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东方红一号卫星

科普小知识2022-12-21 22:05:30
...

“东方红一号”(DongFangHongI/TheEastisRed1)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中文名:东方红一号卫星

卫星名称:东方红一号

发射时间:1970年4月24日

卫星质量:173公斤

卫星用途:进行卫星技术试验以及一些探测

近地点:437.7km

远地点:2057.6km

轨道倾角:68.4度

运行周期:110.3分钟

长半径:7618km

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研究背景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当时受到“*”影响,中国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任务用途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以20.009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3、最新状况


卫星——东方红一号

由于这颗卫星轨道设计的相对较高,确保卫星长期不坠落。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4日15时30分00秒UTC07:30:00数据)

纬度:南纬53.77度(53.77°W)

经度:东经34.88度(34.88°E)

速度:7.76KM/s

高度:623.63KM

卫星实时状态跟踪:截止2014年4月24日北京时间15点30分该卫星正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交界。

4、安装设备

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声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

5、主要参数


东方红一号卫星模拟图资料图片

卫星质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千米

远地点:2384千米

倾角:68.44度

周期:114分钟

6、发射过程


孙家栋组织指挥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

“东方红一号”(DongFangHongI/China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中国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当时受到“*”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

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同志指示:卫星1960-1961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7、成就影响


*观看“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遗憾的是中国发射卫星先于日本几个月,但失败了,只有眼睁睁看着日本不紧不慢地发射成功了。虽然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是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时代。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世间的局势,对卫星事业自始至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等指示,已成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文化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的体现。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全国大协作,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航天科学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及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又红又专、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善于攻关、专业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航天技术队伍。历史会记住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钱骥、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杰出贡献。

8、模型展览


参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2005年4月21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召集了曾参加设计、研制、生产和管理的航天科技人员,在“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为纪念碑揭幕,制造厂为配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周年纪念,亦制作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1:1模型,在北京天文馆展出,是一件十分具有价值的模型。

9、纪念邮品

为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0周年,2010年4月23日,中国航天集邮协会策划并由上海造币厂特别铸造了“永远的东方红”大铜章收藏品。大铜章正面由“东方红一号”卫星形象、《东方红》曲谱和当年举国欢庆的场面组成。背面是当年《人民日报》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星待发的场景,大铜章采用高浮雕铸币工艺,以黄铜、紫铜为主要原料,全球限量发行黄、紫大铜章各500枚。

10、设立纪念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16年3月,*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上一篇:挚爱奇缘

下一篇:迷途探索