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镇
会师镇位于甘肃会宁县西南部,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下辖8村62个村民小组,6社区29个居民小组,共有各类人口8万多人,其中:城镇人口2.3万多人,农业人口2万人,流动暂住人口近4万,含汉、回、满、东乡等4个民族,区域面积203.6平方公里,有耕地11.5万亩。
中文名:会师镇
行政代码:620422100
身份证前6位:620422
长途区号:0943
邮政编码:730900
隶属政区:会宁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D
辖区面积:203.6km2
人口数量:约8万人
1、地方简介
会师镇
2004年底,经乡镇合并后,会师镇由原会师镇、桃花山乡、王庙乡的两个村合并而成。全镇退耕还林29903亩,还草22088.5亩,城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纯收入1785元。
2、行政区划
会师镇区划
620422100001121东山根社区
620422100002121桃花山社区
620422100003121会师门社区
620422100004121广场社区
620422100005121校场社区
620422100006121枝阳社区
620422100200220高家庄村
620422100201122南十里铺村
620422100202220西岩山村
620422100203220南家咀头村
620422100204220范家湾村
620422100205220东河村
620422100206220稍岔村
620422100207220蒲杏村
3、地方人口
会师镇
会师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0210
男10337
女9873
家庭户户数5784
家庭户总人口(总)19160
家庭户男9939
家庭户女9221
0-14岁(总)5136
0-14岁男2866
0-14岁女2270
15-64岁(总)14098
15-64岁男6964
15-64岁女7134
65岁及以上(总)976
65岁及以上男507
65岁及以上女46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1596
4、历史背景
会师镇以境内有会师楼而得名。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被誉为会师圣地,是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甘肃省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公布的30条精品线路中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路上的重要景点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20个中国主要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5、历史沿革
会师镇
元初为会州治所,明改为会宁县,原名会宁城。1949年后改为城关镇,1981年改会师镇(一说,1965年建城关镇,1983年更名为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于此,故名。1958年设立城关公社,1983年改桃花山乡。1996年,会师镇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东关、南关、西关、北关、颐园坪、校场、砚台坪、枝阳巷8个居委会;桃花山乡面积181.5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城关、西岩山、高家庄、南家嘴头、东河、王家山、南十里铺、范家湾8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桃花山乡并入会师镇。
6、经济发展
由于会师镇内几个村大多属山区,且土地属二阴地。适宜种马铃薯及各种杂粮,为创建马铃薯储藏、贩运,淀粉加工、杂粮产品开发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扩大,为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奠定了基础。会师镇地处县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多,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会师镇的劳务输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群众的收入。2004年会师镇国内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纯收入1785元。
7、特色小吃
会师镇
会宁县会师镇有各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名点菜肴、山珍野味和瓜果蔬菜。其风味小吃主要有羊肉泡馍、羊羔肉、鸡肉凉粉,醪糟、卤肉、羊肉包子、干面锅盔、糖酥饼、枣儿油饼、糖油糕、罐儿扁食、油团、馒头、油茶、粽子、晶糕、烧鸡、水晶点心等近20种颇具地方风味的名优小吃外,还有10几种杂面食品,如:甜醅、凉面、甜荞面、苦荞面、扁豆面、燕麦片、八宝炒面粉、地达菜等。其中最有当地风味的罐罐茶,是当地三宝之首。
8、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瓜州蜜瓜
甘肃省瓜州县以盛产瓜果出名,早在唐代,就已使用“瓜州”这一名称。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蜜瓜种植,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市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安西,古称“瓜州”,自古就以盛产“美瓜”而名扬中外,生产的“瓜州蜜瓜”有4个系列30多个品种,质脆汁多,香甜可口,清爽宜人,含糖量达14%一19%,是消暑止渴的佳品。有诗赞曰:冰泉浸绿玉,霸刀破黄金;凉冷消晚暑,清甘洗渴心。
瓜州蜜瓜产地范围为甘肃省瓜州县瓜州乡、西湖乡、南岔镇、锁阳城镇、河东乡、双塔乡、布隆吉乡、三道沟镇、七墩乡、腰站子乡、沙河乡、梁湖乡、广至乡、渊泉镇、柳园镇、国营小宛农场16个乡镇、农场现辖行政区域。
庆阳苹果
庆阳是全国苹果优生区之一,所产苹果硬度较大、果面洁净、色泽鲜艳、酸甜适度,品质优良。据测定,庆阳红富士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5%,维生素C含量4.2mg/kg,总酸量0.21%,均高于国家鲜苹果GB1051-89标准。另据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感官、营养及卫生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温带水果》(NY/T884-2004)标准要求,贮存5个月后,硬度为7.5kg/cm2,高于其它地区。
庆阳驴
庆阳驴体格粗壮结实,体长稍大于体高,结构匀称,头中等大小,颈肌肥大,胸部发育良好,腹部较大,四肢端正,关节明显,蹄大小适中而坚实,性情温驯,行动灵活,毛色以三粉驴为主,还有少量青色和灰色。
庆阳驴1岁时就表现性成熟,公驴1岁半配种,就可使母驴受孕;母驴不到2岁就可产驹。幼驹初生时,公驴重27.5千克,母驴重26.7千克。公驴以2岁半~3岁,母驴以2岁开始配种为宜,饲养好的可利用到20岁。终生可产10胎。屠宰率可达50%以上,净肉率35.7%。
9、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首阳山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君之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叩马谏阴。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而成为陇右名山。秦汉在此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了。
渭源首阳山最早见于庄子所言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还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逊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东汉-学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赋》说: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
麦积山石窟
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甘肃天水县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相对高度142米。峰顶呈圆锥状,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因岩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为陇原上麦垛式丹霞地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姚秦时期(约384),大兴于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后,西魏再修崖阁寺宇,北周造七佛阁,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阁下雕出高达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为麦积山最大雕像。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带发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毁,分窟群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即五代时所谓东阁和西阁。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东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中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规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号窟最小,皆开凿于6世纪。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星罗棋布,层层相叠。有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石窟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还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现存窟龛194个,塑像7800身;壁画1100平方米,仅占原有壁画3/1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