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安英都拔拔灯

科普小知识2022-12-15 16:14:48
...

南安英都镇拔拔灯是福建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灯的海洋。正月初九,这里的拔拔灯活动,由来自不同村落的队伍连成万米长拔拔灯,在昭惠庙前汇集,缓缓向前行进。每到这个传统活动时,拉绳的村民就近万人,观灯的村民更是把道路挤了个水泄不通,等着拉一把拔拔灯,一年都有好运气。拔拔灯前,惠安腰鼓、电音乐队、晋江舞狮、泉州大摇人,喧嚣的锣鼓配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得大伙都要沸腾了。万米长的灯海,随着人群的徐徐前行,花灯前后晃动,摇曳生姿。在灯阵中,写在灯笼上的“进财”、“添丁”、“兴旺”等花灯上的字,也趁着红光,照在人们脸上。拔拔灯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1、简介

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福建省南安市

公布:988Ⅹ-81

农历正月初九日是道教祭天的日子,是玉帝的生日,俗称“天公生”。气势磅礴的“拔拔灯”民俗活动就从供天开始。做完“天公生”,当地群众接着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仁福王”诸神。敬神之后,才可以着手行动关于“拔拔灯”的事宜。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是一种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

英都镇位于南安市西部,英溪贯穿全境注入晋江西溪,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内河驿渡之一。溪边有一小角落名为“陈厝”,宋代时为陈姓船夫聚居之所。英溪险滩多,弯曲河段多,顺水行船曰“放船”,逆水行船要“拔船”(即拉纤)。为祈求顺风,船夫们从九日山昭惠庙请来海神“仁福王”分灵立庙,也叫“昭惠庙”,俗呼“董山宫”。相传“有董山宫,就有拔拔灯”。拔拔灯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由此而来。

2、渊源

民间传说,“拔灯”活动起源于古时牵夫“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企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被称为“拔拔灯”。据悉,这项民俗活动定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每条"灯龙"的前后都有几个年轻男子,他们不提灯笼,而是肩负粗绳,或往前拉,或往后退。在灯阵里,既有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也有两三岁牙牙学语的孩童,他们手握粗绳,提起灯笼,缓缓前行,灯阵如一条条"长龙"环行在英都镇区,舞龙舞狮、大鼓吹、唱南音等各种富有闽南特色的表演穿插其中。近百米长的粗大缆绳上悬挂数十乃至上百盏红灯笼,组成24阵“灯龙”,每阵由一剽悍男子肩负绳索作拉纤状,弓身前行,身后,男女老少紧扶灯绳“护灯”,伴随着整齐响亮的“号子”与不绝于耳的鞭炮声缓慢前行。

“拔灯”活动起源于古时纤夫“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中,企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灯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篝火,鸣放烟花爆竹,祈求国泰民安。据了解,英都"拔拔灯"起源于古时纤夫"拔船",它把船夫逆水拉纤和游灯闹春结合一起。

上一篇:宋钟基

下一篇:Commune (Paris, 1871),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