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博物馆
祁门县博物馆坐落于祁门县文峰南路文化中心大楼,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主要有徽州契约文书、陶瓷、青铜、玉器、木器、书画、书籍、砚台等,徽州契约文书一万余件,为特色馆藏。
中文名称:祁门县博物馆
地理位置:祁门县文峰南路文化中心大楼
开放时间:1988年6月
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特色收藏:徽州文书
1、简介
祁门县博物馆属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隶属于祁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辖。博物馆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县委县*、县文化部门的领导下,通过考古发掘,调查征集,民间收购、野外采集等数十年的努力,具备了一定的文物收藏规模。
2、历史沿革
祁门县博物馆筹建于1986年10月,1988年6月建成开馆,坐落于笔架山脚,3层,建筑面积970平方米,为集库房、展厅、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所。1992年6月,正式成立县博物馆。1998年3月,文物管理所并入,升格为副科级单位。2003年,馆舍因县城扩建而拆除。2006年12月,县文化活动中心大楼落成,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位于过境公路南侧,县博物馆迁入文化活动中心大楼4-5层。该馆成为祁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徽文化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3、业务活动
基本陈列
徽州文书
《徽州文书陈列》:徽州文书为祁门县博物馆特色馆藏,总量达1.2万余份。徽州文书是古徽州人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交往过程中留下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直接反映了徽州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生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是传统社会普通民众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该馆所藏徽州文书最早为北宋庆历八年(石刻“阴间地契”),下至公元1955年。该陈列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示了百余份馆藏代表性文书,分土地文书、诉讼文书、官府文书、民俗艺术文书几大类,最早为明宣德四年王仕矣立卖山赤契,最迟为民国二十二年祁门县*布告(征收茶捐维持防务)。
《祁门红茶历史文化展》:祁门红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与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乌伐”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两获国际金奖,四次蝉联国家质量最高金奖。该展厅面积约600平方米,以祁红生产发展为主线,通过实物、照片、文史资料等,系统回顾祁红的创制与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全面介绍祁红优异的品质与精湛的采制技艺,多角度展示数代祁红茶人与茶叶大师的风采。
临时展览
为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弥补基本陈列之不足,充分利用临时展厅,向观众展示不同的文化专题内容,从开馆至今,已成功举办多个专题陈列,主要有:《祁门县地方产品成果展》、《台北故宫博物馆书画藏品展》、《工艺美术大师关宝琮陶艺作品展》、《祁门县博物馆开馆馆藏文物陈列展》、《祁门县馆藏文物暨民间收藏展》、《祁门县改革开放成果展》、《祁门县博物馆馆藏书画展》、《茶文化展》、《程建书法艺术作品展》、《祁门县博物馆馆藏匾额暨民俗物品展》。
4、重要藏品
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主要有徽州契约文书、陶瓷、青铜、玉器、木器、书画、书籍、砚台等。徽州契约文书一万余件,为特色馆藏。2004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教授,对祁门县博物馆馆藏徽州文书以影印的方式进行系统整理,并于2005年1月主编出版《徽州文书》第一辑10卷,公布徽州黟县和祁门的珍贵文书4995件;瓷器中以宋朝景德镇窑青瓷器最具特色,如景德镇窑影青釉八棱四系荷叶盖罐和景德镇窑影青釉弦纹执壶;早期歙砚也成为重要藏品,如宋抄手箕形歙砚;明代著名的祁门戏剧家郑之珍所著《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全套三本,为仅存最齐全的剧本,为研究祁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5、徽州文书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它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近10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曾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极大影响。
6、藏品保护
自2006年底迁入新馆以来,藏品保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馆内设有安保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配备消防灭火器材,安装防雷避雷装置;库房面积增加到200平方米,制作了10个大樟木柜和6个樟木书画柜,使馆藏文物藏品能够分类摆放;添置保险柜,以贮藏珍贵文物;配备了4台立式空调,以调节库房及展厅内的温湿度,使藏品不受损害。在规章制度上,建立了《库房安全保卫制度》,日常管理填写《入库人员登记表》、《文物、标本入馆凭证》、《藏品提取和退回凭单》等,以规范藏品管理,保证藏品安全。
7、宣传教育
为让市民更多了解祁门县历史文物及文化遗产,1998年,制作、宣传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阊江古韵”宣传片。2007年在《黄山日报·黄山晨刊》的《博古会谈》专版,对祁门目连戏及珍贵馆藏文物进行专题介绍。充分利用5·18世界博物馆日和6·13文化遗产日开展文物宣传活动,以展出宣传展板和印发宣传材料的方式,宣传《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祁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相关文物知识,宣传介绍祁门县文化遗产的现状及成果,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8、交流合作
祁门县博物馆自正式开馆以来,一直积极与外界进行密切交流与合作,引进特色展览、接待上级及专家调研、影视拍摄、旅游团体参观、新闻媒体采访等等,如1994年8月举办《工艺美术大师关宝琮陶艺作品展》;1994年3月杜宜瑾副省长、省文化厅厅长陈仁发、省文物局局长邓朝源一行12人,察看祁门县新安乡珠林村“馀庆堂”古戏台;1999年4月13日,美国世界建筑家居基金会会长特莱•茜克哈马女士、顾问白玲安女士、王树楷先生来祁门县考察古戏台建筑;2005年10月18日,韩国“安东学与徽学比较研究”课题组来祁门县进行学术考察;1995年底,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在闪里镇坑口会源堂古戏台和渚口乡“贞一堂”拍摄《大转折》影片;2003年4月,*电视台《徽州》摄制组在祁门县进行古建、古村落拍摄活动;2004年7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坑口古戏台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电视片;2005年4月4日,*电视台《徽商》摄制组来祁门洪家大屋拍摄电视片等等。
9、科学研究
祁门县博物馆在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时,也积极展开各种文物研究活动,《徽州古戏台》一书于2002年9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陈琪、张小平、章望南合著;陈琪多次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安徽祁门县发现明代〈申明乡约碑〉》,中国文物报 2005.2.25;《祁门古戏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2.26;《明清时期民间民俗碑刻的调查与研究》,《安徽史学》,2005.3;《戏曲史上的活化石——祁门目连戏》,安徽日报,2005.12.30;《祁门发现曾国藩亲撰宗谱序文》,新安晚报,2005.10.11。
10、参观指南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文峰南路文化中心大楼
电话:0559-4512760
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4:30—18:00(周一闭馆)
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