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山槟榔
丛生灌木。茎高3米或更高,径1.5-2厘米,密被深褐色头屑状斑点,间有浅色斑纹。叶鞘、叶柄及叶轴均被褐色鳞秕;叶片羽状,长0.65-1米,有7-10对对生羽片,顶端1对或2对羽片较宽,先端平截,具不等锐齿裂,长约30厘米,宽5-7厘米,9-10脉,下部的羽片微S字形弯曲,向上镰刀状渐尖,4-5脉,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脉间及叶脉均具苍白色鳞毛、褐色点状鳞片和淡褐色的线状鳞片。花序2-4分枝,下弯,长15-18厘米;序轴曲折,扁;花2列。果近纺锤形,长2-2.2厘米,径7-9毫米,有纵纹。果期10月。
中文学名:变色山槟榔
拉丁学名:PinangadiscolorBurret
拼音:bianseshanbinglang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棕榈目
科:棕榈科
属:山槟榔属
1、形态特征
株:丛生灌木。
茎:茎高3米或更高,径1.5-2厘米,密被深褐色头屑状斑点,间有浅色斑纹。
叶:叶鞘、叶柄及叶轴均被褐色鳞秕;叶片羽状,长0.65-1米,有7-10对对生羽片,顶端1对或2对羽片较宽,先端平截,具不等锐齿裂,长约30厘米,宽5-7厘米,9-10脉,下部的羽片微S字形弯曲,向上镰刀状渐尖,4-5脉,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脉间及叶脉均具苍白色鳞毛、褐色点状鳞片和淡褐色的线状鳞片。
花:花序2-4分枝,下弯,长15-18厘米;序轴曲折,扁;花2列。
果:果近纺锤形,长2-2.2厘米,径7-9毫米,有纵纹。果期10月。
丛生灌木。茎高3米或更高,径1.5-2厘米,密被深褐色头屑状斑点,间有浅色斑纹。叶鞘、叶柄及叶轴均被褐色鳞秕;叶片羽状,长0.65-1米,有7-10对对生羽片,顶端1对或2对羽片较宽,先端平截,具不等锐齿裂,长约30厘米,宽5-7厘米,9-10脉,下部的羽片微S字形弯曲,向上镰刀状渐尖,4-5脉,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脉间及叶脉均具苍白色鳞毛、褐色点状鳞片和淡褐色的线状鳞片。花序2-4分枝,下弯,长15-18厘米;序轴曲折,扁;花2列。果近纺锤形,长2-2.2厘米,径7-9毫米,有纵纹。果期10月。
2、产地分布
产地:福建、广东南部、海南、广西南部及云南南部
3、分类文献
PinangadiscolorBurretinNotizbl.Bot.Gart.Berlin13:187.1936et606.1937;Merr.etChuninSunyatsenia5:30.1940;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355.图7539.1976;海南植物志4:164.图1065.1977.——P.baviensisauct.nonBecc.:Merr.inLingnanSci.Journ.5:42.192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