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乡
新集乡定西县辖乡。1949年设新集乡,1958年并入葛家岔公社,1962年分设新集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5公里。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1.7万。有县乡公路与312国道相接。辖大南岔、小南岔、新集、大园、鲁家岔、丰旺、仁义、井坪、坪原、中义、西坪、田坪、进马、石湾14个村委会。
中文名称:新集乡
行政代码:621102208
身份证前6位:621102
长途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3000
隶属政区:安定区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甘J
辖区面积:200km2
人口数量:约1.7万人
人口密度:85人/km2
1、地方简介
新集乡
新集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北部,属黄土高原残原沟壑区。面积200平方公里,耕地5.61万亩。新集乡辖仁义村、田坪村、西坪村、大南岔村、石家湾村、鲁家岔村、张家坪村、景坪村、小南岔村等15个行政村,乡镇总户数4845户,乡镇总人口1.7万人,乡镇从业人员11021人。境内石油资源丰富,是长庆石油勘探局在镇原的重点产油区。新集乡地处镇原县东北部,东临西峰区,西接方山乡,南界孟坝、太平两镇,北连庆城县。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4934个农户,农业人口21389人。总土地面积215.6平方公里,有耕地90300亩,山、川、塬兼有,其中山地68445亩,川地2390亩,塬地19465亩。201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2077吨,实现农业总产值7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6元。
2、历史沿革
新集乡自古为华夏故土,历史悠久,在明万历前,全县划分为二十个里,新集乡属于西壕里。到清代全县并为四里,新集乡属广积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新集乡属于舒长里下设的孟坝寺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划分为五个区,新集乡仍属孟坝镇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交口河以北地区划为六个区,新集乡为第五区。1949年8月,全县共划为十三个区,新集乡为一个区。1958年春,全县划为三十七个乡,新集、王寨被划为两个乡。同年10月,撤销乡建制,成立了十个人民公社,新集、王寨合为一个公社。1961年6月,全县公社由十个划为三十二个,新集、王寨分为两个公社。1965年3月,撤销王寨公社,成立新集公社,新集、王寨又合为一个公社。1980年,全县分为二十四个公社,新集、王寨被划为两个公社。1983年12月,将公社改称为乡。2004年12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将王寨乡并入新集乡。
3、行政区划
新集乡区划
新集乡
621102208201220仁义村
621102208202220田坪村
621102208203220坪源村
621102208204220西坪村
621102208205220进马村
621102208206220大南岔村
621102208207220石家湾村
621102208208220鲁家岔村
621102208209220张家坪村
621102208210220景坪村
621102208211220小南岔村
621102208212220丰旺村
621102208213220中义村
621102208214220大元村
621102208215210新集村
4、城镇建设
新集乡城镇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项目带动,基础先行战略,通过持续努力,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功能设施完整齐全,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充分,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从改革开放始至本世纪初期,偏远落后的新集乡街道真可谓是街宽坑大垃圾多,房旧乱建面貌差,天晴尘土满天飞,雨天泥泞路不通。从2002年开始,乡党委、*精心谋划,周密安排,着力改善城镇面貌。按照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拆迁乱建乱占房屋210多间,拓宽街道200米。近4年共新建商品楼房20幢450间,吸纳个体商户近200户,尤其是新集综合商贸市场、"万隆鑫"超市、新集饭店等工程的建成使用,结束了全乡无专业商贸物流中心、购物中心和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场所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城镇环境和城市品位,服务功能日趋完整。2007年,乡上借助太新通乡油路机遇,实施街道"四化"工程,压埋排污排洪管道1530米,供水管道1240米,延伸街道500米,安装路灯32盏,设置固定垃圾箱30个,栽植绿化带2公里,硬化人行道2500多平方米,街道硬化率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建成移动、联通寻呼塔,安装了宽带网络。2010年,新集35千伏供变电站投入运行,百户居民工程正在筹建,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5、经济发展
安定区新集乡“一事一议”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走进安定区新集乡张家坪村,只见一辆辆满载农产品的三轮车在新修的砂路上来往穿梭,乡亲们彻底告别了过去肩挑背扛的历史。张家坪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只是该乡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新集乡采取宣传发动、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的全方位引导模式,充分发挥“一事一议”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乡上把农村道路作为“一事一议”的重头戏,对全乡7个村的坑洼土路全面实施路面砂化加宽工程,共修建砂化道路17.8公里,路面宽度达到4.5米,砂厚10厘米。衬砌边沟200米,建成翻水桥1座、河坝1处,铺设涵管2道。同时,还硬化街道700米。
6、地方特产
定西酿皮子
定西酿皮子
定西特产酿皮子是一种用面粉做的凉食佳品,流行于甘肃各地。在定西以安家酿皮最为著名。先把优质面粉加少许食碱调水和成面团,在清水中揉搓,分离出蛋白质和淀粉。在淀粉中倒入清水,放一点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镔铁盘中蒸熟。晾凉后,切成细条,即成酿皮。蛋白质蒸熟后,成为柔韧多孔的面筋,切片待食。把酿皮子放在盘子中,配上凉粉丝、面筋、晶莹黄亮、雪白如玉,调上辣椒油、浸过草果的香醋、蒜汁、芥末、麻酱汁、酱油、精盐,则其味酸辣清凉,软韧筋柔,成为夏季解热清暑的美味佳肴。清末自陕西传到甘肃的"高担酿皮"别具风味。直接把面粉调成浆,不用分离面筋、蒸制成酿皮,调料多用麻酱,并配以沸水炝熟的绿豆芽,则清爽可口,营养丰富,风味殊佳。
定西马铃薯
甘肃省的马铃薯产量名列全国,而定西县马铃薯产量又是甘肃省之首,所以,定西市委、县*把发展甘肃定西县的马铃薯种植及销售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销售不断增值,经济效益日益突出。甘肃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又是甘肃马铃薯最大主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定西在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良种工程、优质新品种应用与试验、仓储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外销加工及市场扶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鲜薯及薯制品走俏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甘肃省定西县迅速扩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于1999年全县种植面积48.9万亩,总产50.66万吨,农民人均马铃薯增收340元;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53.7万亩,以均增收306元;2001年种植面积达60万亩,预计总产达93万吨,销售突破70万吨,实现产值3.72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畜牧业
定西地区有天然草场面积604.44万亩,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面积近70万亩,作为饲料来源的无数农作物桔杆及大量水域面积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些都为开发畜牧业创造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尽管这样,全区畜牧业产值已接近10亿元,人均畜牧业收入接近400元,分别占了农业总产值的40%多。现在,年均出栏肉牛6万多头,肉猪120多万头,菜羊60万只,肉禽400多万只,肉类总产量按近20万吨。禽蛋、鲜奶、鲜鱼等的发展势头一年比一年旺盛。目前,区内肉、皮、毛等的再加工能力还比较低,需要引进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开发畜产品。
7、附近景点
玉湖公园
玉湖公园
玉湖公园定西地区位于甘肃中部,东接平凉地区,南邻天水市和陇南地区,西连甘南、临夏二州,北靠兰州、白银二市,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被誉为“风神捏就的世界”。“玉湖公园”占地160多亩,目前该园已培植草皮5.8万多平方米,栽植各类长青树木5000多株,培育各类花卉1.5亩;建成玉湖及玉湖楼、凤城龙门、飞虹桥等景点28个。另外还有儿童乐园和部分仿古楼阁正在建设之中。
巉口青烟寺
青烟寺,位于巉口镇以西三华里处,座落在莲花山麓,峰峦叠嶂,风景绮丽。每日早晨,青烟缭绕,久久不散,故曰:“巉口青烟”,为定西八景之一。考证寺内出土陶质器皿等,皆属汉代器物。可见,远在汉代这里就建有禅林寺院。又从出土佛灯(铜质)鉴定,系宋代产物。据此可断言,青烟寺建于汉,盛于宋,衰于元。明永乐年间,高僧悟瑁大师(康姓),巉口籍人,曾在此修行悟道,宏通佛理。拜崇福寺了让和尚为师,取名“也失端竹”。后“云游天下,登览三湘七泽、五岳四渎之胜”。遂智力宏通,深悟佛法。正统年间,又北走京都,正值明英宗皇帝建醮内宫。一时禅宗羽客,雾集云屯,“而裒然首座者,唯我竹公”。英宗嘉其善行醮事,敕赐“大国师”称号。悟冒精于书法,曾书写《大藏金经》全部,书金字《华严经》一部,人以为至室。正统十二年,悟冒赴京谢恩,“上览书法,嘉赏不已,复赐高丽纸,诏写《华严经》一部,磨金为字,秘之内库,世为国宝”。后潜写一部,携之本邑,后住持扩建定西崇福寺。悟冒法孙,灵峰大和尚,俗姓傅,号灵峰,巉口籍人,初在青烟寺习诸经典,坐禅修行。钦命中州少林寺堂头大和尚无吉禅师下嗣,通晓经典,能诗善画,云游南海、金陵等地,绘制诸佛法像。明肃王贵戚无不尊崇,皆以“灵峰上人”尊称。明天启中叶,灵峰上人赴南方各地募缘,宏建定西西岩寺,其功绩显赫,“不殆端竹”(指悟瑁)。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涅槃,终年75岁.感于数朝历代僧俗、信士和地方官绅、耆老等协同兴寺,青烟寺几度沧桑,几经兴衰。因历史之变迁,该寺屡建屡毁。元至正十二年(1353年),毁于地震。元末明初,定西沈儿峪大战,残遭劫洗。明宣德年间,端竹公释悟瑁奔波募资,发起重修青烟寺倡议,地方绅耆、仕民争相捐助,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方丈、僧舍多间。延至明清两代,青烟寺殿阁林立,法相生辉,香烟鼎盛,信徒云集。同治丁卯(1867年),连年战乱,毁于兵燹。殿堂焚烧殆尽,佛像悉遭损害。时至光绪壬午年(1882年),在地方仕绅及众施主的热心募缘赞助下,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及数间僧房。供养观音、文殊、普贤西方三圣及接引佛。直至-、0两阶段,这所历经千年的古刹毁为一旦。昔日之胜地,顿成废墟。以致钟磬绝响,经铎不闻,颓垣残壁,满目萧然。三中全会之后,政策归心,百废复兴,润及梵台。平凉崆峒山莲花寺住持,释持瑞,女,俗姓康,巉口籍人,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萌发宏愿,立志兴寺。经多方联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于1993年开始,走西安、下四川、奔云贵、赴缅甸,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历经千辛万苦,集得数百万巨资,找工匠、寻专家,重新规划,精心设计,购运砖木,开工动土。现在,青烟寺依山走势,一道暗红龙墙,蜿蜒起伏,回旋在高大巍峨的门楼两旁。房脊两端,高耸着简洁的鸱吻。椽头之上,整整齐齐地镶着一排排三角型滴水。檐下悬挂一块匾额——“慈航普渡”。门楼两端,雄卧着一对石狮,朱红门扇两侧镌刻对联一副。门楣之上“青烟寺”三个镂刻大字,体势挺秀,浑厚有力。入门楼,院内殿宇布置对称。北、西、南三面各两进,建筑物之间走廊贯通,连为一体。前殿为0殿,造型精巧,华丽美观,供养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铜质镏金,高1.50米),地藏王菩萨及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皆为缅甸玉,高1.70米,重1000公斤),0韦陀天尊、伽蓝圣众两菩萨(皆属铜制,立像)。后殿为大雄宝殿,大殿形式仿唐宋宫殿,飞檐翘角,流金涌翠,堂皇古朴,雄伟壮观,“大雄宝殿”匾额四字,出自赵朴初先生手笔,刚柔相济,潇洒高雅,殿内有释迦牟尼及西方三圣四尊玉制坐像(像高、重与前殿诸像相同),殿内玉佛幸蒙缅甸华侨傅凤英居士及归国华侨袁志凌先生鼎力资助,于1993年—1998年分前后两次接回定西,个个面容丰腴,体态优雅,慈眉善目,栩栩如生。0殿右端设念佛堂一处,造型严谨,质朴典雅,顶端悬挂匾额一块,“念佛堂”三字亦出自赵朴初之手,字形稳健,笔力雄厚,堂内供奉小佛象十多尊,是常住尼僧念佛诵经之所。左端有藏经楼一个,上下两层,飞阁流丹、玲珑剔透,楼内已藏书两万余册,皆为佛学经典,寺院每年集到全国各地结缘经书三千余册,为了弘扬佛法,宣传佛学,寺院每年对外免费赠阅发放经书两千余册。藏经楼右侧设祖师堂一所,是纪念出家已故、对该寺作出一定贡献的先师纪念堂。
西岩山公园
安定古城历史悠久,军事要塞,千百年来历为兵家所争之地的古战场。这里,曾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传说与这块热土息息相关的神话故事。距市城约一里的西岩山公园,经过20多年的修建与各级职能部门的不懈努力,现如今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亭榭楼台,随处可见,是一个休闲娱乐、登高望远的好去处。青烟缭绕,钟磬之声连绵不断。花团锦簇,鸟语花香,美不胜收。初夏时节,人在山上游玩时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淳朴之感,令多数游人留恋忘返,这里不愧为一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水宝地。为了更多地挖掘西岩山公园历史传说与我市的史料相融合,扩大对定西市旅游事业的宣传,提高千古之地,西岩山在陇上以及全国的知名度,多年来,我们在经过多次论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请行内人士“把脉”对西岩山公园的景点建设与整体规划提出如下建议。目前,西岩山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已基本结束。经过市区多方筹集资金已硬化道路2.7公里(从西岩山脚至“光彩林”地段)。为方便游人观光旅游已建成公厕4处、修建人行小道7条、牡丹园、玫瑰园等多处景观供游人赏花休闲。如今西岩寺、娘娘庙等寺庙钟声四起,远传八方,信徒如织。文天祥纪念馆游人似潮,真是“西岩风景美如画,盛夏避署好去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