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是作者路经宋之问老家,询问诗人后人近况感慨而作,该诗从现实写去,又多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悲凉和感慨。
1、作品原文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宋公旧池馆①,零落首阳阿②。
枉道祇从入③,吟诗许更过④。
淹留问耆老⑤,寂寞向山河⑥。
更识将军树⑦,悲风日暮多⑧。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宋公:指宋之问,初唐诗人,曾任考功员外郎。字延清,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谢脁《游后园赋》:“清阴起兮池馆凉。”池馆:指山庄别墅。
②首阳:山名。曹植诗:“零落归山丘。”《一统志》:首阳山,在河南偃师县西北二十五里。陆机《洛阳记》:首阳山,在洛阳东北,去洛二十里。阮籍诗:“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夷齐所隐首阳,别在蒲州。阿:山腰。
③枉道:绕道赶路。魏文帝《与吴质书》:“故使枉道相过。”祇:还、依然。
④杨守阯曰:言宋诗尚矣,亦许我更过而题咏乎。须溪谓是尊慕前辈之词。
⑤淹留:停留。魏文帝诗:“何为淹留寄他方。”耆:古代年过60岁称耆。耆老:指宋之问的子孙。
⑥司马长卿《美人赋》:“上宫闲间馆,寂寞云虚。”曹植《王仲宣诔》:“经历山河。”
⑦将军树:指宋之悌栽种的树木。《后汉·冯异传》:“诸将并坐论功,异独屏树下,军中呼为大树将军。”庾信《哀江南赋》:“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⑧古诗:“萧萧白杨树,日暮多悲风。”《旧史》:之问弟之悌,有勇力,开元中自右羽林将军出为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兼采访使,寻迁太原尹。故云将军,初不曾为金吾官。原注疑误。赵汸曰:之问与公祖审言及陈子昂、沈佺期四人,为唐律之祖,实公诗法渊源也。武后时,之问、审言俱为修文馆学士,世交亦厚。然之问为人实不足道,诗无讥词,以其契家前辈也。但曰“零落”“寂寞”“悲风”,则感慨系之矣。
白话译文
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孤零地坐落在河南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的山腰。
恰好我绕道经过此处,见人们在此随意出入,宅内并无人迹,前辈啊,能否允许我前来吟诗探访啊?
我停留下来向老人询问宋公的子孙家世,老人告诉我,他家已无人了。我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看到宋公当时的园林树木,愈加使我回忆起昔日的情境而感到悲伤,真是越到走下坡路,凄厉的寒风越多!
3、创作背景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长安,为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结识名流以提高声誉,游历了许多地方。在路经诗人宋之问故乡汾阳时,不禁想起了宋之问虽然文著一时但下场飘零的旧事,感于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写下了《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4、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庄,而且那么匆忙,主要在于他相当尊重宋之问的诗作,所以他说:为了吟诗,也许会再一次访问这位诗坛前辈的故居。宋之问媚附张易之等权贵,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其人杜甫是不取的,所以全诗只及其诗,不及其为人。杜甫能做到不因人废诗。
第三句,“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是说访宋之问的子孙家世,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为宋之问“迹在人亡”而感到悲伤。
末句“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是通过将军树来借景抒情,增加了悲凉的色彩,通过该句把悲凉的气氛勾勒出来,悲凉之情呼之欲出。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赵汸曰:之问与公祖审言及陈子昂、沈佺期四人,为唐律之祖,实公诗法渊源也。武后时,之问、审言俱为修文馆学士,世交亦厚。然之问为实不足道,诗无讥词,以其契家前辈也。但曰“零落”“寂寞”“悲风”,则感慨系之矣。
5、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