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乐清黄杨木雕

科普小知识2022-12-21 08:44:08
...

乐清黄杨木雕,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以黄杨木为材料的一种观赏性的圆雕艺术,主要流行于现在乐清市的柳市镇泮垟后横村、翁垟街道、乐成街道一带,传播至温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2006年5月20日,乐清黄杨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乐清市象阳镇以黄杨木雕而复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历史溯源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市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近代叶家黄杨木雕诞生了。

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2、产地

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的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由于温州地区接近山林,艺人们可以就近取材,这对黄杨木雕的发展又起了很大的便利和推动作用,经过世代艺人们的不断努力和钻研,最终形成了黄杨木雕优秀的传统风格和传统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镂空技法,它是形成黄杨木雕作品形象生动,玲珑剔透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红绸舞》、《哪吒闹海》这类题材上,它被体现得最为充分与完善。

3、艺术特色

乐清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乐清县志》也有类似记载。遇到闰年要返退缩短是形容其生长迟缓。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3~5寸左右,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

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蜡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4、相关类型

乐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

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

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

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传统类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与之相适合,故有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则随机应变,构思的灵活性很大,无需泥塑构稿,而必须注意保持树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则将注意力转移到纹理的造型基础上。

5、发展状况

建国后,黄杨木雕迅速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技法上,又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黄杨木雕行业中还出现了分别以王凤祚、郑祥奎、叶润周等名家大师为代表人物的数个乐清黄杨木雕世家。现在的传承人主要有: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荣誉称号的1人,他是王笃纯;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5人,他们是高公博、虞金顺、王笃纯、虞定良、王笃芳等;获得中国根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6人,他们是王笃纯、高公博、虞金顺、郑胜宁、王笃芳、郑方杨等;获得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的5人,他们是王笃纯、王笃芳、郑胜宁、方江鸿、郑方杨;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是郑胜宁、牟湘波、王笃才、叶胜隆、王京、吴尧辉、郑松强等;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的2人,他们是虞金顺、高公博。获得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是王笃纯、高公博、虞金顺、虞定良、吴尧辉、王艺、郑方杨、方江鸿、牟湘波;获得全国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的1人,他是郑方杨;获得全国青年民间工艺能手称号的是郑旭光、方江鸿、郑亦平、郑宝成。

但是,在旧社会,由于那种:"土伪如学"、"工拙于艺,商困于财,农惰于耕"的窘境,黄杨木雕也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均遭到严重的摧残。艺人们受尽剥削和压迫,生计艰难,颠沛流离,真有"万家墨面没蒿莱"。到*夕,黄杨木雕濒临于绝灭的境地。

解放以后,"于无声处闻惊雷"黄杨木雕犹如枯木逢春,重新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一九五五年乐清县由九个失业艺人在党和*支持下,由王笃纯、叶润周、虞明华、王笃才、叶栋材等九位民间艺人在乐清翁洋成立了“黄杨木雕生产小组”,由王笃纯担任组长.不久又扩大为艺术雕刻工厂,许多老艺人纷纷回到原来的雕刻岗位,新艺人队伍不断扩大,使乐清县从事黄杨木雕的艺人已由解放初期的寥寥数人骤增至八百多人。国家为了提高艺人们的艺术水平,经常选派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前往厂里辅导,还先后报送了该厂十九名青年艺人到北京*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学府深造,乐清黄杨木雕艺人不断从事技艺钻研,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打破了那种因陈旧与落后的表现方式,从单人立体园雕发展到"拼雕"和"群雕"的园雕技巧,在1951年间乐清黄杨木雕艺人,大胆创作了园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大型出国展品,"桔子丰收",而且把传统的浮雕和园雕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大胆地用群象的形式反映丰收的场面,这些,都突破了过去老一套的表现手法,使那著名的乐清黄杨木雕工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粉碎"*"以后,厂里建立了创作小组,开办职工业余美术学校,组织青年雕刻工人学习绘画,雕塑等技艺,使青年艺人的技术力量得到了迅速提高,象竹山春笋,指日成林,不少艺人的作品还参加全国和出国展览,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全厂木雕产值比建厂时增加了七十多倍、产品销往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6、传承意义

乐清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时至今日,乐清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订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黄杨木雕《好年头》被国家邮政局选用上了2005年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乐清黄杨木雕引入流水线生产入首批国家“非遗”项目。

7、著名人物

朱子常

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1876-1934),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结合黄杨木特点,运用独特的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大大促进了黄杨木雕的发展。他创作的"捉迷藏"、"五子喜弥陀"、"布袋和尚"都是形象生动、表情丰富、精美古朴的著名作品。1909年他的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劝业赛会获优等奖、后人赞誉他的作品是刀法圆转流畅,衣纹轻盈透体,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隽逸。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海外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已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已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其中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黄杨木雕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黄杨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和以朱子常为代表的艺术流派。

王凤祚

乐清著名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1902-),50年代在同行中很有名望。他十三岁拜师学艺,四年后创作插屏《黄鹤楼饮酒》而初露头角。后又当佛像雕塑师黄崇寿的助手,受益匪浅,所作《挖耳朵罗汉》与真人一般高大,其形态歪着嘴、睁一眼、闭一眼,神态生动。他又“偷”艺于朱子常,作品可与之乱真。解放后,他创作的((苏武牧羊》、《牛郎织女》,展出于华东五省市民间艺术展览会,获陈毅的赞赏和艺术界的好评,荣获一等奖。后送当年的苏联展出,《真理报》、《文学艺术报》都介绍了《苏武牧羊》,并为列宁格勒博物馆所收藏。

王笃芳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王笃芳(1947一),师从郑可教授,擅长人物雕刻。从*美院特艺系毕业后自办凤麟木雕厂,先后为四川江油县李白纪念馆、雁荡山观音洞创作了《李白》、《千手观音》等作品,声誉鹊起。

虞金顺虞定良兄弟

乐清还有一对虞氏兄弟:兄者金顺,擅传统雕材之人物造型,尤长于雕一团和气笑眯眯的布袋和尚。其作品《笑佛》、《十大欢喜》,形象活泼,充满幽默。弟者定良,任黄杨木雕厂厂长。他的出手戏是雕刻动物,尤以“牛品”著称。其作品《斗牛))、《大地》,抓住牛的斗势、牛劲之美的造型,刀法借鉴山水画,雕出牛身之褶皱,突出了牛的力度,以拓荒牛的精神歌颂了时代的拓荒人。虞氏兄弟的成功之作,使人看到了黄杨木雕的一代新传..

郑胜宁

郑胜宁1943年出生,浙江温州乐清市象阳镇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擅长黄杨木雕、根雕和城市雕塑等。作品多次获全国金奖,代表作有《老子》、《欢腾的草原》》、《弘一法师》、《修鞋走天下》、《鲁迅》、《鱼篮观音》等。

上一篇:乐清龙档

下一篇:乐清细纹刻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