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杨裕兴面条

科普小知识2022-12-15 09:27:12
...

杨裕兴面条是湖南长沙一带的地方传统名小吃,属于湘菜系。“杨裕兴”的金字招牌手工鸡蛋面做法:每袋面(22.5公斤)用鸡蛋2.5公斤、纯碱200克至250克(热增冷减)、水3公斤(冷增热减)拌和均匀,揉成大砣,竹杠压平,每压一次,遍撒菇粉,折叠复压,反复十来次,最后压成布匹状,滚筒切丝即成。此面有口皆碑,常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

1、杨裕兴”的小知识


杨裕兴百年老店

老板名叫杨菊邨

(一)

杨裕兴面馆第二任老板感觉像个神秘的人。

别的不说,光是他的名字,就有点云遮雾罩的意思。

绝大部分人叫他“杨菊村”,但今日“杨裕兴”公司的一份权威资料却指出,他的名字的原始写法其实应是“杨菊邨”。

当然,单就字而言,此“邨”可以通作彼“村”,但是,感觉上,此“杨菊邨”却似乎不可通彼“杨菊村”。两者的区别,仿佛“杨菊村”是一脚跨进了现在,依然在新时代的浪尖上奋勇前进的弄潮儿,而“杨菊邨”则是停留在过去,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兀自投入地表演着关于一个老字号的独角戏的寂寞名角。虽然,二者所指百分之一百是同一个人。

“杨菊邨”身上,藏着老面馆的风雨往事,而关于这一切,“杨菊邨”不一定知情。

(二)

据说,“杨菊邨”曾经领导过一项秘密工作:刺探竞争对手的情报。

“杨裕兴”的金字招牌是手工鸡蛋面。这鸡蛋面是“杨裕兴”的首创,制作方法呢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将面粉、鸡蛋、纯碱用水拌在一起,揉成一大砣,用竹杠压平,然后折叠起来,又压,反复十来次,最后压成布匹状,再最后就是用刀细细地切成面条。这样的面条,下锅不粘不稠,入口不滑不腻,软硬适度,富有韧性,让人过口难忘,当时号称长沙一绝、“神仙难吃刀下面”。凭着鸡蛋面,“杨裕兴”一时风云长沙。如此好吃的鸡蛋面,做法呢不存在什么独门秘方,也不存在什么专利保护(那时可能还不晓得有专利保护这个搞法),于是长沙一些面馆也开始做起了鸡蛋面,而且做得也蛮好吃。靠着鸡蛋面大红大紫的“杨裕兴”于是多少要受到一点冲击。怎么办?

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思想指导下,杨菊邨开始行动了。他采取的措施是:派人刺探对手的情报———他们是怎样做鸡蛋面的,速速报来!

结果,探子报告:对手是在上等面粉中,加入了5%的新鲜鸡蛋。

杨菊邨当机立断:他们加5%的新鲜鸡蛋,我们翻倍,加10%的鸡蛋。

幸好对方没有反侦察,也或许是根本没有觉察到杨菊邨的侦察,几个面馆之间关于鸡蛋数量的暗中叫劲就此打上句号,没有演变成你加20%、我加30%的恶战,鸡蛋面还是鸡蛋面,没有变成“面鸡蛋”。而且最令人欣慰的是,这场年代久远的市场竞争,竟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杨裕兴”加的鸡蛋量多,结果做出来的面格外轻软柔滑、久泡不散,深受食客喜爱;而对手继续保持原有的鸡蛋分量,所做的面条条素沉实、富于筋力,别有一番味道,得到许多就好这一口的食客追捧。


"杨裕兴面条“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在食客面前,杨菊邨还经常以一个神秘人物的形象出现。

半个多世纪前,在杨裕兴面馆里,经常有食客看着一个神秘人物发愣:这个人,从穿着水平来看呢绝不是个叫化,从脸色来看呢营养状况应该也还可以,可是,为什么,他总在店里捡别人吃剩的面吃!看,他还那样地泰然自若!

不晓得实情的,会用一个字来评判这个人———“神”!这个“神”,是“神经”的“神”。

而晓得实情的呢,则会慨叹一声,也给出同一个字——“神”!而这里的“神”,则很有点“神奇”、“厉害”的意思。

因为,这个专门在店里捡别人剩的东西吃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店老板杨菊邨。

杨菊邨当然不缺吃,更不缺面吃,只是,他担心自己吃到的东西,不能代表店里供应的正常水平———伙计给老板做吃的,当然会比给顾客做更尽心一些。于是,杨菊邨想出这一招,有事没事在店里捡客人剩下的东西吃,为的就是随时抽查面、粉的口味、质量。

这种搞法与以前人们所说的长官微服私访很有几分神似,它能确保触摸到被调查对象的最真实状态。而杨菊邨的“微服私访”又比长官们的微服私访更加不易:长官的微服私访,若说有什么要牺牲掉的话,最多是牺牲那份有大帮人前呼后拥的虚荣;而杨菊邨不仅牺牲掉了“老板”身份之尊贵,还极大地挑战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去吃沾有陌生人口水的残汤剩饭,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老板杨菊邨这般地“微服私访”,让厨房里、店堂里的伙计做起事来都不敢大意,“杨裕兴”的质量因而很是有了保证。

(四)

还有一份神秘,则属于“杨裕兴”乃至老长沙整个面、粉馆业,而杨菊邨是“杨裕兴”老板,所以这个“神秘”也算得上与他有点关系。

是什么呢?且听好了———

“猪肝炒码,轻挑,免青,免椒!”

什么意思?黑话?

这就必须提到在老长沙面、粉馆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及通用的术语。

“杨裕兴”的码子

长沙人众所周知的一句歇后语是:“杨裕兴的面———牌子多。”说的就是“杨裕兴”的码子多、专用术语(面牌名)也多。

什么是“码子”?长沙人管放在面、粉里面的配菜叫“码子”,有“盖码”跟“炒码”两种。所谓“盖码”就是事先做好了“码子”,面下出来后直接把做好的码子盖在上面;而“炒码”,顾名思义,就是临时用小锅炒出来的配菜,这样的“码子”新鲜而且味道好些,比“盖码”要贵。

“轻挑”、“免青”、“免椒”等就是吃面、吃粉时的专用术语。“轻挑”就是分量要少一点;“免青”就是不要放葱、蒜;“免椒”就是不要放辣椒。除此之外,还有“落锅起”、“带迅干”、“熔排”等等,将近一二十种。

这样的一大串吃面、吃粉术语,简直是爱吃面和爱吃粉的老长沙人的接头暗号,其中的韵味,新生一代人很难读得懂,它透着的是由对老物事有着共同的喜爱而生出的亲切感和共鸣,一种对逝去生活的追忆。

2、老面馆的筹码


杨裕兴面条

除这些专用术语外,老面馆曾经使用的筹码也很有讲究。进门后,按老规矩,你首先需要把你的钱在柜台处换成店里的通用货币———筹码,然后你拿着筹码去厨房外的柜台等着兑换你的面,做面的师傅会把你的筹码悬挂在你的碗上或者直接插在碗里,等面做好了再取走。听上去不太卫生,不过那时候倒真的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不同种类、价格的粉对应着不同类型、颜色的筹码,而且,筹码的摆放方位———反放还是斜放也有讲究,反放可能表示顾客要的是“带迅”,斜放又可能暗示的是客人要的是“带迅干”,总之这一套“地下”状态操作的各种记号,只有大师傅或者老熟客才搞得懂。现在,筹码当然早已成了历史。

“真正好吃的还是老店。”

总之,要搞清长沙老面馆、粉馆的套路,还真是不容易。而那一套套让人云里雾里的讲究,实实在在成了老面馆、粉馆的一部分,没了它们,还真少了不少味道。

在长沙人的心目中,如果想吃面了,有面子上档次的老店有两个,一是杨裕兴,二是甘长顺。所谓“两个”,当然是指它们两家的老店。它们在长沙的连锁店怎么说也超过二十家了,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些连锁店总有一种火候未到的感觉。非要说为什么也说不清,但是就喜欢老店的口感,所以很多老长沙只认一个道理:“真正好吃的还是老店。”

3、“杨裕兴”的印象

从我记事开始,杨裕兴面馆就已经在司门口这个位置了。印象中,那时的杨裕兴远没有今天的气派敞亮。店面是长条形的,向里延伸得很深。前一截是店面,后面是厨房。也没有什么装修,墙上的石灰显得有些斑驳,地上是黑不溜秋的凹凸不平的水泥。店堂里摆着四四方方的木头桌子,围着它的是长条木板凳,黑黑的,渗着油光,一看就是有些年头了。走进店里,你会感觉有点暗,特别是在阴天。但一到吃饭的时候,这里往往就是人满为患,技艺高超的服务员像玩杂技一样端着一叠10多碗面在店堂里穿梭,一会就把面分完了,让人感觉真的是热闹而亲切。

4、“杨裕兴”的特色


杨裕兴面条

从吃的角度来看,杨裕兴的面在当时就是很有特色的:面很有嚼头,面码种类很多而且随到随做,汤很鲜,分量很足。价格多少已经记不清了,但肯定是不贵的。长沙人是好面子的,下馆子下不起,吃碗面总请得起,何况杨裕兴的猪脚、兰花干和海带汤还是不错的。一碗整整齐齐的面端上来,先喝口汤,烫而且鲜,还带着浓郁的猪油的味道,让身上的毛孔刷地一下就张开了。再将醋狠狠地淋上去,用筷子夹几夹,稀里哗啦地吃下去,那叫一个受用。

在熙熙攘攘的解放路上,杨裕兴就这样走过了几十年。

5、关于吃面的“黑话”

———长沙面食传统术语

1.落锅起(落锅)———见水跑、面条浮起来就挑起

2.带迅———熟而不烂

3.带迅干———带迅、油稍多、不要汤

4.二排———熟而不熔

5.熔排———熔而不碎

6.轻挑———分量少一点

7.重挑———分量多一点

8.轻油———油少一点

9.重油(双油)———油多一点

10.宽汤———汤稍多

11.扣汤———汤稍少

12.免青———不放葱、蒜

13.免色———不放酱油

14.过桥———面和码子分开

15.过桥加码———双份码子过桥

16.二排干———熟而不熔、不要汤

17.二排宽汤———熟而不熔、汤稍多

18.来原———不要码子、多放原汤

6、老字号


杨裕兴面条

杨裕兴·老讲究

制作米粉,杨菊邨只肯收购当年收割的头机米,且必须是最负盛名的本地“小河谷”。

肉丝、牛肉、酱汁、排骨等大锅油码,必先焯水,原汤沉淀,过滤煨爆,并加冰糖、苏酒(牛肉另加桂皮)时令油码,听报下锅,专人制作。

味汤用猪筒子骨加老母鸡炖就。

煮面条讲究宽汤、清水、滚开,忌阴阳水。

7、金字招牌

由“杨裕兴”首创。每袋面(22.5公斤)用鸡蛋2.5公斤、纯碱200克至250克(热增冷减)、水3公斤(冷增热减)拌和均匀,揉成大砣,竹杠压平,每压一次,遍撒菇粉,折叠复压,反复十来次,最后压成布匹状,滚筒切丝即成。此面有口皆碑,常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


杨裕兴面条

肉丝、酱汁、杂酱、牛肉、酸辣是“杨裕兴”的五个基本油码,其中尤以杂酱著称:选用新鲜里脊肉剁碎,加调味品勾芡,在面粉中淋入适量芝麻油,上桌时油泡闪烁,撩入胃口。

8、杨裕兴小史


杨裕兴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杨心田在长沙三兴街租赁一个铺面开粉馆,兼营汤圆,取“富裕兴旺”之意,将店命名为“杨裕兴”,全体职工连老板在内共计二人。

“杨裕兴”因其汤粉味道鲜美,加之服务周到,顾客云集,生意兴隆,盈利颇多,于1922年购置房产,雇工七人,扩大经营项目,增设甜品。

1934年,杨心田病重,其子杨菊邨继任经理。

1937年,杨菊邨在青石桥(现解放路)创设支店,增设汤面、卤腊味、煎饺等品种,有工人40多名,日营业额高达400银元。

1938年“文夕大火”,两家店铺均毁于火中。

“文夕大火”后,重建老店,将支店改棚屋形式,并恢复营业。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三兴街老店再度为炮火摧毁,两店只好合并于青石桥,次年建成三层新楼,转营汤面,因汤面质优味鲜,“杨裕兴”盛名传于长沙。

如今,“杨裕兴”设总店于解放路,并拥有多家连锁店。

上一篇:大平乡

下一篇: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