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
鸡汤文,是一些所谓励志、情感类文章的统称。其实,此类文章最早被称作“心灵鸡汤”,其中倒真有一些思考人生、励志的文章。
1、简介
鸡汤文,是一些所谓励志、情感类文章的统称。其实,此类文章最早被称作“心灵鸡汤”,其中倒真有一些思考人生、励志的文章。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用户越来越多,“心灵鸡汤”的写手也不断“扩容”,“鸡汤”不再营养丰富,甚至还出现了“馊鸡汤”“毒鸡汤”,大量虚构编造甚至完全违背逻辑常理的故事不断出现。如今,“鸡汤文”成了一个用来调侃略带贬义的词。
2、得名原因
鸡汤文这个名字最早能追溯到美国出版的一系列励志书,作者杰克·坎菲尔德原本是个生活失意中学老师,45岁那年突然福至心灵想到了写励志书出版赚钱改变生活的点子。在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励志小故事集子之后,他想到了小时候奶奶为生病的他熬制的鲜美鸡汤,于是为这本书取名叫做《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的初次出版经历了各种艰难,但成功出版后立刻一炮而红,第一年就狂销几百万册,成功挽救了债务缠身的杰克·坎菲尔德。受此激励,坎菲尔德再接再厉,连写带编,又炮制出了八十多本面向不同人群的《心灵鸡汤》,大受欢迎,本本畅销。从此以后,“心灵鸡汤”就成了这类一边讲励志小故事一边灌输人生大道理的文章的别称,用得久了,索性就压缩成了三个字:”鸡汤文“。
3、作用
当你读到一篇鸡汤文感觉深受启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时候,这篇鸡汤文到底对你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而要了解一个人在阅读鸡汤文前后变化最大的地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
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身完成任务或者达成目标的信念强度,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自信心”的同义词来进行理解。自我效能感对于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达成挑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4、模式
通常来说,鸡汤文都是以故事切入,向读者直接展示一个“别人的故事”。实际上,这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经验,而根据坎菲尔德的经验来看,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的不同故事,实际上就是为读者找到了和自己相似度比较高的替代性经验。当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对故事的主角产生了认同之后,最后文章末尾的“大道理”也就是社会说服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从而相辅相成,同时从“替代性经验”和“社会说服”两方面提高读者的自我效能感。
5、辨别
常见的鸡汤文分为了三种:鸡汤、馊鸡汤和毒鸡汤。要鉴别这三种不同的鸡汤,最重要的一个参考依据就是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下面就稍微详细一点地解释一下吧。
鸡汤文
鸡汤文
不带任何前缀的鸡汤文基本上是可以按照最初定义理解的励志故事,它所讲的故事是真实的或者符合逻辑与常理的,并且没有隐瞒关键信息。在读完之后我们能够感到某一种积极情绪(比如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爱),并且这种积极情绪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快速转变为消极情绪(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如果你读到的是这样的鸡汤文,那么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大胆地读下去,只要利用好读完之后暂时提高的自我效能感完成好当前的目标就好了。
馊鸡汤
馊鸡汤是指那种完全编造,违背逻辑或者常理,或者隐瞒了关键信息(比如不告诉你比尔盖茨他妈是IBM高管并且替他撮合了第一笔订单这种事情,只告诉你比尔盖茨大学辍学去写代码成立微软)的励志故事。这种虚假的励志故事可能会让我们在读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感受到某种积极情绪,但是这种积极情绪的衰减速度远远大于真·鸡汤带来的积极情绪的衰减速度。而且一旦有人指出了馊鸡汤的漏洞或是隐瞒不提的真相后,所激发出来的消极情绪会完全抵消掉原本激发的积极情绪。流行的反鸡汤段子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馊鸡汤专门编写的。
毒鸡汤
毒鸡汤则是那种既编造内容,又隐瞒关键信息,同时以激发强烈的负面情绪带来的畅快感吸引读者的故事。它们的标题往往都取得极为吸引眼球,开头三句话就会让读者惊呼“卧槽”。它们讲求的不再是励志,而是一种貌似反鸡汤的恶毒。它们模仿了反鸡汤段子里“告诉你一个社会真相”的部分,但又在这个所谓的“真相”上附着了厚厚的消极情绪,让它伴随着一个半真半假的故事植入读者心中,使得他们在无意中又为消极情绪进一步推波助澜,为毒鸡汤吸引受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