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动性
货币流动性(MoneyLiquidity)是指货币在市场上的投放量。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1、简介
货币流动性(MoneyLiquidity)是指货币在市场上的投放量。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货币流动性
货币流动性(MonetaryLiquidity)反映了货币供应的一种基本状况。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都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畴。衡量货币总量的指标包括M0、M1、M2、M3等M0指流通中现金。“狭义的货币”—M1,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货币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组成。“广义的货币”—M2在M1的基础上加入了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则在M2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广义货币涵盖了不同金融机构持有的各种货币形式,较好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已成为发达国家货币当局关注的重要指标。。我国央行定期公布狭义货币供应量M0和M1,以及广义供应量M3的统计数值。
货币流动性过剩,指货币数量远远超出货币需求,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同时在货币数量剧增状况下,货币资金为追求高额利润必然脱离实际生产体系,疯狂操作大宗商品。
而对金融市场来说,流动性有更广阔的含义:对各国央行而言,它指对“基础货币”发行和市场流动量的管理,流动性过剩就是指基础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力;对商业银行来说,它是指存款大于贷款的比例,若是存款远远地大于贷款,就是流动性过剩;而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流动性是指帐面资产的变现能力,凡是容易变现的资产都属于流动性资产,而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是指可变现资产的过剩。
货币数量理论(QuantityTheoryofMoney)指出了货币供应量同经济活动及物价水平的相互关系,具体可由费雪方程式(FisherEquation)表示:MV=PT。其中,M指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P指平均价格水平;T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量。理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和交易量(T)在短期内不发生改变,这样,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价格水平(P)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流动性的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方式变化的影响,其复杂多变性可能使传统货币数量理论所理解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稳定。
2、指标
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是一个关于货币需求(或者说货币供应量)的结构指标,其作用在于考察M1和M2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一结构指标近年来在我国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许多关于研究货币政策的研究报告中频频出现,成为反映货币流动性强弱的结构变化、分析社会即期资金状况、加强金融监测、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反映的是企业和居民货币需求的不同动机,与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相适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的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在1978—1995年呈急剧下降,但是从1996年至今我国的M1/M2则基本保持平稳,这主要体现了1996年前后我国货币化速度和货币需求特征的差异。然而,伴随着货币流动性变动长期趋势的还有其周期性的波动,它主要受到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的影响。因为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升高,消费和投资支出相对比较旺盛,个人和企业对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需求就会升高,于是微观主体趋向于较多持有流动性强的货币,即M1,那么货币流动性指标M1/M2就升高;另外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利率下降时,持有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将会导致居民和企业较多持有现金与活期存款,从而导致MI/M2升高。
货币流动性
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3、过剩成因
从全球背景来说,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大量资金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这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外因;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内部环境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又有着特殊的形成机理,与独特的金融制度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货币流动性
外汇占款的增加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加上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套利资金内流,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合理的储蓄和投资结构
储蓄率高是我国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现象。企业和居民过高的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的存在。另外,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大量货币以储蓄形式停留在银行体系中。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大量依赖于银行贷款,供求力量的互应与联动,最终表现为宏观流动性过剩,转化成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
有限的金融资产的供给
我国日前的流动性过剩有别于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资产的选择十分有限,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出路。
4、主要表现
目前货币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货币流动性
货币超额供给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1998-2005年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
银行业存贷差不断扩大
自2003年最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2005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近一半的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
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银行。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2005年3月,人民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该数值高达12600多亿元。截至2005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
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05年以来,由于资金的充裕。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利率不断下行,市场收益率不断降低。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从全球背景来说,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大量资金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这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外因;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内部环境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又有着特殊的形成机理,与独特的金融制度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外汇占款的增加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加上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套利资金内流,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合理的储蓄和投资结构
储蓄率高是我国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现象。企业和居民过高的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的存在。另外,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大量货币以储蓄形式停留在银行体系中。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大量依赖于银行贷款,供求力量的互应与联动,最终表现为宏观流动性过剩,转化成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
有限的金融资产的供给
我国日前的流动性过剩有别于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资产的选择十分有限,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出路。
5、过剩对策
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货币流动性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好的途径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基金等,提供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来满足资金出路的需求。在美国,基金所持有的资产已经超过了银行资产。这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宏观货币政策方面
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抑制投机压力。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抑制投机压力。因为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这会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从而抑制投机。
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长期以来“宽进严出”,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相应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弱化了对外汇流入的监控,并加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尤其是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还需要通过国际货币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来完成。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因此可以先在亚洲地区推进一定程度的汇率政策合作,建立不同经济体外汇市场的协调机制和各国货币之间的稳定机制。
从长远看应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汇率风险,扩大贸易和投资。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贸易量以及国民收入;降低或取消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使贸易与资本流动增加;人民币作为东亚地区的支点货币,将会在贸易对价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当部分贸易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从而大大降低结算风险,扩大国际贸易交易。
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节约我国外汇储备。货币国际化后,由于贸易结算都使用本国货币,不需要过多的外汇储备,而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本国制定,更减少了需要应对贸易赤字、货币投机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高国际储备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体现中国对外清偿能力有很重要作用,但相应储备成本也很高。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能力可以用人民币去实现,外汇储备将会大幅减少。
6、影响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环境,资产价格在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中的变化特征是每一个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货币流动性
近年来,资本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迅速发展,许多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是用来满足所有经济活动的需要,其中不仅包括流通中的商品,也应该包括资产,因此应将费雪等式修正为MV=PT+S,这里S代表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另一个关于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批评在于,很多学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根据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环境发生改变,不应假设其保持完全不变。这些对货币数量理论的改进建议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货币数量理论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值得我们学习和继续探索。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环境。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定义是:流通的实际货币量同经济均衡状态下所需货币量之间的正偏差。流动性过剩可以理解成货币供给超出了保持物价长期稳定的需要。根据流动性过剩定义,在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时,首先估算出经济均衡状态下的理论货币流通总量,然后计算与实际货币总量的差额,取得过剩或短缺的具体数值。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水平的货币供应量最为合理很难确定,并且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争论也很多。因此,我们在实际中观察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绝对层面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也就是货币流动性宽松或收紧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用货币增长率同名义GDP增长率的比值衡量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若货币供应与流通速度的增长率超过实物和价格的增长率,流动性有宽松的变化趋势,反之则有紧缩的变化趋势。另外,我们也可以用代表货币流动价格的真实利率水平衡量流动性。当利率下降时,流动性有宽松的变化趋势,反之则有紧缩的变化趋势。
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解释
保持平稳的价格水平一直是货币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资产价格水平得到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上面的两个阶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场指数在两个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而且都伴随着较低和平稳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实GDP增长率。同时,货币流通量和贷款同样在这两个阶段中高速增长。这些事实显示资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巨大,也揭示了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消费品价格水平控制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联储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重点已经从通货膨胀转移到资产价格。前美联储副主席Ferguson也指出了货币当局关注资产价格的原因所在:由于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资产价格的非常变化将导致货币政策无法对经济活动产生有效影响;另外,资产价格中包含了货币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确保其揭示的信息与货币政策相一致。货币政策当局加强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机构投资者更清楚地认识货币供应对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把握市场走向。
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包括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理论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告诉我们:流动性的提高会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会引起长期名义利率的下降;长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美联储现行货币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个目标利率,然后调整货币供给(联邦储备金的供给)状况,直到联邦储备金率达到目标利率水平。假设美联储希望降低利率,联储选择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在银行间市场上买入债券,这导致债券的价格上升、回报率下降,利率随之下降。联储的行为提高了商业银行可以持有的联邦准备金,既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额度,最终提高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货币流动的价格。长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紧密的联动性,而且债券资产(如国债)的回报率是衡量长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债券利率在流动性增加时下降具有理论依据。长期利率的下降减小了债权资产的回报率,在股票资产风险溢价水平保持不变时,也就相应降低了投资者对股票类资产的要求回报率。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降低使得当前股票资产的回报率超出人们预期,人们将拥有的货币投入股票抬高股票价格,降低股票回报率,直到与要求回报率相吻合股票的价格取决于股票的供求关系。而在计算股票内在价值时(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内在价值=未来收益/要求的回报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来收益或分红情况,以及利率和要求回报率,都起到决定性作用。(BaksandKramer,1999)。
债券利率下降与股票价格上升也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进行解释。资金具有逐利性,当债券资产回报率下降时,资金会进入股票市场以获得高回报,直到资金的进入促使股票价格上涨,回报率降低,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另外,流动性增加后的宽松货币环境提高了对经济产出的预期,也提高了对公司盈利状况的预期。要求回报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预期的提高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
第二,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价格水平。在物价指数保持稳定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这个解释基于货币过剩带来的财富效应,居民所拥有的用货币计量的财富增加了;财富效应将用来购买商品;如果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那么财富会流向资产,资产价格水平就会上涨。这个解释同样适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MV=PT+S,S代表资产对货币的需要)所代表的关系,货币需要满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仅包括消费品,也包括资产。从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股票市场泡沫来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着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
很多学者就美国历史情况对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包括:
JensenandJohnson(1995)用利率调整方向的变化作为衡量美联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的标准。他们分析了1962—1991年间美国股票回报率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股票市场同货币环境紧密相关,当货币环境宽松时的股票回报要高于当货币环境紧缩时。Patelis(1997)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变量也得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作用机制的结论。Mashall(1992)对美国1959—1990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费占GNP比例进行比较来衡量货币增长,发现实际股票回报率同货币增长呈弱正相关。Conver,JensenandJohnson(1999)发现一些国家的股票回报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度十分显著,有的甚至要强于同国内货币环境的相关度。BaksandKramer(1999)研究货币流动性在国际市场间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G-7国家货币流动性的增加同G-7国家真实利率的下降和真实股票价格的上涨保持一致。Bordoand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发现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随着货币发行和银行贷款的超额增长。
Ferguson(2005)用M3增长率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现货币流动性的增长同股票价格的相关联程度有限,而同房地产价格的关联程度非常高。他认为统计上的非显著并不能否定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过于频繁,普通的相关性分析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总结前面的分析,货币流动性对股票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宽松的流动性对股票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理论界一方面对两者的相关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寻求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中国货币流动性与股票价格相关性分析
(一)我国货币流动性的主要特点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以稳定货币币值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操作目标)的框架。人民银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流动性政策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管理为主(人民银行,2005)。根据我国现行外汇制度,企业要将外汇余额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这就是所谓的强行结售汇制度。而外汇银行必须将超过外汇指定头寸以外的外币资金卖给央行,这样我国央行就成为了外汇市场事实上的接盘者,央行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比较弱。央行为对冲巨大外汇占款而大量增加货币投放是造成我国流动性充裕的直接原因,这样,宽松的货币流动性成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一,货币供应量占比很大,增速很快。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例非常高,单就M2占GDP的比例发展趋势来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我国货币流动性宽松的状况。
第二,货币增速与GDP增速比较。图3显示了过去15年中(1991—2005年)M2增速同GDP增速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在大多数年度里超过GDP增速。
第三,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我国利率形成机制仍不完善,没有形成公认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在众多的短期利率中,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同美联储的联邦储备金利率最为相似。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具有成为基准利率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们用7天内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衡量流动性的价格的标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我国存在货币流动性宽松的现象。国债到期收益率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一定程度反映了长期利率变化情况。但是,我们发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同M2增速—GDP增速之间的变化没有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两个指标所体现的内容有所不同。M2的主要成分是流通中货币和银行中存款,没有反映出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体现的是流通和储蓄的货币状况;而货币市场利率反映的是金融机构所有的货币情况,体现了投资行为中的货币供求状况。笔者认为,用利率反映的货币流动性具有更加广义的内涵。
(二)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流动性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货币流动性同资产价格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流动性的增加具有财富效应,居民用货币衡量的财富有所增加,增加对商品和资产的购买;流动性增加具有替代效应,引起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下降,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内在价值。流动性具有逐利性,当货币流动性增加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债券回报率时,投资者会进入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寻求更高回报。
在统计验证分析中,我们选取了上证综合指数作为股票市场回报的指标,选取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作为房地产回报指标,选取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作为固定收益回报指标。用广义货币M2增速与实际GDP增速的差额衡量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以1997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为时间段,我们用向量自我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的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析,我们从结果中发现,AkaikeAIC和SchwarzSC指标中反映的货币流动性和股票指数相关性较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是一种分析指标关系是否存在先后关系的分析方法。我们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时发现,货币流动性指标的发生在国债指标之前,货币流动性指标对解释国债回购利率统计上显著。货币流动性对于解释房屋价格变化在统计上具有一定显著性;货币流动性对于解释股票回报在统计上显著性较弱。
(三)统计结果分析和主要结论
理论界普遍认为,流动性的增加会抬高价格水平。首先,流动性的增加具有财富效应。居民用货币衡量的财富有所增加,如果消费品供给得到满足,过量的货币会流入实体经济,被用来购买资产,抬高房地产和股票资产价格;在物价水平没有上涨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水平可能会大幅度上升。其次,流动性增加具有替代效应,引起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下降,从而减小了人们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内在价值。资金具有逐利性,当货币流动性增加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债券回报率时,过剩的资金促使投资者寻求更高回报的投资途径。我们在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中发现:第一,我国流动性充裕,广义货币占GDP比例同其他国家相比很高;尽管央行采取多种手段收紧流动性,但是近年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持续下降,流动性充裕在短期利率中的表现明显。第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货币流动性对提高债券类资产价格的影响显著,代表长期利率的7年期国债到期收益债率同短期利率走势保持一致。第三,统计结果反映的流动性对股票价格的作用显著度有限。
总结相关理论和我国实证分析,我们认为流动性是决定债券类资产的决定性因素。货币流动性是股票资产价格和上升的必要条件。统计结果不够显著是由于股票价格波动频繁,影响我国股票变化的因素比较多而且复杂,需要应用更加精密的统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005年底以来,随着股权分置等改革的完成,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者的信心提高,流动性充裕带来的大量资金寻求债券之外的投资回报,这样的资金供给为股票市场的大有作为提供的有力支持。从股东开户数的上升来看,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无疑是股票市场上涨的首要支持力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对股票类资产的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需要注明的是,本文研究的是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一般规律,我们相信短期内债券和股票资产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在进行具体投资时机和产品选择时,应考虑可能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的多方因素。
机构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决策中应考虑货币流动性因素。现阶段,国际贸易情况、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变化等因素是影响我国货币流动性状况的重要原因,值得投资者关注。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资产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时应考虑资产价格因素。
参考文献
AlexD.Patelis.StockReturnPredictabilityandTheRoleofMonetaryPolicy.TheJournalofFinance,Vol.52,No.5,1997.1951-1972.
BenS.BernankeandAlanS.Blinder.TheFederalFundsRateandtheChannelsofMonetaryTransmiss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2,No.4,1992.901-921.
BorioandLowe.AssetPrices,FinancialandMonetaryStability:ExploringtheNexus.BISworkingpaper,No.114,2002.
C.M.Conover,GeraldR.Jensen,RobertR.Johnson.MonetaryEnviromentsandInternationalStockReturns.JournalofBanking&Finance,Vol.23,1999.1357-1381.
DavidA.Mashall.InflationandAssetReturnsinaMonetaryEconomy.TheJournalofFinance,Vol.XLVII,No.4.
EuropeCentralBank.ECBMB(EuropeanCentralBank,MonthlyBulletin).May2001.
Friedman,M.TheRoleofMonetaryPolicy.AmericanEconomicReview,53,1968.2-17.?
FederalReserveBank.TheFederalReserveSystem,Purposes&Functions.9thEdition,June2005.
GeraldR.JensenandRobertR.Johnson.DiscountratechangesandsecurityreturnsintheU.S.1962-1991.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5,vol.19,79-95.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课题组.关于完善我国*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2005.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课题组.中国利率形成机制研究报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