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六峰镇

科普小知识2022-12-21 08:49:02
...

六峰镇位于甘谷县城东南6公里处,北临渭水,东南与北道区琥珀乡接壤,是蜀汉大将军姜维和清翰林巩建丰的故乡。海拔1230-1350米,渭河流经全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全镇辖15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有30761人。总土地面积2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22亩,其中川水地7963亩,旱涝保收面积8632亩。2002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13780万元,工农业产值3026.3万元,粮食总产量4141.0吨,财政总收入340万元,人均产量138公斤,人均纯收入1512元。

中文名称:六峰镇

行政代码:620523104

身份证前6位:620523

长途区号:0938

邮政编码:741000

隶属政区:甘谷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E

辖区面积:25.9km2

1、地方简介


六峰镇

六峰镇位于甘谷县城东南部,东接天水市麦积区琥珀乡,南连秦州区关子镇,西南与本县白家湾乡为邻,西壤大像山镇为县城邻郊,北隔渭河与新兴镇渭阳相望。全镇总土地面积63.74平方公里。镇*驻地六峰村,座落在渭河南岸,西距县城5.5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4°44’,东经105°23′。六峰镇民国时期为东川镇,解放后设六峰区,1958年成立六峰人民公社,1979年改设为六峰乡,2002年撤乡建镇,2003年将原金坪乡入并,是蜀汉大将军姜维的故里。全镇有28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总户数9435户,总人口45640人。其中农业户数9333户,农业人口44523人。有耕地36710亩,有效灌面7950亩。

2、自然气候

六峰镇北临渭水,横亘南山,系秦岭山脉西延,由于水土流失的冲刷,历史上形成大沟、龙峪沟、马家洼沟、觉皇寺沟、巩家沟五大沟壑,并将南山南北切割成挂剑峰、将军岭、六棱山、铁坡山、兴*、鼍峰六大山峰,又六棱山有六棱成峰,危耸峻险,壮观雄伟,故取名六峰。六峰镇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属黄土低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北部属渭河河谷阶地,平均海拔1260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川区平均气温10.8℃,山区平均气温8.3—9.2℃之间。无霜期188天。

3、历史沿革

六峰镇民国时期为东川镇,解放后设六峰区,1958年成立六峰人民公社,1979年改设为六峰乡,2002年撤乡建镇,2003年将原金坪乡入并。

4、经济发展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742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777公顷,粮食总产量696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517元;财政收入132万元,财政支出66万元。全镇2008年经济总量37237万元,人均收入2461元。

5、城镇建设


六峰镇

全镇农村公路网络覆盖,麦甘公路、六古公路和渭川东路全部硬化铺油,便利出行,四通八达;中渠、通广渠两干渠全线衬砌,76眼机井方便灌溉;农产品产地市场、龙峪沟综合市场、蒋家寺物流市场等建设日臻完善;安全饮水惠及全镇13村6000户人;电力供应充足,广播、电话、电视实现村村通,移动通信覆盖全镇。

全镇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56人,床位7张。有各类学校34所,有教师321人,在校学生9014人。苍耳王、五星、黑窑、总门、中州、觉皇寺、石滩、张家窑、金坪、半沟等学校新的教学楼全部投入使用,六峰初中总投资341万元的学生寄宿楼2273平方米后续建设已全面完工。学区连续3年保持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前三名位置。2010年六峰学区初三学生升学率达到了75.2%,在全县初中教学质量中排名首位,有金坪初中、总门学校、武家湾学校、六峰初中等学校在全县十强学校中占有前5名位置,六峰学区党总支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小学生巩固率达100%,“两基”和“普九”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同时学区建成党员教育、法制禁毒教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造福桑梓教育“五大”教育基地。[

6、行政区划

六峰镇区划

620523104201220川子村

620523104202220在城王村

620523104203220巩家庄村

620523104204220中洲村

620523104205220总门村

620523104206122苍耳王村

620523104207220六峰村

620523104208121新庄村

620523104209121蒋家寺村

620523104210121张家庄村

620523104211220石滩村

620523104212220牛家庄村

620523104213220觉皇寺村

620523104214220麦堆坪村

620523104215220金坪村

620523104216220白家窑村

620523104217220巩家窑村

620523104218220铁坡山村

620523104219220红崖沟村

620523104220220蒋家坪村

620523104221220黑窑村

620523104222220蒋家窑村

620523104223220张家窑村

620523104224220武家湾村

620523104225220程家窑村

620523104226220半沟村

620523104227220李家坪村

620523104228220黄家窑村

620523104229122姜家庄村

7、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7198

男13532

女13666

家庭户户数5925

家庭户总人口(总)27091

家庭户男13450

家庭户女13641

0-14岁(总)9102

0-14岁男4785

0-14岁女4317

15-64岁(总)16427

15-64岁男7923

15-64岁女8504

65岁及以上(总)1669

65岁及以上男824

65岁及以上女84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7086

8、城镇动态

环境整治为乡村“美容”

——甘谷县六峰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纪实

初秋时节,炎热尚未褪去,记者来到甘谷县六峰镇六峰村,这里背靠苍翠南山,北临涛涛渭水,宽阔的姜维大道干净整洁,一排排青瓦白墙,汉唐风格的农家别墅排列整齐,美丽如画的乡村美景让人耳目一新。

“村里现在有环卫队,还建了垃圾池,垃圾隔几天就会有人清理,现在大街小巷都很干净。”六峰村村民王碎有深有感触地说。

乡村卫生环境是一个乡镇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对外展示其形象的一张“名片”,六峰镇为了搞好乡村环境卫生工作,以创建“美丽乡村”省级示范为契机,紧抓队伍建设,成立了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1个镇环卫队,13个村环卫队,聘任保洁员56人,成立了30人的环境卫生整治中队,有力的保障了环卫工作的全面开展;六峰镇还筹资18万元,用于完善环卫基础设施,该镇建成垃圾填埋点1处、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收集箱20个、手推车8辆,环卫队配套了工作服和环卫工具,垃圾收集车和清运车每天按时收集、清运垃圾。

“各村环境卫生实行网格化管理,村保洁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区域,确保环卫工作责任到人。镇上还对货运车辆遗撒遗漏、主干道‘三堆’、广告牌和电杆上乱写乱划、沿路堆放农作物秸秆等现象开展了专项整治。”六峰镇镇长王安明说道。

据了解,六峰镇把村庄秀美整洁,百姓安居乐业作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最终目标,经常组织*群众清理清运垃圾。止目前,已清理主干道“三堆”5.6吨,排水渠清淤1500米,清理生活垃圾3.4吨,排洪沟垃圾2吨,并对镇区排水渠衬砌800米,粉刷墙体5000余平方米。

9、附近景点


大像山石窟

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象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山岗起伏、苍翠叠嶂的文旗山悬崖峭壁上,冈峦起伏,迤俪东来,飞翠叠嶂,峭壁雄峻。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四季景色分明。登临“白云封处”依窟北望,渭水如带,烟波东泻,陇海铁路横贯东西,渭北山丘蜿蜒起伏;俯视山下,通广渠依山而过,阡陌井然,如茵如毯。自山脚拾级而上,紫丁香漫山遍野,花香袭人,楼阁殿宇依山就势,密布山岭,逐台登高,各具特色。自下而上有土地庙、墨葛殿、太昊宫、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宫、灵岩寺、鲁班殿、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尤以气势宏伟的太昊宫、文昌阁、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为其名胜之冠。就其组合布局来看,以无量殿为界,其下主要为木结构建筑物15处;其上以石窟群为主,并以大像窟为中心,有洞窟23处,塑像中以大佛像最为有名。除石窟、古建筑外,还有后汉隗嚣歇凉台、阅兵台(均在无量殿)等遗址、“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故里”碑、“重修汉平襄侯祠记”碑等文物。

甘谷大佛

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它奥妙莫测之处在那里呢?这就是古代的艺匠们很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的视觉差问题。在解决视觉差问题的同时,须解决搭架,造型小样和安全问题。这些都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完成。

甘谷大佛,端座于悬崖之壁,开凿在相对地面高度200米之上,但无论从山下或窟内各个角度去观赏,都给人一种慈祥恬静的感觉,没有不合比例的地方。在千余年前是如何做到技巧与观感的完善统一呢?全国著名雕塑艺术家温庭宽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其中奥妙。

1983年,温庭宽先生和谭树桐先生专程来到甘谷,当时正值大佛窟龛维修之际。温老不顾年高体弱,登上脚手架,攀登至佛头顶,从上至下,前后左右仔细观察之后。惊奇地发现了塑造技法上的特殊之处。他总结到:佛的双耳,按正常雕塑技法,上耳廓缘应与眉*齐。但大佛的上耳廓缘提高到佛的头顶超出发际线。整整高出了正常比例的一倍多。人站在下面仰视,视觉上耳的位置正好是正常人比例。但如果了耳朵按正常比例塑造耳就有掉下来的感觉。眉躬骨,在正常塑手法上都是高高的突起,才显得目光深邃。但大佛的眉躬的雕刻与此相反,,而是在眉躬位置上阴刻了深深的凹形弧线沟,并用群青装色,反而显示出了高凸和立体的感觉,是解决了特大雕像用料容易脱落的问题,又获得了近乎完美的造型效果;佛的瞳仁为何炯炯有神,光彩夺目千年不减神光呢。原来它是用个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眼框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睑的位置,从头顶看上眼睑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又突出于下眼睑,很不合雕塑规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觉,眼部的雕造正好与正常人一样,目光中含有善良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如不用这样的特殊处理,仰视将失去比例形成眼珠深陷之感,佛的鼻梁直直下垂,形成硕大的梯形体积,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许多,而下颌骨却下陷了进去。整个头向前倾。所有这些技法上,都是古人在事先用小样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和计算了其变化规律之后,胸有成竹地解决了由于高大而形成的视觉误差。就是宋明清几次大的维修,仍是在未改变原样的基础上进行了装修彩画,不失其盛唐原貌。温老感慨地说,甘谷大佛,国之瑰宝,文化遗产,值得重点保护。

大像山石窟

在甘谷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处,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像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梁画栋绿树掩映。山中悬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大佛石窟开凿确切年代无从稽考。据有关资料和出土文物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甘肃省博物馆石窟艺术专家曾对大佛详细观测认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见,甘谷大像山石窟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规模完备,先后经历了三百多年。

大佛身高23.3米,腰阔10.4米,和颜善目,仪容庄重,颐面丰满,双耳垂肩,螺发肉髻,体魄雄伟,斜披袈裟,唇旁短须呈蝌蚪状,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安详而宁静地迎接来往游客。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就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近正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像山窟龛的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每年逢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会上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及物资交流,远乡近村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前来游山。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将大像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文物保护单位。

10、地方特产


甘谷脊兽

甘谷辣椒

甘谷是被称“辣椒之乡”,这里盛产的羊角辣椒,以其椒身长,皮质厚,色泽好,辣味浓,油分多而享有盛誉。辣椒营养丰富,含有辣椒碱、辣椒红素、蛋白质、胡萝卜素、脂肪油、龙葵甙、大量的维生素C,微量的挥发油。

天水市广泛种植线辣椒,其中甘谷辣椒产量大,质量好。辣椒是一种普通的常见蔬菜,它不但能刺激胃口,增进食欲,而且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较高。据测定,每100克青辣椒含维生素C185毫克,相当于苹果含量的18倍。多吃辣椒能增加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促进人体内的生化反映,抑制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形成,降低胃癌的发病率。辣椒的果皮与胎座组织中含有辣素和挥发油,因而具有发汗、消寒、刺激、兴奋等作用。此外,辣椒含有胡萝卜素,以及钙、铁、糖等成分,热量较高,多吃辣椒,对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都有一定的效果和作用。甘谷线辣椒形似牛角,体长18—20厘米,粗细1厘米左右,色泽红亮,辣味浓烈,肉质肥厚,油分多,味辣且香,容易干燥,又耐久存,久负盛名。甘谷辣椒主要产于磐安乡,这里地处渭河河谷地区,气候温暖,灌溉条件好,种植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种植历史也比较悠久

这里的农民个个都是种植辣椒的好手,辣椒也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传统种植作物。现在的辣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5000亩,平均亩产辣椒干500斤左右,全年收获辣椒达250多万斤,每年有1000多吨出口东南亚各国和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朝鲜、斯里兰卡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天水)

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特产。甘谷大葱葱白脆实、落地即断,甘甜多汁,辣度适中,香辛浓郁,富含营养,品质上佳。甘谷大葱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地处东经104°59′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甘谷境内山多川少,气候干燥,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葱生产发育的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大葱的营养特质、辛辣物质的积累形成奠定了基础。

甘谷大葱产地地处甘谷县渭河南北浅山区、川台机灌地和川台地,该区域海拔1400-1600m,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甘谷大葱产地为黄土梁状山地,土质为黄绵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利于大葱的吸收和生长,独特的土壤条件,使甘谷大葱营养丰富。甘谷大葱植株高大,假茎较长,直立性强,外形粗壮挺拔。葱叶色鲜绿,管叶厚韧,质地脆嫩,落地即断,嚼之无丝。葱白脆嫩,质地细致,辣度适中,甘甜多汁,香辛浓郁,富含营养,品质上佳。“甘谷大葱”葱白长40—60cm,直径1—2.5cm。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扩物质、可溶性糖等。其中维生素C0.25g/kg,维生素A0.12g/kg,蛋白质14.17g/kg,可溶性糖98.1g/kg,游离氨基酸0.38g/kg,磷0.25g/kg,镁0.16g/kg,钙0.63g/kg,膳食纤维24g/kg,干物质13.3%。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甘谷大葱的理化指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2013年,甘肃省甘谷县园艺技术推广站申报的“甘谷大葱”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甘谷大葱划定的产地地域保护范围:甘谷县的新兴、磐安、六峰、大像山镇、金山、八里湾、谢家湾、礼辛、安远9乡镇99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8′00″~105°31′00″,北纬34°31′00″~35°03′00″。

甘谷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1989年8月仁义、云中的作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天水民间艺术展览,9月入选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出,并获荣誉证书。

上一篇:小洲村

下一篇:九江街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