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花石戍
《宿花石戍》是唐代诗人杜甫之作,写于由长沙前往衡州途中。
1、作品原文
宿花石戍
午辞空灵岑⑴,夕得花石戍⑵。
岸流开辟水⑶,木杂古今树。
地蒸南风盛,春热西日暮⑷。
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⑸?
茫茫天地间,理乱岂恒数⑹?
系痢盘藤轮⑺,杖策古樵路⑻。
罢人不在村⑼,野圃泉自注。
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⑽。
山东残逆气⑾,吴楚守王度⑿。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⒀?
2、作品注释
⑴空灵,峡名,由空灵南行四十五里即抵花石戍。杜甫有《次空灵岸》诗。
⑵夕得,傍晚到达。
⑶开辟水,开天辟地以来就有了的水。与下句俱写成前之景。
⑷此二句写花石戍时令之异。春季日幕还觉得热。
⑸春温夏热秋凉冬冷,所谓本平分,今当春而热,是春行夏令,所以说“气候何回互”。回互,错互不齐之意。
⑹理乱,即治乱。唐人避高宗李治的讳,改“治”为“理”。恒数,即常数或定数。是说自然现象尚且有时不齐,何况人世治乱,又岂能有常数。这两句是发议论,从气候说到人事。
⑺盘藤轮,浦起龙注:“轮,疑即转水之具。盘藤,久废而藤盘其上。”
⑻杜甫这时五十八岁,一身是病,非杖不能行。古樵路,樵夫所走的荒僻小路。
⑼罢,音疲,罢人,即疲病的人民。不在村,逃亡一空。
⑽柴扉芜没,门内外长满了草,见逃亡已久。农具尚在,见老百姓仍想回家从事生产。
⑾残,是残余。山东逆气,指河北诸降将薛嵩等,他们都是目无朝廷,不纳贡赋的。
⑿守王度,犹守王法,是说江南地区秩序尚好。这也是从“农器尚牢固”看出来的。
⒀人民的逃亡,以至铤而走险,都由于统治者过分的剥削,故有“减征赋”的呼吁。杜甫担心这样下去,那就连守王度的吴楚也要出乱子。
3、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杜甫由长沙往衡州时所作。《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云:“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按花石戍在长沙之南。杜甫利用停泊的时间,特地上岸对这个地方的民间情况作了一番实际的观察,写下此诗。
4、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