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6月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正式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2000年3月,整体迁至现址。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文名:浙江中医药大学
英文名: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53年7月
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医药
属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所属地区:浙江杭州现任校长范永升
主管部门:浙江省人民*
硕士点:48个
博士点:14个
博士后流动站:3
校训:求本远志
专职院士:1人
主要院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310053)学校代码10344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
1、简介
浙江中医药大学
2、院系设置
下设12个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建有14个研究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26人(含独立学院),其中本科生10585人、硕士生1643人、博士生171人、留学生227人。
3、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现有*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2个,其中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重中之重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7个。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14个,覆盖中医、中药2个一级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硕士点48个,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6个一级学科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以及自主设置的听力学、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信息学、中药市场营销、中医药生物工程学、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和口腔修复重建医学等7个目录外硕士点;具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科专业26个,其中*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重点(优势)专业14个。中医学入选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临床医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拥有国家教学团队1支、国家精品课程9门。曾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先后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4、人才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有校本部教职工1035人,正高职称303人(含附属医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人选5人、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教学名师7人、浙江省名中医40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2014年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5、办学实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
6、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已与美国、德国、英国、巴西、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28个国家与地区的62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了52个国家与地区的国(境)外学生,先后聘请了40余位外国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7、领导关怀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张德江、*、李岚清等**的关心和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8、办学理念
全校师生正秉承“求本远志”校训,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9、历史沿革
1953年6月创办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5年10月学校独立办学
1956年初学校迁至杭州市四宜亭
1956年下半年学校迁至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
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
1960年、1970年学校两度并入浙江医科大学
1974年9月恢复浙江中医学院
2000年3月学校整体迁至现址
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10、组织机构
党政管理部门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校友总会办公室
组织部、统战部
宣传部、新闻中心、网络监管中心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
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
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教务处
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社会合作处医院管理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计划财务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
安全保卫处、人武部后勤管理处、采购中心
富春校区管委会
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药学院
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直属单位
滨江学院动物实验研究中心
药物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社会科学部
体育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
图书馆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学报编辑部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群众团体
工会团委
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
附属第三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广兴医院(杭州市中医院)附属金华中医院(金华市中医院)
附属宁波中医院(宁波市中医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附属杭州第三医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附属杭州西溪医院(杭州市西溪医院)
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附属杭州口腔医院(杭州口腔医院)
附属衢州人民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附属温州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
附属嘉兴中医院(嘉兴市中医院)附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
附属湖州中医院(湖州市中医院)附属绍兴中医院(绍兴市中医院)
附属浙江同德医院(浙江同德医院)附属杭州第一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1、师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大鹏
浙江省特级专家
范永升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范永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万海同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高镇五王泽时高瑞兰徐慧云葛琳仪李大鹏吴良村俞丽霞王永华余土根张乃大范永升沃兴德连建伟吕圭源万海同孙秋华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王会仍徐锡山沈景允吴良村葛琳仪汤金土连建伟徐志瑛盛玉凤鲁贤昌肖鲁伟范永升徐珊宋康俞景茂陈意裘昌林王坤根潘智敏王樟连范炳华宣桂琪盛丽先程志清楼丽华周郁鸿周维顺何若萍宋欣伟姚新苗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方剑乔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范永升徐珊吕圭源万海同方剑乔吕宾
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
陈棣秦樾韩贤林曹义海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卓玉赵华军宋振远杨海涛马永敏王兴亚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
吕圭源万海同方剑乔李范珠温成平杨洁红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范永升吕圭源万海同柴可夫方剑乔史晓林温成平李昌煜李范珠杨洁红何昱赵华军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王永华熊耀康余勤吕宾童培建丁志山张光霁陈民利蔡宛如陈芝芸陈培丰袁强吕伯东范春雷梁宜陈喆吴承亮张宇燕夏道宗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
方剑乔吕宾
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
李范珠万海同李俊伟温成平黄真陈民利杨洁红李昌煜陈喆王新昌周云仙何昱王灵聪
浙江省医坛新秀
郑园娜杨珺超张娟张烁陈群伟吴连国马睿杰梁宜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范永升熊耀康吕圭源吕宾金竹青李昌煜童培建徐珊张光霁来平凡葛卫红曹毅包素珍袁强刘喆尹华周岳君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谢志军徐莉张俊杰王新昌邵晓梅吴承亮陆红石森林张水利高建莉张烁陈芳陈群伟范一宏周云仙冯剑颖袁小凤叶宝东
12、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优势不断凸显。专业设置从单一的医科类3个专业发展到医、理、工、管、文5个学科门类的26个本科专业,其中*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重点专业8个、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6个,中医学入选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拥有国家教学团队1支、浙江省教学团队5支,浙江省教学名师7人,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浙江省精品课程25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在近三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并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誉为“开创了我国中医高等教育的新模式”。2008年再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中医学专业、2013年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国家试点认证。
研究生教育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开始招收港澳台研究生,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为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单位,2000年获批开展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工作,2003年获准设立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被批准为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培养单位,2006年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2007年获批设立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取得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09年取得临床医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开展全国首届中医师承与专业学位衔接工作,2010年取得中药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取得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临床医学、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2年获批设立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点14个,硕士点46个,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覆盖中医、中药2个一级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6个一级学科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听力学、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市场营销和口腔修复重建医学4个目录外专业,专业学位点覆盖临床医学博、硕士和中药学、全科医学硕士4个一级学科,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学位类型齐全,培养层次完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以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的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推行临床学科学位点平行管理,组建学科专家评议组与专家库,实施校院两级研究生经费改革,进一步明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责权利,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服务更加到位,有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542人;在校研究生1589人,其中博士生168人、硕士生1421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130人,其中博士生224人、硕士生2450人;已培养出站博士后9人,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257人。
成人教育
浙江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94年,充分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良好的教学设备及优越的办学条件不断发展进步。继续教育学院设有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学历教育科、继续教育科和社会培训科。学历教育科主要开展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20余个专业的专科、专升本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主要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术培训、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临床医师知识更新班、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基层名中医培训等;社会培训科主要开展通用型工种培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培训、亚健康行业工种培训和各类医药养生保健培训班。
2012年国家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增进健康为中心,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体系。2014年浙江省下发《浙江省人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促进健康保险、护理康复、健康养老、中医医疗保健、体育康复、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健康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可以看出,健康服务业既需要高、精、尖等高级技能型管理人才,也需要吸纳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服务人员,人才需求量将逐年上升。目前,我院已经成为省内开展医药行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工作的主要骨干学校,是浙江省培养医、药、护、康复类人才成人教育的摇篮,也是社会人士寻求自身健康,参加健康养生培训的重要基地。
13、专业介绍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前身为中医系,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主要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临床教学任务,现实行医教结合模式。
创办于1959年的中医学专业在2003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2008年成为*特色专业。依托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办学,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突出。
学院拥有教授、主任医师13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技师、副主任护师等236人。其中博导28人,硕士生导师1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名中医22人,省级名中医28人。现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3个。专业核心课程中,拥有《金匮要略》、《方剂学》、《中医骨伤科学》等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病学等9门省级精品课程。现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3个。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竭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观,在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服务于社会,毕业后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前身是筹建于2000年4月的浙江中医学院医学系(筹),2004年7月正式组建浙江中医学院医学系,与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的办学模式。
2006年2月浙江中医学院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5月,医学系随即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直属附属第二医院)现有教职员工1064人,其中高级职称153人,现有硕士生导师182人,博士生导师20人,现拥有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2个(风湿病科、外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中医痹病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建设和培育项目6个(风湿病科、肝病科、骨质疏松症、肺病科、外科学、护理学),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省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学科建设经费达1430万元;在科学研究方面,医院先后承担了*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44项,厅(局)级科研项目近300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近40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11项,各类厅局级奖励19项。SCI收入文章13篇。2014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期限为5年,并在同年申请立项“省级新兴特色专业”成功。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遵循“医德教育为先导,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提升为核心,岗位胜任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初步的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能在基层卫生保健机构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提供安全有效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力争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良好社会声誉,符合浙江省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
第三临床医学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前身为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成立于1986年,2006年随学校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学院下设针灸、推拿、康复医学、医学美容、临床医学5个教研室和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目前开设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2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针灸推拿学和中医骨伤科学)。学院拥有国家一类特色专业1个(针灸推拿学专业)、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针灸学)、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针灸科)、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1个(针灸推拿学)、省高校重点学科1个(针灸学)、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针灸学、推拿学)、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针灸推拿学)、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1项(针灸推拿学)、浙江省“十二五”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1项(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个(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现有教职工766人,其中高级职称109人、中级职称187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133人,“卫生部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3人。以浙江省针灸推拿国际培训中心为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年平均接收外国进修生200余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建有高标准的、全国同类专业一流的针灸示教室、推拿示教室、练功房、体能训练室、针法和推拿手法测试室、针灸实验室、康复示教室、学生校内模拟医院(晨曦针推医院)等。近年来,我院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高校、走进农村”,服务了上万人,获得各类省级奖项10余项,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973计划分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4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等省部级课题34项,厅局级及其他课题200余项,研究经费近1000余万元;卫生部视听教材4项,浙江省教育厅教改课题5项,其他教改课题20余项;同时建有*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发表各级各类科研文章400余篇;教改文章70余篇,其中公开发表30余篇。编写各类专著50余部,其中主编23部、副主编6部;教材60余部,其中主编17部(*规划教材1部)、副主编20余部(*规划教材6部)。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表彰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优秀奖2项,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高等学校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1项。
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浙江省针灸推拿医院),为省内最大的集医教研一体,以中医、针灸推拿、骨伤、康复、中医美容为特色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学院主要的后期临床教学基地。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原基础部)成立于1984年,1999年组建基础医学系,2006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至今。学院下设6个研究所和14个教研室(研究室),2个实验教学中心,2个科研实验室,1个中医四诊实训室和1个中医门诊部。学院在编教职工108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57人(其中正高25人、副高32人);省特级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1人、第一层次资助对象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专业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达62.5%。学院拥有1个*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课程各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1个*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1人,拥有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各5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目前在读中医学博士33名、硕士116名,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116名。
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设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口腔医学博士6人、硕士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兼职教师包括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讲师等80余人。学院组建了一支包括国际牙医学院院士、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委引领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临床、科研团队,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自2004年建立口腔系,现设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基础医学5个教研室,并设有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两个研究所。2012年“口腔基础医学”入选浙江省重点学科。学院在学校三家附属医院、附属口腔门诊部、杭州口腔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20余家省内知名医疗单位设立口腔临床实习基地。口腔教学实验中心配置国内外先进的口腔教学仪器,教学理念先进,成效显著,学生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在工作单位临床业务出色,理论知识扎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药学院
药学院始建于1986年,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现共有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其中中药学专业为*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中药学学科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中药学教学团队为浙江省省级教学团队。
现设有中药资源学、临床中药学、药物制剂等8个研究所和教研室。拥有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资源工程学实验室等6个浙江省重点专项实验室,1个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中药学、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中药学博士点,1个中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是国内药学类专业门类较齐全、中西药两个领域并驱,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的少数院校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7人,其中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8人。拥有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者14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浙江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大力倡导“神农尝百草”的实践精神和“悬壶济世”的职业精神,逐步孵化出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百草课堂”、浙江省十佳学生社团“本草社”、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中草药嘉年华”等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受到*电视台、《中国中医药报》等各类主流大型媒体报道转载近两百余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各专业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
护理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创建于1997年,2000年开始招收培养四年制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现为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专职教师3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2人(含兼职)。迄今已培养护理学硕士生45人,本科生、专科生近3000人,已成为浙江省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开辟助产学专业,2011年获批拟招收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2014年成为全国八大高校试点单位之一。护理学专业是省重点专业、省“十二五”优势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并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学重点学科、省高校护理学专业重点学科。现拥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
学院以“取中西医之长,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鲜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专业特色。拥有36家三级医院为学院后期临床教学基地,开展以“感受爱、理解爱、传播爱”的大爱文化为基础的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天使之路”和“女生节”系列活动。已与美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及港澳台地区等护理学院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
医学技术学院
医学技术是医学门类下独立的一级学科。2014年5月学校在原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医学技术学院,以“医教一体、校企协同”的办学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现开设听力与言语康复、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先后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省新兴特色专业等重点建设项目。拥有听力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中医药信息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医药信息学、中医药信息管理学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和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在编职工5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二层次入选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浙江省钱江人才A类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学院现聘“医教一体化”临床教师23人,“企业精英”客座教授8人。
学院现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企共建实验室,年受捐120万元仪器设备,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8个,其中学院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被列为省级医学类实践基地。学院还与美国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密尔沃基大学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7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院获*教学成果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5项,发明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9项,省级大学生新苗人才项目32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奖68项,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亚洲赛铜奖8枚,年海(境)外交流10人次。本科生就业率为98.9%。
学院拥有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惠耳、斯达克、奥迪康等知名企业在学院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奖金额达24万元。学院现有“启和苑”和“爱耳日”等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中西医结合基础、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物化工、中医药生物工程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设有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与制药工程3个研究所,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学院现有专业教师50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5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生导师3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院是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基地。
学院学风浓厚,师生团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每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荣获多项奖励。学院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单位”、“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设英语、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3个本科专业和1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28人,博士11人,外籍专家2人。2人入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1”人才;2人获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人文社会科学类);13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教坛新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省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双语课程2门,及12门公共选修课和35门网络课程。拥有18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30个社会实践基地,3个学科竞赛基地,2个教学实验中心,14个实验教室。学院图书资料室目前共有图书42000余册,期刊180多种。
学院立足社会需求,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综合素质优异。近三年,在省“挑战杯”、电子商务竞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一、二等奖17项;1名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名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名学生荣获浙江省“美德学子”提名奖;50余名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签约合作开展“3+1”、“3+2”项目。学生在本校学习三年,在对方学校学习一年并完成对方学校本科阶段的课程,获得对方学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我校颁发的学士学位及学历证书,同时可以申请继续留在对方学校一年进行硕士阶段的深造;与匈牙利佩奇大学、*义守大学等学校建立交流关系,每年有学生赴对方学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等高校签约进行暑期夏令营活动。在学业之外,学院举办各类学生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营销之星大赛、外语节、读书工程、人文讲坛等。
14、招生简介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一、招生专业及科类
预防医学(五年制),理工类
二、招录与招聘
定向培养招生录取,按照“先填志愿,择优选拔,后签协议”的原则。按考生户籍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定向招生(招聘),本科安排在第二批提前录取。定向培养原则上实行“招录与招聘并轨”,部分县(市、区)的部分专业不实行“招录与招聘并轨”(详见定向培养招生计划备注)。
三、学习费用
预防医学专业学费标准为6325元/学年/人。经学校录取并签订就业协议的定向培养学员,可得到委托培养用人地*补助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补助标准不少于4.6万元/5年/人。具体补助办法以各县(市、区)卫生局协议为准。
四、就业与待遇
实行“招录与招聘并轨”的县(市、区)定向培养生按期毕业后,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农村社区工作。具体工作单位由卫生部门商人力社保部门确定,由用人单位与定向培养生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预防医学定向培养生聘用期间需参加全省统一的毕业后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级*给予学费补助的人员。聘用合同期满后,仍未取得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不再续签聘用合同。其他政策请咨询各县(市、区)卫生局。
未实行“招录与招聘并轨”的县(市、区),定向培养政策按各地制定政策执行,请咨询各县(市、区)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