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山街

科普小知识2022-12-15 12:22:16
...

府前街,解放后也叫“南正街”,民国时名“中山街”,系道光十八年(1838)由知县龙光甸主持修建。街区总面积1.6万平方米,街长690米,宽3.5米,街道中间一米用青石板横铺,街区民房之间有封火墙,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其中200米至今保持原有风貌,古建筑完好无损,1983年10月被省*公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简介


中山街,又叫南正街

府前街,解放后也叫“南正街”,民国时名“中山街”,系道光十八年(1838)由知县龙光甸主持修建。街区总面积1.6万平方米,街长690米,宽3.5米,街道中间一米用青石板横铺,街区民房之间有封火墙,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其中200米至今保持原有风貌,古建筑完好无损,1983年10月被省*公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一部以上电影或电视剧在此拍摄,如《风吹琐喇声》、《任弼时》、《雷锋》、《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恰同学少年》等等。特别是《恰同学少年》,所有的古城镜头都是在黔阳古城拍摄的。剧中少年*漫步、奔跑、活动的长沙老街巷,其实就是府前街。此剧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2、历史追溯

南正街建于何时?没有一个详实的年份可以佐证。其实,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镡成,黔阳古城已形成一定气候,因地处“滇黔门户”、“黔楚咽喉”,黔阳古城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官府必抚之地,苗疆必治之地。

明朝以前,黔阳古城为土城,直到明正统十五年(公元1450)庚午,靖远伯王骥令指挥杨茂筑黔阳石城,围二百八十余丈长,筑墙一丈七尺高,才称得上为石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城墙延伸为五华里,东北拓展一百七十余丈,修建了蔚为壮观的五门楼及哨堡。后因兵灾、大火、大水多次损毁,正南门迎熏楼、新南门宣化楼屡被大火烧毁。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戊申,黔阳知县王光电筹集资金修缮了东门寅宾楼、西门安远楼、正南门迎熏楼、新南门宣化楼、北门拱辰楼五楼,五大门楼皆裹以铁叶,黔阳古城雄居于湘西,堪称百城之首。

南正街的历史可追溯至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丁酉,广西桂林人士龙光甸任黔阳知县,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传奇县官,以“善治重教”著称。龙光甸任黔阳知县的第一大政绩就是主持修缮古城和旧县署。旧县署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由县会饶敏学在城中“易茨以瓦”而建;明洪武年间毁于兵火,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复建;明城化二十年(公元1484)知县陈钢先修先政厅、架阁、库房、常平仓,后在堂前建八字衙门、鼓楼;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又在大堂两侧建西廊、琴堂、通道、戒石碑亭等,一时间,以县衙为中心的商、学、义空前繁荣。为使县衙更为完备,进出更为便捷,龙光甸主持修建南正街。在县衙增修建了书记、横屋、男女监房、丁夫住房共二十七间并监墙2道;在路中间修建了1米和0.36米宽的青石板横铺、竖连的街道,全长200米,宽80米(含民房基地),总面积达16000平方米,街道两旁为建有封火墙的窨子屋和S型上翘的卷棚店家上百家。

南正街清朝时叫“府前街”、“状元街”、“南正街”,民国时叫“中山街”,解放后叫“红旗街”,八十年代恢复“南正街”之称。南正街兴盛时,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商户连片,烟火万家,五花八门,是黔阳古城最繁荣、最具人气的街道,也是最古老、最集中、最精典的街道。民谣云:“赤坡高山对县城,两水围衙门,闹市古今闻。官无三代富,清官永不升,二十年间一丙丁(火灾)”。惜富丽堂煌的县衙未能逃脱毁灭的厄运,“*”和八十年代初被拆毁改建黔阳三中校舍和操场。

3、代表建筑

黔阳古城被称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而南正街被称为“博物馆里的博物馆”,可见其古色古香的价值。八十年代初,南正街被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正街呈丁字型布局,其建筑特色或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或内潋外秀,蕴含哲理;或地气相连,诠释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万寿宫、张家老屋、冯氏宗祠。

万寿宫

万寿宫面积1000多平米,正面宽25米,是黔阳古城最大的江西会馆,也是沅水上游最大的商业会馆,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有宽阔的青石码头可直达沅江,万寿宫为一桶形窨子屋,建筑气势恢弘。由戏楼、正厅、议事厅、财神殿、观音殿组成,万寿宫以精雕细刻见长,原大型木柱雕画镂字,金壁辉煌;门坊高8米,以青石作方形石柱立于门庭,两边石刻雕有九叠篆花卉浮雕和人物泥塑,内容分别为“层峦叠翠”、“飞阁流丹”。造型别致的戏楼旧时常年上演木连戏、阳戏、汉戏,为南正街市民光顾最多的地方。

张家老屋

张家老屋坐落于南正街*、旧县衙的斜对面,原为南正街最大的龚同心酿酒坊,现为张国英老人的“百忍堂”住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该屋既有徽派之华丽,又兼有江南之纤秀,造型独特。有进屋的过道“湾屋”、宽敞的大厅中堂、明亮的内天井(又叫旱天井)、秀丽的厢房、雕花的门窗、“福”字格的铜线地板、祖传的家训对联、高悬的牌匾、幽静的后院,尤其是张国英老人祖传下来的一个存钱镡子,堪称家训之宝,诠释了人生在世勤俭为本、忍字为先、经世济用的真谛。

冯氏宗祠

由南正街往上南门城墙角左走,即是黔阳古城声名显赫的冯氏宗祠。宗祠初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1907年,由花翎四品衔、候选内阁中书冯家仪率冯氏宗族重建,冯氏宗祠被称黔阳古城宗祠的典范,这是因为它不仅建筑精良,而且融戏台、议事和活动于一体,大门牌坊上用青石雕刻的二十四孝图案,述说着它的庄严恢宏;祠堂内的戏台及戏台两旁的左右擂台,表现出它非凡的旺族气势。

4、商业霸气


中山街,又叫南正街

南正街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商业霸气。

黔阳古城素有“西正街晒顶子,南正街晒银子”之说,形容西正街当宫的多,豪门大宅多;南正街则经商的多,有钱人家多。民间又有“烂头牌、冷土街、老爷巷子木匠抬、正街四处挂招牌”的戏称。正街即南正街,因是商铺店家集中之地,招牌满街飞,灯笼满街挂,行人热闹非凡而有此称。行走在现在的南正街,岁月剥开的清代、民国店家商号鳞次栉比,可见当时之辉煌。

说到南正街的繁华不能不说到黔城发达的水运。作为楚南上游、水运发达的古镇,仅仅以“水路通衢”而概之,似乎还意欲未尽。历史上记载着“鄂君启节通沅水,庄豪船队伐夜郎”的豪迈,也记录着“商船往来,百航云集”的壮观。正是凭着沅水上溯附近储县和贵州东南各县、下经常德入洞庭达长江的优势,带来了商业、手工业、船运业的空前繁荣,在湘黔边地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由黔城上南门码头和下南门码头,经迎熏楼、宜化楼直达繁华的南正街,只不过100多米的距离,当地大量的木材、棉花、大米、桐油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往大江南北,而长江流域先进的工业品也陆续运抵黔城,上货到南正街店面。清康熙年间,南正街已有铁器、木器、竹编、榨油、造酒、印染、纺织、缝纫、皮革、制鞋、油漆、土纸、蔗糖等数十家手工作坊。著名的“乾泰巽”钱庄也位于南正街上。此外,专做有钱人生意的仁寿堂大药店、万玉春药店,专做批发怀化各县生意的孟翔兴南杂百货店,专做县衙生意的文友堂土纸文具店、三奉堂书纸店,还有郑记麦芽糖店、悟本堂书店、天顺堂大酒店、吉荣祥杂货店、时代照相馆、李和胜布匹绸缎店、利丰泰布店、李源源来布店、单子梁银匠铺、利兴祥南杂店、玉峰老斋杂货店、赵记缝纫店、小墨庄瓷器店、鸿丰泰染坊等林林总总数十家,在南正街两边开,“店铺林立、人烟凑集、客商熙熙,百工俱见”,在南正街设的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也兴盛一时。每天停在黔城上、下南门码头的大小商船上百艘。当年,凤凰籍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游历沅水上游的几个县,在此留下了“在外读书做事的人甚多”的寥寥几句感怀。

如果没有1949年“三·二五”事变,南正街辉煌的历史是可以续写得更加精彩的。

1949年3月25日的黔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的阴影中,黔阳中方土匪头子潘壮飞与芷江匪首杨永清互相勾结,妄图称霸湘西,调兵3000余众攻打黔城。25日晚九时,土匪攻陷黔城后,肆意掳掠烧杀,强奸妇女,城内除少数几户与潘壮飞有关系的幸免外,所有商家、店铺、民宅均被洗劫一空,首当其冲的便是商业繁华的南正街,所抢的布匹、杂货、金银等堆满一街。据当时黔城的目击者证实,匪徒于25日晚运走的抢劫货物达12船,第二天又陆续运走8船,被抢走的青年妇女上百人。据历史资料记载:黔城遭劫前,有住户2885户,人口12500人;遭劫后,户数减为1528户,人数减为5629人,尤其是南正街商户,遭劫后元气大伤,一撅不振,大多破产倒闭,携家眷外迁。昔日商贾云集的南正街,在土匪血洗黔城的烟雾中,消失怠尽。南正街从此走上败落,成为千古遗憾!

南正街——百年明清商业街,一条具有湘西商业霸气的王者之街。

上一篇:周彧

下一篇:弗雷德蒙德·马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