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余杭清水丝绵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清明轧蚕花、茧圆制作等众多的蚕桑生产民俗。塘栖镇塘北村较完整地保存着剥清水丝绵、扯绵兜、缫土丝等传统手工技艺,并已被列为“杭州市蚕桑民俗生态文化保护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2008年6月,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余杭清水丝绵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清明轧蚕花、茧圆制作等众多的蚕桑生产民俗。据《杭州府志》记载:“钱塘、仁和、余杭……以同宫茧与出蛾之茧不任缫丝者,湅为绵,以余杭所出为佳。”唐开元年间,清水丝绵被列为贡赋。清康熙年间,余杭清水丝绵远销日本。民国时余杭“老恒昌”清水丝绵享誉国内外。1929年,余杭苏晋卿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曾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古代已有人总结出了“清、纯、淡”的制绵用水标准。《嘉庆余杭县志》记载,余杭狮子池“以其水缫丝(含制绵)最白,且质重云”。余杭位于苕溪两岸,天目万山之水倾斜于苕溪,日夜流动,温而不寒。这种含杂质较少的淡水,对制绵很有利。在世代相传的制作过程中,余杭妇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自成一家,创造了精巧细腻的工艺。从这里出产的清水丝绵,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边道薄而匀称,无绵块、无杂质,手感柔滑,韧性强,拉力强,放置长久不泛黄,因而久负盛名。
2、主要工序
“丝绵的制作必须经过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晾晒这6道工序”,俞彩根介绍,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操作。制绵的过程需要不断去除蚕丝外层的丝胶,丝胶除去越净,做出来的丝绵质量就越好。
3、工艺特色
余杭清水丝绵,手工技能要求高,完全依靠技艺人所掌握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是余杭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其制绵过程是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丝胶除去愈净,丝绵质量愈好。制作清水丝绵主要有七大工序:一是选茧,二是煮茧,三是清水漂洗,四是剥茧做“小兜”,五是扯绵撑“大绵兜”,六是甩绵兜,七是晒干后成丝绵。长期以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丝绵制作更依靠个人的悟性及长期实践体会掌握。
同时,丝绵除独特的制作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水质。余杭清水丝绵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厚薄均匀,特色鲜明。
4、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但是,我国大量蚕桑丝织传统技艺及相关风俗都处于濒危的状态。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国越纺织有限公司作为余杭“清水丝绵”的传承和保护单位,自始至终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并庄严承诺,将给予此项保护以最大支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