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碧江区
铜仁市碧江区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铜仁市的东部,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山地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即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湘西台地主峰雪峰山之间。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6′13″~109°28′20″,北纬27°32′18″~27°52′40″。全区国土面积为101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区*驻铜仁市谢桥办事处,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
中文名称:碧江区
地理位置:贵州省东北部
所属地区:贵州铜仁
下辖地区:13个乡(镇、办事处)
行政区级别:市辖区
面积:1012平方公里
人口:40万
电话区号:0856
邮政编码:554300
车牌代码:贵D
行政代码:520602
旅游景点:三江公园、民族风情园、中南门明清古建筑等
1、概况
十里锦江
碧江区,原贵州省县级铜仁市,2011年撤市设区,更名铜仁市碧江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与湘、渝、鄂三省相邻,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是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省列“经济强县”,同时也是武陵山扶贫规划中6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国土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40万。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区内聚居着汉、苗、土家、侗、仡佬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
近年来,碧江区紧紧围绕省委、省*“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主战略,抢抓“国发〔2012〕2号文件”和“武陵山扶贫攻坚规划”在我区先行先试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13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94亿元,同比增长17.7%;财政总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2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同比增长2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0亿元、135亿元,增长17.3%、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57元,同比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6元,同比增长18%。从全市来看,地方生产总值增速全市第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市第三。
2、行政区划
行政管辖
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
批复内容为,一、同意撤销铜仁地区和县级铜仁市、万山特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市人民*驻新设立的碧江区花果山中路20号。
二、铜仁市设立碧江区。以原县级铜仁市(不含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碧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驻市中街道环西路93号。
三、铜仁市设立万山区。以原万山特区和原县级铜仁市的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万山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驻万山镇。
四、铜仁市辖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碧江区、万山区。
所辖村居
原县级铜仁市全境总面积1410.19平方公里,辖4办事处、5镇7乡(河西、环北、市中、灯塔4个街道办事处,云场坪、川硐、坝黄、茶店、漾头5镇,桐木坪、鱼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龙山7乡),共98个村委会和21个居委会,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为36.67万人。
现碧江区辖4办事处、4镇、5乡(河西、环北、市中、灯塔4个街道办事处,云场坪、川硐、坝黄、漾头4镇,桐木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龙山5乡)。
3、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铜仁长官司、铜仁府、铜仁县。铜仁城南大小江合流处,有铜崖挺然耸立,相传渔人于河中得铜佛三尊,故名“铜人”。“人”与“仁”谐音。
民国2年(1913)为铜仁县。1949年11月解放,成立县人民*,属铜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87年8月21日撤县改市。
1997年,铜仁市辖4个街道、5个镇、7个民族乡:市中街道、环北街道、河西街道、谢桥街道、茶店镇、川硐镇、坝*、漾头镇、云场坪镇、桐木坪侗族乡、鱼塘侗族苗族乡、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和平土家族侗族乡、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瓦屋侗族乡、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市*驻环西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铜仁市总人口308583人,其中:市中街道24893人,环北街道48592人,河西街道45752人,谢桥街道18189人,川洞镇13402人,坝*29502人,云场坪镇4185人,漾头镇8810人,茶店镇16582人,桐木坪侗族乡7997人,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17191人,和平土家族侗族乡17161人,瓦屋侗族乡8928人,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4012人,大坪侗族土家族乡20212人,鱼塘侗族苗族乡23175人。
2003年,铜仁市辖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7个民族乡,150个村委会、16个社区居委会、7个居委会。年末总人34.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4.95万人。
2005年10月13日,经省*批准,铜仁市调整环北街道办事处、谢桥街道办事处和漾头镇、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部分行政区划,设立灯塔街道办事处。灯塔街道办事处辖原属漾头镇管辖的马岩村、共同村,原属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管辖的滑塘村,原属谢桥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寨桂村、柑子冲村,原属环北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灯塔村、农田村和纸厂居民委员会。
2007年末,全市总面积1513.61平方千米,总人口36.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辖5个街道、5个镇、7个民族乡,95个行政村、16个社区、5个居委会。
谢桥街道位于铜仁市城郊,属城乡结合部,是铜仁市的南大门,总面积111.57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7个村,总人口近1.7万人,辖区内有著名的挞扒洞风景区。2011年1月5日,根据《贵州省*关于同意将铜仁市谢桥街道行政区域划归万山特区管辖的批复》精神,将铜仁市谢桥街道的谢桥、唐家寨、楚溪、龙门坳、石竹、瓦屋坪6个村和谢桥社区居委会划归万山特区管辖;谢桥街道大坳村划归铜仁市环北街道管辖。2011年2月28日起,谢桥划转区的管辖权由铜仁市正式移交万山特区。据悉,万山特区党政机关将搬迁到位于谢桥的铜仁市为民服务中心里,而铜仁市党政机关将搬迁到铜仁市川硐镇凉湾行政区。
2011年,《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的批复》(国函131号):撤销县级铜仁市,设立铜仁市碧江区。以原县级铜仁市(不含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碧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驻市中街道环西路93号。
4、人口概况
2013年,据区*年报统计,年末户籍总人口为3060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419人,年末总户数100013户。全区出生人口4620人,出生率为11.08‰;死亡人口1569人,死亡6.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碧江区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78%;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16%。全区从业人员达20.8万人,比上年增长2%,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15.1万人。
5、民族宗教
碧江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邻湘楚,北接巴蜀,是铜仁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中心。全区国土面积为101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4个镇、5个民族乡,居住着侗、土家、苗、回等26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0.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26万人,占总人口的72%,主体民族是侗族、土家族、苗族,属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先行先试重点县(区)之一。
碧江区目前有四大宗教,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区共设立宗教活动场所10处,其中天主教1处,基督教1处,*1处,佛教7处,宗教教职人员9名。全区共有信教群众2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
6、发展概况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9398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789万元,比上年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5187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51095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4092万元,比上年增长3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1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达到30925元,比上年增长15.8%,按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折合4993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达91.2%。三大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9.6:36:54.4调整为8.8:36.7:54.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第一产业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9.5个百分点;分别对GDP的贡献率为4%、42.3%、53.7%。
一、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2013年辖区规模以上(含500万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07119万元,比上年增长29.4%,增加值完成231528万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轻工业产值完成172413万元,比上年增长10.3%;重工业产值完成734706万元,增长35%;辖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903174万元,增长30.7%,产销率为98.62%。其中,2000万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30194万元。
规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60.4万度,增长2.1%,水泥18.51万吨,下降6.8%;铁合金8.47万吨,增长21.2%;卷烟65亿支,增长2.5%。
建筑业保持继续较快增长。2013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12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4.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4%;房屋建筑竣工57.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上交税金4126.5万元。
二、农业
农业经济运行良好。2013年,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以和平乡、坝*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万元田1.5万亩,万元山0.5万亩,2013年全区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134804万元,比上年增长7.9%;增加值完成82789万元,比上年增长7.5%。
农业产值完成76959万元,比上年增长7.7%,增加值完成48012万元,比上年增长7.4%,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467公顷(26.2万亩),比上年增长3.61;油料种植面积3149公顷(4.72万亩),增长1.16%;蔬菜种植面积5900公顷(8.85万亩),增长1.3%;受伏旱影响,去年粮食产量完成71660吨,比上年减产2.29%。
三、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1、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
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0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完成客运量7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5498万人千米,货运量457万吨,货运周转量85642万吨千米。铁路渝怀线过境,境内长47千米;铜大高速境内全长57千米;杭瑞高速境内45千米;县乡村公路总里程1000.2千米,其中县公路72.05千米,乡公路167.64千米,村公路750.5千米,厂矿专用线10千米。通村油路项目共11条线,全长89.5千米,公交车124辆,出租车496辆,城区公交线路17条。开通了铜仁至重庆省际客运班线2辆98座,铜仁至镇远、毕节、兴义、安顺、六盘水、岑巩六条市际客运班线共10辆381座,新增铜仁至桃花源定线旅游班车4辆。
2、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
全区邮政电信业务总量为52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5.62万户,比上年增长0.7%,移动电话用户上升到26.21万户,比上年增长2.2%;互联网用户4.16万户。
3、旅游事业发展较快
2013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万人次,增长25.83%,实现旅游总收入3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3%,创外汇680万美元,增长24.31%。全区共有旅行社19家,各类酒店宾馆及社会旅馆315家,床位12000余张,其中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7家,二星级酒店1家。从事旅游业的各类船只317艘,旅游车辆90辆,土特产专营店1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家。开通铜仁至梵净山、铜仁至凤凰等4条旅游专线,新增4星级酒店3家。
四、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3年,碧江区内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高校在校学生19812人,教职工1611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0820人,教职工343人;普通中学24所,在校学生36382人,教职工2347人;小学85所,在校学生29314人,教职工数1779人;幼儿园93所,在校学生13325人,教职工数1738人。全区小学入学率99.8%,初中入学率95.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11.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5%。全区高考一本上线1291人,比去年增加167人;二本上线人数1516人,比去年增加157人;中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
7、旅游景点
三江公园
一、三江公园
三江公园位于铜仁市大江、小江和锦江交汇处而得名,是市区中心休闲、观光、游览的临江公园。公园横跨三江,长4公里,平均宽500米,占地面积11公顷,计划投资人民币6000万元。公园以交汇处的铜岩景观为中心,分A、B、C、D四个区域,由三江岸边川主宫、江宗门、五显庙、中南门(东山)四个景区组成。
A区为三江公园的主体,占地面积约110亩(绿地面积80亩),主要是以园林景观休闲、散步、健身为主题,让城市居民和游人体验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境内设置川主宫、三江茶楼、文化广场、亲水长廊、生态停车场等区域。
公园一角
1、川主宫
川主宫位于三江公园北入口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为四川客商会馆,奉祀蜀太守李冰及其二郎神像于其中,期间屡遭毁坏,最后一次修复时间为清光绪年间。2006年5月,川主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3月7日凌晨,川主宫发生火灾,整个建筑完全烧毁。2009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铜仁地委、行署决定投资500万元在原址重建川主宫。历时1年多的修建,重建的铜仁川主宫古色古香,修缮如故。
公园一角
2、三江茶楼
三江茶楼位于三江公园A区内*,占地面积2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整个茶楼均由明清时代家俱、花窗、花板等装饰而成,格调幽雅、环境温馨舒适。茶楼设有风格各异的大小包间,高雅古韵的茶艺用具,并配备高档休闲娱乐设施。
茶楼以“弘扬茶文化、传播茶知识、发展茶事业”为服务主旨。让您在品饮正宗名茶,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感受“廉、美、和、静”的中国茶道精神,体验喝茶所获得的愉悦感。
3、文化广场
公园一角
文化广场位于三江茶楼右边,以三根文化柱、历史文化墙、植物盆景、休闲长廊为主,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是公园景区的灵魂。文化广场集铜仁历史文化之精华,在建设文化广场时,充分利用了堤防的建筑环境,挖掘铜仁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资源内涵,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精湛的设计来展现铜仁的城市特点、历史文明和人文精神,是铜仁城市的一道亮点。
公园一角
4、亲水长廊
亲水长廊位于文化广场正前方,濒临三江的狭长地带,长270米,宽9米,由亲水广场、亲水舶、亲水桥和水中森林组成。亲水长廊紧靠河堤,整个设计临江而建,以其集防洪、休闲、旅游、美化于一体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现已成为市民休闲、观光、运动的好去处。
5、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位于公园入口处南边,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设有60辆小车位。生态停车场将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并间隔栽植广玉兰、红花木莲等乔木,形成绿荫覆盖,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树下停车,车下有草,车上有树”的环保效果。
铜仁民族风情园
二、铜仁民族风情园
铜仁民族风情园地处铜仁市北郊锦江河畔。2009年3月,投资3000万元,占地24193平方米,其中仅看台就达16606平方米,可容纳观众24000多人,舞台上能让3000名演员同时演出。2009年4月28日、30日,铜仁民族文化风情园文化广场作为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节主会场,*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大型综艺节目和贵州卫视《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大型情景歌舞演出在这里举行,韩磊、毛阿敏等众多歌星登台献艺,让文化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在这个舞台上通过电视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神奇的梵净山、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铜仁人民的激情与梦想。
铜仁中南门明清古建筑
三、铜仁中南门明清古建筑
铜仁中南门古建筑位于铜仁市中山路两侧及大江北路东侧,始建于明初,清代续修,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遗构。中南门古建筑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55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为庙宇、城墙、码头、民居。庙宇依山而建,民居以江为屏,多为前店后宅,周以高墙围护,内辟若干天井。多为四合院,亦有三合院,虽然中轴对称,但大门随地势多朝巷口而不向大街。铜仁中南门建筑群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果,是武陵山区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周逸群故居
四、周逸群故居
周逸群故居座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地面积1162平方米。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左楼上下各三间,烈士在此楼出生和结婚。右楼结构与左楼基本相同。1918年,烈士亲建正屋一幢三间,占地面积109平方米,现为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屋前有石板铺墁院坝,两旁辟有花圃。整个故居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故居在*时期曾作“逆产”充公,后经其亲属力争,方完整保留至今。
周逸群烈士故居1984年于国庆修复陈列对外开放,徐向前、廖汉生分别为故居大门和陈列室题写了匾额,肖克将军的题词:"发扬周逸群烈士奋斗精神,开创梵净山老区崭新面貌”陈列于故居大门过道。1997年10月,烈士故居被命名为省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里锦江
五、十里锦江
发源于梵净山的锦江流经江口,锦江河床宽150-180米,深10-30米,开通航游里程58公里,其中:50吨以上航程31公里,10吨左右航程18公里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市全境,其上游的大小两江汇集于铜仁城中,并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状环城逶迤东去洞庭,汇入长江。沿江两岸奇峰林立,峭壁嵌绿,碧波粼粼,山色青青。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珍贵的文物古迹、雕梁的亭台楼阁等,宛如一颗颗珠宝镶嵌在锦江两旁,构成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十里锦江画廊。游历过铜仁的诗人廖经天曾写下“四面青山楼外楼,新装巧扮最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的绝句。
铜仁九龙洞
六、铜仁九龙洞
九龙洞是贵州省首批确定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位于铜仁城东17公里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漫山翠竹,绿意森然,它背靠更高的“六龙山”,面临秀丽的锦江河。为九龙洞铺设了一幅壮丽的外景。相传六龙山上有六条黄龙,相邀锦江中的三条青龙来洞中相聚,九龙来到洞中,见这蓬莱仙境般的洞府,顿时私欲大发,都想将洞府据为已有,相争不休。待到鸡鸣天亮时,谁也无法返回原来的居所了,只得盘踞在洞内深处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脱身。山下有条小溪,因九龙争洞相闹,人们不得安宁,就骂龙不止,遂有“九龙盘柱”、“骂龙溪”之名。“九龙洞”由此得名。
东山寺
七、东山寺
东山寺位于铜仁市中心三面绝壁临江小山之上。明正德十一年始建,为明清铜仁城区十之景之首。相继建有川上亭,雷神殿,大雄宝殿、藏书楼等.山上木石参天,亭阁隐露。临汀碧波荡漾,渔舟唱晚。春夏秋冬,游客如云。
八、南长城
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地方,是中国明清南长城的遗址——新营垴。这是在目前南长城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个屯堡。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明清南长城的相关情况。
自从明朝永乐十一年(三月初二、1413年3月3日),明朝廷率先在铜仁等地废除思州、思南两宣慰司,设立贵州省,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即改土司统治为朝廷派流官治理)的先河后,朝廷同湘、黔、川三省边境少数民族的矛盾便日益尖锐,明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三省边境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从未间断。少数民族起义军攻城陷府、掳官夺印,搞得统治者焦头烂额。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统治,统治者不断地强化这里的军事设施,增强驻军。如在明代,贵州省的大部分军队都是驻扎在铜仁、松桃一带,驻贵州省的总兵官(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也长期驻在铜仁,与铜仁紧邻的麻阳参将孙贤,还率先在湘黔边境修筑了边墙。这“边墙”,就是长城。“边墙”的本意就是边关连贯的城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所以《辞海》在解释长城时才说:长城“亦称边墙”。但这仍不能遏止风起云涌的少数民族起义。
南长城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湖北分守道参政(从三品)蔡复一动用国库的四万多两白银,在“上至铜仁,下至保靖汛地,迤山亘水,凡三百余里”的地带大规模地修筑了中国明代的南长城。
修筑边墙的目的,在主观上是很消极的,因为湘、黔、川三省的封疆大臣们各自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贵州巡按胡桂芳关于只要任内三年其所管辖地方不发生战事,就可以从优提拔的报告已经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批准,只要有效地对少数民族的起义做到“来则致截,去则不追”,保证自己的境内无事就行了。但在实际修筑中,驻守军队的指挥官逐渐认识到了“守险者必守于险之外”,它踞其要害,步步紧逼苗寨。因此,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湘黔边境的南长城都是具有明显的进攻性的。这种积极的进攻性,正是南长城同消极的防御性的北长城的根本区别。
明王朝灭亡后,湘黔边境上的多年战争,使明代南长城“倾颓已久,不过仅有陈迹”。清政权稳定后,虽有人奏请修复边墙,但由于财力人力等原因,重修边墙的建议未能得到全面实施。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铜仁副将贺国贤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筑边墙于振武营(今松桃县妙隘乡新屯村振武营),开道路于石榴坡”,率先开始了清代南长城的修筑。
在镇压了石柳邓等领导的乾嘉苗民起义后,凤凰厅首任同知傅鼐借用贵州铜仁府在清初的经验,在境内修复明代的边墙,并于嘉庆四年,开始在境内推行“屯田养勇、寓军于农”的集军事、政治、经济三结合为一体的屯田制度。到嘉庆五年(1800年),傅鼐修复境内边墙达110里。傅鼐“屯田养勇、设卡防苗”的政策,得到了清朝廷的赏识,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提升为辰沅永绥兵备道道员。职位的升迁和管辖区域的扩大,使傅鼐的“靖绥苗疆”的政策得到了更广泛的推行,清代南长城的修筑这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8、特产与美食
白水贡米
一、白水贡米
铜仁市滑石乡位于铜仁市东北部,是贵州与湖南的接边乡,距离铜仁机场1.5公里,白水优质大米史称“白水贡米”,因其自明代嘉靖27年(1548年)起,每年上贡朝廷而得名,斐声海内外,米色洁白呈淡绿色,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煮成饭后见之馋诞欲滴,食欲大振。食之清香四溢,松软可口。含有丰富的营养无素和维生素--硒、钙、镁、铁、钾、锌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壮筋养脏素,不需菜也可吃三大碗。
铜仁葛根精粉
二、铜仁葛根精粉
铜仁葛根精粉被国家卫生部正式认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山地植物。葛根含有葛根素、异黄铜、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本品以贵州梵净山区天然野葛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以及当地得天独厚的深层地下水精制而成。贵州野葛绿色自然、气味清香、口味纯正,常食葛根制品对人体降压、降脂、除火、解酒,心脑血管微循环功能和女性丰胸美容养颜有明显的调理作用。纯天然野生葛根,高钙无糖,100%纯葛粉。
石阡皮蛋
三、石阡皮蛋
石阡皮蛋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又名松花皮蛋,其蛋白透明富有弹性,松花叠起,蛋黄呈现墨绿、草绿、茶色、暗绿及鲜红等五彩色层,食之醇香爽口、回味甘美,久食不腻,容易消化。同时具有清热解暑、干胆明目、开胃润喉、醒酒止渴、降低血压等功效。蛋黄呈现墨绿、草绿、茶色、暗绿及鲜红等五彩色层,食之醇香爽口、回味甘美,久食不腻,容易消化。早年大都为民间作坊生产。其产品曾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石阡泡辣椒
四、石阡泡辣椒
石阡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盛产辣椒。尤其是河坝一带所出产的辣椒,不用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多种原料制作而成,闻之酸香扑鼻,观之色泽红润、食之鲜脆可口,兼具有健胃消食、祛风散寒、解毒驱虫、活血行水之功效,并富含维C、维E等多种维生素,深受食客喜爱。经传统工艺泡制密封后,具有保持数月不腐烂、不变质以及时间越长味道越鲜、色道越好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松桃薇菜
五、松桃薇菜
松桃薇菜含天门冬氨酸、苏氨、谷氨酸、甘氨酸近20多种氨基酸。富含镁、钙、磷、铝、锌、铁、钡、锰、硼、铜、铯、铼、铬、锶等。氨基酸、矿物质含量均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根茎、叶柄基部可切段、切片晒干后入药,它具有清热解毒,止血之效,有治疗山崩漏、衄血、便血、痢尿之功能。质脆,味美少纤维,含蛋白质、有机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独特香味,清脆可口,久食不厌,还可入药。不仅可当蔬菜吃,还是赠送远方亲朋好友的上好土特产。
江口豆腐干
六、江口豆腐干
江口豆腐干是闻名于世的特产。它是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江口人段太禄、张圣兴、张圣贤在江口城关新街(现胜利街)以烤酒、加工豆腐为业。开始的时候,是每天将卖剩的豆腐烤干,送给喝酒的客人下酒,后来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加工成豆腐干出售。当时,梵净山香火鼎盛,外地香客来梵净山朝山者众,江口豆腐干随香客销往湘、赣、川等省;也曾随外国传教士漂洋过海远销国外。生产这种独特的豆腐干,靠的是龙井的特殊水质、梵净山区无污染的大豆、特殊的工艺以及独特的斗笠架晒。此豆腐干色泽鲜嫩、营养丰富,生吃清香绵软,余味无穷;炸吃不腻不燥,香酥脆爽;煮吃香气四溢,浸入心脾,堪称人间一绝。
印江酸玉荷
七、印江酸玉荷
酸玉荷是以芋叶柄为原料制成的特殊制品,流传时间虽无法考证,但是印江土家人十分喜爱的一道素菜。其制作方法较简单,先将芋叶柄洗净凉晒,至蔫切成寸菜,配以盐、姜、辣椒等佐料拌匀,加入酸母,装进土罐焐罐口,放置阴凉处3-5天即可。素食时加葱类佐料,亦可用油炒而食之,亦可下火锅而食,皆细腻爽口,系一种独特的低能热量健康食品。
梵净山贡茶
八、梵净山贡茶
梵净山贡茶源于“团龙贡茶”,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上印江、松桃二县的贡茶都很出名,而今印江的团龙乡还有高近5米、碗口粗的4垄20株特大茶叶树。据牟应书等茶叶专家鉴定,这是中国定植绿茶树中树龄最长(400~600年)、保留最好、杆茎最大的“中国茶王树”。梵净山贡茶色泽油亮,茸毛多,氨基酸、蛋白质和宁酸的含量较高,同时富含人体必须的硒、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滋味鲜醇,清香持久,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防癌抗衰老等功效。
九、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名扬海外,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运河开通而设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友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委。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玉屏箫笛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旅游收藏品。
梵净山紫袍玉带石
十、梵净山紫袍玉带石
紫袍玉带石独产于贵州佛教圣地梵净山,具有10~14亿年的成矿历史。它集万物之精华,吸佛地之灵气,以天然紫白玉石相间、自然多色、储量少、材质佳、工艺精而闻名,是世界名石之一。
早在明清,紫袍玉带石就作为贡品敬献皇帝,其紫色中所夹黄色玉带极具帝王之气,同时具有天然油脂和独特光泽,是古今不可多得的价质玉石原料。清代建筑北京“颐和园”三个大字,就是梵净山下印江县举人严寅亮用紫袍玉带石砚,磨墨书成,该匾至今尚存北京。紫袍玉带石石质好、硬度适中、色调鲜明、层次清楚,因此雕刻工艺性强。在艺术上有极高的观赏性,在生活中有很好地适用性,在纪念意义和经济上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时也是馈赠宾朋亲友的珍贵礼品。
9、源远流长的瓦屋傩文化
瓦屋傩堂戏演出
至今在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仍然活跃着一支民间傩戏团。赶上逢年过节傩戏人会聚在一起唱戏,讨个吉利,图过愉快。有的人家过红白喜事也会邀请傩戏班子到家中闹热一番,或驱鬼神或还愿心。据了解,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我国傩戏分布范围广,贵州安顺一带以及铜仁市的德江、思南等县傩戏也广为人知。但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的傩戏虽然流传了十几代人,且与其他地方的傩戏不尽相同,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却尚未被挖掘整理出来,成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大家闺秀。
《铜仁府志》上说“楚以南尚巫鬼,自古而然”。通过走访,今年已92岁高龄的傩堂戏老演员刘天送能字正腔圆的唱戏,他说是在民国时学会的。年已80岁的谢红君老人说道,傩戏在他家已经传了14代,且存有多本民国年间的傩戏法事唱词抄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各村寨村民自筹资金购买傩戏服饰和道具,傩堂戏班子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大人小孩几乎都会唱几句。到了八十年代初,瓦屋的傩戏达到高潮。但是好景不长,从八十年代末,随着打工潮盛行,傩堂戏演员一个个外出,同时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傩堂戏班纷纷解体。但一些老傩堂戏演员,不忍心见这种传统的艺术失传,想把傩堂戏传承下来。2012年,几个有识之士把瓦屋周边村寨还健在的一些傩堂戏演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瓦屋民间傩戏团。虽然资金匮乏,服饰道具陈旧毁损,演员严重老龄化,但是瓦屋的傩戏文化毕竟保存下来了。
瓦屋的傩文化内容丰富。一是傩技。主要是绝技绝活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同时有它的神秘性,相当一部分表演是当今科学上无法解释的。如上刀梯、下油锅、踩犁口、咬红犁等。第二个是还愿。人们为了消灾、生子、发财、当官等,往往要向神灵许愿,如果愿望得以实现后就要通过傩戏还以愿心。第三个是傩堂戏。这是瓦屋傩戏最有特点之处,也是瓦屋傩堂戏和其他地方的傩戏的不同之处。瓦屋的傩堂戏完全脱离了还愿祭祀活动的限制,不再依附于祭祀,表演时不戴面具,唱多白少,发言清唱,通俗易懂。因此瓦屋的傩堂戏在春节、祝寿、过喜事时都可以演出。另外,瓦屋还有一种戏剧艺术叫阳戏,它是从傩堂戏发展演变过来的,道白比傩堂戏多,唱腔也与傩堂戏不同,但同样具有民歌风味,除锣、鼓、钹“帮腔”外,还用双把二胡为其伴奏,节奏感强,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