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因遭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
本名:李邕
别称:李北海,也称李括州
字:泰和
性别:男
出生地:鄂州江夏人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汉族
出生时间:678
去世时间:747
1、个人简介
李邕(678-747),鄂州江夏人,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扬州)人。曾任左拾遗、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因遭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擅行书,师法王羲之,后自成一体。以行书写碑文,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无墨迹流传,今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
2、史书记载
李邕
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璟劾张昌宗等反状,武后不应,邕立阶下大言曰:“璟所陈*大计,陛下当听。”后色解,即可璟奏。邕出,或让曰:“子位卑,一忤旨,祸不测。”邕曰:“不如是,名亦不传。”
中宗立,郑普思以方技幸,擢秘书监。邕谏曰:“陛下躬政日浅,有九重之严,未闻道路横议。今籍籍皆言普思冯诡惑,说妖祥,陛下不知,猥见驱使。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陛下诚以普思术可致长生,则爽鸠氏且因之永有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能致神人邪,秦、汉且因之永有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能致佛法邪,梁武帝且因之永有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能鬼道邪,墨翟、干宝且各献其主,永有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自古尧、舜称圣者,臣观所以行,皆在人事,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不纳。
五王诛,坐善张柬之,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谯王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捕支党,迁户部员外郎。岑羲、崔湜恶日用,而邕与之交,玄宗在东宫,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被礼遇,羲等忌之,贬邕舍城丞。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皎方幸,共援邕为御史中丞。姚崇疾邕险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刺史。
帝封泰山还,邕见帝汴州,诏献辞赋,帝悦。然矜肆,自谓且宰相。邕素轻张说,与相恶。会仇人告邕赃贷枉法,下狱当死。许昌男子孔璋上书天子曰:
明主举能而舍过,取才而弃行,烈士抗节,勇者不避死,故晋用林父不以过,汉任陈平不以行,禽息陨身不祈生,北郭碎首不爱死。向若林父诛,陈平死,百里不用,晏婴见逐,是晋无赤狄之土,汉无天子之尊,秦不强,齐不霸矣。伏见陈州刺史邕,刚毅忠烈,难不苟免。往者折二张之角,挫韦氏之锋,虽身受谪屈,而奸谋沮解,即邕有功于国。且邕所能者,拯孤恤穷,救乏赒急,家无私聚。今闻坐赃下吏,死在旦夕。臣闻生无益于国者,不若杀身以明贤。臣愿以六尺之躯膏鈇钺,以代邕死。臣与邕生平不款曲,臣知有邕,邕不知有臣,臣不逮邕明矣。夫知贤而举,仁也;任人之患,义也。获二善以死,臣又何求?伏惟陛下宽邕之死,使率德改行。兴林父、曲逆之功,臣得瞑目;附禽息、北郭之迹,大愿毕矣。若以阳和方始,重行大戮,则臣请伏剑,不敢烦有司,皇天后土,实闻臣言。昔吴、楚反,汉得剧孟则不忧,夫以一贤而敌七国之众,伏惟敷含垢之道,弃瑕之义,远思剧孟,近取于邕。况告成岱宗,天地更新,赦而复论,人谁无罪,惟明主图之。臣闻士为知己者死,臣不为死者所知,而甘之死者,非特惜邕贤,亦以成陛下矜能之慈。
疏奏,邕得减死,贬遵化尉,流璋岭南。邕妻温,复为邕请戍边自赎,曰:
邕少习文章,疾恶如仇,不容于众,邪佞切齿,诸儒侧目。频谪远郡,削迹朝端,不啻十载。岁时叹恋,闻者伤怀。属国家有事泰山,法驾旋路,邕献牛酒,例蒙恩私。妾闻正人用则佞人忧,邕之祸端,故自此始。且邕比任外官,卒无一毁,天意暂顾,罪过旋生。谚曰:“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疾。”惟陛下明察。邕初蒙讯责,便系牢户,水不入口者逾五日,气息奄奄,惟吏是听。事生吏口,迫邕手书。贷人蚕种,以为枉法;市罗贡奉,指为奸赃。于时匦使朝堂,守捉严固,号天诉地,谁肯为闻?泣血去国,投身荒裔,永无还期。妾愿使邕得充一卒,效力王事,膏涂朔边,骨粪沙壤,成邕夙心。
邕后从中人杨思勖讨岭南贼有功,徙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刺史,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始,邕蚤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瑰异,至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中人临问,索所为文章,且进上。以谗媢不得留,出为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中,左骁卫兵曹参军柳勣有罪下狱,邕尝遗勣马,故吉温使引邕尝以休咎相语,阴赂遗。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傅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代宗时,赠秘书监。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
3、史书注释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李善,品行好,学识贯通古今,但不善于写文章。所以人称他为“书箱”。显庆年间,升官至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做《文选注》,阐述分析得精深准确。书献上后得赏赐颇为丰厚。被委任为潞王府记室参军,授泾城令。因与贺兰敏之友好而株连流放姚州。遇赦后回。居住在汴、郑间教学。学生们从四方远道而来,传授其学术,称之为“文选学”。
李邕塑像
李邕年轻时即知名。当初其父注《文选》,有时依词解析忽略了文意。书成后问到李邕,邕不敢回答。李善一再追问,李邕以为要有所更改。李善说:“替我补充试试。”李邕据词而表述旨意。
李善觉得两种解法无法决断,所以将两者并录。邕二十岁后去见特进李峤,说:“有些书还没读过,希望能读一读宫廷藏书。”峤说“:秘阁有万卷书,哪是短时间就能读完的?”邕再三恳求,于是让他暂任秘书。不久,邕告辞。峤很惊讶,试就秘本书及未公开的文章问他,邕对答如流,峤十分感叹:“你将来会成为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王圭推荐李邕文章高深,气质耿直,其才堪任谏诤。于是召他授官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瞡揭发张昌宗等谋反事,武后不应。邕立在阶下大声嚷“:瞡所陈述的是*大事,陛下应该听从。”武后的脸色缓和了,同意了宋瞡的奏请。散朝后,有人指责邕说“:你职位卑微,一旦触怒皇帝,会有不测之祸。”邕说:“不这样,我的名字也不会传闻。”
中宗立,郑普思因善方技而得宠幸,升为秘书监。邕劝谏“:陛下亲自主政还不久,再加宫廷之森严,故而听不见世人的议论。如今议论纷纷的都是说普思凭着诡诈妖惑,乱说凶吉,陛下不了解实情,竟让他供职朝廷。孔子说:‘《诗》三百篇,其中心旨意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没有邪思。’陛下如认为普思确实有长生之术,则爽鸠氏会因之永有天下,天子之位就不是陛下您今日可有的了。他能请来神仙吗?那秦、汉会因之永有天下,陛下今日也不会是天子了。他会佛法吗?
那么梁武帝会因之永有天下,帝位非陛下可得了。他能行鬼道吗?那么墨翟、干宝就会各献其主,永有天下,也没有今天的陛下了。自古尧舜被尊为圣者,臣看他们所作所为,皆在人事。他们使九族亲密和睦,使百官因功受勋。没听说以鬼神之道治理天下的。恭请陛下审察。”皇帝听不进。
汉阳王张柬之、扶阳王桓彦范、平阳王敬晖、南阳王袁恕己、博陵王崔玄日韦五王被杀,邕受株连,被调出京任南和令,又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乱平,召回任左台殿中侍御史,揭发在任职官之错误,人们颇忌怕他。谯王李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追捕余党有功,调任户部员外郎。岑羲、崔..厌恶崔日用,而邕与之交往。玄宗还是太子时,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受礼遇,岑羲等忌恨他,设法贬邕为舍城丞。玄宗即位,召邕为户部郎中。张廷王圭为黄门侍郎,姜日交正得宠。共荐邕为御史中丞。宰相姚崇不喜欢邕奸险浮躁,贬他为括州司马,后征用为陈州刺史。
皇帝封泰山归。邕在汴州拜见皇帝。诏令献辞赋,皇帝看了很高兴。因之甚自傲,自称该居宰相。邕一向轻视张说,张说也不喜欢他。恰有人告邕贪赃枉法,审讯后判死罪。许昌人孔璋上书天子说:“开明之主举用能人而不计其过错,取其才能而不问其行为。烈士坚持节操,勇士不避危难。所以晋用林父不计他的过错,汉任陈平不究他以前的行为。
禽息宁愿一死,北郭自甘断头。过去如果林父被杀,陈平处死,不用百里奚,放逐晏婴;那么,晋就不会拥有赤狄的国土,汉也不会有天子之尊,秦国不会强盛,齐也成不了霸业。臣下见陈州刺史李邕,刚毅忠烈,临难不以不正当手段求得免祸。过去曾斥败二张,挫折韦氏,虽屈遭贬谪,但奸人之阴谋未能得逞。这是邕有功于国。且邕所做的,是周济抚恤孤苦贫病者,家中并无私产。今听说因受贿罪入狱,死在旦夕。臣听说活着无益于国的人,不如一死以表彰贤能。
臣愿以六尺之躯血染斧钺以代邕死。臣与邕生平并无来往,臣知邕而邕并不认识臣。臣比不上邕是很明白的。人能识贤而举荐,是仁;能担当他人的患难,是义。能做了这两件好事而后死,臣再无企求。恳请陛下恕邕免死,使能改过自新。能建立林父、曲逆之功,臣得以瞑目;能追随禽息、北郭的心迹,臣的大愿满足了。倘若陛下认为时当春日不可用刑,则臣请伏剑自刎,不敢麻烦有司。皇天后土可以为证。过去吴楚*,汉得剧孟,贼寇不足为忧,一个贤人就能敌七国之众。切望能敷设带罪立功之路,有不计瑕疵之义,远想剧孟、近赦李邕。况且封泰山大礼之后,天地更新,赦而免论。人谁无过,惟明智之主能谋划恰当。
臣听说士为知己者死。臣不被为之而死的人所知而甘于死的原因,并不是特别爱惜邕的贤能,而是为了成就陛下爱惜才能的德行。”
奏书送上后,邕得免死,贬为遵化尉。孔璋流放岭南。邕妻温氏又替邕请求戍边自赎:“邕幼时就学习文章,嫉恶如仇,不被众人所容。邪佞恨他,儒者也侧目而视。多次离开朝廷,贬谪远郡,几达十年。岁节都感叹恋念,听来令人伤怀。
正逢国家祭于泰山。在法驾回归时,邕献牛酒,蒙受帝恩。妾听说聘用正人则佞人忧虑。邕的遭祸就源于此。邕接连任外官,无人诋毁,偶顺天意回朝,罪过旋踵而生,正如谚语所说‘士人无论贤或不肖,入朝即遭人忌恨’。愿陛下能明察。邕开始受审讯,即被拘于狱中,有五天连水都不得入口,以致气息奄奄,只得听命于狱吏。事情都是狱吏口授,迫邕书写。贷蚕种给人被说成枉法,购罗贡奉,被诬为奸赃。呈上奏书只能投入匦中,戍边守捉严密坚实,即使呼天抢地,有谁能听。泣血离国,投骨荒野,将永无归期。妾愿让邕当一名士兵,效力王事,即使战死沙场,亦是邕的夙志。”表呈上后不看。
邕后来随宫中权臣杨思勖讨岭南贼有功,调任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起用为括州刺史。喜欢兴利除害。后来又因诬枉犯法,被判罪。天子知道他的名字,诏令不判罪。后历任淄、滑二州刺史,送计簿入京师。当初,邕早就有名望,重义爱士。被斥在朝外日久,不与士大夫交往。入朝后,人们传说他的眉眼奇特,以致出门时路人聚观。年轻人慕名去拜谒,门巷都塞满了。宫中近臣来访,索要所写文章,并送给皇帝看。由于别人的嫉妒和进谗,他不能留在朝中,出京任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年间,左骁卫兵曹参军柳责力有罪下狱。邕曾赠马给责力,吉温要责力牵扯邕曾与之议论国家凶吉,私下厚赂责力。宰相李林甫一向忌恨邕,于是连及邕也判罪。诏令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去邕所在郡杀了他。邕时年七十,代宗时,追赠秘书监。邕的文章长于写碑颂。人们带着钱物来请他写文章。前后收的钱有上万。
邕虽仕途上不得意,但文章闻名天下,时人称之为李北海。卢藏用曾说“:邕有如干将莫邪,很难与之争锋利,但就是怕被伤残。”后来邕的命就如此。杜甫知道邕遭受诽谤而死,做《八哀诗》,读来会替他难过。邕天性豪放,不拘细节,收纳馈赠,游猎尽兴,终于因此而败毁。
4、李邕的书法
“书如其人”,李邕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他的书法初学右军,又参以北碑及唐初诸家楷书及行书笔意,变法图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宣和书谱》云:
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即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称:王羲之以书掩其文,李淳风以术映其学。文章书翰俱重于时,惟邕得之。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钜万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观邕之墨迹,其源流实出于羲之。议者以谓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实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这可以说反映了李邕书法的创新风格和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李邕的书法主要以碑版为多,高似孙《纬略》记载他所书碑版达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书碑版几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还有说他亲自镌刻的说法(见何良俊《四友斋书论》)。杜甫有诗云:“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杜甫与李邕是同时代人,其诗决非过誉。
李邕有自撰自书碑八百通,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数种碑帖,影响最大的要数《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陕西蒲城县。此碑用笔瘦劲,方圆兼备,字体略呈斜势,而不失庄严,奇险中更见其稳健。这种豪爽雄健之气是东晋二王以来的行书所没有表现出来的。
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等无不受其影响。
5、代表作品
李邕传世的作品主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和《卢正道碑》《出师表》等。
《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720)刻。李邕撰并书,时46岁。此碑为李邕作品中最为煊赫,历代评为李书中第一。明杨慎《昇庵集》:“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集。”当然也有微词,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李北海《云麾碑》,横逸已极,弊在太偏。”这些评述均有其合理的因素。李邕此碑一出,便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今。就唐而言,有宋儋、苏灵芝、张从申、徐浩,甚至包括颜真卿和五代的杨凝式。从书风上看,是李邕作品中最为瘦硬险绝的,并带有一定的夸张性,这也就是梁巘不能接受的地方。然而,在书法的进程中,总是有一个从平整到险绝过程,聪明者往往会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最终在来一个中和,达到寓险绝于平整之中。而李邕此碑正处于这一环节,加上还处于中年,写的过火一点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没有这环节,就不可能有其晚年像《麓山寺碑》、《卢正道碑》那样的辉煌杰作。也正是如此,李邕才有可能摆脱早年“二王”对他的束缚,最终自立门户。从技法上看,李邕已融合了“二王”的最重要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明显地投入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理想,那便是一种冲击回荡的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华丽的色泽。也正是这一点,李邕最终同“二王”书风拉开了距离,在书法史上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麓山寺碑》
又名《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刻。碑在湖南衡山县岳麓书院。李邕撰并书,时56岁。额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在行书写碑中堪称千古绝唱。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大多学者认为黄仙鹤是李邕的讬名,果真如此,此碑当为李邕手刻。此碑在李邕书中是最为苍雄浑厚者,是他完全成熟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上讲,远在前碑之上,也是学李字的最佳范本。黄庭坚《山谷集》:“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这个评价应该是非常之高的,也带有一点微词。在黄庭坚的眼里,李邕此碑的功力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只是少了几分古拙,不然即便王献之复生也不过如此而已。然古拙而今妍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李邕生在盛唐,不能不染上华丽而浪漫的时代气息。也正是这一点,艺术才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才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才能为时所用。也就是说,不管评论哪个艺术家,必须要把他放到一个与此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发现与其相应的艺术价值。此碑与“二王”书相比较,虽少了几分江南式的含蓄儒雅与空灵,却处处给人一种苍茫凝重的强劲感,并以其特有的铭石之书宏大正气,展示出对人格的自信与肯定,一种生命力的存在意识。这种感觉只有到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才有可能在艺术的层面上出现。这不仅对稍后颜真卿、对当时的日本书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称之为日本王羲之的空海的名篇《灌顶历名》,几乎是此碑的另一种方式的显现。
《李秀碑》
全称《云麾将军李秀碑》。唐天宝元年(742)立。李邕撰并书,时68岁。石已久裂,明末被人制为六础,后仅存二础,今存北京文天祥祠。有宋拓全本。此碑与《卢正道碑》同为李邕晚年的杰作。因精拓传世者甚少,故名声远不及前两碑。明沈榜《宛署杂记》:“书法之妙,出入‘二王’。而奇伟倜傥,类其为人。杜工部所谓‘碑版照四裔’,李集贤以为‘书家仙手’,其流品可知己。是虽摧剥之余,见之犹令人起敬,况其解衣盘礴时邪。”清梁巘《评书帖》:“北海《李秀碑》比《云辉》更紧,有大令笔意。”清翁方刚《复初斋文集》:“是碑北海书之最遒美者,远在陕北《云麾》之上。”梁、翁的评述最为中的。书法与其它艺术有所不同,它的顶峰期往往是在书家的晚年,故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说法。从上述几件作品上我们便能看出,李邕是一个不甘心寂寞的人,每写一碑均各有异趣,他似乎总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创作自己的新作品,这不由使我们想起颜真卿书碑。其实在唐代一流书家中,没有一个人曾经重复创作过相似的作品,都具有一种“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与纸上”(《书谱》)内在的个性化的显现特征。如果,我们将书法仅仅看成是写字,看成是一个不断可以重复创作的过程,那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李邕此碑所展示的也正是那种在不同的时空中,自我对书法的不同的艺术感受与显现。也就是说,书家所表现的是一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自我对这门艺术的审视与显现。
《卢正道碑》
全称《唐故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唐天宝元年(742)刻。碑在河南洛阳许家营。李邕撰并书。石剥落十分严重,残存不足五百字。何绍基藏有刘彦冲旧藏本,何曾跋云:“如此小字而豪纵之气不可掩,可知戒台铭之伪。”此碑与前碑在创作的时间上仅晚两个月,但在艺术手法上是何等的不同,并由此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创作格局。从风格上讲,此碑介于《麓山寺碑》和《法华寺碑》之间,又多了一点“二王”的成分,写得极为的精到宏逸,为李邕书中最为紧结疏瘦的一路。结体力去横势,从容大度,笔意矫健,处处似有飞动飖拽之姿,空灵洒脱,高贵典雅,骨气洞达,气韵生动。最有趣的是此碑的章法,每个字几乎只写了界格的九分之一,行列的空间几乎占一个半字到两个字之间,如此疏法可谓前无古人。一般来说,密便于贯气而易写,疏者易空脱而气不易相续,故一般书家大都避免用大疏法,即便疏也不会超过一个字的空间。李邕能不避书家所忌,反而一疏到底,而且疏得又是那样的空灵,仿佛是群星璀璨,星罗棋布,又似原野春发,点滴红绿,笔势往来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贯穿全体。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杰出的艺术天才。这一方法对后世影响最大、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和明代的董其昌。书史上一般以为杨凝式主要源于欧颜,但我们从他所写的名篇《韭花帖》看,实源于李邕此碑,从用笔、结构到章法,几乎是同出一辙。而董其昌在章法上几乎始终保持着这一作风。
《出师表》
李邕《出师表》
行书,无款绢本,割裂成册。前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后半及署款处残缺,故书者不可考。因书势甚似李邕,清《滋蕙堂帖》直署李北海书。今《中国书画》定为真迹。但此册不见宋明著录。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从气息上看,确实与李邕十分接近。但仔细看来,此册写得更为平整宽博,大小相近,少欹侧之势,这一点又近赵孟頫,却又比赵孟頫更多了几分浑博之趣;加上其中与李邕碑中常见的字相比,诸如“将”、“道”、“有”、“事”、“为”、“得”、“能”等在笔顺和写法不合,用笔更趋于严整规范;从这些方面讲,虽不可能出于李邕之手,也是一位学李的顶尖高手。此册毕竟是墨迹,通过它去研究李邕的书法,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门径。此册在用笔上相当的严谨,基本上采用以侧取势的方法,以露锋为主,笔触往来,一目了然;结体趋于扁平,力取横势,点画往来,不是以势相承,而是以法相接;这些均开了赵孟頫之先河。但在此也表现出了艺术发展普遍规律,即从心灵之作到重法之作,再有重法之作到心灵之作——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一种书体或风格趋于高峰时期,也正是它开始走向衰弱之时。小篆出而篆亡,楷隶出而八分告退。李邕书可谓心灵之作,处处示人以个性化的生命力现实;此册可谓重法之作,故法存而空灵之气稍逊,严谨的背后也就是一个趋于僵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此册毕竟是书简之作,行笔少了几分充实苍茫之气,故刻石后效果不佳。这正好同李邕相反。
6、李邕之死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这一年,中国诗坛上的两位巨星杜甫和李白同在古齐州(即今济南市),并且游踪齐鲁,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北海,即今山东的益都。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连日赶往齐州与杜甫会面。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盛事。时李邕68岁,早已名满天下,杜甫此时才是个33岁的后生,名声远没有达到诗圣的程度。但李邕慧眼识珠,他已经预见到了这颗新星的万丈光焰。可惜他没有看到。会见的欢宴就安排在新建的历下亭上。李邕、杜甫、李之芳在座,可能还有许多齐州的知名人士出来作陪。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李白这时也在齐州。天宝三年,他与杜甫在洛阳相遇,结伴东游。他信奉道教,正在紫极宫受道录,不知是道规使然,还是没有接到请帖,或许还有其他原因,这位极善饮的诗人没有来喝这杯酒,否则历下亭上一定会留下李白的诗作了。李邕与杜甫把酒长谈,论诗论史,也谈及了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这让杜甫十分感激。就在这次欢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
李邕作品
李邕愿意结交名士是出了名的。史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李邕鬻文获金,可以用来支付他结友交游的巨大开销,可是鬻文的事也不是常有的,总有手头拮据的时候。每逢这种时候,他就有挪用公钱之嫌。杜甫和李白在天宝四年分别见到李邕的时候,他身上刚刚发生了一段死里逃生的故事。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禅回归长安,车驾路过汴州。李邕从陈州赶过来谒见,并接连献上几篇辞赋,深得玄宗赏识。于是李邕就有点飘然,自我吹嘘凭自己的才华“当居相位”。那时李邕只是陈州刺史,这话说得忒大了点。偏偏这话叫中书令张说听见了,不久李邕在陈州任上挪用公钱事发,张说将旧账端出。两笔账一块算,下狱鞫讯:罪当死。这时候幸亏有个叫孔璋的许州人上书玄宗皇帝要救李邕,那封奏疏写的真是好,打动了唐玄宗,免去李邕死罪,贬为钦州遵化县尉。而孔璋流配岭西(现今广东)而死。这两个以生死相交的人始终没有见上一面。孔璋的奏疏基本概括了李邕的生平功过。这篇情真义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李邕身上的传奇色彩,尤其让仕途失意、蔑视权贵的李白景仰。李白也深怀济人之心,有着散尽千金的豪爽,来到齐鲁之邦,他自然要去拜访这个传奇中人。就在天宝四年,他们相见于益都李邕任上。李白时年44岁。李白在益都听到了另一个李邕见义而舍己相助的传奇故事。这里有一个女子,丈夫被人谋害。女子持刀复仇,刺杀真凶而获狱,罪当极刑。这时候李邕奋不顾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写下了叙事乐府《东海有勇妇》:“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名在烈女籍,竹帛已荣光。”
送别杜甫和李白后两年,李邕就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迫害。事情是这样的,狂傲的李邕并没有听从孔璋“率德改行”的忠告,又一次把手伸向了公钱,“奸脏事发”,但这不足以断送他的性命。真正的原因是,远在长安京师的左骁卫兵曹柳绩与他的岳父杜有邻不睦,污蔑杜有邻妄称有占验之能,交构东宫,指责皇帝。这本是信口开河之谈,无凭无据之辞,却被李林甫抓住,严令审讯,查出柳绩是祸首,却莫名其妙地将柳绩连同他的岳父杜有邻一同杖死。审讯中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便以“厚相赂遗”受到牵连,又因李邕与淄川太守裴敦复有私交,裴敦复曾荐李邕于北海。裴敦复亦遭到株连。心狠手毒的李林甫立刻责令他的两个爪牙驰往山东,将李邕、裴敦复“就郡决杀”。李邕已有七十高龄。这已是天宝六年的事了。时李唐王朝被李林甫搞得朝野一片白色恐怖。李邕不畏惧死亡,屡出诤谏之言,武则天时他拜左拾遗,在朝堂之上当着则天皇帝的面,就敢于和御史中丞宋景一同指责则天皇帝的心腹张昌宗兄弟以权谋私。武则天想发火,但是没有发作,沉吟了半天,竟应允了宋景、李邕的批评。这就是孔璋所言,“往者张易之用权,人畏其口,而邕折其角”。可见李林甫为排除异己,绝杀李邕等有识之士的残酷,甚于武则天之于来俊臣。对于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绝,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没汶阳瘗”。李白愤怒之极,感叹之极,他大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俱往矣,我们讲叙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故事,仍是一歌三叹!
7、人物评价
唐宋时期
唐窦蒙: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述书赋注》)
宋 欧阳修: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试笔》)
宋 米 芾: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海岳名言》)
元朝
元 刘有定:初行草之书,自魏晋以来,惟用简札,至铭刻必正书之。故钟繇正书谓之铭石,虞、褚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变右军行法,劲拙起伏,自矜其能,铭石悉以行狎书之,而后世多效尤矣。(《衍极注》)
明朝
明 项 穆: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下手挺耸,终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变也。(《书法雅言》)
明 项 穆:逸少一出,会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书法雅言》)
清朝
清冯班: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钝吟书要》)
清 吴德旋:学赵松雪不得真迹,断无从下手。即有真迹临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学赵者无过祝希哲、文征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征仲根柢在欧阳渤海。(《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朱履贞:李北海正书笔画遒丽,字形多宽阔不平;其行书横画不平,斯盖英迈超妙,不拘形体耳。(《书学捷要》)
清 钱 泳:古来书碑者,在汉、魏必以隶书,在晋、宋、六朝必以真书,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书学》)
清 阮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与魏、刘诸碑相似也。(《南北书派论》)
清 包世臣:降及唐贤,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书碑版皆有横格就中。九宫之学,徐会稽、李北海、张郎中三家为尤密,传书俱在,潜精按验,信其不谬也。(《艺舟双楫》)
清 包世臣:北海如熊肥而更捷。(《艺舟双楫》
清 刘熙载:李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憍之意拟之。李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书多得异势,然所恃全在笔力。东坡论书谓“守骏莫如跛”,余亦谓用跛莫如骏焉。
8、李邕石室
在咸宁市东南30公里钟台山。传李邕曾读书于此,故名。
咸宁市李邕石室
李邕(678-747),字泰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李善之子。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初为谏官,助来景弹劾张昌宗兄弟。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书法初学王羲之,继而自创新格,笔力雄健,气度舒缓,纵横开合,风彩动人,时谓“书中仙手”。后被李林甫陷害。
石室位于山腰间,天然形成,容数人居,冬暖夏凉,深惬人意。其上有石台、石钟等古迹。侧临桃花泉名胜,近傍古木盘溪景观,历为游客所钟情。
9、诗集作品
1、《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
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形制开古迹,曾冰延乐方。
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高兴汩烦促,永怀清典常。
含弘知四大,出入见三光。负郭喜粳稻,安时歌吉祥。
2、《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传闻银汉支机石,复见金舆出紫微。织女桥边乌鹊起,
仙人楼上凤凰飞。流风入座飘歌扇,瀑水侵阶溅舞衣。
今日还同犯牛斗,乘槎共逐海潮归
3、《铜雀妓》
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兹。谁言死者乐,但令生者悲。
丈夫有馀志,儿女焉足私。扰扰多俗情,投迹互相师。
直节岂感激,荒淫乃凄其。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
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
4、《咏云》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