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卡利卡特

科普小知识2022-12-16 10:10:27
...

卡利卡特,亦名“科泽科德”,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第三大城市,昔日的马拉巴地区的一部分。位于阿拉伯海岸,北部是坎努尔,东部是瓦亚纳德,南部是马拉普兰,西临阿拉伯海。这座城市以作为1406年中国明代的郑和与1489年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两位东西方航海家的共同登陆的地点和共同去世的地点而著名。公元七世纪即为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贸易中心。

中文名:卡利卡特

外文名:Calicut

又名:科泽科德

所属国家:印度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语言:英语、印度语

1、城市介绍

科泽科德是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第三大城市,昔日的马拉巴地区的一部分。位于阿拉伯海岸,北部是坎努尔,东部是瓦亚纳德,南部是马拉普兰,西临阿拉伯海。

科泽科德宗教色彩浓郁,各式庙宇林立,有Tali寺、Thiruvannur寺、Azhokodi寺、Valayanadu寺、Varakkal寺等。这里是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无论是印度教的欧南节、基督教的圣诞节还是*的古尔邦节都同样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当地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素食sadya、荤食咖哩姜饭、酥油米加肉咖喱都会让你赞不绝口。

2、历史

卡利卡特有着古老的历史。在桑伽姆(Sangam)时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卡利卡特就是以泰米尔语Kallikkottai作为名字的港口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这里从事香料贸易,这座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卡利卡特德在后桑伽姆时期的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那属于南部印度的黑暗时期。


卡利卡特

公元9世纪时,卡利卡特成为第二朱罗王朝(Chera)的一部分。朱罗王国又称Perumals王国。公元1122年这个王国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带,称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卡利卡特开始时是处于Polanad的统治者Porlarthris的管辖之下。公元13世纪时,卡利卡特是Polanad和Ernad的争夺的一个重要的城市。Ernad的总部在Nediyiruppu,它的统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个出海口。经过48年的争斗,Ernad赢得了胜利,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

在Ernad占据了卡利卡特后,统治者Udaiyavar的*得到了增强,他被人们称为SwamiNambiyathiriThirumulpad,後来又改称Samuri或Samuthiri,欧洲人称他为“扎莫林”(西方语言为Zamorin,来源于马拉雅拉姆语SamuthriRaja,意思是统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环绕的地带被称为Koyil(宫殿)和Kodu(筑堡垒于),根据史学家K.V.KrishnanIyer的研究,这就是卡利卡特名字的来源。

卡利卡特以其在马拉巴海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扎莫林将卡利卡特辟为一个*港,任何船只都可以在卡利卡特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这一举措使卡利卡特成为马拉巴海岸最富庶的国家。胡椒和生姜是当时卡利卡特主要的出口货物。*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通过给予马拉巴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顾,确保了卡利卡特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很久以来,卡利卡特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荣的景象吸引着游客。公元14世纪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多次访问卡利卡特。直到今天,卡利卡特曾经拥有的荣耀仍未退色。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访问过古里佛,在所着《岛夷志略》一书有专篇纪述。从中国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元年(1403年),中国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着《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国人多数信回教,国王南毗人(Namburi),信释教,掌管国事的大头目信回教。

国王曾在永乐三年(1405年)、五年(1407年)、七年(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50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两国关系十分密切。

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于永乐三年1405年冬到达古里,在之後每次都会访问古里。郑和的船队带来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後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fanam)或银币“答儿”(tar)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郑和的船队还把古里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后,国王接受了中国皇帝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馀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1613年耶稣教传教士GodihodeEredia曾看见郑和在古里所立石碑。)。根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1433年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去世于古里。

卡利卡特的政治历史也是西方大国策划的诡谲和怀有敌意的阴谋故事。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带领一个葡萄牙贸易代表团在卡里卡特北部18千米处的Kappad登陆。卡里卡特当地的统治者和达·伽马谈判从阿拉伯过来的贸易路线时,起了剧烈的冲突。扎莫林派出了一支由80艘战船和1500人组成的舰队。最后达·伽马让步,以一封模拟两可的海路权信件为协谈条件,并拒绝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为抵押。达·伽马在卡里卡特留下了几位葡萄牙水手,做为日后贸易的联络人,但是这些葡萄牙籍联络人後来都被谋杀了。


卡利卡特

1502年2月12日,达·伽马率领20艘军舰再度从葡萄牙出发,准备用葡萄牙的军事力量来巩固新开的航线。当达·伽马抵达卡里卡特时,他的船队已扩编到29艘,很快征服了该地,并略夺了大量的贵重商品。1524年,达·伽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问题调停者”的称呼,他派遣了更多军舰到东非和西印度。1524年12月24日达·伽马在当地过逝,被火化后埋在印度柯钦的圣法兰西斯教堂,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Vidiqueira)。

1528年和1538卡利卡特的统治者在同葡萄牙人争夺香料贸易主导权的战争中连续两次战败,葡萄牙人在卡利卡特修筑了堡垒。1540年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的独占权得到最后承认。和平只持续了一阵子,1571年当地国王破坏了葡萄牙人的堡垒。1588年葡萄牙人再次赢得了战争,重新获得了在卡利卡特驻扎的权利。1600年葡萄牙人和国王的军队一起镇压了当地海军将领Kunjali的*。

17世纪的初期,荷兰人也开始在卡利卡特发展贸易,葡萄牙力量和影响开始退色。卡利卡特联合荷兰人在1663年到1664年取得了对葡萄牙人的最后的胜利,从而摆脱了葡萄牙人的控制。1664年英国人在卡利卡特开设了一个商业据点,1698年法国人也开了一个。

1766年印度迈索尔的*统治者海德尔·阿里率领军队攻占并破坏了卡利卡特,卡利卡特最后一代统治者在自己的宫殿内自杀。

1792年,英国人赶走了迈索尔的统治者,从此开始直接统治科泽科德。

1947年印度独立,结束了英国的统治。卡利卡特成为马德拉斯的第一个成员。1956年印度的行政区划按照语言界限重新组织,卡利卡特从此属于喀拉拉邦。

3、地理

卡利卡特区位于印度西南海岸。北部是坎努尔,东部是瓦亚纳德,南部是马拉普兰,西临阿拉伯海。卡利卡特位于北纬11°08'和北纬11°50'之间及东经75°30'和东经76°08'之间。

最高气温39.4°C(1975年3月);最低气温14°C(1975年12月26日)。

4、气候

卡利卡特区的气候一般比较潮湿,3月到5月间天气非常的热。最重要的雨季在西南季风期间,从6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延续到9月份。东北季风从10月份的下半月延续到11月。年均降雨量是3266毫米。最好的天气出现在年末,在12月和1月间天空很晴朗,空气也很清新。

5、文化

歌谣

卡利卡特在马拉雅拉姆语和文学领域有很多重大贡献。卡利卡特以被称为VadakkanPattukal的民歌或民谣而着名。颂扬传说中的武士ThacholiOthenan事迹的歌曲最为流行。*还喜欢唱由阿拉伯语和马拉雅拉姆语综合而来的Mappilapattu和Oppana。在Thulam月里,吠陀学者们为赢得令人垂涎的Pattathanam称号而展开有名的智力辩论。


卡利卡特

体育

卡利卡特人喜爱ghazals和足球。人们对世界杯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超过了对印度非官方的全国性体育项目-板球的热爱。

节日

卡利卡特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MithaiTheruvu",从纱丽服到化妆品,从家庭旅馆到甜品店,应有尽有。卡利卡特的多元文化还体现在对印度教的欧南节(Onam)、基督教的圣诞节和*的古尔邦节等各种节日的同等欢迎上。

饮食

卡利卡特的饮食文化也很丰富。素食有'sadya'(用米、萨巴粉、七种不同的咖喱和印度薄饼做成的全素宴)。荤腥食物有咖哩姜饭、酥油米加肉咖喱、海鲜(大虾,贻贝与淡菜,鲭鱼,其它海鱼)、非常辣的像纸一样薄的Pathiris。科泽科德的另一美食是又脆又薄的香蕉片,还有非常甜的点心"科泽科德哈尔瓦"。

6、经济

古代以手工织布著名,十七世纪初输往英国的棉布被称为“卡利科”,卡利卡特即由此得名。北部的交通贸易中心。附近产水稻、咖啡、椰子、槟榔和木薯。工业以椰子纤维加工及其制品、锯木、胶合板、化工与塑料为主,还有鱼类加工、榨油和陶瓷业。

7、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

古里(今印度的卡利卡特),明朝时是西洋大国,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西临大海,南毗邻柯枝国(今印度柯钦)。从古里乘船三日到柯枝国,十日到锡兰山国。


卡利卡特

古里国当时经济较为发达,国泰民安,民风和文明程度与中国差不多。古里国历来与明朝友好,其国王多次派使臣来华,向明成祖递交国书,表示友好,并表示愿意朝贡中国。明成祖颁诏册封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文绮等物。

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着明成祖给古里国王的封赏到达古里,古里国王很感激,认为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为了纪念中古两国的友好,郑和决定在古里国修建一碑亭,立碑刻字,记录了这件事。这就是古里建碑的由来。

郑和七次下西洋几乎每次都到古里国停留,以此地作为中转站,给船队补充给养、休整队伍、修理船具、养精蓄锐,横穿印度洋向非洲东海岸进发,古里是理想的中转地方,所以在这里建碑纪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