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碧绿
清溪玉芽属于绿茶,产于淳安县。该茶是在1984年开始试制的创新名茶。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炒揉、整形、理条、焙干、拼和等工序。在浙江省首届斗茶会被评为“优秀名茶”,名列第十五,获“三等奖”。
中文学名:仙居碧绿
界:植物界
类别:绿茶
主要产地:浙江省仙居县
1、简介
仙居碧绿又称仙居碧青,是浙江省仙居县于20世纪70年代创制的名茶。仙居碧绿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是距县城65公里的国营仙居苗辽林场。
仙居碧绿芽叶多毫,浓绿柔嫩,是制作高档名优茶的理想原料。早春采制的仙居碧绿名茶,外形色泽翠绿,条索细秀,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深得消费者青睐。
2、生态环境
仙居碧绿又名仙居碧青,因色泽翠绿诱人而得名,为浙江省70年代初期创制的名茶。
仙居碧绿
仙居碧绿产于浙江省括苍山区的仙居县苗辽林场。苗辽林场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括苍山脉苗辽山上,仙居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纬约28.5°-29°之间,境内南北直线距离为57.6公里;东经约120°-121°之间,东西直线距离为63.6公里。地处东南沿海,纬度偏低,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冬季最冷的一月,月平均气温为5.6℃,最低气温可达-9.9℃。夏季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高达28.5℃。年平均降水量达20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40天。
茶园四周有望海尖、白峰尖、天顶尖、丁辽尖等山峰环抱,园内林木葱郁,云雾缥缈,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茶树多生长在山岙平坦的沃土上,茶树长势旺盛,芽壮毫多,叶质柔软,色泽深绿,是炒制碧绿名茶的理想原料。
3、制作工序
仙居碧绿于谷雨前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炒制工艺独特,没有单独的做形工序,没有二青的做条,三青的煇锅工序、做形和干燥有机结合,统一在炒干工序完成。主要工艺分杀青、揉捻、炒干三个过程。
仙居碧绿
杀青
以抖炒为主,结合闷炒,要求芽不断,叶不焦,芽叶完整。
揉捻
目的是揉紧成条。揉捻过程,手用力程度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开始用手心轻压揉动,当芽叶包拢芽芯时,转为用力重揉,最后改为轻压搓揉,促使芽叶卷紧成条。
炒干
以抖炒为主,采用双手捧茶,双起双落的炒制方法,达到色泽绿翠,芽叶完整,不碎不扁,香味鲜爽的目的。
仙居碧绿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直完整苗秀,色泽碧翠,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4、品鉴技巧
品茶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仙居碧绿的一般品尝有四个步骤: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品饮前,先用“高冲、低斟、括沫、淋盖”等传统的方法冲泡。品饮时,用右手食指、拇指按住杯边沿,中指顶住杯底,戏称“三龙护鼎”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汤的汤花。对茶汤的色、香、味,形以色为主。
5、历史渊源
仙居县茶叶采制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末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骑白马败退至今叶岩头一带,乡*动献上清茶,越王饮毕,赞不绝口,仙居的白马名茶由此得名。民国期间,仙居县是全省15个主要产茶县之一,“白雪背茶”、“苍岭甜茶”、“仙龙岩茶”等名茶经温州、绍兴、苏州等地转销国外。建国后,仙居茶园面积进一步扩大,至1985年达4万多亩,年产茶叶790多吨。
由于仙居山峦叠嶂,茶区长年云雾缭绕,既无污染,又得大自然雨露滋润,故所产茶叶品质优异、色泽翠绿、茶味醇厚、香气持久、汁浓耐冲。其中萍溪林场的“仙居云峰”和苗辽林场的“仙居碧绿”更是茶中佳品,被评定为省部级名茶,1994年在全国名特优新林业博览会上获金奖,是台州市惟一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名茶。
6、传说
仙居,顾名思义就是神仙居住之地。这个美丽的名字据说来自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北宋时期,县城西门外的西郭洋村有个名叫王温的人,平时救危济贫,乐善好施。一日傍晚,他见门口站着两个长满疮疱的人痛苦万状,顿生怜悯之心,就问:“你们的病这么严重,有没有办法治疗呢?”那两人说:“办法倒有,只是要用新炒制的茶水,浸泡身体,才可治好。”王温听了高兴地说:“我家刚制好了新茶!”
随即请这两人进门脱掉衣服,任其在茶水中浸泡。说也奇怪,两人泡了一夜后,第二天出来,身上的疮疱不仅全部消失了,而且容光焕发,皮肤光泽,就得如同美少年一般。他们向王温谢辞而去后,王温闻到茶水中飘出阵阵异香,就叫全家人喝下,还把茶渣喂了鸡犬。不一会儿,王温全家连同鸡犬一起升天,成了神仙。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听了这一奇事后,欣然下旨,“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将永安县改名为仙居县,茶叶也改叫仙居碧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