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1988年5月成立,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武陵源主要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两个自然风景区组成,面积390.8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武陵源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湖南省张家界市
*驻地:军地坪街道
电话区号:0744
邮政区码:427400
面积:398平方公里
人口:6万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
车牌代码:湘G
行政代码:430811
1、地区概况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武陵源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行政区,张家界市的核心景区就在武陵源区境内。武陵源,史书上称为“禹甸之灵境”、“赤县之奥区”,因其山奇水异,谷深道险,洞幽林密,鸟语花香,自古神秘莫测,故唐代诗人王维留下了“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的诗句。1984年,时任**总书记的*视察此地时将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命名为“武陵源”。因此,又称张家界核心景区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它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组成,核心景区217.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174平方公里,发展区6.38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人,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朝鲜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93.5%,总面积397.58平方公里。
风景区内,集山、水、林、洞于一地,融万象之美于一体,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奇妙的溶洞、幽静的峡谷、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云海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雄、奇、幽、野、秀的天然画卷,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博物馆”和“地球纪念物”,是一个能让诗人惊叹不语、让画家无从下笔的绝妙自然生态世界。原国务院总理朱?基先生实地考察后即兴赋诗盛赞“张家界顶有神仙”。中外游客观赏之后无不感慨万千,说:奇得不可思议,“莫明其妙”;美得“岂有此理”,羡慕至极。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均属罕见,素有“奇峰三千”之称。在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中,有石英砂岩山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景象变幻万千。
武陵源水绕山转,素有“秀水八百”之称。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峰林对峙,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现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余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东南亚岩溶景观的缩影。
武陵源有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包容了砂岩峰林、方山台原、天桥石门、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沉积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地貌景观,包存几乎没被扰动的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评价,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与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国的丹佛地貌相比,其景观、特色更胜一筹,是世界上极其特殊的、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有十分丰富植物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已达74.75%,并保存着两处原始次森林,为我国重要的古老孑遗生物的生长地区。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首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有珙桐等35种。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美誉。
武陵源有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经调查,境内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鲵,则遍布于溪沟、泉眼和深潭之中。
武陵源有多姿多彩的气象景观。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象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武陵源致力于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致力于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致力于景区资源的严格保护,致力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现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区等多顶桂冠,武陵源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的一张名片。
最后,真诚地邀请各位朋友来武陵源,上一上天子山,登一登黄石寨,游一游宝峰湖,观一观绝世佳景,赏一赏民俗风情,对一对土家山歌,品一品土家美食!
2、历史沿革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周,属楚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慈利(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及桑植县)为其辖地。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秦昭王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西),辖慈利。武陵源区域属慈利所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县治官塔坪,今慈利县蒋家坪乡太坪村),辖今安乡、澧县、津市、临澧、石门、慈利、桑植各县及永定区、武陵源区、湖北省*、鹤峰县、湖南省桃源县一部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废黔中郡设武陵郡,将慈姑县分置零阳、孱陵、充县三县。此时,武陵源区域为充县(县治今永定区,辖今永定区、桑植县及?水中游区域)辖地。
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门,吴帝孙休以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门郡,分零阳、充县地设娄中县。此时武陵源区域分属充县和娄中县管辖。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析娄中县设临澧县,析零阳县置澧阳县。天门郡领零阳、充县、临澧、娄中、澧阳五县。
南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废天门郡,置澧州、石门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废娄中、临澧二县,置北衡州。废充县,设崇义县,本境与零阳俱隶北衡州。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改北衡州为崇州,更零陵县为慈利县,与崇义县同隶崇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崇州,改澧州为澧阳郡,领石门、孱陵、澧阳、安乡、崇义、慈利六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澧阳郡为澧州,复置充县。高宗麟德元年(664),废充县,并崇义入慈利县。玄宗天保初,改澧州为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名澧州。
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907~960),区境属马殷、周行逢割据的楚国所辖之澧州。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属荆湖北路。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升澧阳军州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澧州路总管府,领澧阳、石门、安乡、慈利四县。元贞元年(1295),升慈利县为慈姑州,旋复名慈利州,辖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区县。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改澧州路为澧阳府。
明洪武二年(1369),降慈利州为大庸县,不久废大庸县,复名慈利县,属澧阳府(后复为州)。洪武三年(1370),羊山卫治(今永顺羊峰山)迁大庸,改名大庸卫(今大庸所)。次年,大庸卫城迁今永定区所。洪武九年(1376),改澧属慈利等县隶属常德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大庸卫改永定卫,辖六所(前、后、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区属慈利县。洪武二十三年(1396),设九溪卫(卫治在今慈利县江垭),领前、后、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诸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慈利改隶岳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隶州,慈利县改隶澧州。废九溪、永定两卫,置安福县(今临澧县)。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鹤峰州,隶宜昌府;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县,隶永顺府。雍正十三年(1735),拨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县(今永定区)。
民国3年(1914),废府、州、厅建制,保留道一级建制。因永定名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奉北京*令,改名为大庸县,与慈利同属武陵道。民国24年(1935),建立湘西绥靖处,下设五个行政督察区。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慈利,辖慈利、石门、大庸三县。次年,慈石庸行政督察区扩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慈利、石门、大庸、临澧、澧县、桑植六县。专员办事处仍设在慈利。民国27年(1938)至29年(1940),慈利县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常德)、大庸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顺)。
1949年10月,*建立。至1988年12月,境内国营张家界林场(即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下同)、协合乡、中湖乡隶属湘西自治州所辖的大庸县(市)(今永定区),索溪峪镇属常德专区所辖的慈利县,天子山镇属桑植县(1953年属大庸县,后属慈利县,1958年隶属桑植县)。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将慈利、桑植两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市另辖两区:原县级大庸市改名为永定区,新设武陵源区。将原大庸市的协合、中湖两乡和国营张家界林场、慈利县索溪峪镇、桑植县天子山镇划为武陵源区行政区域。区人民*驻索溪峪镇(军地坪)。
3、行政区划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管理局与区*合署办公,风景区含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索溪峪省级自然保护区、杨家界县级自然保护区。
4、自然地理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武陵源是一个以中外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主,“湘西型”岩溶地貌为辅,兼有大量的地质历史遗迹的自然生态区。由于地域偏僻,人迹罕至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块土地保存了独特的地质地貌环境以及近乎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优美风景环境、生物环境及其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内容方面,武陵源包揽了地质及其生态环境的全部内容,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为此,国家建设部于1991年9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要求将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2年5月27日至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派桑塞尔、卢卡斯两位博士到武陵源进行实地考察。
同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美国纽约召开会议,正式批准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气候特征
气温
武陵源四周有张家界、袁家界、琵琶界、羊止界、芦茅界五条山脉包围。
境内峰耸谷深,溪谷纵横,森林茂密,地形复杂,寒流难入,以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无酷暑、无严寒,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多样性和垂直差异性十分明显。境内属东亚季风区,一年有两次气候转换。
冬季受北方干冷气团控制,盛吹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暖气流影响,盛行偏南风,温高湿重;春秋两季为冷暖气流交替过渡期,轻寒微暖,气候宜人。本境四季分明,四季的长短随海拔递增而变化。低海拔地区(300米以下)冬夏长,春秋短;高海拔地区(1000米以上)冬春长,夏秋短。
降水湿度日照
境内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天子山比军地坪年均降水量要多10%。各月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达49天,约占全年降水日32%。强降水集中期为5~7月,降水量达65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46%。12~1月降水少,约56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4%。
境内雨量充沛,森林植被完整,湿度和蒸腾量较大。海拔较低的军地坪年均水汽压为16.0帕,年均相对湿度为78%。海拔较高处易产生云雾,抬升盘绕于山腰至山顶,故山腰湿度最大,相对湿度在85%以上。山顶由于风的作用,其湿度次于山腰,高于山脚。一年之中,4~7月为相对湿季,8~9月为相对干季。
境内军地坪年平均日照为1297.2小时。以8月为最多,平均日照为202.5小时;2月份为最少,平均为55.7小时。年均日照时数与周边的永定区、慈利县相比,偏少121.4~204.7小时,略多于桑植县。由于其复杂的地形,使得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光照分布极不均衡,是造成局部小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五里一个景,十里一层天”之说。
风雪霜雨凇
境内军地坪年平均风力1.1米/秒,以2~4月较大,为1.3~1.5米/秒,其他月份在1.0~1.2米/秒之间。风力随海拔增高而增大。天子山黄石寨的年平均风力在5.0米/秒以上,盛吹东北风(最多风向)。
境内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山区的年降雪日数在15天以上,比平地多1倍。军地坪冬季平均年降雪日数8天,最多年份17天,最少年份3天,全区积雪时间年平均约5.6天,高山区积雪从12月至翌年3月,长达100天以上。平地的最大积雪深度为19厘米,高山区最大雪深在80厘米以上。
境内30年平均有霜期91天,其中实有霜冻日为24.5天,年平均无霜期274天。霜冻最早年份从11月开始,最晚年份至次年3月终止。以1月最多,平均9.8天;12月和2月次之,分别有7.2天和5.3天。霜冻日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军地坪年平均雨凇日为1.3天,最长连续时间为8天,最大结冰直径9毫米(1964年2月16日),以12月为多。雨凇多出现在高山地区,天子山、黄石寨的雨凇日是军地坪的5倍以上,最大结冰直径在28厘米以上,构成景区冬季独特的冰凌世界。
物种分布
植物资源
武陵源区水土气候条件适宜,森林覆盖率85%。境内自然植被中,维管束植物达193科、730属、1630种。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属、700种,草本植物879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属、17种;被子植物96科、286属、734种。天然林遍布景区的沟壑、峰林、坡岭;人工林以杉木为多,主要分布于森林公园,面积达1133公顷,人工马尾松林和檫树林等小块分散于各景区。
由于地理位置、地势、气候以及岩石结构的特殊性,境内植物分布呈现多样性、过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峰上植被繁茂、种类繁多等特点。
多样性。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绿为主,常绿、半常绿和落叶并存;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与人工林相间;以阔叶林为主,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混生。集观赏植物、经济植物和特种植物于一地。
过渡性。本境处于暖温带植物区系与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为中亚热带北缘,秦岭和华北植物带的南缘。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植物均有分布。以华中区系植物占优势。索溪峪景区的木本植物与华中区系共有的种达235种,具华中区系特征的近100种,西南区系的6种,华南区系的7种,华东区系的3种,华中---西南区系的8种。
垂直性。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境内海拔相对高差995.5米。海拔700米以下为红壤和黄红壤土,分布常绿针阔混交叶林;700~950米之间为黄壤,分布常绿和落叶阔叶林;950~1050米之间为黄棕壤,散布落叶阔叶林;105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分布灌木和草丛。由于海拔高度悬殊,南北坡气候有别,故同一植物群落分布的海拔高度,南坡比北坡要高,种类比北坡复杂。
古老性。境内保存孑遗植物较多。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三纪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数占世界被子植物科数的29.8%,其中最原始离心皮类的被子植物有5属11种。中生代白垩纪植物有金缕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纪植物有八角枫科、七叶树科、兰果树科、山茶科、旌节花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兰科、杨柳科、桦木科、榛科、壳斗科、桑科、榆科、核桃科、杜仲科、钟萼木科、领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等16科。著名的第三纪孑遗植物鹅掌楸(马褂木)散生于原始次生林中。
石峰上植物生长茂盛是武陵源的显著特色。无论峰柱高矮,大多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这是因为石峰节理十分发育,透水、透气性好,特别是在成岩过程中,沉积有非石英成分或少石英成分的软质泥层混夹在峰柱之内,可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条件。众多植被的荫蔽和固结,使峰石减缓风化崩塌;砂岩峰林的独特质地,使众多植物繁衍生长其上,葱郁至今。峰与林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在石峰上生长的植物中,尤以武陵松独具特色。它遍布于峰林之中,终年碧翠。由于峰柱高峻,风大和强紫外线的影响,其躯干千姿百态,或傲然挺立,或横生倒挂,雄奇多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黑枞垴上,武陵松葱绿如盖,莽然呈原始状。腰子寨顶上一些武陵松,躯干伏地盘旋,令人叹为观止。生长于峰壁上的武陵松,伸出的枝干似展臂迎宾,似旌旗招展。独立于峰巅的武陵松如巨伞撑盖,任凭风雪袭击,巍然屹立。
种类繁多的阔叶林更是色彩缤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布满低山峡谷。常绿小红栲林,春夏花缀满树。珙桐花似鸽展翅,朵朵白洁。合欢树花开好似绿叶上铺了一层红色绒毯。高大的利川润楠苍劲挺拔,耀人眼目。夏季花繁如林海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每逢秋季,红翅槭、山桐子结出的红果,挂满枝头。仿栗林秋日红叶似火,球形的红果有如南国荔枝悬于枝头,随风摇曳。经霜后的枫香、野漆树、中华槭、建始槭的树叶红成一片,层林尽染。银木荷树冠浑圆硕大,终年绿叶光泽,夏天白花如雪。秋末冬初,青钱柳(摇钱树)、水青?、青榨槭叶色金黄。各种龙虾花沿溪怒放,妖娆多姿。从春到冬,景区漫山碧透,五彩缤纷,构成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碧水绿林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珍稀树种
境内古老珍稀树种较多,具有重要的科研、观赏、经济价值。据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境内有国家一类、二类保护树种21种,其中一类有珙桐、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红豆杉5种;二类有白豆杉、篦子三尖杉、巴东木莲、鹅掌楸(马褂木)、榧树、闽楠、花榈木、紫茎、刺楸、伞花木、拟单性木兰、毛红椿、厚朴、凹叶厚朴、杜仲、榉木16种。
珙桐。落叶大乔木,第四纪冰川孑遗树种。中国特有。分布于腰子寨、天子山和琵琶界的山坡或谷地。5月至6月开花。花序圆似鸟头,苞片洁白硕大如翅,宛如展翅欲飞的白鸽。1869年以来引种到英、美、荷、瑞(士)、日、俄等国,被誉为“中国鸽子树”。
伯乐树。落叶大乔木,为中国特有古老树种。羽状叶,叶柄长达90厘米。花萼呈钟状,花色粉红美丽。果呈球状,开裂时种子散落。因花萼似古钟,又名钟萼木。木纹似鳞状云斑,图形美丽,材质优良。散生于景区山坡、谷地常绿阔叶林中。
香果树。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托叶硕大,花圆似漏斗,果呈纺锤形,成熟时红色。为珍贵古老树种,散生于景区的肥湿谷地。材质轻而细密,为优良用材。
南方红豆杉。又名红榧。常绿乔木,高可达16米。枝叶稠密,叶披针状、条形、呈镰状,于小枝上螺旋状着生,排成二列,整齐秀丽。种子微扁,呈倒卵状圆形,藏于红色假种皮中。材质坚而细密,色红美观,系珍贵用材,素有“千枞万杉,当不到红榧一枝丫”之说。枝、干、叶均含紫杉醇。树形美观,为优良园林观赏树种。散生于景区海拔500米以上的阔叶林内。
红豆杉。它与南方红豆杉的区别是叶条形,呈微镰刀状或较直。种子卵圆形,少有倒卵圆形。散生于景区林内。
奇花异草
境内花草繁多,更有别具观赏和经济价值的奇花异草,如龙虾花、卷柏、腊梅等。
龙虾花。凤仙花科,草本。广布于金鞭溪、畲刀沟、十里画廊、西海等阴湿地。以花瓣组合似虾而名。其旗瓣和翼瓣组合似虾头,唇瓣囊状似虾身,花基部延长内弯(或下弯)似虾尾。春发芽,夏成苗,秋开花。小花称“米虾”,中花叫“河虾”,大花谓“对虾”,梗长者名“青丝吊龙虾”,花色金黄的为“黄金凤”。当地人以其显目的大花种概称为“龙虾花”。花金黄或橙黄色者,为牯牛岭凤仙花和齿萼凤仙花;花色紫红者,为窄萼凤仙花;花紫色者,为睫毛凤仙花。均为蒴果,内藏种子,靠果壳的弹力传播。成熟时,轻轻一碰,“叭”的一声,果裂子飞,趣味盎然。
卷柏。又名九死还魂草。卷柏科,多年生草本。多分布于景区的黄狮寨、杨家寨、十里画廊等地的悬崖和石缝中。植株525厘米,茎直立,黑褐色,小枝丛生,扇形分叉,呈辐射开展,姿态优美,形如古松。耐旱,体内含水量5%时仍能保持生命活力。天旱时,树枝蜷缩成团,叶绿消失,萎蔫如死;吸水后,枝叶重新伸展,叶绿复活,生机不减。是盆景点缀的理想材料和珍贵中草药。
腊梅。腊梅科,落叶灌木。索溪峪、杨家寨景区内有野生分布。银装素裹季节,百花均谢,腊梅傲雪屹立,凌寒独放,成簇成丛,花香四溢。
龙葵、黄栀子。俗话说“节外生枝”,景区的龙葵(茄科草本)和黄栀子(茜草科灌木)即为节外生枝植物。散生于宝峰湖、索溪峪、张家界景区的山坡、路旁。二者的许多枝条和花序与众不同,从节外(节间)长出来。这是因为二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干愈合一段后,又于节间分离,新生独立枝条和花序的缘故。
百两金。又名八爪龙,别名强盗抢。紫金牛科,半常绿灌木,是景区内名贵药材。据民间传说,旧时索溪峪一富家子弟偷盗被打得皮开肉绽,疼痛难忍,一老翁从索溪峪山中采来百两金嚼烂敷于伤口处,片刻即止血止痛,三五天痊愈。当地百姓以其疗效奇特,称为跌打损伤神药。
鸡血藤。蝶形花科,常绿木质藤本。花冠蝶形,暗红紫色。分布于索溪峪的转角楼、天子山的神堂湾和张家界的畲刀沟等地。断其藤,划其皮,其汁红如血;切片浸入水(酒)中溢出缕缕“血丝”,水(酒)顿时变成鸡血一般,故名“鸡血藤”。其“血”为鞣酸、胶质和混合多糖蛋白等组成,具糖蛋白链状分子,可作药用。此外,还有飞龙掌血(芸香科,藤本)以及水草、人血草(罂粟科,草本),其根、茎、叶的液汁亦鲜红如血,均可入药。
古树。景区内古树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据1988年初步调查,有古树17科、25种、55株。其中:枫香7株,黄连木6株,枫杨4珠,缺萼枫香、樟树、桂花、柏木、武陵松各3珠,银杏、南酸枣、刺楸、黄心夜合各2株,其他12种树各1株。分布于村前房后和山岭之中。树龄一般在百年以上,最长者460年,最大者胸围5.95米。索溪峪景区周家峪一古桂花树,树龄100年,离地30厘米处分为两枝,如伞撑盖,开花时节香溢四方。此外,还有成群的古树。索溪峪景区唐家山处18株两人合围粗的古松,聚集一起,莽干虬枝。该景区的绿喁山庄处,百余株两人合围的枫香树,红叶迎秋,壮观无比。公园管理处袁家界村下坪组松子岗有10公顷左右与阔叶林混交的武陵松,树龄均在150年上下,平均胸径70厘米,平均树高35米左右,为少见的古松群体。
动物资源
据当地《向氏族谱》记载,清乾隆时的武陵源,“草木畅茂,荒郊旷野,道路俱系羊肠小径,崎岖多险,兽蹄鸟迹交错于道。山则有熊豕鹿、豺狼虎豹诸兽,成群结队,咸若有性。水则有双鳞金鲤、重唇诸色之鱼,举网即得,其味脆而甘”。随着境内人为活动增加,野生动物渐减,但仍属野生动物王国。
武陵源现存野生动物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郑作新教授区系),东北部接鄂西北神农架,西南临黔东北梵净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位于中国西部山地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交界线左侧边缘。境内溪壑纵横,树草丰茂,水质清纯,许多区域人烟稀少,人迹罕至。幽静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飞禽、走兽、鱼蛇、昆虫,种类繁多,有许多珍稀种群。据1980年中国科学院华南考察队考察,境内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2目、58科、149种。以鸟类居多,占种数的46.9%;其次为兽类,占28.9%;爬行类占16.1%;两栖类占8.1%。属国家一类保护的3种:豹、云豹、黄腹角雉;国家二类保护的25种:猕猴、短尾猴、苏门羚、穿山甲、黑熊、大灵猫、水獭、林麝、水鹿、豺、鸳鸯、鸢、雀鹰、松雀鹰、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褐翅鸦鹃、草?、斑头鸺?、短耳?、长耳?、虎纹蛙、大鲵。其中1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属湖南省级保护的有獐、毛冠鹿、红嘴相思鸟等54种。还有脆蛇蜥、丽纹蛇、鱼游蛇以及索溪峪景区野人井内通体透明的盲眼鱼等奇异动物。
兽类
境内有兽类8目、21科、43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13种,散布于各景区内。
豹。别名金钱豹、文豹、豹子。多出没于天子山、森林公园和杨家寨一带茂密森林里。外形似华南虎,但较华南虎体小而尾长,重仅50多公斤,尾长近1米;额无“王”字白斑,金黄色体毛附黑花圈。性喜抓树干,善跃,一跃可达6米高,在树上纵跳如履平地。会游泳,但不常下水。以崖洞或树丛为固定住处,猎食范围小,谨慎多疑,昼伏林内、深草或崖洞内,傍晚和黎明捕食。常蹲树干横枝上窥视猎物。当猎物经过时,一跃而下,扑其身上猎之。地上捕食似猫捕鼠,蛰伏树叶、草丛中,一扑即中。它以机警、灵活、迅猛、勇敢威震群山,连狮、虎亦不放在眼里,敢向老虎主动进攻。冬春寻偶交配,雄豹间常为争偶相互搏斗。母豹胎产2~3仔。
云豹。多栖于天子山、杨家寨、森林公园、宝峰山等高山常绿阔叶林内。体小于金钱豹,重约15~30公斤。尾特长,毛蓬松,具十多个黑灰相间大环圈;体毛灰黄色,头、肩、背具云朵似黑花块,故称云豹,当地人称“龟纹豹”。体强壮,善爬树,居树上,少下地。长于跳跃,平地一跃可达八九米高,可从10多米高处一跃而下,准确地猎取大于自己的动物。爪牙锐利,捕食鸟、猴、松鼠等,有时入村偷食鸡犬。一般不主动伤人。秋末至春寻偶交配,夏天产仔,每胎2~4只。
猕猴。境内分布多而普遍。常栖息于十里画廊、腰子寨等海拔8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的峰林间,共有七八群,数百只。每群各有领地,时而为争夺地盘,对垒激战,以胜者获取地盘而告终。每群中有一“猴王”,称“望山猴”。平时傲立崖巅,负责警卫,一遇险情即尖叫示警,群猴顿时寂静,身贴树干,拉枝扯叶作掩护。群内团结友爱,一猴受伤,众猴相帮;一猴死去,众猴抬尸。群间若有侵犯,“猴王”身先士卒抵御,群猴嗷叫助威。群内“猴王”至高无上,群猴唯命是从。群内整日打闹不停,甚至推树摇石。发怒时眉毛上扬,双耳后贴;惊恐时张嘴露齿,紧皱眉头;友好时互相翻毛抚弄,追逐嬉戏。雌猴4~5年成熟,雄猴7年成熟,寿达30年。雌猴每年1胎1仔,爱子如命,整日抱于胸前,攀岩爬树亦不释手。
短尾猴。当地称青猴。天子山、袁家界、腰子寨有少数分布。体形较猕猴大,重达12公斤,身长60厘米。四肢等长。因尾短(6~7厘米),故称短尾猴。因体毛深棕色或棕黑色,俗称黑猴、泥猴。因颜面红色又称红面猴。颜面幼时不红,青壮期鲜红,老年变为紫色或肉色,乃至黑色。头顶毛较长,由正中向两边披开。耳较小,有颊囊。腹毛、胸毛灰色或浅黄色。多栖息于有树的石山。以野果、树叶为食。
苏门羚。又名鬣羚,别名野牛、野马、岩羊。分布于景区的观音山、宝峰山、天子山、杨家寨草木茂盛的多崖高山。数量很少,偶尔可见。体长1.4~1.7米,肩高1米左右,重90~125公斤。毛棕黑色,颈披下垂长鬃,雌雄均有一对角。喜海拔千米高山,为典型森林石山动物。好傲立崖巅,善登石山,于崖间奔驰。性孤独,常独来独往。白天半隐岩洞,晨昏寻食草类。性刚强,受伤或被追赶,视死不屈,面对猎人敢以体相撞。每年九十月交配,雄者间争偶好斗。每胎1仔,偶2仔,它是介于山羊与羚之间的稀有动物,具有很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
穿山甲。又名鲮鲤,因体形爪均附鳞甲且善掘洞而得名。黄狮寨、腰子寨、金鞭溪、水绕四门、贺龙公园、神堂湾、十里画廊、鹰窝寨、杨家寨的林缘处多有分布。体长不足1米,尾长30~40厘米。头小而尖,无牙齿。舌细长柔软、善伸缩、附腥味黏液。四肢粗短,足具五趾,两短三长。爪坚硬锋利如刀,前肢掘土,后肢爬土,1分钟可掘土1米深。雌雄共居于土内,白天封洞而眠,入夜破洞而出。行走时前肢足背着地,缩爪跪行。喜食白蚁,发现蚁巢,即以利爪捣穴后躺地伸舌不动,以舌黏液发出腥味引诱白蚁而吞之,一次可食白蚁一窝。有时张开鳞甲,诱蚁入鳞后入水张鳞,将蚁浮于水面吞食之。是保护森林的益兽,一只约可护林70公顷。遇敌后蜷身成团,头伏其中,鳞甲露其外以自卫。每年春季交配,冬季产仔。每胎1~2仔,子伏于背上直至长大。
黑熊。分布于天子山、黑枞垴、宝峰山、杨家寨等深山老林。体毛坚硬,密而粗,富光泽,胸毛具白色月牙花斑。体高1.8米左右,体重达200公斤,富含脂肪。性喜深山密林,居洞穴。孤独、倔强、胆大,敢与虎斗。貌似笨拙,但行动灵活。全掌着地行走,掌肉发达,落地无声,会爬树,善游泳,可急流横渡。白天于地面或树上活动。以果实、青草和嫩芽为食;有时偷食瓜果、蔬菜、禾穗、玉米等,亦食蠕虫、甲虫、蚂蚁、鸟和鸟蛋;喜食蜂蜜,有时连蜂巢一并吞食,被蜂螫得嗷嗷大叫亦不改性。平时不主动伤人,但在交配期和产仔期异常凶猛。
灵猫。境内有大灵猫、小灵猫两种。均分布于景区灌木丛地。大灵猫一般体长70厘米,重20公斤。脊背有一条黑色纵纹直至尾基,颈侧具有三条月形黑色花纹和一条白色花纹。尾长,具九条黑白相间环纹,又名九节狸。肛门处有两个隆起的分泌腺,能分泌异香作自卫武器。小灵猫重不超5公斤。腹毛棕灰色,背脊具数条黑纹,体侧具黑斑,尾具七条环纹,又名七节狸。二者均洞居,昼伏夜出。以鼠、鸟、鸟卵、鱼、蜥蜴、蛇、昆虫、野果和野草为食,偶尔偷食家禽。每年4月至6月产仔,每胎2~4仔。幼仔8个月离开亲兽。
水獭。主要分布于宝峰湖、黄龙洞的暗河和其他深溪中。体细长呈圆筒状似黄鼬(黄鼠狼),长70~80厘米,重7~12公斤。毛短而密,内毛咖啡色,外毛灰褐色似针状。头扁、眼小、耳细、尾扁平。四肢粗短,趾间有蹼。耳鼻能自行关闭,便于游泳。游速每分钟80米。无声无浪,善于水中捕食。有时将捕获的鱼陈列水边,犹如祭祀,人称“獭祭鱼”。春夏季繁殖,孕期2个月,每年4~5胎,每胎2~5仔。
林麝。别名香獐。主要分布于景区内的观音山、天子山、宝峰山、森林公园一带。无固定巢穴,体小于鹿,体长不足1米,重10公斤左右。体毛波状弯曲,粗而厚,深棕色。尾短耳大,四肢长,后肢长于前肢,臀高于肩,前身高于后身。雄性有长而下弯、突出唇外的上犬齿。性温顺、孤僻谨慎,无外御能力,凭听觉和奔跑避敌。不好群集,喜单个活动于森林内或石山上。宿草从灌木内或树下。求偶时雄者争斗激烈。每胎1~2仔,偶3仔。雄麝1.5岁时肚脐和睾丸间的中点处有椭圆形(长22.5厘米)香囊,能分泌乳白色液体。3~13岁为分泌高潮。每年5月至8月行周期性分泌,秋季为甚,量多质好。始时腥臭,一个半月后变干,成褐色或咖啡色的麝香。发情时将香囊擦破放出香味,引诱雌麝,香气经久不消。
水鹿。常见于宝峰山、天子山、杨家寨、十里画廊等溪谷地。体长2米,重200公斤以上。耳大直立,毛黑棕色,故又名黑鹿。四肢细长强劲,背脊从颈至尾有一条醒目的纵纹。尾两侧披毛如扇,腹毛雪白耀眼。雄性具三叉角。喜居阔叶林,昼伏夜出。以青草、树叶和树芽为食。夏天喜在山溪中戏水,俗有“虎蹲草山鹿沐溪”之说,故名水鹿。
豺。别名红狼、豺狗、棒子狗、黄鹞子。犬科猛兽。主要分布于宝峰山、天子山、腰子寨、杨家寨等山地丛林。体形似狗,重约20公斤,长1米左右。头宽、面阔、额低、尾端黑色(狼白灰),体毛棕红色(狼淡黄或黄色)。臼齿2对(狼3对)。性狡黠精灵。嘴尖爪利,能攀藤附葛,上树钻穴。行动敏捷,跳跃可达五六米,能越三四米高的障碍。喜群居,每群5~10只不等,由一壮豺带领,多在黄昏或早晨出没,以捕野猪、林麝、麂等为食,偶偷食家禽。发现猎物,一豺鸣叫,众豺出击,边叫边追。捕不到兽类,则下河抓蟹充饥。群豺敢从虎口夺食,对大小动物无所畏惧,虎与猎犬对其敬而远之。不主动伤人。能消灭野猪,保护庄稼,当地人称之“神狗”。孕期产仔,每胎3~4仔。
毛冠鹿。多分布于宝峰山、观音山、神堂湾等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竹丛、草丛和灌丛中。体高30~40厘米,长60~70厘米,重18~19公斤。毛黑色,具光泽。额毛乌黑,成束似马鬃,美丽如凤冠,故名“毛冠鹿”。雄兽具角,短而分叉,蛰额之中。入夜成对觅食。夏天赴林缘溪河嬉戏。性机警,稍有动静即逃避,行走如飞。奔跑时尾底白色外露。宿无定处,随食随宿。每年八九月发情。求偶期雄兽争斗激烈。为四纪冰川后保存动物,具极高的科研价值。
獐。又名牙獐。分布于宝峰山、白虎堂、森林公园、天子山等景区林缘。体重约15公斤,长1米左右,貌似麝。雌雄均无角,无腺香和胆囊。四肢短粗有力,尾短被臀毛掩盖。夏毛棕黄色,薄而美丽;冬毛黑色,粗而长,呈波状弯曲,极似麝。喜水,善游泳,独居或成对生活。行走时两耳直立,一窜一跳似兔跃。以树叶和野果为食。秋季交配,翌年春末夏初产仔。每胎4仔,多则7仔,为鹿类高产动物。獐为古老珍稀动物,具重要科研价值。
鸟类
境内鸟类众多,有10目、24科、70种。以留鸟为主,兼有候鸟。属国家保护种类的13种,占境内鸟类总数的18.6%。
鸳鸯。候鸟,春由南洋迁至宝峰湖和幽静的溪流、水库之地。白天成对嬉戏于水上或停息岸边、树上。夜宿树穴。5月产卵于洞穴巢内,每窝7~12枚,6月下旬雏鸟出壳,三五天可走动。
鸢。别名老鹰、岩鹰、鹞鹰、黑耳鸢。猛禽,留鸟。常见于景区的山边、田野、溪沟。体羽暗褐色,翼下羽具醒目的斑。尾叉形,足灰黄色,爪黑色,外趾能反转,趾底多刺突。主要捕食鼠、兔、蛙、鸟、昆虫、蚯蚓和水上浮生物。每年2月配对。结群筑巢于山谷古木大树或石峰之巅。每次产卵2~3枚,偶或1枚。
雀鹰。别名黄鹰、鹞鹰、牙鹰、雀儿鹰。夏天翱翔于黄石寨、宝峰山等高山地带;冬天,盘旋于景区山谷、松林、农田上空。雄性鸟体羽灰色,腹羽白色,杂以赤褐和暗色横斑。足绿黄色,爪黑色。雌鸟大于雄鸟,上体暗灰色,头顶及后颈暗黑色。尾具四条黑褐色斑,下体白色缀以棕褐色横斑,嘴暗灰蓝色。跗跖和趾黄色。于空中环状盘旋,窥探到地面猎物后,俯冲而下捕之飞于树上,百发百中。飞速每小时达几百公里,有“长天英豪”之誉。食物以田鼠、小鸟为主。巢筑于高山幼树上,离地4~8米,呈皿状。每年5月产卵4~5枚。
松雀鹰。别名松子鹰、雀鹰、雀贼。栖息于黄石寨、神堂湾、黑枞垴、天子山、宝峰山等高山密林。雌大于雄。上体黑色,下体白色。尾具四条褐色橙斑;喉部具暗褐色宽阔纵纹(区别于雀鹰的特征)。胸、腹灰白带黄,具棕色斑纹。尾面褐灰色,尾底部纯白色,具淡黄色和褐色横斑。嘴基蓝色,先端黑色。足和趾黄色,爪黑色。捕食鼠类、小鸟、昆虫等。于空中吞食,食后残余于空中舍弃,故有“空中猎犬”之誉,可训养成猎鸟,帮助狩猎。
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别名寿鸡、背水鸡。以雌鸟腹羽黄红两色分为红黄两种,分布于景区海拔千米左右的稠密林地内。红腹角雉因每片羽端具灰色圆斑又称灰斑角雉。两者雄性羽毛红色,光艳夺目,雌鸟羽毛褐色。体重均在1.5公斤以上。脸、喉部裸露无羽或疏羽。头具橘红色羽冠,眼上方具黄色肉质角。繁殖季节,雄雉肉质角伸长,喉下的肉质裙变大而艳丽,似一个吊着的“大水囊”,故当地称“背水鸡”。它们筑巢于高树上,不喜群居。以种子、果实、幼芽、嫩叶、昆虫和蚯蚓为食。成雉不善飞翔,迟钝不机警,受惊后不即躲避,直至发现敌情方逃匿。
白冠长尾雉。别名翟鸟、翅鸟、紫鸟、长尾雉。分布于森林公园、神堂湾、宝峰山等海拔千米、两侧绝壁、森林茂密、林下灌木杂草稀疏的山谷。成鸟背部羽毛金黄色,腹羽栗色,额、耳、眼、足、颊、眉和头后部羽毛浓黑色、栗色横花斑,故有“白冠长尾”之名。性杂食,喜食柏树种子和昆虫等。春天配对繁殖。雄性求偶时,抖动双翅,展开长尾,漫步起舞向雌性求爱。配对后形影不离,一雄一雌,偶一雄两雌。繁殖期雄性登高?望,见别的雄性进入则奋起阻拦。
红腹锦鸡。腹羽艳红夺目,头具金丝状冠羽,阳光下金光闪烁,故又名金鸡。分布于黄石寨等地。每年清明节前后配对繁殖。求偶时,雄鸡绕雌鸡作往返弧形或圆形奔舞,翅单展,碎步走动,颈羽和胸羽蓬松成盘,头和嘴埋于羽中,头羽时起时落,眼外露,瞳孔缩如针孔倾视雌鸡的头,发出低沉鸣声,以取悦雌鸡。求偶过程每次可持续2小时。筑巢产卵于草丛或多石山林中。成鸡春夏活动于多岩山地,夜宿树的低枝上。以植物种子、叶、嫩芽、竹笋和甲虫为食。
褐翅鸦鹃。分布于索溪峪、森林公园的灌丛、草丛或竹林地带。雄鸟体羽黑色(雌鸟暗黑色),肩羽红褐色,身体前半部紫蓝色。两翅圆而短,不善于飞翔,*时才鼓翅起飞,速度极慢。性谨慎,善隐蔽,遇惊即速入灌、草丛,不易发现,很难捕捉。多独身,少成群,繁殖时才配对。常年昼夜鸣声不断,春夏食蝗虫、毛虫、甲虫、田鼠、黄蜂等农林害虫。
猫头鹰。武陵源景区内有因体形、羽毛各异而分为斑头鸺?、长耳?、短耳?、草?等4种,其中长耳?、短耳?系夏候鸟;斑头鸺?和草?、系留鸟。斑头鸺?别名横纹小?、猫王鸟,体羽黑褐色杂以棕白色横斑。腹两侧白色。长耳?别名虎鸟、大猫头鹰、长耳猫头鹰等。下体羽毛黄色杂以横支纵纹,头两旁具簇状长羽,竖立似耳。短耳?别名仓?、短耳猫头鹰、田猫王等。形似长耳?,但耳羽较短,下体羽毛纵花纹细而无横支纵纹。草?别名猴面鹰、白胸草?,体羽黑褐色具细点,浑圆大眼。此四种鸟均栖息于景区林间,营巢于树洞或崖隙间或利用喜鹊废巢。昼伏夜出,主食鼠类。无论饱饥见鼠即捕,每只一夏季可捕鼠百只,是隼形类猛禽无法比拟的。其鸣声低沉似人哭泣,又多夜鸣,令人生畏,被斥为不祥之兆,称其为“丧门星”、“报丧鸟”。均系观赏鸟类。
红嘴相思鸟。别名相思鸟、红嘴玉、红嘴绿观音。属湖南省级保护动物。分布于宝峰山、森林公园内海拔千米的灌丛、竹林中。体大似麻雀,体羽绿褐色,嘴鲜红,脸淡黄。姿态优雅,羽色灿烂夺目。活动于灌丛中层和下层,以昆虫、种子和果实为食。性喜群居,雌雄成对形影不离,一方死去,终身不配或忧郁而亡。行为活泼,不甚畏人。鸣声响亮,婉转动听。繁殖期,雄鸟鸣声变化无穷,音调悦耳,好站立灌木梢端,边鸣边振动双翅,活泼可爱。因羽毛绚丽,鸣声优美,是驰名世界的名贵笼鸟和婚礼的馈赠鸟。
两栖类
境内有两栖类动物2目6科12种,其中属国家保护对象的主要有大鲵和虎纹蛙两种。
大鲵。别名娃娃鱼(鸣叫如婴儿啼哭)。为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故称大鲵。分布于景区内的宝峰湖、金鞭溪、索溪和黄龙洞暗河中,喜水质清澈的溪河转弯处。具四足,以足行。有肺,无鳍无鳞,肢粗短,靠肺呼吸。成年大鲵重达几十公斤,长达1米多,偶有50公斤、长数米者。景区曾发现一条长达1.8米、重30公斤的大鲵。大鲵眼小如绿豆,尾粗短,体胖附疣状黑花斑。肤色随环境而变,一般棕褐色,杂以浅花斑;背具深色大黑花斑。体表附透明黏液,遇敌时放出奇臭以抵御。若咬住对方则不轻易松口。为沉于水底,先吞沙增加体重。幼大鲵体肤黝黑光滑,无花斑。昼伏洞内或石块上休息,夜间成对外出觅食。初冬至春卧洞休眠,不吃不动,受惊时仍有反映。主食昆虫、鱼、虾、蛙、蚯蚓等,能暴食也善绝食,饱餐一顿的食物达体重的1/5,也可一个月不进食。夏末产卵400~700粒于水中。每次产孵期为20天左右。
虎纹蛙。身附虎纹,故而得名。别名泥蛙、儿蛙、中国牛蛙。分布于景区山脚空旷地或水田、鱼池、水坑等处。体大,长7~10厘米,重0.5公斤以上。背面黄绿色,杂有不规则褶皱;腹面白色,四肢虎纹明显,趾间具全蹼。雄性体较小,有外声囊一对。捕食昆虫、蠕虫、蚯蚓、蜘蛛以及泽蛙、姬蛙等。雌性三四月产卵。蝌蚪,尾细弱,吞食鱼卵和鱼苗。
爬行类
景区内除常见的爬行类动物外,奇异的有脆蛇蜥、丽纹蛇和鱼游蛇等。
脆蛇蜥。一种无足的蜥蜴。体长50厘米左右。形似蛇。背面白色,腹面黄色。雄性背面有长短不一的淡褐色细横斑,远见身体为白色,故当地人称“白蛇”。躯干两侧有纵沟。尾长占全长3/5左右,受惊时尾易自断。穴居。以蜗牛、小虫为食。
丽纹蛇。属眼镜蛇科,为前牙尖毒蛇。身体细长,体长66厘米左右。头部背面有白色横斑纹,体背红棕色,具黑色横纹,腹面浅黄色。当地人见其行走时全身基本为红色,故称“红蛇”。它生活于山区丛林中,常见于枯枝落叶下,以蜥蜴及其他蛇类为食。
鱼游蛇。属游蛇科。体长0.51米。头部背面灰绿色,体背橄榄绿色。头部、眼睛后下方各两条黑色细纹达唇缘,在水中游动时,易被疑为两条胡须而被误称为胡子蛇。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平原。以昆虫、鱼、蛙、蟾蜍、蝌蚪、蜥蜴、鸟类等为食。
5、社会事业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幼儿教育
1989年建区初,全区仅有学前班7个,入班儿童近400人。均附设在当地小学内,注重语言、数字教学,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基础。
1991年8月,全区第1所独立幼儿园(当时称军地幼儿园)创办,租用民房办大、小两个班,有幼儿60多人。专职教师2人。
1994年2月,区直机关幼儿园(原军地幼儿园)正式开办,设大、中、小、学前班各1个,共有幼儿180多人。同年9月,索溪峪镇幼儿园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5年,全区共有大、中、小、学前班53个,入园(班)幼儿1348人。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学历合格54人。
2000年,全区有独立幼儿园6所,大、中、小、学前班共47个,幼儿1500多人,教职工71人。小学校内附设学前班4个(军地小学1个、中湖中心完小1个、协合中心学校1个、天子山中心学校1个)。
武陵源区教委机关幼儿园(原区直机关幼儿园)、索溪峪镇幼儿园、森林公园幼儿园,有教室、食堂、寝室、游戏场所、玩具设备等。1996年索溪峪镇中心完小学前班被评为湖南省幼儿教育先进集体。
小学教育
建区初,全区有小学45所,在校学生3455人,教职工224人。依照乡镇办完小,村办村小的规定,各乡镇(处)有中心完小1所,设1~6年级,村小设1~4年级(公园管理处村小设1~2年级)。1990年至1993年,索溪峪镇中心完小、中湖乡中心完小、协合乡中心完小、天子山镇中心完小相继被列为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定点建设学校并验收合格。各乡镇(处)村小从5年级便转入中心小学就读。
1994年,全区开始普及初等教育。1996年下半年索溪峪镇最先接受验收,1998年下学期,全区“普九”验收合格。1999年至2000年继续巩固“普九”教育。
1996年在索溪峪镇普及实验教学。同年,全区提倡并实施素质教育,1996年9月“军地逸夫”小学(军地小学)建成,1999年“希望小学”(原协合乡土地峪小学)建成。
中学教育
1989年,全区有初中5所。其中独立初中3所,2所9年制学校,初中在校学生数1130人,教职工162人。
1990年9月,武陵源区创办高中一所(武陵源区民族中学),当年招收两个班,学生97人。教职员工30人。结束了武陵源区初中毕业生到外区县读高中的历史。1993年索溪峪镇中学并入区民族中学。
1996年9月,协合乡中学迁到协合中心学校,同年中湖中学被列为全省骨干初中定点建设学校。
1997年9月,森林公园学校初中部并入区民族中学。
1999年,中湖中学新教学楼竣工,同年民族中学初中部新教学大楼竣工。2000年民中科教大楼竣工。
从1993年7月到2000年7月,区民族中学高中部共毕业学生近2000人,其中约1100人进入大中专院校。
2000年秋,全区有初中学生1646人,比建区时净增14%,教职工146人。高中学生数302人。
2000年底湖南省教委把武陵源区列为素质教育实验县评优单位之一。
职业教育
1989年武陵源区成立,原慈利县索溪峪旅游职业中学更名为大庸市武陵源区旅游职业中学,校址在索溪峪镇喻家嘴。是年招收职高班2个,学制三年,有学生85人,专职教师31名。自1990年9月起,职中改招1个班。1993年9月与索溪峪镇初级中学合并为一所完全中学(即武陵源区民族中学),内设职高班1个,专职教师6名。1994年9月因缺乏生源,职高班停止招生,直到1999年9月才恢复招生,招收职高班1个,学制两年,配专职教师2人。区职业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旅游服务专业。
环保
环保机构
1989年9月,武陵源区人民*在建设交通局下设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全区环境保护工作。1992年3月,成立武陵源区建设环保局。1993年3月,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和环境监测站。1994年12月成立环境保护局,为区人民*的工作部门。区环保局内设一室(办公室)一股(环境监督管理股)一站(环境监理站即环保执法大队和环境监测站)。区环保局履行全区环境管理、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等综合职能。
1991年8月,成立公园管理处环境保护办公室,为区建设交通局在公园的环保派出机构,但工作关系一直未能理顺。1992年9月,成立森林公园环境监测站。1995年,区环保局委托公园环保办代表区环保局在公园范围内行使行政执法权。
1996年,成立武陵源区人民法院环境保护行政审判联络室,并明确联络室组成人员。环保局成立环境保护行政和信访案件审议小组,同时建立乡镇环境管理监理所,配备乡镇环保专干。
环境状况
大气环境
景区总悬浮颗粒物日平均浓度为0.020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为0.016毫克/标立方米,二项指标均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所规定的指标;城区总悬浮颗料物日平均浓度为0.102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为0.028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为0.025毫克/标立方米,三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干燥季节,城区总悬浮颗粒物有超标现象,主要原因是扬尘和车辆排放尾气。
水环境
通过拆迁核心景区接待设施和对索溪河进行综合治理,地面水污染逐年减轻。对金鞭溪和索溪河6个监测断面16项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数为II类水质标准,其他各项指标均达I级标准;在枯水期,除PH值、高锰酸盐、氨氮、总磷四项指标超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I级标准。对全区两个生活饮用水厂控制断面监测结果表明,除索溪水厂水质指标氨氮(0.254毫克/标立方米)超标外,其他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声环境
城区噪声源主要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生活娱乐噪声。通过采取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禁止高音播放扩音设备、加强建筑施工管理、规范交通秩序等措施,城区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在62~75分贝范围内,环境噪声等效声级为54.49分贝。
固体废物
全区固体废物主生量约5万吨/年,其中城区和景区生活垃圾占1.245万吨,其余主要是建筑垃圾。固体废物除少部分回收外,大多数运往野猫峪露天垃圾场堆放、填埋。
地质地貌保护
1989年,武陵源区*颁布《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1991年,市人民*颁布《关于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对景区峰林地带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规模严加控制,严禁乱占乱建。景区内不准兴建破坏景观、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的任何临时、固定设施,禁止在石壁上乱刻乱画。严禁擅自在景区内放炮开山、采运砂石,景区建设采集砂石时,必须规定采石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坚决禁止在峰林基部放炮开山、采石、开矿。在实施中,游客中心集散地服务接待设施都在景区外围边缘地带建设,景区车道、游道都绕开峰柱,利用峰间空隙和溪涧谷地铺设,亭台阁园建设只能增添风景,不能损坏峰林,天子山和黄石寨索道分别选择在峰林边缘地带和峰间峡谷之中,把对山石的削、挖减少到最低限度。
植被保护
1989年8月至1991年4月,区人民*先后颁布《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野外火源管理的暂行规定》和《护林防火六不烧、十不准》,大庸市人民*颁布《关于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对原始次森林和国家珍稀濒危植被实行绝对保护,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对不损害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的人工林改造和间伐实行限额采伐,并规定当年或次年必须更新造林。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景区内采集花草、药材和各类动植物标本,因科研或教学需要采集标本必须申办许可证,并须无条件为景区提供所形成的全套资料。1992年3月,武陵源区人民*委托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考察制定《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野生动物保护规划》、《绿化规划》、《森林防火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规划》等七个保护性规划,在景区交通要道和入口处设置50个永久性宣传碑(牌),在游客购置景区门票时附加一张“森林防火宣传卡”,全区70%的农民,98%的经营户不再烧柴,改用无烟煤或电能。
从1999年10月起,区人民*全面禁止核心景区及其边缘的林木采伐。禁伐总面积16960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2902公顷,蓄积量259209立方米;天然林面积22710公顷,蓄积量416023立方米,涉及4个乡(镇)、27个村(居)委会、2个国有林场、243个村(居)民小组、28138人,每年禁伐补偿金100多万元,同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
野生动物保护
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大鲵、猕猴、穿山甲、红腹角雉、灵猫、金(锦)鸡等几十种。1989年8月区人民*颁布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1991年4月市人民*颁布的《关于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暂行规定》以及1997年6月武陵源区工委、区*印发的《关于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工作决定》明文规定:“严禁在景区内捕杀、买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禁止开办野味店”,“景区内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严禁乱捕乱猎,严禁宾馆、饭店、餐馆经营销售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等野生动物”。
大气水体保护
大气保护
1995年9月,区人民*印发《武陵源风景区烟尘控制管理规定》,绘制《武陵源城区烟尘控制区域图》,规定“烟尘控制区内所有炉灶的废气排放不得超过《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91)及《工业锅炉烟尘排放标准》(GB9078-88)一类区标准”。“凡烟尘控制区内所有炉灶及蒸发量小于0.5吨/小时的生活采暖锅炉,禁止燃烧烟煤,必须使用无烟煤、焦炭、电和燃气、燃油。凡已装蒸发量等于或大于0.5吨/小时的生活采暖锅炉,必经安装除尘和脱硫装置”。“禁止烧山开荒,禁止焚烧垃圾、沥青、油毡、皮革及其他产出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使用烟煤”,要求“各类生活和采暖锅炉必须安装除尘和脱硫装置,禁止超标排放废气”,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实现以油、电代煤。
1998年,区人民*决定实施“蓝天工程”,印发《关于取缔烟煤锅炉的通知》,采取“三禁”(禁烧木柴、禁烧烟煤、禁放鞭炮)“三改”(改原烧煤炉为烧油炉、烧电炉或烧气炉)“一推广”(推广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等办法,限定时间、对象、范围进行整改,规定一切烟煤锅炉(大灶)在1999年12月31日前全部取缔。
2000年6月,天子山大气环境自动采样站建成。
水体保护
1989年8月,武陵源区人民*颁布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和1991年4月大庸市人民*颁布的《关于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对水体保护作出具体规定。1992年11月,建立四个饮用水源保护区。董家峪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为:南至宝峰山、北至坝址、西以分水岭为区域界线,面积5.8平方公里,坝高29.4米,库容100.5万立方米。卸甲峪水库一级饮用水保护区范围为:东至坝址、西抵朝天观,南、北以分水岭为区域界线,面积3.7平方公里。宝峰湖二级饮用水保护区范围为:北起坝址,南到宝峰山,东、西至白虎堂和董家峪交界的分水岭,面积8.5平方公里。索溪峪水库二级饮用水保护区范围为:东至坝址,西至朝天观和磨子峪,南至龙尾巴,北至黑岩屋,面积92.2平方公里。1995年9月,区人民*发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管理规定》,制定具体处罚措施。同时绘制《武陵源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图》。
文化
1989年2月,成立武陵源区教科文体广播电视筹备组,9月,成立教科文体广播电视局。1990年3月,设立文化站。1990年12月,文体广播电视局从教科文体广播电视局中析出。1995年3月,区文体广播电视局又分成文化体育局和广播电视局。1997年7月,成立新闻出版(版权)局与文化体育局,两局合署办公,下设办公室、稽查队、文物管理所。
乡镇文化站是全区农村基层文化事业机构,行政隶属乡镇人民*领导,业务归口区文化体育局管理。建区前,中湖乡、协合乡、索溪峪镇、公园管理处设有文化站,担负着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任务。建区后成立天子山镇文化站。1995年8月,农村文化站实现定编定岗定人。
为适应旅游发展需要,1995年,成立“张家界诗书画院”,1996年,组织成立“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摄影家协会”和“企业家收藏协会”,1998年,成立“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书画协会”。2012年建成群众文化馆及图书馆。
体育
武陵源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很多,喜庆或重大节日有舞龙灯、舞狮子和进行趣味体育比赛的习俗。在1999年中湖乡首届农*动会上,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扳手劲、扁担劲、打三棋、拔河被列入正规比赛项目。
高脚马。又称“骑竹马”,取二根长1.5米左右的杂木或杉木,在下端20厘米左右处绑上踏蹬,双手提脚马双足立踏蹬交替前行并保持身体平衡。高脚马比赛一般分竞速(单人跑或多人接力)、跳高(高处往下跳)、对抗(互相冲撞)和骑花样(在脚马上玩花样动作)进行。
扳手劲。角力运动项目之一。两人隔桌子面对面坐着,用左(右)手互握,虎口相对,肘关节搁在桌面上,各自用力向自己胸前下方扳压,一方的手被压倒在桌面上即为失败。
扁担劲。民间劳动中用扁担进行较力的运动形式,一般是竞赛者各用手握住扁担一端,手臂直伸向下不准屈臂,比赛开始后各自用力将手腕向胸前方向扭转,扁担在一方的掌心滚动或脱离手腕即为失败。
打三棋。就地取材的棋艺娱乐活动。用石子或树枝在地上画大中小三个套着的正方形,三个正方形的角点和四方互相平行的三条线中点各画一条线相连,就形成了24个交叉点的棋盘。石子、树枝、树叶、纸团都可以为棋子,两人按顺序相互交替布子,占有直线上三个点即为“打三”,可压或捉对方一个子,一方棋子被全部提完即为失败。
拔河。集体较力运动项目。在地上划三条线,用一根粗长绳横置其上,中心线上系一红布,绳子两端各用多人(一般人数相等,不限数量、男女)用力往自己后方拉动绳子,红布越过自己方横线即为获胜。
另外,打飞棒、荡秋千、栽阳桩、打水枪、打弹弓、抓子、捉迷藏、踢毽子、挤油渣、摔跤、围鼓棋等也是民间经常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
卫生
1989年7月,设立武陵源区卫生计划生育局,接管索溪峪镇医疗中心、中湖乡卫生院、协合乡卫生院、森林公园医院。1990年,组建区卫生防疫站、区妇幼保健站。建区时,无区级医院,有乡镇卫生院4所,专业卫生机构2所,村卫生室19所,有病床41张,卫技人员共4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1.05人,天花、血吸虫病、甲状腺肿已消灭,孕产妇死亡率为172.71/10万,婴儿死亡率为68.6‰。
建区后,卫生事业迅速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扩充卫生技术队伍,增添医疗卫生设备,大力开展卫生宣传、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妇幼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和医学教育工作。科学卫生知识普及,缺医少药现象得到改观。1990年3月,组建天子山镇卫生院,11月,索溪峪镇医疗中心升级为区人民医院(兼管索溪峪镇防保工作)。1995年1月,区卫生计划生育局一分为二,单独设立区卫生局。1997年8月,成立索溪峪镇防保站,由索溪峪镇*管理。2000年9月,香港蓝马公司发展基金会为森林公园医院投资50万元,区人民医院配套20万元,修建一栋54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森林公园医院改名为蓝马医院。至2000年底,有区级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4所,景区医疗救护站5所,专业卫生机构2所,村卫生室34所,病床105张,卫技人员11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4人,1997年消灭丝虫病,1998年基本消灭“疟疾”,1999年经省卫生厅验收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区,2000年孕产妇死亡率410.68/10万,婴儿死亡率49.18‰,新法接生率95.89%。小儿“四苗”全程覆盖率88.4%。
1991年11月,成立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挂靠区卫生局,1994年6月,区爱卫办挂靠区*办。区爱卫办以除“四害”灭疾病为重点,大力改善环境卫生,并对灭鼠工作进行改革,采用一条龙方法灭鼠,灭鼠后测鼠密度由1989年的47%下降到2000年的3%。全区有省级文明卫生单位36个,市级文明卫生单位4个。
1992年初,武陵源卫生计划生育局内设区红十字会办公室,安排两个兼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1993年7月,正式成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红十字会,并下设办公室,核定编制2名,挂靠区卫生计划生育局,并与其合署办公。1995年,区红十字会的财务实行单列,在岗人员的业务工作基本上由红十字会自主安排。1999年,区红十字会办公室实行单独办公,独立开展工作。
武陵源区红十字会成立后,首先在农村发展基层会员组织。全区发展基层会员组织19个,会员累计达6339人。其中,农民会员占总数的29.8%,*会员占6.88%,学生会员占63.3%。
科技
1989年9月,成立武陵源区教科文体广播电视局,设有科技工作站,1990年12月,成立教育科技局,设立科技工作站。1994年9月,区科技工作站从教育局划出,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个,实有2人,隶属于区农村工作办公室。
2000年*大鲵救护中心落成于武陵源宝峰湖,该中心是一个集科研、繁殖、保护于一体的科研机构。
6、经济状况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7、文化遗产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情歌。土家族男女青年倾吐心声互示爱慕的歌谣。歌词*通俗,音节自然朴素,格式为七言四句或七言五句。如:远看潭水绿茵茵,不知潭儿有多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个歌儿试妹心。先碾谷来后筛糠,四两棉花慢慢纺;吃饭要等菜上桌,哪有一句就成双。爱妹聪明爱妹乖,时时想念挂在怀;有心和你结一对,干田螺丝口难开。一绣荷包才起头,心急人慌情悠悠;五色丝线密密绣,两人情重永不丢。
山歌。土家人民劳动或生活中传唱的歌谣,种类繁多,曲牌复杂,借物言志,咏景抒情,有浓烈的乡村气息。如:好田好地不用肥,好男好女不用媒;你我好比娥眉豆,自己牵藤自己围。枫树叶叶三个角,我劝情哥莫赌博;赌得锅里无米煮,输钱只好把衣脱。十八哥哥听我说,劝郎莫贪酒和色;太白好酒酒上死,纣王好色*灭。树上斑鸠喊腿酸,河里鱼儿喊口干;两个睡觉喊脚冷,单身怎过大雪天?
哭嫁歌。土家族民间姑娘出嫁时哭唱的一种歌谣,现在除边远山区外,姑娘们已不再哭嫁。哭嫁歌音律简单,但优美流畅;歌词凄楚,但委婉动听。既有百年不变的固定程式,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如一个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多人齐哭(哭十姊妹)。“哭嫁”也是土家妇女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一种反抗,如《骂媒人》:“媒人婆呀媒人婆,天天都到我家坐……我想给你倒杯茶,后园茶树未发芽;我想给你装根烟,后园烟叶未断尖;我想给你煮点饭,田里秧苗才尺半;我想给你倒杯酒,河里冷水断了流……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炸脑壳;胡豆开花绿茵茵,媒人吃了瞎眼睛;油菜开花一树籽,媒人吃哒烂肠子;鸡蛋清呀鸭蛋清,媒人吃哒要短命;鸡蛋黄呀鸭蛋黄,媒人吃哒烂肚肠……你到这家吃餐饭,说他有谷好多担;你到那家端了碗,说他有课好几千;你到那家喝杯酒,说他屋里样样有;你到那家喝口汤,说他有座好田庄……媒人尽挑好话说,不怕二天烂舌头!”
上梁歌。土家族修新居择定吉日举行上梁仪式时所唱的歌谣,内容多为“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畜兴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长寿、十全十美、百无禁忌”等祝福颂祥之词。曲调单一,内容可变,现代的上梁歌又赋予许多时代新内容。
劳动歌。劳动歌因劳动内容不同而有不同的讲法,如薅草锣鼓、挖土锣鼓等。具体表现形式是一边集体生产劳动,一边由两个歌师敲锣打鼓对唱,内容广泛,或唱历史故事、人物传说,或唱生活常识、为人处世,也有即兴表扬与批评的,如表扬老者:“今天是他打头阵,好比黄忠破曹营,老将打马往前进,后生哥哥使劲跟”;如批评后生:“挖土哥哥要使劲,落后也要往前行,一天到头紧站起,锄把发芽生了根”。
儿歌。儿歌是一种快板式的韵拍歌,至今流传的有《排排坐》、《板板梭》、《打铁歌》等。如“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毛铁打到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此外,还有“仪式歌”、“拦门歌”、“摆手歌”。“摆手歌”、“风趣歌”、“丧歌”等因地域不同而曲牌韵调不同。索溪峪一带还流传索水号子等歌谣。
戏剧。有阳戏、花灯戏、狮子灯戏、傩愿戏、蚌壳灯戏等。
阳戏。集中地是中湖乡。据传是清朝时中湖覃姓玉龙、玉凤两兄弟自四川挑盐带回一小调,传为今之阳戏。中湖阳戏属上河调,唱腔是尖板、窄音,曲调有四平调、正宫调等,主要传人有覃章早、胡德诚、熊正斌、胡廷贤、伍贤直、熊朝早、宋绍平、李满香、汪兴茂等,传统剧目有《?王征粮》、《桃花装疯》、《生死牌》、《秦香莲》、《百罗裙》、《血染衣》、《双天香》、《打仓救主》等。索溪峪镇在*和解放后都组织过阳戏班子,邓克平是主要组织人。1999年,中湖乡恢复成立阳戏剧团,文化站站长汪明洪兼任团长。武陵源现有中湖乡阳戏剧团和李满香组织的个体阳戏剧团,常年活动在本区及桑植县和湖北鹤峰等边区,深受群众欢迎。
花灯戏。由土家族传统的“打花灯”演变而成,在武陵源流传较广。花灯戏属“下河调”。演员只有一旦一丑,伴奏主弦乐器多用“大筒”。传统剧目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放风筝》、《牧童放牛》、《瓜子红》;反映怨女旷夫的《大四景》、《小四景》、《四季相思》;反映浪子回头的《吃醋》、《打烟馆》、《六劝》、《新十杯酒》等。
狮子灯戏。俗称“舞狮”。舞狮人必须身强力壮,精于武艺,两人着狮子道具扮狮子,一人拿绣球牵引,狮子从九张大桌叠架的桌面跳过,表演“缺角”、“上桌”、“打地铺”、“踏板球”、“跳通天桌”、“爬杆”等高难度动作,有时还有狮子打擂台。狮子灯在本区已有近400年历史,传人有胡德成、张庆余等。中湖檀木岗、索溪峪文丰村常有该剧目表演。
傩愿戏。土家族传统剧种,是巫师(老司公)在举行驱神送鬼“还傩愿”仪式时的一种歌舞剧。有的穿法衣、戴面具、唱巫腔和傩腔,歌词大多用俚语,插科打诨,结合方言土语,通俗易懂。传统剧目有《扫地先锋》、《开山神扎寨》、《许老观花》、《姜女下池》、《姜女寻夫》等,由巫师表演的小戏还有土地戏、九子鞭等。
蚌壳灯戏。由相传吕洞宾斩蚌故事改编而成,艺名为《三戏白牡丹》或《刘海戏蟾》。锣鼓唢呐是主要伴奏乐器,以声调悠扬、动作灵巧为人们所喜爱。传人有伍士达、伍士章和伍贤直。
音乐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主要是民歌音调,歌曲有“山歌”、“情歌”、“风俗歌”等,乐器主要有围鼓(唢呐)等。
围鼓(含唢呐)。又称打镏子、打排鼓,是民间红白会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一般7人演奏,乐器有一鼓、一大锣、一公锣、两副钹、两唢呐。其词曲红白会通用,以鼓和唢呐上系红、白布为分别标记(结婚不打“四字钹”曲)。史传的围鼓词有《撩子》、《火铺》等,《撩子》分《一二三》、《闪翅》、《堆罗汉》、《反落花》等十章,《火铺》也分《三枪》、《四进门》、《八哥洗澡》、《莲鱼吐丝》等十章,唢呐词有《八十正宫》调等。在农村,围鼓是最普及的乐器,每逢红白喜事都有围鼓和唢呐表演。
此外,木叶、土号、树皮号、二胡等也是民间常见乐器。
曲艺有三棒鼓、渔鼓、莲花闹、花鼓等。
三棒鼓。由三人合作表演,一人掌鼓、一人抛刀玩棍、一人打小锣,唱板为四平板。技艺高超者,能抛四五把短刀,还能表演纺棉花、河鹰展翅、美女梳头、白蛇吐箭、双龙出洞、跑马射箭、懒婆婆裹脚等技艺,二人伴唱,有《薛刚反唐》、《杨家将》、《教儿经》、《女儿经》等固定本头,也有即兴创作,为该曲艺赋予新的内容。
渔鼓。道具是一筒鼓一钹一短棒。一人表演,内容多为《杨家将》、《说唐》、《三国演义》等历史评书,也有即兴编唱内容,民间艺人有李海初、吕月初、汪光槐等。
莲花闹。是单人道情吟诵、竹板击节的曲艺。唱词多系自编,劝人行善,质朴有韵,响亮动听。“*”时文艺宣传队伍多用它来进行宣传。传统节目有《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等,现代题材有《计划生育好》等节目,颇受群众喜爱。
花鼓。苗族舞蹈,清乾隆年间传入武陵源,三人组成,一人击鼓边,二人击鼓面,并按曲牌节奏边击边舞,表演“连环翻身”、“空心翻”、“武术”等,黄龙洞风情馆曾表演此曲艺。
工艺主要有织锦、刺绣、竹编、石刻等。
织锦。又名“西兰卡普”、“土花铺盖”,为土家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是森林公园工艺品厂的主要产品。织锦是在特制的本质织机上以锦纱为经、五彩丝线为纬、手工提花织成。以其质地厚实、坚韧,色彩鲜艳,格调古朴,流畅生动著称。图案有花草、鸟兽、生产、生活、几何、字样等种类。为旧时土家姑娘必备嫁妆之一。据考证,早在汉代,土家织锦就作为方物贡入汉室宫廷。20世纪后,土家织锦曾漂洋过海至日、美、英等国展出,并作为礼品,被国家*赠送给外国元首及*官员,如今织锦以壁挂、枕巾、沙发垫、桌围、提袋、服饰等多种式样远销世界各地。
刺绣。是土家姑娘在直纹平布上,按照布纹的经纬和预先绘画的花样与底色不同的丝线绣成图案。旧时姑娘们穿的绣花衣服,绣有服饰花边、胸花、帽花,此外绣花枕头、绣花荷包等也是精巧的手工工艺品。土家刺绣在配色上有自己的讲究与习惯,一般选用青、蓝、大红等深色布料作底布,用浅色绣线制作图案,或者相反,两种用法的结果使绣品显得质朴逼真,色泽鲜艳,对比强烈。传统图案有“花开富贵”、“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闹梅”、“松鹤同寿”等,分室内、衣着、工具、行李装饰等多种种类。在景区,土家妇女边绣边卖的精美鞋垫,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石刻(石雕)。境内的石刻石雕种类很多,景区标志石刻石雕和领导、名人为景区题词题字的石刻,据统计超过了6000幅;旧时土家人须臾难离的生产生活用品,如石磨、石碓、石碾、擂钵、猪食槽等;镌刻墓碑,土家族人对于墓碑的刻镂十分讲究,除墓志铭(碑文)外,还刻镂一组或多组人物和故事,题材有“二十四孝”、“八部大神”等,故事场面复杂,人物形态各异,雕刻技艺高超;百丈峡石壁上的明代石刻,龙凤庵中的清代碑刻,都是文物保护的重点;石狮通常摆放在豪门大户、企业(机关)单位、宗祠、寺庙门口,石龙大都刻于大石桅、石柱、石匾之上;还有天子山龟纹石、米花石、索溪峪鸡血石雕刻工艺品,堪称石雕工艺代表作。
竹编。主要有睡簟、晒簟、筛子、簸箕、提篮、箩筐、背笼等生产生活用品。民间篾匠很多,能编制各种竹篾制品,仅背笼就有走亲戚用的“丽背笼”、负重用的“柴背笼”、赶集用的“盐背笼”、装物用的“胯皮背笼”等。
此外,还有木刻雕花、草编蒲团、麻编草鞋等,都是土家族传统工艺品。
区境虽无有重大影响的美术名家,但美术活动普及发展很快。
8、民族宗教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全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1389人,聚居在历史上土司管辖的地区。
历史上本境土家族聚居,以同姓居住一个村寨,今中湖、天子山、协合、索溪峪、森林公园大部分是土司管辖地区,土家族人口占90%以上,在土汉杂居地区,土家族多居住边远山村,条件较好的地方多为汉族人居住。
由于境内土家族接触中原文化较早,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民族融合时间长,致使土家族语言已近于消失。据2000年区民政民族侨务局调查,尚有4乡(镇)6村143户324人能说,能听懂少量土家族语言。生活用语存在汉语、土家语相糅杂的“双语”现象。
历史上,境内土家族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生产、生活习俗“汉化”甚为明显,但至今仍然残留着本民族的一些特征和习俗。
白族
境内白族的祖先来源于云南大理地区,《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1258年,蒙古贵族蒙哥决定进攻南宋,亲自领兵攻打四川,忽必烈攻打湖北,命令兀良窝合台从云南经广西,直捣南宋后方的潭州(今长沙)……由于进入云南的蒙古大军牺牲较多,还要留下来镇守,兀良窝合台除率领精锐骑兵三千外,便大量征发白族人民为“寸白军”,由段福率领从征。1259年,他与忽必烈大军在鄂州(今汉口)会合。蒙哥死,忽必烈为蒙古大汗(国王),兀良窝合台同到上都,这支“寸白军”于1261年被遣回云南。在遣返途中,许多人流落于洞庭湖西部,其中一部分人就在大庸、桑植安家落户,流迁定居大庸、桑植的有谷万均、王鹏凯、钟千一等,繁衍至今。到2000年本境内有白族765人,多居住在天子山、中湖、索溪峪等地。
白族人在迎神赛会时,三元老司唱词云: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白端,家住云南喜州县,苍山脚下有家园。喜州、苍山都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白族经过长时期与汉族融合,其语言风俗习惯与汉族大同小异。
苗族
近代迁入武陵源的苗族,是明初和清朝中叶“乾嘉起义”时,从沅陵、花垣等县扶老携幼搬迁而入的。迁居永定、武陵源的苗民有石、龙二姓。石姓从沅陵迁武陵源,至今已传12代,主要散居在索溪峪镇、公园管理处等地,龙姓迁入武陵源已有11代,在公园管理处等地,现在武陵源区苗民已基本与汉族融合。据2000年统计,区内有苗族115人。
佛教
据初步考证,从寺庙建置年代来看,协合乡宝峰寺始建于南宋,协合乡道林寺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有僧徒奉香火,建国前协合乡有和尚2人,斋姑6人,斋姑居家,和尚住庙。
武陵源区传教的寺庙有宝峰寺、朝阳寺、道林寺、红岩寺、云台寺、上中下天子庙、龙凤庵、回龙寺、永镇寺等。传戒是佛教信徒传授佛法,并在信徒的头顶上烧疤的宗教仪式,信徒受戒后才是僧侣,一般由开堂寺庙的方丈和尚主办,称为戒和尚,每个戒僧只传三期戒,到第三期称为圆满期,即功德圆满,武陵源传经和尚有宏经、普法、永尘、本寺等。
道教
本区的道教属正一道流派,据初步考证传入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区内道教信徒都散居在农村,从事道教活动的人都是不脱产的农民,他们既不开炉炼丹,也不治病祛邪,跟人学会打(打乐器)、做(舞蹈步伐)、唱(唱词的腔调)、念(念诵经文)、写(写表牒文书)等基本功,以后就请师傅度职,传授符篆密旨,并按道教的宗派取上法名之后,便可在乡下行教。
道士(称从事道教活动的人),有一套打醮(祈福),度亡(超度亡灵)的符篆。他们写的表牒文书据说可以上通天庭,下通幽冥,与佛教所倡导的起死回生、生死轮回相吻合,道具有磬、铙钵、朝笏、三清九宫神灵画像等,道教的主要活动是为人祈福禳灾,道士为死人颂经拜忏,超度亡灵脱离苦海。民间每年有请道士作“请吉醮”的习俗,众人集资,请道士设坛拜忏,请玉皇大帝赐福给芸芸众生,免降一方水、旱、虫灾。有些道士也为人家看风水,选择住宅基地、墓地等。
基督教
1906年,基督教传入大庸、慈利、桑植,1996年,建立大庸福音堂,福音堂是教徒的活动场所。
圣职人员有牧师和传教士,牧师主持宗教仪式,管理教义,传教士是教会下层工作人员,还有由教徒骨干组成的长老,执事负责教会的行政事务。
基督教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经典,在星期日做礼拜时向教徒宣讲,教徒做祷告时默念自己的罪过,信教人要经过“洗礼”后才算正式教徒。重要节日有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复活节。节日时教徒聚集教堂庆祝,传教士常去农村宣传基督教的宗旨,吸收信徒做祷告,祈求上帝保佑。教徒结婚,牧师和教友唱赞美诗祝福,教徒死了,由唱诗班唱哀歌。
9、文物考古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位于张家界公园西北侧中湖乡的化香坡。坐北朝南,东侧有“金凤展翅”和“独龙峰”对峙。“石壁嶙峋,拥起卧龙之势;山林翡翠,飞来仙凤之形”。龙凤庵因此得名。龙凤庵碑刻记载,该庵为明代所建,清代7次修缮,规模为二进三殿,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驿道上,昔日香火鼎盛,远近闻名,现尚存前殿、化香炉石塔,左右二龙门,左右二凤池等,另有9块碑刻,保存完好,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观。建于森林公园朝天山。“山以朝天名,意取乎仰容昊天”。观址原在山顶,其间曾历劫难数次,几致朽废。康熙年间,有和尚醒作入观苦修,恢复旧貌。乾隆年间,有山民李国玉在山顶耕地时获真武铜像,供于观中,自此香火鼎盛。后屡经修缮,规模达三进两殿20余间,面积达1900平方米,为武陵名刹。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庙周围夹墙环抱,门、窗、柱、匾具是雕刻岩石结构,有大小门洞17个,历代碑刻42块。民国时被土匪毁坏,现仅存部分石墙及山门,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子山寺庙
天子山上有“天子庙”三座,按上、中、下位置,正名分别叫“向王宫”、“天子殿”和“天子庙”,建于天子山的向天湾、丁心溶和烽火台。三座天子庙都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元末明初的土家族起义首领向大坤,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二十三年(1390)、二十四年(1391)建造。经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同治二年(1863)、同治九年(1870)三次续建和修缮。向大坤系巴蜀大盘龙洞主、靖安宣抚史向肇云之第四子,生于元致和元年(1328),元至正十七年(1351)逃兵燹至龙潭。明洪武二年(1369),向大坤应青岩隐士李伯如之邀,率众上山,举旗起义,吹角齐军,称王号,称向王天子。此后攻州占县,震动朝野。明太祖曾先后派湖广平章杨景、中山侯汤和、江夏侯夏德兴率部征剿。苦战数年,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兵败,在神堂湾跳崖身亡。三庙面积都在150平方米左右,供有向王夫妇木塑金身,在清代修缮时添立:“当今皇帝万万岁”木牌一块,现仅存遗址和天子殿、天子庙记事石碑2块。
灵贞观
在宝峰山巅海拔1212.8米处。经宝峰湖登鹰窝寨,过红箱岩、玉玺岩可达观址。坐西朝东,门洞横额为“胜武当”,下有联云:“庙貌更□留昭士,圣灵常显护众生”。呈丁字状,依山就势建筑,东西两殿堂,南北两禅房。墙为条石砌就,瓦为生铁铸成。环嵌在殿堂四周的石刻,对宝峰山记述甚详。碑云:自汉就建有小庙,宋前规模甚小,经明、清两代迁建,扩建始成规模,曾是铁禅老祖习道之处。屋上铁瓦毁于“*”,现仅存庙身。
百丈峡石刻
石壁高耸,题刻甚多。“百丈峡”三字字径围丈许,攀崖飞刻,旁注“明进士于越天门山人李□书”等字样;明嘉靖年间,九永兵备兼左参政胡桂芳过此题诗赞曰:“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戎旅徐行风雪紧,谁将兴尽类山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正月二十七日由永定指挥张国将督工镌刻。正德元年(1506)石刻记载的是慈利县丞其宠及地方官卓思廉督工凿通石壁便道情况,还有捐献银两的户主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