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分水江

科普小知识 2022-12-16 23:10:13
...

分水江,古名桐溪、学溪,别名天目溪、横港,是中国东海独流入河流钱塘江干流富春江上最大的支流。上游为临安市昌化溪和天目溪,一般以昌化溪为正源。源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的山云岭(绩溪县荆洲岭饭蒸尖),东北流入浙江省临安市,经新桥至汤家湾称昌北溪,折向东南流经鱼跳至龙岗,主河道折向南流称旦溪,南汇颊口溪。右纳昌西溪后称昌化溪,经昌化镇至河桥,右纳昌南溪,至紫溪,左纳天目溪(又称浮溪)后称分水江,继续东南流入桐庐县境,至印渚右纳后溪,至分水下游2公里右纳前溪,经华浦、横村至桐庐县城北注入富春江。干流全长174公里(一说164.2公里),总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长11.6公里,浙江境内长164.2公里,流域面积344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3亿立方米。自然落差1142米。水能理论蕴藏量0.07万千瓦。流域已建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75万千瓦。主要支流有八都溪、十一都溪、天目溪等。

中文名称:分水江

别:称:古名桐溪、学溪,

别:名:天目溪、横港

地理位置:浙江省东北部

流经地区:安徽省浙江省绩溪县、临安市、桐庐县

发源地:安徽省绩溪县云山岭

主要支流:后溪、前溪、锦溪、漕源溪、琴溪、旧县溪

河:长174公里(一说164.2公里)

流域面积:3444平方公里

河:口:桐庐县城桐君山脚

1、水文特征

分水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浙西山丘区。流域水系发达,水位暴涨暴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变化明显。3至4月份,地面盛行东南风,一般多降连绵细雨,降水量逐渐增多,称春雨期;5至7月份,春末夏初期间,暖湿太平洋高气压气团渐向大陆推进,锋面常在流域上空停滞或摆动,造成连续降雨,降水强度大且量多,称梅雨期;7至9月份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盛行偏南风,多雷阵雨和台风雨;10至11月份,天气晴朗为主;12至2月份,寒冬季节,地面盛行偏北风,多云天气,气温低,会出现雨雪天气。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638.2毫米。分水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79立方米每秒,青山殿站多年平均流量45.8立方米每秒。

2、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昌化溪天目溪

天目溪,因天目山得名。上源为东关溪,临安市境内长56.8公里,有7条主要支流汇入,流域面积788.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010米,平均流量11.48立方米/秒。天目溪古名西溪。据《水经注》:天目山瀑布下注为浣龙池,"池水南流径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又据康熙《於潜志》:东关溪,在县东北,发源泥坞(岭),流最远,下与西溪合。东关溪为天目溪最远之源,发源于临安与安吉交界的桐坑岗(海拔1506米)。干流经西天目、绍鲁、於潜、堰口、塔山、紫水、乐平7乡镇。天目溪昔多分段命名:东关溪至钟家会西关溪之水;至白鹤,又会大有来的双清、正清二溪之水,下称白鹤溪;至后渚桥下,会虞溪,纳千洪、横路、凌口之水,下称双溪,昔可通舟楫;经岞?山一段,亦名锦江;过於潜镇后,又称浮溪,相传唐大历中,俱胝道者过此,适逢溪流泛溢,以净巾浮渡,故名;至龙潭,会藻溪,至南山,会交溪,又纳藻溪、太阳之水;至堰口,西会古竹之水,至牧亭,东会塔山之水,在新梅、下梅一段,又称梅溪;至潜川镇紫溪村,与昌化溪(包括马山之水)会合,下有燕尾滩,古极险峻,宋庆元间,凿石疏通,改称阔滩,今尚可通塘船小舟;至七坑,又会里伍水,注入桐庐县分水江。分段名称久废,总称天目溪。


分水江

  昌化溪,因昌化得名。发源于安徽绩溪县荆洲岭饭蒸尖(海拔1349米),(绩溪县境内,称荆州河,原称石门亭水。源出竹岭东麓之石门亭(竹岭亭)。向东北流贯于荆州盆地中部,至黄茅岱东北之石门潭入临安县为昌化溪,长12公里。)流经昌北、昌化,至於潜紫溪与天目溪会合,长约96公里,有11条主要支流汇入,为县内最大溪流,流域面积1376.7平方公里,天然落差920米,平均流量23.42立方米/秒,19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青山殿水文站最高水位64.51米,超过1922年(壬戌)洪水最高水位61.96米的2.55米,相应流量7200立方米/秒。昌化溪,古名紫溪,曾以名县。因有紫色磐石,望夕如霞,倒映水中,故名紫溪,又名赤濑。考其发源,据《水经注》:水出县西百丈山。又据道光《昌化县志》:紫溪大源出自於潜天目及昌化百丈二山,交会于柳溪,道场坪左所出,盖又其别源也。又据《乾隆府志》:昌化名溪三十,其源为上溪,而柳溪乃众流之委。今考昌化溪源远流长者应属后溪。源于绩溪饭蒸尖,干流经新桥、岛石、呼日、鱼跳、龙井桥、龙岗、白牛、昌化、河桥、马山、紫水11乡镇,入天目溪。

昌化溪亦多分段命名。后溪会仁里之水,至鱼跳,会上溪,下称巨溪(昌北溪);至龙岗(汤家湾),会无他溪(昌西溪),受昌西诸水,下称晚溪或西晚溪,昔时可通舟楫;至白牛以下,溪中有洲,水分南北,又称双溪;至昌化镇以下,先后会澞溪、紫溪,又称三溪,因经下阮村,又称下阮溪;至河桥,会蒲溪、伽溪(昌南溪)诸水,因溪经柳相山,中有大、小柳滩,又称柳溪;至高坪、青山,会马山水;至紫溪,会天目溪。共六段、八名:后溪、巨溪、晚溪(西晚溪)、双溪、三溪(下阮溪)、柳溪,尚不包括支流多名。实因山区阻隔,流向复杂,不同地段,任意称呼。今自龙岗以下,干流概称昌化溪。

分水江本干

桐庐县境,分水江别名天目溪、横江。由九排岭入县境,大致西北-东南向,流经印渚镇、分水镇、毕浦镇、瑶琳镇横村镇、旧县、桐庐县城,流至桐君山脚汇入富春江,境内流长53公里,落差37米,平均宽度250米,一般水深0.5米~4米。

3、河道特征

上游临安市境内,分水江及上游天目、昌化二溪水系大多呈树枝状或方格状,溪流沿断裂线和坡向切割山地,造成峡谷、陡坡交错,形成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昌化、於潜、临安等三大河谷平原,均处于昌化—杭州东西向断裂带与东北——西南断裂带交错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组合多层次发育,使河流水系纷杂,但大致呈东北--西南和东西方向两组汇合。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对耕作区有直接影响,溪流两岸谷地、盆地往往成为畈田耕作区,串珠状河流谷地呈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延伸。河谷大多在海拔100米以下,部分地区达300米左右,相对高度小。主要分布在溪流两岸,以昌化镇、於潜镇、临安镇和临天、横溪、夏禹桥、紫水、乐平、河桥、龙岗等地的面积较大,由河流运动冲积而成,有明显层状结构,下层为沙砾层,上层为粘土层,在溪流两旁,呈横向水平分布,自上游向下游,呈狭长带状、串珠状纵向延伸,水利条件好,为本县主要农业区。


分水江

  桐庐县境,分水江垂直构造线发育,留有若干原始走向特征。按河道形态和水文特征分3个河段:九排岭至五里亭长11公里,为高山狭谷,河谷边缘多高山;五里亭至浪石埠流长26公里,有多处广阔的卵石河滩,河谷边缘多低山;浪石埠至桐君山脚流长16公里,坡平流缓,河槽整齐稳定,河底沙石淤积。分水江河道曲折,水位变幅大,具山溪型暴涨暴落特点,洲滩众多,有贺洲、砖山、南堡、五里亭、龙潭、逻浦、糁口、金潭、后浦、洪石、猪婆石、瑶母、潮逆、浪石、牛岩、尖山、旧县、饭箩等洲滩52处,大弯道5处,水泄不畅,多水患。2001年10月30日~2005年5月28日,在分水江五里亭(分水镇上游2.5公里)峡谷处建起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Ⅱ等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两岸溪流呈格子状,由西北而东南,次第纳后溪、保安溪、前溪、马源溪、锦溪、夏塘溪、毕源溪、漕源溪、琴溪、九岭溪、云溪、大坑溪、龙伏溪、尖山涧、旧县溪、双溪共16条。

4、主要支流

天目溪支流

虞溪,因昔有虞将军祠得名。发源于临安市老虎坪,汇豪千、千秋、桐岭三关之水,贯流横路、凌口2乡、经英公水库,至凌口桥下,会丰陵溪,至后渚桥下,入天目溪。为天目溪较大支流。

丰陵溪,发源于安徽宁国的棋盘岭,经豪千关,贯流临安市千洪乡,至凌口桥入虞溪。经枫岭(丰陵)称丰陵溪,至凌口(零口)桥又称零口溪。


分水江

  藻溪,因溪多萍藻得名。发源于临安市琅(牢)山,贯流藻溪乡,至摇(寮)车桥,入天目溪。

交溪,因柳源、浪溪二水相交,得名交溪。柳源,发源于临安市白沙、桐岭二关,经龙王桥水库,及朱相坞、朱柏坞;至下太阳,北会富源水;至扶善,南会浪溪水,始称交溪;至昔口,北会昔溪水;至南山,入天目溪。

富源,取富裕之源而名。发源临安市斑竹坞,经富源、八亩,至下太阳,入柳源。

浪溪,发源于临安市浪山得名;又称干溪,雨则涨,晴辄涸,少旱流绝,故名。经景村、双庙,至扶善,会柳源,称交溪。

昔溪,出临安市黄岭之阳,称黄溪,至小昔坞口,称昔溪,至昔口,入交溪。

此外,尚有临安市堰口乡的古竹水、竹林水,塔山乡的竺溪,乐平乡的里伍、七坑水等,源小流短,均于下游直接注入天目溪。

永来河,原称沧浪水。源出清凉峰野猪(),北流至永来(岭脚下)折东流,经阴山至银龙坞纳南来之清凉溪(出自清凉峰顶峰)至栈岭纳南来之栈岭水入浙,注天目溪,长11公里。自阴山村西至栈岭5公里,以河为界,北属临安县境。

昌化溪支流

仁里溪,因流经仁里得名。发源于浙皖边境黄毛尖、芦塘岭一带,经岛石,会临安市黄阳、朱家发源的黄川溪;至江川,会竹坞、小川发源的白竹溪;东流至倒龙山,入后溪。

上溪,亦称高溪。因居上游,水位高得名。发源于临安市太子尖,自西南向东北,贯流上溪乡,至鱼跳,入后溪,以下昔称巨溪,今概称昌北溪。

桃花溪,发源于临安市千顷山,经西坑、龙井,南流至太平桥,入昌北溪(巨溪)。

柘林坑溪,发源于临安市千顷塘,经柘林,南流至荞麦岭脚,入昌北溪(巨溪)。

合溪,发源于临安市百丈岭,经龙井,东流至童家,入昌北溪(巨溪)。

云、顺、杨、横溪,云溪发源于临安市昱岭,云溪坞以里,经新燕,先会南边发源淳安县交界的顺(唇)溪;再纳北边发源龙塘山的杨溪;经邵家、洲头,又汇南边发源大明山千亩田的横溪(横溪中段,至横溪桥,并西受岭下溪水);至此,诸溪会合,统称杨溪,亦称洲水,向东流至阳(杨)干,会颊口溪,以下昔称无他溪,今称昌西溪。

颊口溪,发源于安徽绩溪的荆洲,经浙基田,大、小石门;在马啸坑口,北会马啸溪;向东流至阳(杨)干,会杨溪(洲水),下称昌西溪(无他溪)。

昌西溪,昔称无他溪。上会颊口溪、杨溪,集中昌西之水,为昌化溪最大支流,经株柳、无他,至新溪,北会发源百丈岭之董溪;东流至龙岗(汤家湾),入昌化溪(晚溪)。

沥溪(历溪),发源于千顷山干坑,经临安市沥溪村,至白牛,入昌化溪(晚溪)。

沃溪(澳溪),发源于大源塘以北,经临安市沃溪村,至黄干,会黄溪(黄干溪),至七里桥,入昌化溪(晚溪)。

澞溪,发源于龙门岭,经临安市杨村、箬建,入昌化溪(双溪)。

紫溪,发源于百丈山延伸的龙门岭与轿岭之间,古称紫溪(昌化溪)总源,流经临安市孙家、石坎,至童婆桥,入昌化溪(双溪)。

蒲溪,因石蒲丛生得名。发源于江岭,会淳安县交界的大岘坑之水,贯流临安市石瑞乡,经学川、蒲村、澄村、至河桥,会昌南溪(伽溪)后,入昌化溪(三溪)。

昌南溪,亦称上卜溪、伽溪。上游有湍、沈、塘、梁4溪,集中临安市湍口乡之水。

湍源溪,发源于淳安县交界的审岭,经寺坞口,至端口稍上,会沈溪。

沈溪,发源于淳安老庵基,蜿蜒两县界,经沈溪村,至湍口稍上,会湍源溪,在湍口稍下,会梁溪。

塘溪,发源于塘里、秀上一带,经临安市岔口、塘溪村,至凤凰山脚,会梁溪。

梁溪发源于龙门上,经临安市凉溪村,至凤凰山脚,会塘溪,在湍口稍下,会沈溪。

四溪,会合后称昌南溪,汇合处有湍口温泉,下经临安市赤石,又汇发源蒲岭,流经浪村的浪川溪;经上卜,昔称上卜(博)溪;经茄村,昔称伽(茄)溪;至河桥,会蒲溪,入昌化溪(三溪)。

洪岭之水,南部称青坑溪(洪岭溪),经临安市会头湾、青坑口至桐庐县境称瑶源溪,注入分水江;东部经潘家、韩家,以及马山乡的沈家坞、过水埠,入昌化溪(柳溪)。

尚有临安市白牛乡九坑桥的龙潭坑溪,昌化镇朱穴的平渡溪,河桥乡云浪的锦坑溪(源于於潜景村乡)等,均先后注入昌化溪。

本干支流


分水江

  分水江下游两岸溪流呈格子状,由西北而东南,次第纳溪流16条:

后溪,旧称印渚溪。上承瑶、麻2溪,分别发源于淳安县及岭源乡枝笔尖北坡,于桐庐县合村乡双溪口合流后,东流纳碧水溪,于云峰山西麓入怡合乡,复迤北纳竹源、定源诸水,迤东入印渚乡,纳东秋坞之水后,于贺洲东南入江。流长16.5公里。

保安溪,上承大、小源,分别发源于桐庐县保安乡羊角山南坡和大猪山东南坡,于保安坪东合流,曲折南流入印渚乡,至老虎山东南入江。流长4.5公里。

前溪,上游为桐庐县东辉乡罗佛溪,源出枝笔尖东坡,东流至坑口纳塔岭之水后称前溪。又迤东折南入百江乡,复东流至百江纳罗溪,迤北纳白鹳溪,于元宝山麓入分水镇,复东北流纳塘口溪、月溪,沿九龙山北麓流经白沙入江。流长31公里。

马源溪,在桐庐县东溪乡。源出阳西山西坡,南流至逻浦场入江。流长8.5公里。

锦溪,在桐庐县东溪乡。别名大张溪。源出高脚山北坡,北流迤东至臧家边入江。流长5公里。

夏塘溪,源出桐庐县歌舞乡歌舞岭,东北流至岩山尖西麓入百岁乡,复北流至潘村纳洪坑之水,至太平庵入毕浦乡,经洛口埠入江。流长23公里。

毕源溪,在桐庐县毕浦乡。源出杨梅山东坡,南流纳横潭源、仲夏坑之水入白塔岭水库,复南流至毕浦入江。流长12公里。

漕源溪,在桐庐县至南乡。源出中梓坞,北流至阳山头入江。流长11公里。

琴溪,在桐庐县高翔乡。源出北青山南坡,东流折南至元川入江。流长12公里。

九岭溪,在桐庐县九岭乡。源出红东山南坡,南流迤西至方埠入江。流长9公里。

云溪,在桐庐县九岭乡。旧名临溪。上承坞墡、桃源2溪,分别发源于凤联乡坞墡岭及龙角山,南流至濮宅西南汇入云溪,迤东折南1公里入江。

大坑溪,源出桐庐县胜峰乡狮子山北坡,东北流经大坑水库,复东流折南、迤东经童家碓入横村乡,又折北迤东由新开河道经马浦入江。流长13.5公里。

龙伏溪,源出桐庐县莪山乡清冷山北坡,北流迤东至潘山桥纳莪溪,又东流折北经九亩岭入横村镇,又东北流至许家桥头入江。流长12.5公里。

尖山涧,在桐庐县九岭乡。源出郎家岭,西南流经闸口水库,于尖山西麓入江。流长6公里。

旧县溪,在桐庐县旧县乡。旧名东坞源。源出清冷山北坡,东流折北经新开河道于濮村东南入江。流长9公里。

双溪,在桐庐县桐君乡。曾名大溪。源出白峰岭,南流经里包水库至浮桥埠入江。流长9公里。

5、水利工程

防洪

分水江河道曲折,洲滩众多,素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之说。自上而下有贺洲、砖山、南堡、五里亭等洲滩52处,大弯道5处,造成水泄不畅,洪枯水位变幅大,水患多。1969年"7·5"洪水,当时的印渚南堡大队遭受灭顶之灾,全村231户房屋被夷为平地,村头仅剩一棵苦楝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事迹就是南堡人民与洪水搏斗的真实写照,被列入教科书。分水江两岸多山溪,由西北向东南次第纳入支流17条:后溪、保安溪、前溪、马源溪、锦溪、夏塘溪、毕浦溪、漕源溪、琴溪、云溪、九岭溪、大坑溪、龙伏溪、旧县溪、尖山涧、茅蓬溪、双溪。这些溪流主流最长者57公里,短者5公里,流域面积最大者320.6平方公里,最小为5.19平方公里,大都是源短流急,暴涨暴落。

分水江及其支流山溪,历史上洪涝频繁。1969年"七·五洪水"后,桐庐县在分水江两岸兴修防洪堤,防洪堤顶高程南堡39.7米,分水32.13米,东溪27.4米,毕浦25.5~24.5米,至南24.5~21.2米,九岭16.5~15.5米,横村17.5~15.5米,旧县14米,桐庐大桥至分水江口13.8米。

龙潭工程。龙潭系分水江中游右岸一段近90°急弯河道,呈C型,长度3.725公里。河道较宽,水流紊乱,易洪泛,常冲毁分水、东溪、毕浦等乡沿江堤岸和农田。1977年11月县革委会作出规划,将龙潭河道截弯取直,劈开董家山,开出一条新河道,改原来3.725公里长的急弯道为1.33公里的直线河道。工程总投资1020万元,用工2000万工日,需搬动土石方822万立方米。提出"三年通水,五年配套"。此工程未经科学论证,即于同年成立工程指挥部,11月21日开工,从20多个公社抽调农民1837人开挖土石方,有关部门无偿支援机械、运输、电器设备龙潭工程开工一年以后,逐步暴露出工程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多而社会、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省水利主管部门不给补助经费,地方财力无力负担;*群众抵制,工程日见萎顿,1979年2月23日,工程停办。


分水江大坝

水库

位于分水镇上游2.5公里处五里亭峡谷河段。工程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和旅游等,为Ⅱ等大(二)型工程。水库总库容1.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45米,汛期限制水位40米,水电站装机容量3万千瓦。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由拦河坝、泄洪闸、发电厂房及升压站等组成。枢纽总体布置自左岸至右岸依次为左岸非溢流坝段、电站厂房、泄洪闸和右岸非溢流坝段,副厂房、户外式升压站布置在主厂房左端下游靠山侧。大坝为砼重力坝,设9孔泄洪闸。发电厂为河床式,安装2X15兆瓦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2001年动工建设,2005年3月,实施库底清理工作,5月水库下闸蓄水,10月电站机组投入试生产。2006年11月,浙江省水利厅组织验收,枢纽工程砼重力坝、河床式发电厂房、升压变电站和进厂公路4个单位工程通过验收。

五里亭水库,位于分水江上游五里亭峡谷河段,系Ⅱ等大(二)型水库,为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集雨面积为坝址以上2630平方公里的76.4%,水库正常蓄水位45米,汛期限制水位40米,总库容量1.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拦河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263.9米,坝基宽33米,最大坝高34.7米。泄洪闸布置在溢流坝段,设有9扇12X16.2米露顶式弧形钢闸门,由液压启闭机启动。9孔泄洪闸共用一扇扦修钢闸门。电站采用河床式布置形式。2001年10月开工,2005年5月下闸蓄水。

英公水库,在临安市凌口乡英公潭。为综合治理天目溪、减轻於潜镇及其下游的洪水灾害、改善灌溉条件而建,结合发电、养鱼。1976年10月动工,1981年8月完成主体工程,10月完成左面大劈山护坡,12月建成一级电站。控制集雨面积81.3平方公里。大坝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基本不出溢洪道,50年一遇洪水削减洪峰50.13%,500年一遇洪水削减洪峰29.59%。浆砌块石溢流重力坝,高53米(坝顶海拔173米),长170米,宽4米。总库容3528万立方米,相应水位172.209米;兴利库容1515万立方米,相应水位159.5米。防洪面积1万亩,灌溉面积1.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8万亩),养鱼水面1300亩,一级电站装机1000千瓦。

天子凹水库,位于分水江支流后溪,2003年11月兴建,2005年10月建成。水库坝基高程115米,正常蓄水位145米,总库容16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8万立方米,以发电为主。拦河坝为双曲混凝土拱坝,坝高32.2米,坝顶长118.45米,拱冠顶宽3米,拱冠底宽8.18米,厚高比0.25,坝体混凝土1.23万立方米。泄水建筑物为坝顶5扇高5米、宽6米弧形钢闸门,配有5台2×7.5卷扬式启闭机。设计按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泄洪能力867立方米/秒。

坞口水库,位于至南乡漕源溪中游蒋家村南,由至南公社筹建。集雨面积13.8平方公里,总库容47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05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270亩。1958年开始筹建,1970年10月动工,1977年5月大坝达到设计高度开始蓄水运行,1980年基本完成配套。粘土心墙砂壳坝,高36.8米,顶长175米,侧流式溢洪道与钢筋混凝土输水管布置在大坝左端,1976年在输水管内加套厚4.5毫米、管径800毫米钢管,并浇混凝土加固。配套东、中、西干渠3条,长9.95公里,电站4座,装机640千瓦。灌溉蒋家、大方、洞前、和平、皇甫、姚村、沈村等农田5350亩,占全乡水田总面积67%。

合岭水库,位于旧县溪上游合岭村,旧县公社为主筹建,莪山公社塘联大队参加。集雨面积2.61平方公里,引水入库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库容21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80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129.5亩。灌溉旧县乡合岭、尹峰、大山、洪儒、上峰、上联、母岭、旧县、四联和莪山乡塘联等10个村农田5540亩。土坝,高26.66米,顶长211米,顶宽4米,上游面块石贴坡。宽浅式溢洪道布设于右坝肩土层,进口宽10.5米,浆砌块石结构,砌墙护底直至坝脚,进口建石拱桥1座。砌石输水拱涵建于大坝左侧,洞长120米,洞径1米。干渠3条长12.1公里,渠首砌28米跨径石拱渡槽一座和管径1米长70米倒虹吸1处。利用灌溉渠道落差建电站2座装机255千瓦。1971年10月动工,1979年12月完工。

小松源水库,位于前溪上游罗山乡松村东,则罗山公社筹建。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总库容19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5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59.5亩。"照谷社"型坝,高42米,顶长139米,侧流式溢洪道布设于左坝肩,管径800毫米钢筋混凝土输水管布置于大坝右侧。配套干渠1条,长5公里,隧洞1处,长1公里。建电站3座,装机605千瓦,灌溉松村、罗山、苎坑、乐明4个村农田2500亩。1973年10月动工,1980年竣工。

大坑水库,位于大坑溪上游胜峰乡石青桥村西。由胜峰和横村公社联合筹建。集雨面积12.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34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20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66.3亩。砌石堆石坝,设计坝高52米,顶长130米,副坝为工字形钢筋混凝土坝,高6米,顶长70米。溢洪道与输水隧洞分别布设于大坝左端山腰与山体中。灌溉渠首设钢筋混凝土排架渡槽1座长40米,过水流量每秒2立方米。灌溉胜峰乡石青桥、联峰、大会山、十字路口、里柴、柴家边、板头、香山和横村镇富乐、深畈、孙家、宅里、龙伏、柳岩、杜预、横村等16个村农田1.2万亩。由胜峰乡和横村镇合建,1971年10月动工,大坝高度为33米,正常库容130万立方米,配套工程已建成干渠4条,长19.2公里,隧洞1处,长530米,电站3座,装机945千瓦。工程尚在建设中。


分水江水利枢纽

引水

南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分水县建长林堰(今天英村南)。明洪武三年(1370)邑令金师古谕民修自长林以下十二堰。清光绪三十年(1904)桐庐有堰179处,多设于大源溪、剪溪、钟山溪、壶源溪;光绪三十二年分水有堰247处,多设于前溪、后溪、百岁溪、歌舞溪。石筑之石堰,多设于大溪;土筑之浮堰(草堰),多设于小溪。民国期间以整修为主。解放后,对旧有堰坝进行整修加固。1977年11月,窄溪镇于梅山村洋虎山与雨井山之间的大源溪上,建造一座截水堰坝(俗称窄溪地下水库),拦截大源溪地下渗水。堰长115米,高0.7米,粘土心墙坝,浆砌石块护面,截流深6米。其上设进水槽1条,宽2米,高1.8米,水深1.4米;引水渠1条平行于大源溪河床,宽2.4米,高1.4米,长1070米,与富春江南渠结合灌溉窄溪、石阜、凤鸣等乡农田1.2万亩。利用渠水落差建低水头电站1座,装机250千瓦。工程于1978年4月建成,搬动土石方2.17万立方米,投工10万工日,投资5万元。至1985年,全县堰坝达1362处,灌溉农田3万亩,其中灌溉农田100亩以上的129处。最大的分水黄山堰,灌溉农田2000亩。

航道

昔日的分水江是分水、於潜、昌化水路运输的要道,多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渐趋高仰,浅滩露头,江面从深窄状改变为浅宽状。现除桐庐至旧县尚有舟楫之利外,其余江段已不能通航。

唐贞元十八年(802)临安开凿紫溪30里始通舟楫;南宋绍熙、庆元间,在下游燕尾滩凿去铦利之石,使航道消除险阻。昔时昌化溪可通航至汤家湾,天目溪可通航至英公潭。天目溪据康熙《於潜县志》载,至英公潭亦需"春夏水涨,可通舟揖";同治以后,外来客户开山毁林,河床冲刷,光绪《於潜县志》已称"溪石积塞,不复可通";民国时盐船尚能至后渚桥。昌化溪汤家湾昔时为昌北山货登舟之地,河桥在抗日时盛极一时,有"小上海"之称,泊舟多时达四五百号。建国初期,小船仍通行于麻车埠,曾设运输公司,水涨时亦可上溯至河桥。1969年"七·五"洪水后,昌化、天目溪断航。

昌化溪航道,民国时期船通汤家湾,筏通颊口。民国18年(1929)《浙江经济记略》记述:自汤家湾至柯老相公殿,长67华里,可通船只,自下与天目溪汇合通桐庐。民国36年,自汤家湾至昌化镇,平时通筏,昌化镇以下可通船。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年提高。解放以后,昌化溪航道作用逐渐消失,1969年7月5日洪水后,昌化溪航道断航。

天目溪航道,据国民28年《於潜县经济概况》记述:自后渚桥至印渚埠长达50余华里河道可通船筏。其时,航行于天目溪的舟船达200艘。1968年潜川公社在西乐堰建翻水坝,航道阻塞。1969年7月5日洪水后,天目溪航道中断。

分水江在桐庐县境内长53公里,滩高流急,系浅水航道。因多暗礁漩涡,船工有谚称:"一路九溪廿八湾,洪石洞、猪婆石两道鬼门关"。抗战胜利后,省建设厅和水利局曾会同分水、於潜、昌化、桐庐四县*着手治理河道。后因经费不敷而停工。解放后,人民*组织船民,分段包干,边航边疏。1954年,在麻车湾等13处炸礁疏航。1959年成立河道养护队,12名船家青年专任疏航任务。时,木船溯江直达於、昌县境。后因山洪频发,河床渐高,航运日困。1968年,在猪婆石上游修筑拦河丁坝400米,取得改道避险成功。时,洪石洞已被流沙湮没。1969年夏,暴发特大洪水,上游泥沙大量倾泻,河床聚高0.6~1米。横村埠以上河段难以通航,下游10公里航道可通10吨左右船只。其中桐君山至旧县5公里段为六级航道,旧县以上段均为不通航水域。

上一篇: 水江镇

下一篇: 三鲜千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