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尹伟伦

科普小知识2022-12-20 08:04:56
...

尹伟伦,男,汉族,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1945年9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河北省。植物生理学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尹伟伦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5.9.18

籍贯:原籍河北省

1、人物履历

1981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68年7月参加工作。

1964.09——1968.07,北京林学院林业系学习。

1968.07——1993.09,北京林业大学工作,期间曾在英国Wales大学、比利时Antwerp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1993.09——2004.07,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

2004.07—2010.8.18,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植物生理学教授。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2年当选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2、主要成就

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学学科交叉领域工作。针对中国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低下的原因是造林缺乏抗逆、速生良种,且抗逆性和生长潜力筛选也无快速量化技术的难题开展研究。

发明植物活力测定仪,首创鉴别苗木和根系死活新技术,为造林壮苗质量把关,鉴定为“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国际领先地位”;创建林木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为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筛选抗逆良种;

建立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体系,从生命活力本质筛选壮苗,鉴定为“重大技术变革与创新,把中国该领域推向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光合性能预测生长潜力技术,被“世界林业纪要”国际评价为“卓越成就”;。

攻克速生良种园难开花、结实少、不能丰产良种的世界难题,人工促进速生优株早花、丰产良种,极大缩短育种周期,鉴定为“填补林木开花理论空白”。

发表论文81篇,着作10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4项、国家教学一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10项荣誉。

3、主要职务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农学部主任;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法人;

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

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

中国植物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潍坊科技学院名誉校长、特聘教授。

《四川林业科技》名誉主编

4、人物观点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人类才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生存环境。

中国造林学和森林生物学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尹伟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林业良种战略、生物节水战略、能源替代战略的物质基础,林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有多样性才有森林的健康。

尹伟伦说,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要有乔、灌、草等植物群落,还要有完整的食物网。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强,不仅可以持续提供实物产品,而且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尹伟伦说,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完整、食物网健全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严重的病虫鼠害。中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等地区,由于鼠类的天敌被过度捕猎、害虫的天敌数量减少、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导致森林病虫鼠害危害严重。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减少会导致食物链断裂、生态平衡被打破,使一些食草动物泛滥。大面积毁林开荒、大强度整地造林、不科学营林抚育,会导致土壤种子库破坏、乡土植物丧失、人工林中乡土植物缺失。

尹伟伦特别提醒,外来入侵种会导致基因污染,破坏遗传多样性。在造林时,把外来种与本地近缘种混植,会导致后者遗传侵蚀。在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就可能造成本地落叶松基因资源污染。

尹伟伦说,中国栽培的速生树种中,有大量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人工培育出的造林树种,还有不少树种为短周期人工林培育提供了优良的植物材料。如对舞毒蛾有毒杀作用的杨树转化再生植株,抗干旱植物有小叶锦鸡、沙打旺、梭梭等。

尹伟伦说,健康苗木的培育、造林成活率的提高,离不开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以往苗圃地的消毒工序,造成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消失,很多撂荒地也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生物群落。实践证明,北方林区大面积营造的落叶松纯林普遍存在早落病、枯梢病,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松林存在严重的松毛虫害。尹伟伦说,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可以保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树种混交造林不仅可以相互促进生长,而且可以预防病虫害。

价值:

尚未真正被人类认识

尹伟伦说,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并不陌生,但尚未真正认识其无比重要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不仅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还具有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不仅具有实物产品价值,还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今天,没有人敢确定还未被利用的物种将来所具有的利用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会带来多大的损失,人们也难以准确评估。

关注:

期待金融工商界参与

尹伟伦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应只是引起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注意,更应该引起金融界和工商界人士的关注。应采取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发行生物多样性彩票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用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生态功能,以及形成的自然景观,就是自然资本。应该把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系统中去加以严格管理,防止自然资本贬值和国有自然资产流失。

保护:

建保护区是最佳途径

中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分布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00余种,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等种类更为繁多。尹伟伦说,大部分生物种类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对生物多样性展开大规模、深入持久的调查,弄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濒危状况,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被过度开发,栖息地萎缩并且片段化,普陀鹅耳枥仅存1株,华盖木仅存5株,野生东北虎也仅剩几只。130多年保护区建设实践证明,保护区是永久性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最佳途径。

创新教育

尹校长一直把自己的职务定位于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在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实践中,他总结出了许多心得和体会。他领衔完成的“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全国林业院校中惟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至此,他所在的学校已连续三届获得这一殊荣。尹伟伦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说,全社会都很关注、很重视创新教育,是因为创新是国家是否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家是否能在世界科技之林拥有自己地位的重要条件。创新教育应该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养人才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认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帮助被教育者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有所作为的远大理想。没有远大理想,不想有所作为,何谈创新?要使学生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抱负。有志气、有志向,有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抱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蒙。这个观念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其次,创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不怕艰辛,战胜困难,在奋斗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来,而不能一蹴而蹴、浅尝辄止。再次,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日积月累,就不可能品尝到创新的快乐。

具体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他强调抓好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要尽量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前人在创新中是如何思维的。不但要告诉学生,前辈们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前辈们发现、发明这些新东西时的思维方式。不要只告诉学生爱迪生发明了什么,还要向学生解读他是如何发明的。只谈一些结果性的东西,忽视了创新思维、理念的推介,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来。在教学中,他除了传授知识,在讲一些经典的内容时,都尽量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设计方法。

他倡导要帮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运用新的思维,创造新的事业。他说,要多开设一些对学生思维训练有帮助的课程,不断建设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尹伟伦认为,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好、较快的接触创新工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他常说,大学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的学术空间。课上如此,课下更是如此。他特别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完善,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调整自己的方向。

个人哲学

尹伟伦从事的林业行业,在社会上不是热门行业。尤其是前些年,林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少人看不起、或者说不了解林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己该何去何从?他的回答是,既来之,则安之,则努力奋斗之。他想用自己的行动,来验证从老人那里听说的老话—“行行出状元”。

当年,他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既然学了,就要努力学好。在绿色的校园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榜样。老一代的林业大师汪振儒、范济洲,年轻些的林学家沈国舫、王沙生、高荣孚,都给过他许多教诲和帮助。从他们身上,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明白,在林业这个相对落后一些的专业领域里,在较为困难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付出得更多,需要更加地努力。

学习是他永远的追求。尹伟伦大学生毕业后,正逢十年动乱。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在学而无用的社会环境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远离了所学的森林生物学专业,走进了基层林业局的机械修理厂,开始整天和扳子、钳子打交道。但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恢复招生之后,他以优秀成绩考取了母校的森林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是勤奋,给他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在事业的天空中飞得久了,他形成了自己的苦乐观:奋斗的过程,会把苦转化为乐。他体会出了一个道理: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是学术上有所发展的基本功。特别是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更如此。林木的生长周期长,一棵树长起来,需要好多年,林业的科研更不容易出成果。他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无论是在多么困难的时期,甚至拉家带口、30多岁还在读硕士时,他还是不急不躁,一点一点地为明天积累,为未来奠基。

选准目标;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他实现人生目标的奋斗哲学的精髓。

上一篇:爱之咬痕

下一篇:南方荚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