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
揭西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莲花山支脉大北山南麓,榕江南河中上游。东连揭东县,南邻普宁市,西南接陆河县,西北与五华县为邻,北与丰顺县接壤。位于东经—,北纬—。县城河婆镇距省会广州402公里,距揭阳市区64公里。
中文名:揭西县
行政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揭阳市
下辖地区:河婆、棉湖、坪上、上砂、南山等
*驻地:河婆街道霖都大道66号
电话区号:(+86)0663
邮政区码:515400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西北部
面积:1365平方公里
人口:98万
方言:客家语、潮州话-榕江小片-揭阳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霖田祖庙,广德庵,黄满磜瀑布群,京明旅游度假区,滨江公园等
机场:揭阳潮汕国际机场
火车站:揭阳站、潮汕站
车牌代码:粤V
行政代码:445222
1、简介
揭西县
据1996年土地资源详查,全县土地总面积1352.3406平方公里(135234.06公顷),分三大类型:一是农用地面积117562.12公顷,占土地面积86.94%,其中耕地26090.61公顷,园地8626.35公顷,林地77567.24公顷,牧草地861.59公顷,水面4416.33公顷;二是建设用地面积9542.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05%,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6779.45公顷,交通用地838.57公顷,水利用地1924.61公顷;三是未利用土地面积8129.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01%,其中荒草地4884.63公顷,田坎2993.14公顷,裸地222.66公顷,滩涂28.15公顷,沼泽地0.73公顷。2003年,有林面积为63529.1公顷,森林覆盖率55.0%。
2、历史溯源
揭西县
县城河婆镇地处独山、明山、巾山三山环抱之中,为一小盆地,上砂、横江两水汇于此,素有“群山环拱,碧水泱泱”的美誉,原是揭阳西部的一个重镇。明代河婆被誉为广东四大陶瓷都之一,至今仍保留有方窑遗址。清代,河婆设巡检司,有千总驻防。国民革命军东征时,名震中外的河婆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河婆镇是潮汕地区西部的大后方,是沟通陆丰、五华、兴宁直至广州韶关的交通要道。商贾、机关、军政人员云集于此,极一时之盛。194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二支队七团解放河婆,成立了潮汕解放区第一个军事管制委员会——河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使河婆镇获得新生。经过55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揭西是广东省贫困山区县之一。*境内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业生产更无基础。至明清时期,有一些土糖寮榨蔗制糖、砖瓦生产、生铁铸锅和铁木作坊等小手工业。民国初期有一些小纺织厂。抗日时期,有2家12千瓦的小水电。至1949年,揭西地域的农业总产值3405.04万元,工业只有52家手工业企业,总产值647万元(均按1980年不变价换算)。
揭西县民,其先民迁徙自中原。民风淳朴,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传统。早在几百年前,他们利用揭西地域丰富的水资源,在揭西山区的沟沟壑壑中建起大大小小的土山塘,用于蓄水发展生产,此土山塘遗迹仍随处可见。在*,揭西地域县民虽然勤苦劳作,但仍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大部分县民一年欠有半年粮,故有“四八月,人情绝”的俗语(四、八月分别是早造与晚造青黄不接季节)。特别是民国32年(1943年),因春旱,早造收成无望,加上官商勾结,粮价大涨,出现大饥荒。其时,饥民成群结队,沿途觅食。县民多以野菜、树根、芭蕉头充饥,逃荒江西、福建者甚多,饥病交迫,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据官方统计,是年全县饿死68366人,逃荒24215人,少女婴儿被拐卖22333人。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都有了土地。揭西地域的党委、人民*,积极组织和带领人民,土法上马,艰苦创业,造山塘、建水库、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比*有明显提高。至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628.44万元,是1949年的1.88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揭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历了1957年反右斗争,1958年的“*”、公社化中出现的“共产风”、浮夸风,1960年的自然灾害,1966年以后十年的“*”等等。但揭西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继续建造水库、山塘,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发展生产。从1958年冬至1972年秋,修筑龙颈水库、横江水库、北山水库、河水库。全县共有935户、5339人,顾全大局,离开祖辈经营的故土,移民他乡。其中龙颈水库移民,在本县五经富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共开山造田170亩,造林种杉5445亩,种果770亩。李子圆村60户265人于1962年迁往深圳创业。鹏岭村有27户50人移往惠东县海平镇组成鹏岭大队,他们都成了省、市白手起家、垦荒生产的典型。
揭西县是广东省革命老区之一。早在民国13年(1924年),农民革命运动就在五云一带蓬勃开展。民国14年,*参与领导的东征军两次到此。县民为河婆、棉湖两战役打败军阀陈炯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土地革命时期,古大存领导的红军在大北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名震潮汕。民国26年(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夕,*韩江工委书记李碧山,不顾白色恐怖,秘密到五经富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后揭阳第一个中*支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火种越烧越旺。大北山区是在潮梅特委方方和林美南、曾广、刘向东为主要*的潮汕人民革命根据地。*潮汕地委及其军政领导机关先后设在南山、灰寨,使大北山区成为潮汕地区革命活动的领导中心,正确贯彻党*南方工作的路线方针,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进行革命政权建设,直至大军南下,与闽粤赣边纵主力会同作战,全面解放潮汕。为了潮汕的解放,李快、黄编、张介萍、张国光等98位大北山区优秀儿女光荣牺牲。
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后,大北山区人民积极响应党和*号召,积极投身于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一系列运动,积极支援和参加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保家卫国,有143位揭西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其中曾春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1988年之前,揭西县有67个自然村被省评为革命老根据地,其中属红色根据地的有30个村,属抗日游击区的有1个村,属抗日根据地的有9个村。2003年有65243人,耕地29751亩,山地308015亩。1993年10月,揭西县北溪等214个管理区(村庄)被省评划为游击根据地村庄。
揭西是广东省的侨乡之一。县民出洋谋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揭西县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60.8万人。他们爱国爱乡,为发展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2003年底,海外侨胞对揭西各项事业累计共捐资31845万元。其中用于新建、扩建、修建学校18202万元;教育基金1050万元;新建、扩建、修建医院及设施3689万元;修建桥梁及公路4375万元;新建、修建水利、水电工程1286万元;文化福利事业3243万元。
3、自然地理
揭西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北群山绵延60多公里,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以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为最高峰。山势陡峭,层峦叠嶂,谷峡壑深,林木参天,是造湖蓄水与发展旅游业的胜地。中部丘陵起伏,多为矮山,宜林宜果。东南部平原坦展,海拔一般在20米以下,最低为海拔3米;河流交错,土地肥沃,水源条件较好,适宜于发展“三高”农业。
4、物产资源
揭西县自然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榕江南河穿过县境11个乡镇。全县河流总长298.8公里,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19公里。全县河流年平均径流量18.1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1.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13.9万千瓦。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约3.2亿立方米。地热资源丰富,河婆镇、五经富镇温泉可开发利用,热水中心孔口最高温度88℃。热水中含有氟、氛、硫化物等40多种矿物质,对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矿物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和开发的金属矿物有金、银、钨、铜、铋、钼、锌;稀有金属矿物有铌、钽、钴、铍及稀土;其他矿物有瓷土、钾长石、黄铁矿、水晶石、硅石等。其中瓷土储量约5亿吨,稀土储量约20万吨。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较有价值的有土白芨、天南星、金钱凤等500余种。较为名贵的木材资源有柚木、黄梁木、南洋杉、桃花心木、格木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龟、鳖、蛇、果子狸、穿山甲、乌耳鳗、鹧鸪、水貂等。
全县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泉繁多。有飞流直下60多米的龙潭瀑布,有龙颈、北山、横江、河、黄满磜等大北山水库群形成的高山湖泊。有建于明末的广德庵,其庵有奇石异洞、参天古木、清甜泉水。有建于南宋的天竺岩庵,由天然巨石加人工修造而成,神奇而雄伟。有驰名海内外的明贶庙,又称霖田祖庙、三山国王庙,相传此庙始建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影响巨大,各地效建极多,仅*就有300余座,东南亚亦有仿建。还有古色古香的花果寺、风景秀美的过路塘、大洋高山旅游度假村等共30多个景点,都是旅游的好去处。
5、气候特征
揭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境内。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宜耕。据1967—2003年的气象记载,年平均气温21.5℃,最冷的1月份平均为13.4℃,极端最低气温-2.4℃(1967年1月17日);最热的7月份平均为28.2℃,极端最高气温39.2℃(2003年7月15日)。年平均降雨量2097.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40天以上。历年平均日照1797.7小时。大自然为揭西大地的生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行政区划
揭西县共辖1个街道办事处(河婆街道办事处)、15个镇(龙潭镇、南山镇、五经富镇、京溪园镇、灰寨镇、塔头镇、东园镇、凤江镇、棉湖镇、钱坑镇、金和镇、大溪镇、坪上镇、五云镇、上砂镇)、1个乡(良田乡)、6个国营农林场,有280个村民委员会,37个居民委员会,1641个村民小组。(已撤销、未计入地图的其他3乡:西田乡、大洋乡、下砂乡)。
7、经济
农业
揭西是山区县,由于地理位置、自然区域、土壤条件、耕作习惯、耕作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形成山区、丘陵、平原三大农业地带区域。至20世纪80年代,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麦、甘薯为次;经济作物主要种植花生、甘蔗、黄红麻、大豆、木薯、蔬菜。1989年后,扩大种植玉米、马铃薯、蔬菜,水果;商品林、生态林得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养猪、养牛、养鸡、养鸭,人工养殖鹧鸪、山鸡得到稳步发展;水产养殖迅速兴起,从四大家鱼(草、鲢、鳙、鲮)到引进的罗非鱼生产等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农户所接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979—2003年,揭西县农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各类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2003年,农业总产值为123008万元,比1979年增长4.7倍;农民年平均收入3409元,比1979年的59.3元增长57.5倍。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格局。河婆、棉湖、五经富、龙潭等镇的电子琴、电线、生猪、珍禽、蔬菜,坪上、五云、良田等乡镇的青梅、甜玉米,灰寨镇的毛巾,南山、京溪园等镇的八宝粥、鲮鱼罐头,大溪、钱坑等镇的淮山、青榄、乌榄,金和、凤江、塔头、东园等镇的凉果、蔬菜,五经富、大溪、南山、良田等乡镇的茶叶,上砂镇的马铃薯、油茶,成为各乡镇的特色。全县相继创办龙源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京明茶园、蓝天果蔬、大鹏实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和*协调的经营模式运作,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各类种养专业户和农产品加工专业户有11601户,约占全县农户的8%,专业户的兴起促进农村中的商品生产市场,改善农业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2003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4.41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0.78万吨;果树面积20.6192万亩,总产5.9647万吨;茶叶面积8.5万亩,总产9000吨;生猪饲养32.4502万头,珍禽养殖760万只,水产养殖4.461万亩,总产1.6584万吨。
工业
揭西县现代工业起步于50年代中期。1954年,揭阳县刀剪厂、揭阳县电线厂等集体企业相继开工生产。1956年时县内最大地方国营企业——揭阳县糖厂筹建。同时,其他全民、集体企业相继建成。1965年建县后,揭西县工业企业有全民企业、集体企业和合作个体企业。“*”开始后,个体企业逐渐停办。1978年,全县的工业支柱是全民、集体工业企业。其中全民工业企业16家,职工3872人,总产值429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449万元的50.8%。集体工业主要是县二轻工业局、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所属企业,有企业117家,职工1.5万人,年产值2955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业相继对产业、产品进行调整,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改革。1980年后,国有、二轻集体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个体工业重新得到恢复。1984年,城镇、乡村联办和个体工业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88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247家,年工业总产值2.9527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7.7%。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9家,年产值9923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169家,年产值8847万元;城镇、乡村联办和个体企业3039家,产值1.076亿元。三者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3.6%、29.9%、36.5%。
20世纪90年代,揭西以工业立县为指导,坚持国有、二轻集体、乡镇、民营、“三资”五个*一齐转的方针,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机遇,大力加快发展速度。1990年工业总产值5.01亿元,占年度工农业总产值的49.45%。1991年后,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逐步退出市场。1995年后,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县进一步调整工业发展思路,在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的重点来抓,民营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199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8.4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78%。
1999年和2000年,县委、县*相继制订出台《关于扶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扶持重点私营工业企业发展的决定》,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工业生产进一步提高。2000年工业总产值47.54亿元,占年度工农业总产值的82.11%。2003年,县委县*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水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同时为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和经营条件,全县工业进入全方位发展时期。2003年,全县新兴及发展较快的工业门类及行业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五金制造业、电器业、塑料制品业等。广东富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豪华大巴、广东威达医疗器械集团公司生产的系列变压器、兴利高压电器实业公司生产的节能变压器、华宝通讯电缆公司生产的电缆、永美实业公司生产的电子琴、通保化工公司生产的H型燃油全能增效剂、白云山威灵制药厂生产的口服青霉素等名、特、新、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全县有国有工业企业20家,二轻集体工业企业25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88家,民营企业3443家,“三资”企业128家,“三来一补”企业96家,工业就业人数6618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71.33亿元。全县160家企业产品通过国家强制3C认证产品有202个。
8、文化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实施教育政策和法规;各中小学全面整顿教育秩序,群众、华侨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
1986年,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10月,通过了省的“普九”评估验收。次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县。
1998年,组织实施了改造薄弱学校工程。2002年实施了改造山区破旧学校工程。四年共投入资金11067.2万元,完成了全县103所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681万元改造老区山区破旧学校34所,新建、扩建学校面积4.3万平方米。2003年,省把揭西定为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试点之一,投入资金2080万元,完成全县10所中学11所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工程。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楼房化。
至2003年,全县有中学42所,在校生50479人,其中高(完)中6所,在校生7051人。小学261所,在校生123975人。幼儿园86所,在园幼儿6955人,其中公办园6所,在园幼儿1100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8%,小学毕业升学率98.2%。还有教师进修学校、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
9、交通运输
1979年后,揭西县在注重乡村道路建设、公路桥梁和接通邻县公路建设的同时,大力进行公路升级改造,交通公路建设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通车里程969.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44.4公里,三级公路35.2公里,四级公路690.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1.71公里/百平方公里。路面结构方面,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342.9公里,占总里程的35.4%,低级路面626.9公里,占总里程的64.6%。
1994年5月全省山区县乡公路水泥路面建设现场会暨公路建设先进市、县表彰会议在揭西召开,揭西被评为全省“八五”计划前三年山区县乡公路建设先进县。2000年在全省“村通公路”大会战中,揭西又被评为先进县。2003年揭西县有机动车27670辆,公路旅客周转量48671.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9315.4万吨公里,公路运输客运量409.3万人,货运量266.5万吨。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使运输形式发生改变,全县的内河航运基本停止。
如今,国家“四横四纵”高速路网中的“一横一纵”两条高速,已经规划并开始在揭西县境内建设,揭惠高速公路,揭西即将进入“高速公路时代”。
10、工艺特色
揭西篾织
揭西特产篾织,是揭阳特有之工艺样式。艺人以灵巧之手,将“苦薄竹”抽成薄如纸、柔如丝之篾条,编成花篮、竹扇、画屏等,上织人物、花卉、书法图案、巧夺天工。
本世纪初,月城松山林仲仁首创篾织工艺,所织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楷书篆字,端庄秀丽。其后又有陈大绫脱颖继承,所织动物花鸟、篆书楷书玲珑精美,佳作《八仙过海》型扇,人物形象生动,工艺之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其精心制作之梅兰竹菊画屏,被选为国家礼品,由*领导带往海外赠送国际友人。
揭西漆器
揭西特产漆器画艺,历史悠久,民间名匠众多,产品及工艺很具特色,以脱胎彩漆、金漆画屏展示风华。漆器漆画名匠杨表权是该工艺之姣姣者,其创制之研磨暗花推光漆盘,以铁线描技法,绘上腾飞之蛟龙,雄浑而持重;另有脱胎新漆盘、碗,采用传统国画技法,精绘飞鸟游鱼,彩蝶芳花,精美而古朴,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炼丹济世》金漆屏风,人物神态刻划生动,环境渲染气氛静雅,曾获全国彩绘工艺银奖。
河婆葵笠
河婆葵笠葵笠,即竹笠,是潮汕劳动群众普遍使用的雨具。大小规格不一,最大有揭西县出产的尖顶雨笠,有80公分宽,世称河婆葵笠,最小者为竹制通帽。竹笠均以竹篾、箭竹叶为基本原料纺织而成。有尖顶、圆顶通帽等型式。精工者用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之上夹一层油纸。为使其耐用美观,有加绘字画并书写名号者,笠面再加拭熟桐油,用者将之视为珍品。
抗日战争期间,一些学校如金山中学将一种精工圆顶竹笠作为校笠,上书"金中"两字,军训和列队外出均统一用这种竹笠。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和解放后的民兵,也用这种竹笠作多功能的军帽。今虽有雨衣、草帽等遮阳避雨具,但仍未能完全代替竹笠的功用,故竹笠在农村仍很普遍。
11、美食特产
五经富姜糖
揭西县五经富镇,以其悠久的生产姜糖之历史,在潮汕声名远播。
揭西特产的五经富姜糖以本地所产的优质生姜为主要原料。产品色泽金黄,甜辣爽口,具温胃舒气之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早在建国前,就大量销往海外。
凤湖橄榄
凤湖橄榄产于揭西县凤江镇凤南后角村,为广东省六种优良橄榄之一。
凤湖橄榄形似腰鼓,基部平钝可竖立,顶部钝而微凹,有花柱小黑点突起.果皮光滑,呈青绿色,果肉白色,核赤褐色,核与肉易分离。肉质酥脆,香甜无涩,回味甘醇。每年9至11月上旬应市,广销潮汕,运销南洋等地。
揭西酿豆腐
酿豆腐是以猪肉加上少量虾米、马胶鱼或咸鱼及蒜头,剁成肉酱,塞进豆腐里,用花生油煎炸或清蒸,美味可口,风味独特。
大洋苦芛
苦笋是客家山区丘陵山地上野生的苦竹在春夏之际生出的嫩笋,因其味甘苦而得名。揭西县南山镇、五经富镇、大洋乡等乡镇的山上都有野生苦笋,但以大洋乡出产的最多最为出名,也最受欢迎,揭西人也就以“大洋苦笋”作为品牌,成为域内所产苦笋的通称。用苦笋可以做出多种特色菜,还具除湿去热消暑的功效。
河婆擂茶
河婆擂茶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传统食品。先把茶叶、花生、芝麻等放在擂缸里擂成酱,加少许食盐(亦可加糖),后将沸水冲进缸里,即成擂茶。食擂茶,是把擂茶舀进大米饭里,混成粥状,加上虾米、花生、葱、韭菜、大蒜、萝卜干等炒熟配料。配料可按各自口味选择,少则三、五种,多则二十余种。还有一种是用擂茶泡“甫米”,叫“甫米茶”。正月初七,习惯用七种蔬菜泡擂茶,叫“七样菜茶”;元宵那天,习惯用十五样蔬菜泡擂茶,叫“十五样菜茶”。擂茶芳香可口,风味独特,能增进食欲,提神醒脑,可作正餐,也可作点心敬客。
棉湖薯壳板
与客家人不同的是,学老人的食品比较讲究外表的形色,薯壳板以番薯做成板皮,内以豆沙为主料,加入一捋荠菜居中,下方以两片互成90度角胡萝卜片做成桃板状,蒸至全熟之后,切成块状,再拌入打好的蛋花及适量盐油炸至金黄色即可食用。外咸内甜,外酥而脆,内绵绵甜意,食用居然终生难忘。
棉湖瓜丁
棉湖瓜丁揭西棉湖名产,选用优质冬瓜和白砂糖为原料,精制而成,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棉湖瓜丁吸糖饱满,外干内润,洁白晶莹,酥甜无渣,遐迩闻名,远销海外。
12、著名人物
本《人物录》收集知名人士38名,按姓氏笔画排列。
贝兆汉
民国29年(1940)生于坪上镇湖光村。曾任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厂长、党委书记。1993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科技企业家,从1993—2002年期间被评为全国、广东省、广州市优秀企业家。
刘之券
民国28年(1939)生于河婆镇。曾任广东省威达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总经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第7次代表大会代表。
刘汉水
民国18年(1929)生于河婆镇。1998—2002年任马来西亚砂劳越河婆同乡会会长。
刘英明
民国12年(1923)生于龙潭镇。1997—2000年任马来西亚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会长。
刘南辉
民国7年(1918)生于龙潭镇。1975—1995年任马来西亚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会长。
吕伯东
民国22年(1933)生于棉湖镇。香港大华手袋集团公司、美国大华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企业协会顾问,揭阳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揭西县第六、七届政协常委。
张武帮
民国6年(1917)生于河婆镇,侨居马来西亚。捐资3083万元为揭西县建公益事业,包括:建张武帮中学、大同医院、县博物馆、县广场、桥梁等46项工程。
张征雄
民国27年(1938)出生,祖籍河婆镇。1991—2003年任马来西亚霹雳州河婆同乡会会长。
李康
1959年生于灰寨镇。1988年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汕头公司总经理,经营房地产业,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现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华南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法人代表。
李东生
1957年生于灰寨镇。现任TCL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李扬真
民国19年(1930)生于棉湖镇。香港同力集团公司主席,揭阳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揭西县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
李建南
民国15年(1926)生于灰寨镇。曾任泰中友协副主席,泰国暹罗揭阳会馆永远名誉会长。
李秉涌
1952年生于棉湖镇。香港揭阳同乡总会副会长、海外乡亲联谊会理事及副会长,揭阳市第3届政协委员,揭西县第6、7届政协委员。
李景春
民国5年(1916)生于灰寨镇。1978—1981年任马来西亚砂劳越河婆同乡会名誉会长。
汪文盛
民国7年(1918)出生,祖籍京溪园镇。泰中友好协会常务理事。
汪汉国
民国元年(1912)生于京溪园镇。1951年在原揭阳县新龙区带头组织潮汕第一个农业互助组,解决当时单干的矛盾,推动了生产,超额完成爱国增产计划。1952年参加*农业访苏代表团赴苏访问。1954年被选为第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参加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缅甸。*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卓然
民国23年(1934)生于金和镇。泰国暹罗揭阳会馆名誉会长。
陈细字
民国19年(1930)生于京溪园镇。曾任揭西县京溪园供销社副主任。*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林兴识
民国21年(1932)出生,祖籍金和镇。香港揭阳同乡总会会长、港九潮州公会名誉会长、揭阳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揭西县第5届政协副主席。
林行能
民国8年(1919)生于棉湖镇。曾在揭阳工艺厂工作,木雕艺术家。1961—1962年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馆休息厅木雕装饰工程。1980年创作的《龙凤呈祥》木雕获汕头专区工艺美术展览二等奖。
林应兆
民国29年(1940)生于凤江镇。香港广益有限公司、智侨置业有限公司和龙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揭阳同乡总会副会长,揭阳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揭西县第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林应足
民国10年(1921)生于钱坑镇。曾在揭阳工艺厂工作,木雕艺术家。1961—1962年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馆休息厅木雕装饰工程。
杨泽雄
民国35年(1946)生于棉湖镇。居住棉湖镇。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13期毕业生,国民*军少将。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南京保卫战和湖南衡阳阻击战等。
黄仁民
1960年生于棉湖镇。澳门威仕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揭西海外乡亲联谊会理事、副会长。
黄纪达
民国16年(1927)出生,祖籍河婆镇。1969—1988年任马来西亚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会长。捐资1083万元建纪达中学、修建马跃小学。
黄佩贤
女,民国37年(1948)生于棉湖镇。澳门揭阳商会理事,棉湖侨联名誉主席。
黄锡钦
民国24年(1935)生于棉湖镇。2000年被中国刀剪行业专家委员会聘为第一届专家委员。揭西县刀剪厂厂长。
韩佑珍
民国24年(1935)生于河婆镇。曾任揭西县造纸厂技术组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韩志光
民国6年(1917)生于河婆镇。曾在汕头公元感光厂从事相片技术鉴定工作。是中国第一个用国产相纸印出第一张相片的人。1949年汕头举办摄影比赛,他的作品获得第二名。
赖国梅
光绪35年(1909)生于五华县。民国16年参加中国*,民国23年(1934)在大北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交通员。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和副厅级*政治、生活待遇。
蔡子今
民国28年(1939)生于坪上镇。现任马来西亚砂劳越河婆同乡会会长。
蔡体远
民国9年(1920)生于坪上镇。1992年任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1993年当选为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蔡英元
光绪30年(1904)生于龙潭镇,居住*省。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2期毕业生,国民*军中将。民国21年参加淞沪战役,后参与台儿庄会战等。
蔡新
民国9年(1920)生于坪上镇,居住*省。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18期毕业生,国民*军中将。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长沙、衡阳、桂林等会战。民国34年(1945)带兵入*省接受日本军投降。
蔡美力
民国8年(1919)生于坪上镇。1996—2000年任马来西亚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会长。
蔡美全
民国7年(1918)生于坪上镇。1992—1996年任马来西亚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会长。
蔡家舜
民国22年(1933)生于龙潭镇。新加坡河婆集团董事主席。
蔡高学
民国20年(1931)生于坪上镇。1965年在杭州重型机械厂工作时,代表杭州市民兵参加浙江省军区、浙江省*组织的民兵射击比赛,荣获一等奖,被授予神枪手称号。1991年离休。
13、旅游景点
三山祖庙
三山祖庙原称明贶庙,又名霖田祖庙、三山国王庙,俗称大庙。位于揭西河婆镇西南2公里玉峰(即庙山)脚下。前临榕江,后倚玉峰,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墙盖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具民族特色。此庙始建于隋,显于唐,封于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后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庙前有石拱桥,入门两侧各置泥塑将军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马,正殿为三山国王坐像,两廊供诸官神像、罗汉,后殿供三山国王夫人,共百余尊神像,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国王历来被岭东人民奉为守护神,民间多有关于他们救驾护国、保土安民的传说,其庙宇遍设潮汕,以及兴梅、东江、闽南各地,甚至飘洋过海,传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地。潮汕古代的山民多以狩猎和山林为生,敬奉山神,因而揭西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独山被形象化,称为“三山国王”。
花果古寺
花果古寺位于粤东千年古镇—棉湖镇解放路,相传创自明清代(1644)之前,乾隆丁卯(1747)重修,1991年起由住持释新成为主捐资100余万元,修葺、扩建,由赵朴初会长重新题名作外门匾额,1988年10月被批准登记开放,1990年5月24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约2千平方米,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阁、功德堂、客厅、斋堂等。
寺幸存两件重要石刻文物。1990年修建天王殿时,挖地基时发现清重修“花果古寺”石匾,今嵌于大门额。同年在附近红卫小学发现古代寺中的古老四面石佛,其高0.75米,正方形边长0.5米,四面各刻0.45米高之坐佛,不知多少年前之石刻,有所风化,十分宝贵,堪称“镇寺之宝”。
天竺古岩
揭西县
岩所处之明山,是著名三山之一,与毗邻的巾山、独山成为隋代创建三山国王庙之神话出处,驰名两岸,堪称“揭西第一洞”。清《广东通志》载:“招仙观在揭阳县西明山(今属揭西县),宋嘉定中(1208—1224)建,相传有羽士隐此。”至明朝成化八年(1472)秋月,由住持慧钊和尚募资,鸠筑成寺,佛殿僧舍初具规模。清乾隆十六年(1751)十二月初一日,揭阳县正堂顾,接受九月十六日生员黄鹰扬等12人呈文,称其祖杨蕴有粮田12亩,于康熙十八年(1679)施岩为香油资,为防被变卖,须勒石之求,故立下《廉明县主顾批准勒石示禁》碑(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密证禅师住持此寺,遍题十方,修葺扩建,殿舍僧院更加完备(今存碑记)。
1950年后,寺被废止。1989年7月1日,*揭西县委批准修复,列为县级文保护单位。
郭氏大楼
棉湖郭氏大楼,位于揭西棉湖,为清初富商郭来所建。大楼位于棉湖古镇翰林府右侧,永昌古庙左侧,面对高耸的铁山笔架峰,濒临秀美的云湖。湖桥亭榭镶缀,名胜古迹交辉。与兴道书院、翰林府、云园、永昌古庙等,形成一个壮观的建筑群。郭氏大楼显得尤为雄伟壮观,是远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誉。
郭氏大楼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楼占地5460平方米(约合9亩),楼宽52米、深105米,有四条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琼楼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宫殿形式,里面原有99间房经后代修补增建,总数为100间,即所谓“驷马拖车”、“百凤朝阳”的格局。整座大楼以贝灰三合土夯成(据说三合土中和以少量地红糖),坚固美观,大院中有小院,院墙砌有长窗,清雅超俗。楼前有广场和高照壁。广场之右侧建有“会元居”,是该楼主人当年接待四方商贾和宾客之地。“会元居”后面,还有书斋一座,人们称为“老书斋”。后楼正中,有清代监察御史邱玖华“去天尺五”之题匾。楼下大门正中,又有“带湖亭”之大匾额。邱玖华被请来执教,这为郭氏大楼增加了知名度。邱氏执教之后,师塾遂从“老书斋”迁至“带湖亭”,号称“带湖学校”。这间学校开棉湖教育之先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有“道林百众,书院千徒”之美誉。
郭氏大楼的建筑重点在后楼,墙厚二尺,大门石圈,构筑精美,楼有两层,高4.25丈(据说宫殿高度4.4丈,只差1.5尺,故有“去天尺五”之说),飞檐凌空,高脊巍峨。楼前有长廊,外围栏杆,凭栏远眺,极目达乌犁古塔;楼内雕梁画栋,斗拱交错,上铺十层红瓦。楼之正中,原有圣旨牌一块,两边有木联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书声”,也是邱氏之手笔。
石肚冰臼
石肚冰臼遗址位于揭西县坪上镇石肚溪,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教授考察时发现。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经存在过的有力证据之一。目前石肚溪发现的冰臼群分布最少有6处,合计总数在100个以上,一般大小约数米,小的不过数十厘米。石肚溪冰臼群分布纬度之低,海拔高度之小,数量之多和保存之完好,堪称世界奇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