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川端康成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作者把自己的关注、同情与哀叹,都给予她们,写了她们的辛酸身世和纯洁爱情,还写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在寂静中开始,在寂静中结束,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浓重的凄凉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虚无、厌世的思想。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悬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见等社会现状,也表现了日本人民的纯朴和善良的情感。
作品名称:古都
外文名称:古都(日文原名)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作者:【日】川端康成
字数:约95000
首版时间:1962年
1、内容简介
古都
幼女千重子因双亲穷苦,遭到遗弃,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收留,照日本传统的老规矩抚养成人。千重子为人正派,对自己的身世已暗自怀疑,促成多愁善感的情绪。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身不幸,她常为此苦恼不已。而且,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儿,所以多背负一层受人耻笑的标志。有一天,千重子在京都郊外的北山,遇见当地一个美少女。她发现那正是她的孪生姐妹。娇生惯养的千重子同身材健美、自食其力的苗子,逾越社会地位的悬殊,情投意合,和睦相处。由于两人容貌惊人的相似,闹出一些阴差阳错的误会。
2、作品目录
一、春花 | 四、北山杉 | 七、松林的翠绿 |
二、尼姑庵与格子门 | 五、祗园节 | 八、深秋的姐妹 |
三、和服街 | 六、秋色 | 九、冬天的花 |
3、创作背景
孤独凄凉的童年生活,使川端康成失去了家的感觉,缺乏心灵的归宿感,这种孤独虚空,无依无靠的感觉影响着他的生活与心灵,使他一直梦想着能寻找到能抚平其心灵创伤,给予他精神寄托的理想家园。也正是这种游子情系故乡的强烈感受和追寻故乡的强烈愿望,才使其发表了以京都为创作背景《古都》。
川端康成在写《古都》时说:“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之后在随笔中又提到:“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把京都深秋的景色,当作哺育我的‘摇篮”。以此可以看出,《古都》选择了日本的古都京都来作为创作的背景主要因为京都是日本美最集中和最杰出之地,也是日本文化的第盛之地,被称为“真正的日本”,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川端康成在京都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心灵故乡和理想的精神家园。
川端康成创作和发表《古都》的时期,正是二战日本战败后,被美军占领的时期。美军将美国的文化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传入日本,致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陷入了传统衰落的危机之中。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失落深感痛心,决心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余生,来恢复和挽救日渐消失的日本传统美。他说“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什么东西了……。”“我余生不是局于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传统的表现”。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川端康成以京都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创作了极具京都及日本魅力的作品《古都》。
4、人物介绍
千重子
生长在优越环境中,被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千重子,正值豆蔻年华、容貌照人之时,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竟然满怀悲愁凄苦,深感韶光易逝、好景难留;面对青梅竹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爱心吐露,作为一个少女,她本来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和甜蜜。但是,她不仅没有这种感觉,反而对自己的不明身世深感痛苦,心底里充满了弃儿的辛酸苦楚。这样的小说开头,在读者面前初步勾勒出了一个极其温柔美丽而又无限缠绵哀怨的少女形象。
千重子的哀怨不仅仅是触景生情感时伤怀式的,而且成为她生命意识的一部分,散发出谜一般诱人的魅力。“泪眼描将尽,愁肠写未出”正是此种写照千重子的哀怨明显地反映出日本民族含蓄徽妙难以言说的普遍心理特征。正如樱花的神韵深深地熏染渗透在每一个日本人的心灵中一样,千重子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而且,从当时社会上人们歧视弃儿的态度来说,无疑会造成千重子对自己出身的异乎寻常的敏感。在她的意识深处,永远不可能消除对出身的疑虑,哀怨也由此源源而生。小说描绘千重子的衣着,说她不像一般少女那样喜爱明丽鲜艳的色彩和服装,就连身上系的腰带也显得过分的素净了。无怪乎她的养父佐田太吉郎,虽然自己热衷于追求现代抽象派画家那种荒凉、病态的画风,但当他看到女儿发自内心地痴迷着素净的色彩,则感到隐隐的忧伤和不安。
苗子
妹妹苗子虽然没有被父母遗弃,但由于双亲过早双亡,她不得不独自生活在北山的小村庄里,靠做些伐木的苦力来养活自己。姐姐现在是富家小姐,又有教养,苗子认为自己肯定不能适应小姐家的生活。苗子只去绸缎店看望过姐姐一次,为的是让姐姐看看自己穿和服的样子,那和服正是姐姐送的。苗子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不愿意给姐姐带去任何的麻烦,所以打算以后不再去见姐姐,只希望姐姐可以到北山来看望自己。
苗子不明白为什么被父母遗弃的是姐姐而不是自己,她觉得父母正是因此而受到了惩罚,可是自己那时也是一个婴儿,所以只能请求姐姐的原谅。苗子认为姐妹两人身份悬殊,而到底是姐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最终,苗子选择了在飘着细雪的清晨离开,消失在了姐姐的生活中。
5、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古都》是一部充斥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作品通过对古都的名胜古迹、传统节日风俗等的描写再现了京都的古风名胜,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之美的欣赏和深入骨髓的眷恋。
但是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日本传统文化在逐渐走向衰落,作者为此感到惋惜和孤独。川端康成积极的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不是因为他个人所需要,而是作为一个民族,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随波逐流,民族性的文化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随意丢弃,川端康成在自己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和传统文化高度的统一。
《古都》是川端康成末年之作,讨论川端康成一贯关心的主题,包括:两性之间的鸿沟、两性差异的焦虑、单纯无邪的向往、人间和自然的结合、环境和个性的结合——古都同时探讨居住战后古都京都的艺术家对现代与传统的爱憎情理,现代很吸引人,又使人迷惘,社会在变,大众的文学品味也在变,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站得住脚而保留传统性质是个大问号。
艺术特色
情感描写
《古都》这部小说中的思想基调是虚无和幽玄。川端康成把这对孪生姊妹襁褓中的分离和成人后的重聚加以情感化的处理,使两个人物始终陷在缥缈、缠绵的感伤之中。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她们微妙、细腻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活动来突出虚无思想的主旨。千重子每每出现,她心头总有种解不开、剪不断的“一缕淡淡的寂寞情绪”,“一股难以名状的痛楚”。她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她增添了“新的哀伤”。苗子总是为一种“幻灭”感所主宰,就连自己的双胞胎姐妹也被她看成“幻影”。总之,作品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感情和思绪的描写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缥缈无迹的感觉,体现出作者的虚无思想和颓废情感。
《古都》充满了人类天性中最纯真、诚挚的感情,体现了“风雅”的美感本质。日本美学传统的物哀、风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得到很好展现,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辅相成,使之显示出令人久久难忘的独特美感。由于对日本美学传统的执著和对西方艺术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写出了不朽的《古都》。作品中,他发挥了作家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量,显示出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美丽色彩。
《古都》中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之间至亲至爱之情是真挚感人的。姐妹重逢后,她们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对方的前程。千重子亲自选布料为妹妹做和服,并说服养父母,要把她接到家里来,使她脱离苦境。而太吉夫妇对千重子的爱又体现了深挚的亲子之情。千重子虽然不是太吉夫妇的亲生女儿,但他们从来没有把她当弃儿看待,总是像亲生女儿一样关心她。《古都》开篇第一章,作家就以明快的笔调,单纯的线条,描画出在樱花盛开的节日里,千重子和儿时的好友夏一之间纯真的爱情。尽管这爱情带有几分稚气,但它是那么自然纯洁。
《古都》充满了人类高尚而诚挚的感情,这样的感情,又让高尚的情操和自我牺牲精神所升华。例如,当姐妹俩在杉树林会面时,突遭雷暴雨的袭击,苗子用自己的身体覆盖住姐姐的身体;又如,苗子为姐姐的名声地位,宁可放弃梦寐以求的姐妹团聚的幸福;她拒绝了织工秀男的求婚,打算隐姓埋名地远遁深山;尤助为爱情而放弃继承权,这些都给读者以净化灵魂的审美感受。
京都描写
小说的一大特色是描述了京都的多个节日,包括平安神宫的时代祭、葵祭、鞍马寺的伐竹会、祇园祭、“大字”篝火仪式等。小说中还以京都的各处名胜为背景,演绎人物的故事。
不论川端康成写作《古都》的本意如何,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该作品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二人纯真的姐妹之情,而是把这种美好的感情放在京都的自然美景,四时的变迁中去描写,使景物与人情互相映衬与交融,描绘了一幅展现京都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美好画卷。在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以敏锐的笔触,细致的描写,引领读者随着作品中的人物去欣赏京都的四季美景,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领赂京都传统节日的古韵,体味京都和服之美,日本之美。小说好似京都的一首抒情诗,又似京都的一幅风景画,诗情画意处处体现了川端康成难以割合的京都情结。
京都之自然景色。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有着十分鲜明的四季变化。这使得日本人习惯于以微锐,细腻的笔端去捕捉四季的变化之美。在《古都》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便是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四季感”的艺术手法,以春之花,夏的节日,深秋的姐妹,冬之花为主线,随着四季的轮回变化来描绘出京都的四季各时之美。
在“春之花”中,作者首先借助千重子的眼睛对平安神宫的樱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最美的,莫过于一簇簇红垂樱,装点着神苑”。“他们一来到西边回廊的入口处,陕人眼帘的便是红色垂樱,马上使人感觉到春天的景色。这才是真正的春天:连低垂的细长枝梢上,都成控成簇地开满了红色八重樱,像这样的花丛,与其说是花儿开在树上,不如说是花开满了枝头。”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传统美的象征。作者通过对樱花的措写来探求日本自然与传统之美,体现了作者对京都的独特情感及对日本民族精神的执着。
川端康成在描写艳丽的春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抒发对京都青翠欲滴的绿叶的情感。在描写“和级街”的内容中,作者写到“京都作为一个大都会,可谓树木青翠,秀色可餐。且不说修学院和皇宫内的松林、古寺庭园里的树木,即便是在木屋街和湖畔,以及五条和坝川等地夹岸的垂柳,几欲拂地,十分轻柔”。作者又对东山的嫩叶,磋阳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的棺木,植物园的树等绿之韵味和冬之罪罪细雪进行了细腻描写,使得所描绘的这幅京都画卷的颜色更加绚丽多彩。
京都之传统节日,川端康成对于京都的感情不只表现于对自然文化的钟情,也体现于他对京都人文文化的眷顾。在小说中,作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引颈读者领略京都一年一度的葵花祭、伐竹鼓、鞍马山的活动等传统节日的盛况,描绘了从平安时代到明治以前日本民情风俗的演变情况。
京都之名胜古迹。京都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传统与美景,它还是日本的千年古都,公元794—1868年间曾为日本首都,有宗教寺院1500多所,寺院200余座,是日本的宗教文化中心和神教圣地。作品川端康成把京都的名胜古迹平安神宫、仁和寺、清水寺、入阪神社等作为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舞台,安插作品中的主人公两姐妹在神社相见,将其对京都的情感融入了对古代建筑,废弃神社的描写之中。
6、作品影响
《古都》和其他两部中篇小说,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委员会审核通过,由于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叙事性技巧、并以非凡之敏锐表现了日本人内在精神的特质,据以颁给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两部为《雪国》(1935年-1948年)与《千只鹤》(1949年-1951年)。《古都》是三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没有情色内容的。
小说《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重要作品,在其表现的主题中,已经可以逐渐看出那种从早年的颓废风格逐渐生发出来的变化,多了许多对自然的、环境的思考和人类生活、感情在自然变迁中的体会和衍生。多了几分哲思和反省,主旨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对日本民族在战后的环境、在战后环境中对自身感情的、生活的选择与变迁都做出了近乎课题式的深刻思考。
《古都》分别在1963年、1980年和2005年被拍成电影。
7、作品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古都》以毫不夸张的感伤,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道、庭院、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8、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
---|
高慧勤/译(繁),《古都》,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出版 |
唐月梅/译(繁),《古都》,木马文化,2002年出版 |
叶渭渠、唐月梅/译,《雪国、古都、千只鹤》,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 |
唐月梅/译,《古都》,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 |
唐月梅/译,《古都》,南海出版社,2014年出版 |
9、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不是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