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06年沧州武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沧州“武术之乡”,含沧州市所辖县、市。历史上人民为了反对封建盘剥和压榨,沧州民间武风益盛。*成立后,沧州武术得以复兴与发展。
沧州武术,一向被称为“开放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沧州武术,不仅愈来愈受国人喜爱,亦愈来愈受国际重视。在国内,邀沧籍武师前去授艺讲学和派员来沧考察和习艺者,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州武杰编写的武术专著、相继问世达三四十种其中《八极拳》、《劈挂拳》被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为规定竞赛套路推向全国,有的专著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沧籍武杰参加拍摄的影、视片和各类拳种的纪录片达七八十部,有的武打设计者荣获白花奖。
2、历史
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据史籍载,自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齐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频繁之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鄚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隋朝建立的科举制,自唐朝完善,延续多代。至明中期,建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行废止。明清武科,对沧州武术发展亦有促进。此时武举人、进士达1800余人。民国七年(1918),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在沧招募武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此举,对沧州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民国十七年(1928),沧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国术馆馆长,大力提倡强身御海,强种救国,沧州入馆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时,省、县建国术馆或民众教育馆,倡导武术,“把式房”遍及沧境城乡,习武者甚众。
沧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内外交流。来沧授艺者,热情款待。又有不少人周游祖国南北,或设镖局,或任镖师,或于民间教徒,或入军旅授艺,或寻师放友学技,或参加擂台比武。霍殿阁被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聘为武师;王正谊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区;佟存、佟忠义、张占魁、孙文勃、杨积善、刘振山、张殿奎、吴秀峰、卢振铎、贾耀亭等授徒不下数万,遍及十余省、市。同时,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沧州武林门类和独立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
3、特点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有代表性拳种的8大门派以外,疯魔棍、苗刀、戳脚、阴阳枪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沧州武术还兼收并蓄,积累了雄厚的传统武术资源,近21世纪初又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发展。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源于儒、释、道的理念和意蕴。
习练沧州武术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锻炼人的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华乃至国际武术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带动武术培训、表演、竞赛、交流、节庆会展、器械生产交易等多种相关行业的发展。但是,沧州武术技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老拳师文化水平低,“学问都在肚子里”,而他们年事已高,许多绝技妙招濒临失传,急需保护和抢救。
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弹腿、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遍布各地。
4、发展
1949年10月1日,*诞生。中国*和人民*,视中华武术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纳入民族体育项目,沧州武术得到复兴。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以后,王子平、佟忠义、王金声等被选入赴京表演团,在*为*、*、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表演,受很高评价。1956年,*主席接见。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儿王菊蓉随*总理率领之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同时,沧州武术运动员在沧州各级武术比赛及省和全国武术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对沧州武术之再兴,均具巨大推动力。
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一些武林人士某些原因受到冲击,一些拳谱和历史文物被销毁,沧州武术发展暂时受挫,而习武之风始终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于此刻。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武术再次振兴。地、市及各县相继建立武术协会,建立、恢复、充实业余体校武术队,配备领导和教练人员,增添武术训练设施。一些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编排武术操,民办武术馆、社,如雨后春笋,迅速蓬勃发展。同时,地、市、县每年举办武术比赛,鼓励先进,扩大传播和交流。1983年,全面进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获得丰收。从而,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国家规定套路得以广泛传播。沧州武术运动员参加省和*比赛,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选入省和国家武术组织或高等院校。沧州武林人士,还有的担任省和国家武术组织领导职务,有的为武术教授或高级教练。在沧州境内,习武者数十万人,沧州“武术之乡”名声再振,1985年,河北省体委正式命名。
2006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Ⅵ—10。
5、兴盛原因
沧州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古往今来,沧州战事频繁,民遭涂炭,非尚武不可图存。此地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隐姓埋名,传艺维生。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沧州系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汉与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曾发生过隔膜与误解,但不快之事,逐渐融洽。民族之间的不快,促武术发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艺,更推动武术之发展。
遗产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沧州市的石同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6、沧州武术节
每4年举办一届“沧州武术节”,是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喜爱武术的人可以前来以武会友。河北沧州武术节在1989年10月中旬创办首届,以后每年金秋季节举办一届,至2003年已举办了七届。沧州武术节是全国举办武术节最早,而且经验最丰富,比赛表演项目最多的一个群众性武术节日,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沧州武术节融武术、文化、经济为一体,重点突出沧州传统武术的特点与优势,充分体现武术节的群众性、传统性、学术性与国际性。历届举办节日邀请原苏联、美国、比利时、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界朋友,参加“传统武术国际恳谈会”、经贸洽谈会、名优特产精品展销会、国际精武联谊研讨会、武术竞技赛、表演赛等各种活动,提出弘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发扬“精武一家”的优良传统,扩大了沧州“武术之乡”的影响。
沧州武术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届武术节开幕的前一天,要举行盛大的武术环城游行。在各单位体育团体组织的彩车上,扮演者手持刀枪剑棍,表演各式武术动作,老拳师们披红戴花,接受节日的祝贺;全城各中小学的武术爱好者组成方阵表演武术套路,街道两旁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的队伍首尾相连,犹如一条彩色缤纷的武术长龙贯穿沧州全城,从中可以看出沧州人民对武术的热爱是何等的深厚。练武、尚武精神已蔚然成风,习武人数已达30万,规模性武术学校如沧州林冲武术学校等有3所,大小拳社近百家,武术被列为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占全年体育课课时的1/4,参加武术活动的学生超过19万,占在校学生的90%,有300多所中小学建立武术队。街头巷尾、公共场所从早到晚,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翁,或是几岁的幼童,都会玩刀枪剑棍,他们平时练武,既强身又是一种特殊爱好。沧州武术流传至今,与当地党政领导重视和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7、名家
特色
沧州武林名师众多、武精德高,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击败沙俄大力士,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嘉赏的丁发祥;宣统皇帝的武术教官八极拳师霍殿阁;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正谊;神枪李书文、镖师李冠铭、双刀李凤岗、大枪刘德宽、李文彪,以及佟忠义、郭长生、李雨三、杨积善、孙文勃、吴秀峰、张殿奎、卢振铎、贾耀亭、丁玉林、丁润华等。近代“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民国在张之江创办的南京*国术馆中,就曾先后有52位沧州拳师在馆任教。他们为御辱镇邪、弘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贡献极大,被誉为武林师表与民族的骄傲。同时,他们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使得沧州武林门类与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
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生于1881年,卒于1973年,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洲的一个武术世家,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
1919年,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子平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王子平后在陆军部马子贞部下任武术教练,在军中表演举石担、石蹬,以大力著称。
丁发祥
丁发祥,回族,字瑞羽,丁发祥,字瑞羽,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
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夏,他在北京值我中华武林豪杰被伤亡多人而不敌之危急情势下,勇揭招武贤皇榜,登神州第一擂台,一举打死来华立“国擂”的两名号称“打遍全球无敌手”的技击家、大力士“大牤牛”和“二牤牛”,保住了大清在世界上的荣誉和地位,被亲自观擂后的康熙帝敕封为“铁壮士武侠”。
霍殿阁
沧州东南乡小集人,著名八极拳拳师“神枪”李书文的开山弟子,八极门第六代宗师,曾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兼护卫,1932年携侄霍庆云等人随溥仪到东北,在东北的八极拳传人较多。
丁润华
丁润华,回族,66岁,是清代著名武术家丁发祥的第十二代族孙,自十岁起,拜八极拳著名宗师、天津八极拳学术联合会高级顾问丁玉林为师,二十岁授徒,桃李满天下,曾在十六个国家发行的《今日中国》杂志刊登着本人的武术技能,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武术比赛,成绩均名列前茅。现任孟村县精武馆馆长、 河北省武术协会常务委员、 沧州市武协副主席、 孟村县武协主席、 国家六段、 一级裁判、 八极拳高级教练、 开门八极拳研究会高级顾问、 阴阳八极拳高级顾问、 渭南八极拳研习会名誉会长、 河北师大孟村分校校长、 国家二级武士,曾在2000年沈阳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单项冠军、2009年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比赛分别荣获八极拳、六合枪一等奖,先后获得过11个一等奖。如今丁润华老前辈正在一如既往的发扬着八极精神,传播着八极文化。
8、研习院
是沧州市唯一国办武术专业院校,“中华武林百杰”*裁判,香港国际教育学院院士,河北省武协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东方之子”刘述来任院长,我院是沧州唯一的全国首批先进武术馆校。每年以80%以上的毕业生分别输送到全国重点大学和各省专业队。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等。*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多次报到。我院被编入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资源一书,和二十一世纪百年百校,中华武术等书籍中。目前院长被香港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研究院正式聘请为本院院士及理事。该院决定每年特招研习院毕业生,到该院攻读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名额不限,并与捷克,韩国古武道协会签定互派留学生友好合作协议,国外有新西兰、意大利、法国、摩洛哥等国外学员来研习院学习。九九年该院正式与香港卧龙国际投资公司签定了由港方投资1.2亿美元,兴建沧州国际武术文化城大型项目。为三年建成后顺利运转,现开始培养中下层管理人员400名,(中专生)招生工作正在开始,欢迎广大初高中毕业生踊跃报考。另外特培班每年继续招生,其它各专业继续扩招中小各年级学生。
9、沧州武术馆
沧州武术馆,位于沧州新城区北京路以北,迎宾大道以西,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可容纳2500人,将成为我市武术竞赛、训练、展演、学术交流、武术博览以及武术产业运营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