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贫困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开发

科普小知识2022-12-21 15:59:35
...

内容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贫困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我国一些贫困地区已迅速脱贫致富。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增加其旅游功能,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实施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贫困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 生态文明村 旅游扶贫 对策

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以旅游扶贫为手段,将优美的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导入广大乡村区域,使美化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我国生态文明村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或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在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并以此带动和促进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此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实现贫困乡村“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农”问题是事关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重大问题,在具备开办乡村旅游的贫困地区,加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它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wWw.11665.COM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系统性、季节性、民族性、时代性、保护性等多种特点。乡村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等类型,是长期以来人们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独特乡村文化景观。此外,由于乡村居民世代不断的努力,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乡村景观,其中不少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其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和类型多样,农村、牧村、渔村、林区村落等形成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不同区域乡村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情。由于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差异性又形成了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在广大乡村,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和信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民族文化较少发生变异,能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大,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物在城市几乎消失殆尽,对城里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加大和加强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市场现实需求的推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问题的出现,回归自然、追求绿色、休闲度假已成为人们的向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节庆长假和带薪休假的兴起,为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受城市工作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城市就近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旅游和度假就成了城里人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对生活环境差异性追求,城市人们自然对乡村生活向往与憧憬,对乡村旅游产生了较大的市场需求,现实的市场需求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新农村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两者的联动发展,是实施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旅游扶贫提供了开发基础

生态文明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新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提出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和文明进村、科技进村、法律进村、卫生进村、文明风尚进村”的“五改五进”为突破口。它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主导,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并做到保护自然、保护居住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这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或提供了可能。

我国许多乡村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和较优良的生态环境,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生态文明村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道路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生态家园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村和旅游扶贫联动发展之路。实际上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基本满足了旅游需求的“六要素”。与农林牧等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利用有资源条件的乡村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进一步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提供了可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实施良性互动提供了条件。

(四)联动开发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开发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改变现有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而且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前提下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文明村建设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村使绝大部分农户走上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道路,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及沼气综合利用的推进,农业系统的生态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加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保护了森林资源,保护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了农村新形象,又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载体。例如建沼气池的农户每年可节省薪柴或作物秸杆2.5-3 吨,相当于5-6亩薪柴林的年产薪柴量。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生态文明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生态文明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又会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因此将资源与市场条件较好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村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有条件的地区迅速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对策

(一)完善生态文明村规划,建设增加其旅游休闲功能

在生态文明村的规划与建设中,不仅要完成和完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乡村园林绿化、环境美化和卫生达标建设等公共资源。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地方,还要科学规划,精心布置,循序渐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建设,在规划与建设中增加乡村旅游休闲功能,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增加旅游项目建设。但是,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基础条件差异大,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

 (二)创新机制,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有效结合

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就是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把农村潜在资源转化成实用资源的过程,因而也可将资源转化成为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村时要更新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在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生态家园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要广开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市场运作筹措资金,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认识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部门除积极引导和宣传外,还要通过文艺演出、墙报、标语、培训、组织参观、印发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联动开发好处,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两个建设”的热情。

(三)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增加旅游吸引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重点要突出地方特色。对落后乡村进行生态文明村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时,一定要强调创新,走自己的路,开发突出乡村个性与特色的旅游产品,改变狭隘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不能仅限定在风景优美、有古迹历史的区域,有特色和独特的景观和特有的民俗都是旅游资源。要充分认识到特色就是旅游资源,它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吃的方面,当地农家的家常饭;住的方面,整洁又有本地乡村风格;行的方面,传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木筏、溜索、藤桥、索桥;游的方面,各种乡村景观;购的方面,土特产、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娱的方面,农事活动、农事参与、民族歌舞、婚丧、宗教等活动,均是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文明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开发要做到有活力、有魅力和吸引力,要讲究风格、气质、品位和特长,要让参观学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人们感到特别、特殊和一见钟情,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变,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突破单一致富观念,与其它开发实施联动

在有条件的地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旅游扶贫不应仅仅只依靠旅游业来扶贫,更不能仅因扶贫需要而盲目发展旅游业,或就旅游而论旅游,而忽视旅游业与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协作。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建设中,如果仅让旅游业单兵作战,孤军伸入,旅游业不可能长远发展,也会阻碍乡村发展其它优势产业,也无法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乡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时,在突出旅游业地位的同时,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则旅”,通过联运开发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乡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不仅要突破传统致富观念的局限,还要突破单一的致富观念,要树立依靠多种手段致富的观念。贫困乡村要根据各村实际,审时度势,有效地发挥本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即使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乡村,在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联动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此外,在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下还要形成先进的生态文化氛围,提升贫困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要在经济和精神上使农民变得富有,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大环境保护,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近十年来,我国旅游扶贫战略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如在规划中数量指标、利润最大化等经营性设计思想充斥其中,在开发中“竭泽而渔,毁林而猎”的现象屡见不鲜,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将环保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使许多原本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恶化,污染加重。因此,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否则就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不会持久,文明村不会持久,旅游扶贫达不到目的。在实施旅游扶贫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不仅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更应从整体出发,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强化管理,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繁荣”,为实施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六)充分发挥*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

*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政策与资金支持,*主要是做好规划、服务工作,投资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在财政补贴、建设资金、银行信贷、税收、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优惠,引导和吸引投资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职能部门要在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对旅游扶贫开发给予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有意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及其职能部门更要对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业给予专业指导与管理,如乡村旅游环境监测与评价,监督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与文化的影响,组织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与旅游者对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支持,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加强对土地、森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减少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杜绝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倡导与环境和谐的旅游活动。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采取动员、启发、开导和典型带动等方式,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

(七)加大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将生态文明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乡村社区居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如以资源入股、劳动力入股、集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其中,此外,与乡村旅游配套各种服务性项目建设也是加大社区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开发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观光果园、农家采摘菜园、农家鱼塘、农家作坊、农家茶馆等。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确保广大农村的利益能落到实处,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提高广大农村的积极性。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尤其是对于缺乏劳力、资金,缺乏参与能力的弱势群体,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建立建全帮扶体系和受益资金的分配体系,

(八)加大科技投入,注重高校参与

针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科学研究与增加科研投入,系统研究前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贫血”和“返贫”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重点解决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缺乏规划、盲目开发、知识贫乏、缺乏主见或创业动机模糊,指导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跟风模仿,恶性无序竞争,居民参与意识淡泊与*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增强乡村旅游“造血”功能。目前,对我国许多学校关于校-企“结对子”的科技扶贫多停留在形式上,对于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的广大乡村,“校-村”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通过高校与乡村之间对口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实践研究,探索出一种“校-村”对口旅游扶贫帮扶的模式,不仅可以开创一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提高的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的科技帮扶又反哺高校大学生,形成高校-乡村良好的“哺育”、“互哺”与“反哺”机制,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科技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奠定基础。

(九)立足乡情,创新加大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模式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模式主要有*主导型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口帮扶和联合开发等模式。*主导型联动模式运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对于经济落后,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石山,生态环境脆弱,联动开发应以“*主导型”的模式和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模式并举。对于具备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乡村,可以进行市场化操作,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将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步进行,共同发展。*对应各部门的对口扶贫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联合行动,共同开发,协同帮扶,共同探索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新模式。达到*规划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村民参与、企业建设与银行贷款的协同扶贫的模式体系,达到*增税,企业获利,村民致富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总之,要立足乡情,敢于创新,探索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17(3)

2.严慧荣.村庄环境趋美, 经济发展加快, 景宁创建生态文明村带来新变化[n].浙江日报,2003-06-19

3.兰庆环.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生态文明村[j].广西林业,2003.6

4.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