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科普小知识2022-12-18 16:38:14
...

摘要: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是银行的核心营养成分。本文从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孕育人才、留住人才几个方面阐述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关键字: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包袱沉重、矛盾突出、机制僵化。要做好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以变革的思维、观念,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循序渐进地围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这几个重点来开展各项工作,最终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国有商业银行发挥巨大作用。

一、建立全面薪酬体系—吸引人才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水平与市场脱节。这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薪酬的制约,即银行工资总额的基数完全由银行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不考虑银行自身发展情况和特点,使其薪酬水平完全丧失市场竞争力,人才吸引不进来。这种制约甚至出现了“低职位、高工资”和“高职位、低工资”的扭曲现象,主要原因就是低水平的一般员工因工龄长而导致其薪酬水平高于甚至远高于市场水平,而一些高素质员工因工龄短而导致其薪酬水平低于甚至远低于市场水平。这种薪酬体系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低素质的人甩不掉,要用的高素质人才进不来或留不住。wwW.11665.COM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工资福利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保障员工本人及其家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二是激励员工为本单位做出更大的贡献,两者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可以想象,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市场竞争力、没有激励机制的薪酬体系将会把一个银行带向何方?最终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才争夺战中,无法留住优秀人才,也无法与外资银行、中资股份制银行抗衡。

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激励力和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发展丰富的薪酬形式,增加福利弹性设计是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随着科学和社会和发展,员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员工希望被尊重,希望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重视休闲娱乐活动,谋求个人身心愉快,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最终求得工作、生活品质双提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薪酬设计中必须考虑全面薪酬管理这一更加科学的体系,它应当是直接经济薪酬(工资)和间接经济薪酬(福利),还包括了非经济薪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与条件),是物质薪酬与精神薪酬的统一。这种薪酬体系充分考虑了人的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需要设立相应的激励方式,要定岗、定责、定任务、定贡献,并增设若干专项奖、特殊贡献奖,让员工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的荣誉感。同时,特别重视不断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如满足员工对知识的追求,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国有商业银行,为其所用。人们常说的“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就是这个道理。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开发人才

人力资源作为银行竞争优势的一种难以模仿的、特定的资源,是保持银行竞争优势的源泉,成为决定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银行中每位员工绩效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与银行竞争优势的提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如何评估员工的绩效?如何通过激励提高员工的绩效?这是每个银行都要面临的问题。而激励也只有建立在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估基础之上。为此,在国有商业银行应以绩

效考核、责任追究为关键,实施人才考评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建立人才绩效考核档案。当前对中层以上*的考核,仅限于年终考评,考核的次数少、力度小,尤其是对中层以下的考核几乎是空白。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因此,要对全体员工建立人才绩效考核档案,既要做好年终考评,将个人总结、*评议结果记录在档,更要注重日常考核,将每位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记录存档,重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工作业绩、研究成果、所获得的荣誉、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等,将其作为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其次,是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坚决打破*终身制、职称终身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对工作平庸、出现重大失误、有违纪行为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银行的规章制度从严处理。

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评估结果分析,可以找出产生绩效水平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不同的办法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并通过激励产生新的绩效,进而提升银行的整体绩效。通过绩效评估也可以不断引导员工朝着银行指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形成全合力,明确发展方估,推动银行持续发展。通过绩效评估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极大地激活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个体绩效水平的提高最终凝聚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各层次员工的在职培训—孕育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员工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虽然国有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但长期以来缺乏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再培训和思维方式转变的教育,使得员工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针对这种情况,国有商业银行首先要树立新的理念,把职工培训放到事关银行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用超常规的举措去落实。其次,必须划分清晰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及工作性质确定其培训目标。可将培训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更新。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银行业务的不断变化。二是能力培养。必须杜绝目前走过场、不注重实效的现象,要重视员工培训后的反馈信息,进行培训评估。三是思维变革,着重培训员工的创造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业务技能一般都是在“师傅带徒弟,徒弟成师傅”的循环中建立起来的,这制约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多种途径,使员工接受培训,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四是转变观念。基层员工缺乏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内在动力,银行中“前途靠上级、下级服从上级、员工服从领导”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必须打破。

五是心理调整。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自我认识,培养员工的适应性、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把提升员工思想境界与员工价值实现相统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让员工的思想始终与银行的改革发展保持一致,成为银行改革的动力。还要教育员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正视员工的思想差异。通过加大学习教育的力度,有效树立员工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要承认个人思想的差异,不搞强加式的一刀切,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不同要求,运用疏导方法,逐步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理想信念上来。总之,培训要从实际要求出发,要从员工需要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内容,有针对性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是一种投资,是提高员工绩效的一种方法;培训也是一种福利,是孕育人才的一种手段。

四、打造银行优秀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

回顾欧、美银行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寿命能够超过百年且又能持续保持良好发展的银行,实属凤毛麟角。最近几年,这种更替越加频繁。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得众多银行走上衰退之路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些百年银行历经数代传承,仍能屹立不倒呢?通过仔细比较,我们会清楚地发现:人才、资金、技术都不是唯一或最主要的因素,清晰而又与社会集体利益相结合的企业文化才是银行成功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有人说,银行是一条船,它时而在风和日丽的海面上徜徉,时而也会受到惊涛骇浪的考验。保证这条船平安穿越风浪的要素不仅仅要有结实的船体,更要从船长到所有水手同舟共济、与风浪拼搏的精神。在远洋与风暴遭遇时,就不会有人跳水而逃,至少是出于求生的本能,也会竭力维护这条船,因为这是生存的唯一希望。而银行毕竟不是一条船,在经营中真正的危机到来之时,只怕船员们都已早早不知其踪了,即使船体再坚固,也于事无补。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风雨与共的银行组织,是每一个经营者的梦想。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梦想,让银行的每一位员工都与银行同呼吸、共命运,生死与共?我想只有银行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将银行的企业文化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灵魂中,进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银行精神、银行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人心,突破传统意识中的银行边界与地理边界,培养全球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实施有效的跨文化培训与管理,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留住员工,而员工也才会心甘情愿与银行同生共死。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和中国银行业现代化与规范化速度的加快,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是银行的核心营养成分,但不是持续营养成分。只有那些以银行企业文化为主导的银行,才能使经营者们摆脱对银行运作的短视,才能适应剧烈变动环境下更为严峻的挑战,也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适合的人才,才能让银行的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杨东人力资源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2008年

[2]王宵勇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j],2008.05

[3]郭勇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03

[4]许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的难点及对策,金融理论与实践[j],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