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门桥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后门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桥跨什刹海入玉河处。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木结构,后改为石筑,俗称海子桥。又因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亦称后门,故称后门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的标志。
中文名称:后门桥
地理位置:北京
气候类型:北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后门桥
年代:元
1、地理位置
位于地安门和鼓楼之间的后门桥,是老北京的商业区,亦是要饭的云聚之所。要饭的面黄体瘦,整天在桥边一蹲,时人谥之为镇桥侯。著书言及乞丐,有伤及大雅之嫌。其实,对城市的研究而言,乞丐是一个颇能反映实质的切入点。首先应探讨的是什么人沦为乞丐,因为乞丐是“*民”,不承担封建义务。其次是一个城市能容纳乞丐的数量,直接反映了城市的人口构成、经济结构,以及“繁荣”的基础。再其次是市政当局对乞丐的态度,最能反映出社会是处于上升时期还是没落时期。故一些研究城市的专著,均有关于乞丐的章节,写老北京的镖行,也就不能不言及乞丐。
后门桥
北京的乞丐有两大帮,南帮以天桥为聚集点,南帮乞丐大多是家乡遇水旱之灾而流入京城的饥民。进京后有“打工”的追求,也不会久滞,灾情一过也就返乡务农。北帮以后门桥为聚集点,是职业乞丐。职业乞丐以要饭为业,无打工的追求,沦为职业乞丐之前,大多是“游手之徒”。后门桥和掌管京城治安的军政机关步军统领衙门近在咫尺。嘎杂子们都有法制观念,更有“眼力见儿”,闹事很会选择场合。故后门桥一带“社会治安好”。但旧京治安机关有个不成文的土政策——不惩治要饭的。这种土政策的形成并不是出于恻隐之心。而是要饭的既敲不出钱来,又榨不出油水,“把叫花子收监,他倒有饭辙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要饭的打官司能当原告,当不了被告。商界、民界不堪要饭的骚扰时,只好“打点打点花子头”,所谓的花子头,就是“丐帮帮主”。旧京的“花子头”并不是电视剧中丐帮帮主的角色。概而言之“花子头”有两手,一手是“打”;一手是“养”。“打”是手持“龙鞭”,在固定地盘上见要饭的就打,打服了,也就调教出来了——按月上交“孝敬”。“养”是给要饭的提供冬季住所。职业叫花子四季滞留城区,冬季是老天爷“收人”的季节,更是“收叫花子”的季节。一夜风雪,街头巷尾总要出现一些“路倒”。这些“路倒”大多是叫花子。德胜门外后九条一带是旧京城乡两不管地区。花子头在这一带建造低矮的土坯房,时人称之为“鸡毛小店”。春、夏、秋三季租给“打工”的,冬季“打工”的都还乡了,“小店”也就成为了叫花子的“冬宫”。“冬宫”地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鸡毛,这层鸡毛也就是叫花子的鸭绒垫、鹅绒被了。叫花子住“冬宫”也不是白住,要按例“孝敬”。光凭着打一手,很难成为丐帮帮主,虽说叫花子是贱骨头,不怕打,但也不能真打,逼急了兔子也会咬人。京城是“首善之区”,“法制社会”,要是失手打出人命,后果亦难设想。建“冬宫”广收京城叫花子,帮主之尊也就“势之必然”。旧京城乡不管之地有不少“鸡毛小店”,所以帮之多也是车载斗量。要饭的被时人谥为镇桥侯,丐帮帮主也就被谥为镇桥公了。
2、历史记载
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3、环境改善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城管分队与什刹海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与北海后海相临的后门桥东段河道,对河面、河岸两侧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共清理垃圾及废弃物、漂浮物20余袋,使此地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善,有效地防止了蚊蝇滋生。与北海后海仅一桥之隔的后门桥东段河道,全长50米,宽约25米,于2000年按古河道原貌修建。由于地处东、西城交界,长期有商贩、行人和居民往河内乱丢乱倒废弃物,又缺乏管理,造成河面及两岸周边环境脏乱。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防止垃圾增多造成蚊蝇滋生,交道口街道制订了专项整治方案,并与什刹海管理处协调,对后门桥河面、河岸两侧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并由后海引入清水,彻底改变脏乱环境。据了解,街道已安排专人对河道环境进行每日监察,并将定期对河面及两岸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
4、相关文章
后门桥后
潮白之右。幽燕之阳。
三秋来爽。八荒厚载。
时有高瞻远骋之事。节应登高广驾之宜。
本当绝眦于峻极。原旨步虚于云会。
方为仙人之畅快。乃为秋日之正宗。
岂期。
青天难睹。彩雯不现。
眼目蒙以青障。百步难得清观。
尘浮来路。灰措十方。
吸呼皆有涩闭。吞吐全然哽咽。
原以为故乡仍然是原来的样子。但是这满面灰尘下的阴蒙的丛林下生活的人们可是那依旧的面容呢。这凝固如混凝土一般的空气在喉中淤积起来。让人喘不过来气。灰朦的空中飘荡着无数游离的不具生气的死的灵魂。重重叠叠的暗黑楼影其实只在一公里以外。在这个能见度如同下雾一般的城市里。人们餐饮着可悬浮颗粒物。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终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没有城墙的垮掉就没有二环路。正如同没有国际化便不被认为是一个够开化的国家一样。有的人叫嚣着废医立药。有的人高喊龙是邪恶的不宜作为中华之代表。其实我们应该很高兴看到这一切。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证明着我们顺延着正轨发展着。而这些事物正是这个阶段我们所应得到的。随着我们的发展。新的会沉淀。旧的回掘出。如此循回反复。太上曰:反者道之动。随着方舟子的消隐。新的时代便是我们的。在我们的时代里。人世间充满了爱的洋溢。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虔诚地遵守。人们的眼神是清澈如水一般的。湛蓝的天空下是大片的绿地人造林。人们不再驾驶私家车。整洁的地下公共交通飞驰电掣。很多隐逸的人们居住在温润的乡村。即便是在城区里也到处可见花园一般的庭园住宅。在繁忙但不拥堵的三环路上,路中的水泥隔离墩已经变为了一株株大树,为司机们遮阳。这时候我们站在西山顶上。在红叶的微微摆动中。在高爽的空气中可以清楚地看见西三环路上车流涌动。空气永远是那么新鲜。如同那时我在大连海边的三年半。
后门桥·东不压桥·东板桥
幼河
日新月异,北京已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儿时的那个北京城,那个巨大的村庄不见了。说起来不到半个世纪,现在一想似乎都是很遥远的过去。夏天站在后海银定桥一望,岸柳成荫,绿绿的柳条随风飘动,远远的西山在蓝天、白云下清晰可见。冬天跑到景山公园最高的亭子上往北一望,四合院重重叠叠,所有的瓦房顶上都盖着洁白的雪。春天里成千上万的雨燕鸣叫着在鼓楼顶上上下翻飞,像是交响诗。秋天到处都是浓重的色彩,银杏明黄,枫树紫红……那时我家住地安门。北京嘛,有*就有地安门。地安门往北是鼓楼,途中经过后门桥。*南边有个前门楼子,我想一定会有后门楼子。不过我从来没见过,大概早先有,后来拆了吧?但这后门桥还在。那是座汉白玉桥,没什么坡度,公共汽车、自行车在上面来来往往,边上还有便道,不注意你觉不出这是座石桥。从地安门到鼓楼这一段,在后门桥的南边和北边,街道两边都是各式各样的小铺子。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菜市场的冷饮部。夏天那里特凉快,一进门就听见制冷机“匡堂、匡堂”作响,那一条条粗大的管子上都凝结着白霜。屋里放着些桌椅供吃冷饮的人们使用。这里不但卖冰棍,还制作冰激凌。冰激凌在当时来说是奢侈品,我们这些孩子只能买三分一根的红果冰棍,眼巴巴地看着售货员往盘子里舀冰激凌。那时候谁买这些“奢侈品”?记不清了,搞对象的?大概,什么时候都会有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吧。那儿也卖酒和各种下酒菜。来喝酒常是些老酒鬼。他们买上几两白酒,要上些粉肠或猪头肉,在屋里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那白酒和粉肠、猪头肉混合起来的味道似乎很有刺激力。小时候常出没那里的结果,就是我现在也成为了一个酒鬼。记得那时人们忽然都拿着自家的袜子去一家小铺子再加工,给袜子“尼龙加底”。化纤产品“尼龙”刚刚出现时那尼龙线的强度让当时的人们不可思议。用缝纫机把尼龙线缝在袜子底上,大布袜子就很耐穿。然而那小铺子的生意没兴隆多久,很快“尼龙加底”的袜子就上市了,后来又有了尼龙袜子。不过我还是认为那小铺子抓住了商机。只是后来他们要及时转向。靠近这条路的南头,在十字路口附近的地方那条有个中药房。小时候我总光顾。那时我皮肤总爱起“风疙瘩”。老人们相信中医,于是我就灌苦药汤子。在那儿还真有个老中医坐堂。他皱着眉头闭着眼给我把过脉,过后问点身体的状况后就开方子,然后就去抓药。伙计们看方子一通忙活,该切的切,该砸的砸,在弥漫着药香的气息中,不一会儿几包中药就放在了柜台上。那药可真难喝,大人在边上劝道:“还有比这更苦的呢。苦口良药,喝了吧。”每次我都喝得泪汪汪,要呕吐。后来那中药房有了“防风通圣丸”,那一小粒一小粒的药丸比中药汤好对付多了。这下我对这家中药房不再深恶痛绝。嗯,这家中药房还收购作为中药的“土鳖”——一种可以入药的虫子。“土鳖”在老房子内外常见到,特别一拆房子,“土鳖”到处爬。我们这些孩子抓住“土鳖”就把它们烫死,然后晒干拿到中药房去卖。大的两分钱一个,三个两分钱。别小看这点零钱,当时物价水平低,一两毛钱可以买很像样的零食了。当铺也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爱转悠的地方。当时的印象是,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觉得那儿好像专门收购旧货的地方。或许孩子们的直觉没错,那时似乎没什么人卖了旧货还想着赎回来。后门桥那条街上还有好几处修理鞋子的小摊儿。我是个喜欢到处捣乱,到处乱跑的男孩子,新鞋子穿不了多少日子就开绽。大人见了给一两毛钱让我自己去鞋摊上去补鞋。想想看,两毛钱就可以把开绽的鞋子缝好,还在鞋前边补上块小皮子,那老修鞋匠挣钱也真不易。当然,修鞋匠主要是修大人们的皮鞋挣点钱。那条街上理发店也有好几家。我们男孩子理发、洗头一次收费两毛五分钱。我总记得逢年过节,理发店里总有很多孩子们等着理发。理发师傅们不着急、不上火,把一个个脏糊糊的小脑袋精心修理一番,然后再洗得干干净净。那时很少看见女人来烫发,毕竟是充满“革命激情”的1960年代,烫发有点“小资”。那时家家户户只有收音机。人们的业余消遣常常是读书看报。父亲下班后常常会给我两分钱,让我到后门桥报摊上买份北京晚报。这么便宜?是的。当然,只有四个版面,不过上面没有广告。我飞跑去,飞跑归,等大人们看完,也在报上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看上一晚上。小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玩儿的时间?我常和伙伴们在后门桥上玩儿。汉白玉的桥栏已经残破,可仍能显现出精美的花纹,栏杆上刻着些已模糊不清的小石头狮子。后门桥的西边挨着什刹海——北京市里一连串自然湖泊中的一个。我想这后门桥下过去大概是条人工挖的护城河,并连接着什刹海,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就荒废了。我这么说并非瞎猜,站在桥上往东看,你就能觉出来那边地势低了。那恐怕是平掉护城河造成的吧?我有个小学同学住在后门桥边上,那时我俩是最好的哥们儿,所以经常上他家的小四合院玩耍。让我们最兴奋的事就是暑假里跑到什刹海去游泳。现在他家换好游泳裤,然后只穿着游泳裤冲出他家的院子,再跑过连着后门桥的马路,一直跑到什刹海边上跳进水里。其实那湖水并不很洁净,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污染。水面上总有大群的我们称作“白条子”的十公分长的小鱼游来游去。什刹海中间有个不大的,休整得很好的小岛,上面都是柳树。我们常游到小岛上戏闹。最爱干的恶作剧就是在湖底捞出黑泥,周身涂满,说自己是“黑人”,然后爬上柳树纵身跳入水中。我们还在什刹海边上,用自己做到网子捞虾。运气好的话,一个傍晚能捞几十个不小的河虾。然而钓鱼人最烦我们,因为捞虾时孩子们总大喊大叫。后门桥下是个修马路的工场,有一台很大的滚筒机总是隆隆作响,里面搅拌着小石头子和“臭油漆”——沥青。加热沥青的大锅里飘出来淡淡的,但刺鼻的青烟。总有一帮戴柳条帽的工人们吆喝着忙碌。那时北京胡同里很多都没有“柏油(沥青)”路面,一下雨就成为一片烂泥路。后门桥东面是大片交错纵横的胡同,几十年过去了,童年的我和小伙伴们在胡同里骑着自行车戏闹的地方已变成什么样了?这便是老人们常讲的“东不压桥”一带。具体如何划分不得而知,反正就是这一大片胡同。那儿的胡同是窄小的,基本可以通过一辆机动车。两车相错就得小心翼翼了。但孩子们骑车没问题,甚至还可以踢足球。小小的胡同里踢足球?是呀,那你叫孩子们上哪儿玩?“螺蛳壳里做道场”呗。大不了把球踢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我想“东不压桥”这个名字一定和“东板桥”有关。东不压桥这片胡同往南过了地安门东大街的马路就是东板桥。这是个很大的胡同的名字。东板桥顾名思义,就是东边的用木板修的桥。不过在我生活在地安门时,那座木头桥早已消失。我之所以记得东不压桥和东半桥,是因为那儿有个劈柴厂和煤厂。东不压桥那边是劈柴厂。每天下学从边上经过总能听到电锯刺耳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久久地趴在外边的栏杆上,看着电锯神奇地把一大根不能成材的大树干锯成一段段,再由一群老大妈用柴刀把那些大木段砍成一根根劈柴。老大妈一边聊天,一边慢慢地砍,我们当时还真羡慕哪。那劈柴堆起来可真高呀!那个年代的北京的居民基本都烧煤炉,引火劈柴的用量是相当大的。我总记得冬天早上上学的时候,街道两边住户引火点炉子的烟雾在空中弥漫着飘来飘去。东半桥胡同边上的煤厂也是孩子们好奇的地方。工人们将煤粉搀上黄土浇上些水,搅拌好了以后就用传送带送进机器里。煤球一连串地掉下来,蜂窝煤一摞摞地压出来,和劈柴厂锯木头一样的神奇。东板桥里还有个粮食店。家里的老人常领着我去买粮食。我主要是把粮食背回家来,因为我像个小牛犊子一样壮。我那时最盼着深秋粮食店卖白薯。一到那时候,粮食店就通知附近居民来买。哈,那粮食店前真是门庭若市,人们熙熙攘攘,白薯堆得像小山。大家排上几个钟头的队也不烦。真的不烦,那年头哪儿干什么都要排或长或短的队。那时的生活节奏也是真慢。不过我得告诉你,到处都显得很热闹,到处充满着人情味儿。现在地安门这条街上修了宽阔的平安大道,我所诉说的这一切再没留下痕迹,只留下回忆,一个“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人的回忆。
5、相关传说
传说:桥下有刻耗子石柱 龙子趴蝮保后海平安
辟谣:挖桥时未见传说物 内城根本不会发大水
早上7点,老杨就到了后门桥下,从自行车后座取下拴着长绳的网兜和大塑料瓶,往里面撒了点捏碎的月饼,投到水里,把绳子的另一端系在后门桥避水兽的护栏上。等他去景山公园溜达一上午再回来,没准网兜和瓶子里就有自投罗网的小鱼小虾了,正好带回家去喂乌龟。一旁的钓友笑说:“瞧见没?这石兽除了能避水,还会帮‘钓’鱼呢。”
镇水兽
北京地安门以北有座后门桥,这后门桥位于北京鼓楼与景山之间的南北中轴线上,地安门大街*,建于元代,距今已近千年。它初名万宁桥,亦称海子桥、地安桥。始为木桥,后来又因在地安门前,而地安门与*相对,应算是皇城后门,故俗称之为后门桥。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92年),后改建为单孔石桥,别看这后门桥不过是单孔石桥,其规模仅为卢沟桥的1/10,它在元代的作用,可相当巨大。是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当时它是连接和扼守大运河与积水潭码头的水上交通枢纽。该桥有大水闸,通过提水放闸,让沿大运河北上的粮船驶入大都水港,相当于大都进食的咽喉,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明清后因河道淤塞,这方面的作用降低,但仍为北京南北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处。后门桥河道淤塞、废弃,桥东西两侧原河道上增加许多建筑物,桥身下半部已被埋入地下,逐渐被人们遗忘。经历多年风雨侵蚀、斑驳古老的桥栏仍卧在地安门大街两旁,栏上雕刻的花纹仍然依稀可见,2000年后门桥进行了大规模修整,重见后门桥小桥流水的景观。
桥旁商贾云集,酒楼从立,人来人往,绿水、轻舟、翠树,殷红色的酒楼衬托着雕凿精美的白石桥,景色十分优美。
此次修复,最可喜的是挖出了被埋多年的镇水兽,仍放置原处。传说龙生九子各不同,其中性好水的名曰叭嗄,镇水兽应算叭嗄的一种。我们平时见到的叭嗄,或在故宫台阶边伸一头做排水口,或从石桥中孔拱券上出一头望着桥下之水,很少见过它全身模样的。后门桥的镇水兽可就露出了全身,让人能看到它的整个样子,这很难得。这儿的镇水兽还不少,共六组,桥两面中孔拱券上各有一个仅伸头的为两组,东西两侧的南北河沿上各有一组,每组两只,合起来共10只。河沿上各组的镇水兽雕又分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是一只从浪花中探出头来往侧上方看的镇水兽。那镇水兽周围的云纹、水纹、波浪、漩涡雕刻得相当精巧,动感十足,似乎就在涌动回流。中间一层很简单,仅一颗龙珠跃起在水上。最精彩的是最上面那只镇水兽。我们可以看到,它也是龙头龙身龙爪,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可细看其龙头却有几分狮虎相,龙身很短,带龙鳞的尾巴也很像虎尾,整个形象乍看就像只大虎。它趴在河沿边的石块上,歪着头看侧下方的龙珠和玩伴,一反龙高高在上、威猛唬人的样子,显得憨态可掬,顽皮淘气,十分可爱。其目光与下面玩伴的视线相接,以龙珠居中,上下呼应,正是一幅“二龙戏珠”图的完整场面,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息。
后门桥在元代是个大水闸,水闸提放到什么深度粮船可以通过而不会刮到桥底,应是有严格标准的,湖水的深浅也应有标志。本来完全可以在石桥边刻出一道简单的标尺来就行了,但那不是太单调、太没有美感了吗?于是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在造桥的同时就雕刻出了这样几组“二龙戏珠”的镇水兽群像,以其三个层次的不同高度位置来体现水的深度,这实在是个巧妙的构思,令人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避水兽自述
我叫趴蝮传说中能镇洪水
我可不会钓鱼,要不是在我周围装了个铁护栏,量他们也不敢把绳子绑在我身上。我叫趴蝮(bāxià),住在后门桥的西北面,另外的三面(西南、东北、东南)还有我的三个兄弟。在古老的传说里,我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嘛,我也是其中之一。没人说得清我们趴蝮的样子。头部有点像父亲,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对了,头顶还有一对犄角。我的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我的祖先终于获得*,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我们家族护河有功,按我们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了。
元代后门桥的繁华自打我出生以来,就有了万宁桥。万宁桥在地安门(皇城后门)外,所以人们也管它叫后门桥。元代郭守敬修建了通惠河,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过通惠河,便可以直接驶入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后门桥就是积水潭的关口,所有要进入积水潭的船只,都必须从桥下经过,到达码头后就会有人把货物卸下。那时后门桥附近可繁华了,店铺酒肆云集,买卖兴盛。可惜我没亲眼见过,把我挖掘出来的文物专家考证说,我可能是明代的石雕。不过,我想我大哥(后门桥东北面的避水兽)见证过那时的繁华热闹。文物专家认为,我们四兄弟中只有它是建于元代的。我只是趴在岸边的石兽我重新在后门桥下安家,已经是公元2000年了。原来掩埋在柏油路基下的半截桥身和桥闸石被挖了出来,又补修了新护栏。我的新家安在了桥的西北面,打那以后,我们哥几个就被人们好奇地打量过无数回。凡是凑到身边来看我们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用手摸摸我的头、犄角或者身上的鳞片。照相机的喀嚓声更是不绝于耳。清晨,岸边总会来些钓鱼的人,把挂上鱼饵的钩子投进水里后,就纹丝不动地坐着,直到有小鱼咬钩。虽然没经历过元朝的繁华,但现在的地安门也是热闹非凡,光是游客就让我看得头都晕了。夏天的晚上,偶尔会有几个衣衫不整的人睡在我旁边,半夜里还能听见鼾声。也许是我们的模样威猛,经历了几百年沧桑,埋在地下又重见天日,难免会流传出许多关于我们的故事,人们把我们描绘得神乎其神,好像有了我们就可以永保平安了。其实,我们只是人工雕琢而成的石兽,变成这副威猛的模样之前,我们就是一块大石头,没什么特别的。
传说版本一
桥下石柱上有“北京”俩字
石大妈,家住地安门外,72岁
听说在后门桥的桥台底下刻着“北京”俩字。后门桥位于鼓楼和景山之间的子午线上,所谓子鼠午马,所以也有人说桥下有个石柱,柱子上还刻了只耗子。这前海、中海、后海的水要是没过了“北京”俩字或者石耗子,就会发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