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面花
子洲面花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的特产。面花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美味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特色佳品,更体现传统文化情节。子洲南川面花源远流长,品味独特,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子洲面花于2012年4月入选榆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基本介绍
子洲面花
每到寒食节的前几天,子洲南川的家家户户便把准备好的上好的白面和好发酵,再准备好黑豆,瓜籽、麻子等点缀用的材料和各色颜料等。捏面花的这一天,他们早早地吃过饭,然后女人们就开始做面花。有时候做得太多,就请邻家或亲戚帮忙。他们把发酵好的面团兑上一定比例的面粉,和好饧到,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和吉祥图案等,有男孩、女孩、抓髻娃娃、十二相属及各种飞禽走兽等等,其制作工具十分简单,就是刀子、剪子、梳子等,凡是生活中能见到的,他们都能捏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面花捏好后,放在锅里蒸熟拿出来放在用高粱秸制成的盖子上或笸箩、簸箕里,等冷下来后,再点上各种颜色,这样面花就算做好了。有些动物的眼睛常用黑豆、麻子或瓜籽来替代,这些都要在捏好未蒸时做好。做好的一些小型面花一般都挂在圪针的枝条上,这样既可以慢慢晾干,又便于观赏,有的可以存放到第二年的寒食节前。
2、相关传说
子洲面花
3、习俗传承
随着这一传统习俗千百年的流传,面花已不仅仅作为祭祀的祭品了。而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已经融入到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之中。例如,在男女青年初定秦晋之好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对面捏的“莲花鱼儿”,女方要送给男方一对“大面老虎”。结婚时还要蒸制“催妆馍馍”。像海碗一样大的馒头上装饰精美的纹饰,涂上花色,美轮美奂。逢年过节,心灵手巧的婆姨女子就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捏成诸如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燕子、蝙蝠等造型夸张、栩栩如生、美观诱人且独具地方特色的面花,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4、媒体报道
子洲面花
为更好地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子洲面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间艺术魅力,4月4日,子洲县在裴家湾镇园则坪村举办了首届“子推文化节”面花大赛。来自6支代表队共64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恢宏盛大的场面,吸引了社会各界近2万人前来观看。
捏面花是子洲淮宁河川在寒食节的民俗。面花又称子推馍,是为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肉供晋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逼迫介子推,熟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于是流传下了延续2640多年的寒食节,这里的居民则在每年的寒食节捏面花,代代相传。2013年9月,子洲面花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赛现场,选手们用灵巧的双手,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诸如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燕子蝙蝠等形态各异且独具地方特色的面花,再将红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装饰辅料点缀在面花上,顿时面花栩栩如生。大赛期间,还举办了陕北秧歌、陕北说书、子洲唢呐、子洲剪纸、子洲石雕、摄影展览等展示陕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让观众们在惊叹活灵活现的面花同时领略更多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经过评委们现场评定打分,此次面花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2名以及优秀组织奖6个。
获得二等奖的园则坪村代表队选手张润兰说,“通过这次活动,我和其他选手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为我们搭建更多交流学习的平台,将面花祖祖辈辈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