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瓦格洛

科普小知识2022-04-29 10:32:34
...

瓦格洛,是佤族吹口气鸣乐器。佤语又称蔚格利、著。汉族称小独笛。广泛流行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管身竹制,外观与汉族的牧童笛相似。吹奏时,管身竖置,两手均用食指、中指按孔,下唇堵住上端管口,嘴含吹口吹气按孔发音。乐曲有《出工调》、《收工调》和《串门调》等。

中文名:瓦格洛

又称:小独笛

流行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

民族:佤族

类型:吹口气鸣乐器

1、简介

瓦格洛,是佤族吹口气鸣乐器。佤语又称蔚格利、著。汉族称小独笛。广泛流行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吹奏时,下唇堵住管口,嘴含吹口吹气,用左、右手食指、中指按孔,音色较浑厚。旧时常在丧事时吹奏,现在也常在劳动、走路、串寨子时自吹自娱。乐曲有《出工调》、《收工调》、《串门调》。

2、历史

瓦格洛是佤族古老的竖吹乐器,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早在东汉时期,瓦格洛的前身竖逐就已流传于民间。


小独笛

到了隋代和唐初,瓦格洛成为宫延中的主要乐器。盛唐时期,瓦格洛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瓦格洛的地位,以致在中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老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是演奏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1300多年前,瓦格洛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公元600年)起,日本曾屡派"遗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许多中国乐器传入日本。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瓦格洛,曾亲自吹奏,他当时所用的中国瓦格洛,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中国唐代传去的8支小独笛。

最早传入日本的瓦格洛称为"古代小独笛",很长一个时期并未在民间流行,而是以"高贵乐器"的身份,只在宫廷雅乐中使用,或是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称"瓦格洛"。直到1871年以后,"普化小独笛"才传入日本民间。

3、形制

管身竹制,外观与汉族的牧童笛相似。制作时多就地取材,故规格尺寸很不一致,一般管身全长30厘米~37厘米,上端外径1.9厘米,管的上端为吹口,在吹口处的管壁外侧,顺竹纹开一个半圆形缺口,两旁各垫一个薄竹签(头大尾小),使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孔道,孔道下部切一斜口,在正面近孔道处开一个椭圆形发音孔。吹口内侧呈弧形,不设笛塞。管身正面下部表面削平,其上开有四个按音孔。也有的瓦格洛使用管身上端留节的竹管。

4、演奏

吹奏时,管身竖置,两手均用食指、中指按孔,下唇堵住上端管口,嘴含吹口吹气按孔发音。由于各地的瓦格洛规格不同,所发音高也有差异,通常所发音列为:g、a、c1、d1、e1、g1。常用的瓦格洛有bA、bB调两种(bA=c1)。音色较浑厚,用于独奏。旧时,只在丧事时吹奏;如今,佤族人民常在上山、走路或串寨子时吹奏。

5、著名曲目

乐曲有《出工调》、《收工调》和《串门调》等。

6、音色

1)佤族小独笛的多个调性音色特征


瓦格洛

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由于佤族小独笛具有独特的发音原理和制作方式,因而,具有多个调性音色特征。众所周知,佤族小独笛是以竹管制作并与气鸣发声原理相结合的乐器,由于制作竹笛的竹料与制作原理简便,佤族小独笛可以按照乐音体系十二平均律各音名的结构,制作出十二支以上调性不同、大小不一的竹笛。各种不同调性的竹笛,具有着不同的音色特征。

2)佤族小独笛的"贴膜变声"音色特征

佤族小独笛进入了"贴膜变声"时期。所谓"贴膜变声",即在竹笛的吹孔与指音孔之间开一个膜孔,贴上芦苇管内壁的一层薄膜,使竹笛发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并且使竹笛的音量也得以增强。竹笛演奏者正确地选用笛膜与调整笛膜的松紧,是掌握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的关键。

3)由演奏控制的音色特征

奏控制的音色特征,即竹笛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由于射出气息速度的快慢不同,控制口形的松紧状态不同,以及下唇盖压吹孔边沿的多与少各各异等,使竹笛发出的音色具有"音色可变"的总体特征。竹笛演奏者如能充分掌握、运用由演奏控制生成的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对提高竹笛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上一篇:双管侗笛

下一篇:砚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