篇:玉珠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